禮要隨順,敬不能打折扣-第778集
法語:
「禮敬」,禮是外表的,敬是內心的。內有恭敬,表現在外面自然就有禮節,要表裡一如。禮,有對人對事對物,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禮節不同,一定要知道現代化與本土化,要隨順,但誠敬心不能打折扣,才能夠叫人生歡喜心。
節錄:
《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十大願王非常重要。我們念佛人,這一句名號圓攝十大願王,那是不是真的圓攝了?要看你怎麼個念法。你這一句名號裡頭沒有十大願王,那就是一句空的名號,沒有內容;你這一句名號裡頭,確確實實有十大願王,那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無量壽經(第18集) 1992/6
十願裡面,第一願是「禮敬諸佛」。普賢行的特色,就在本經的經題上,普賢菩薩的心是清淨心,普賢菩薩的心是平等心。假如我們的心不清淨、不平等,去修禮敬諸佛,那個不叫普賢行;以清淨心、平等心修禮敬諸佛,那叫普賢行,跟普賢菩薩修的完全一樣了。
無量壽經(第18集) 1992/6
我們現在看「禮敬」。禮是外表的,敬是內心的。禮是禮節,表裡一如;內有恭敬,表現在外面自然就有禮節。敬是真誠心的流露,真心、誠心。禮是表現在外面,表現在外面一定要知道現代化與本土化。
無量壽經(第18集) 1992/6
清淨平等覺是總原則,是修行的總綱領。普賢菩薩十願是修行的條目,也就是說落實在日常生活,在一切事物之中,我們應該要怎樣去修清淨平等覺。他心地清淨,這恭敬心就圓滿了;心地不清淨,恭敬心怎麼能圓滿?我們佛門的禮節,大家見面知道合掌;合掌是什麼意思?合掌代表一心。平常我們這個手掌手指是分開的,這散亂的,表示妄念很多。怎麼樣表示恭敬?所有的妄念都息住,合一,一心;一心是恭敬!所以諸位要曉得清淨心是恭敬,平等心是恭敬,覺悟的心是恭敬,全都是修的清淨平等覺。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第3集) 1994/11
對人恭敬,對事恭敬,對物恭敬。這個地方諸位要特別留意的,禮敬不是說見到人就磕頭禮拜;那馬路上多人,見到人就磕頭,磕不完的,哪有這種道理?這個敬是在心敬,事上要不違背世間法。所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人用什麼樣的禮節,我們就用什麼樣的禮節,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第3集) 1994/11
譬如在前清帝王的時代,最恭敬的禮是三跪九叩首,現在你們看戲裡面可以看得出來,演古裝劇你可以看得出來,那個時候的禮節。現代人的禮節,最恭敬的禮節是三鞠躬,我們面對的是現代人,所以我們的最敬禮,三鞠躬就夠了。但是通常我們跟人打招呼見面行禮,點點頭;現在點點頭就是敬禮了。所以禮節要隨俗。恭敬心是真誠,對人有一番敬意,要有敬心。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第3集) 1994/11
對事怎樣修禮敬?事情要盡心盡力,認真負責把它做好,這是對事的禮敬。無論大事、小事,無論自己的事情或者公家的事情,你們上班或者是為政府機關做事,或者是為私人公司行號做事,要盡心盡力,做得圓圓滿滿,這修普賢行!不認真、不負責任、投機取巧,那你不能往生,這個諸位要曉得。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第3集) 1994/11
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為什麼?口裡念佛,身行與道相違背,這個法門是普賢法門,不是普通法門。希望大家真正心裡面想這一生要往生,你就特別要注意。我們身口意三業要一致,不可以口是心非,那就錯了,那就不是修普賢行。對物的恭敬,譬如說我們講堂桌椅板凳對它的恭敬,我們把它擺得很整齊,擦得很乾淨,這就是對它的禮敬。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第3集) 1994/11
總不外乎對人、對事、對物,這都叫諸佛。為什麼都叫諸佛?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將來一定作佛,所以普賢菩薩眼睛裡面是平等法。這一切萬物它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這個性就是真心本性,是一個,能生萬法。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第3集) 1994/11
有情眾生可以成佛,那桌椅板凳哪一天成佛?磚頭草皮什麼時候成佛?《華嚴》講統統成佛。你要問這些無情的眾生什麼時候成佛?你成佛的時候,它就成佛;你不成佛,它也成不了佛。什麼道理?依報隨著正報轉。到自己成佛了,你看到山河大地全是自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山河大地全是自性,沒有一樣不是自性,怎麼不是佛!
無量壽經(第18集) 1992/6
好像我們作夢,夢境是我們自己心變現的,大家知道,夢裡面有自己,除自己之外,也夢到很多人,夢裡也有山河大地,也有動物、植物、礦物,也有虛空,統統都是。夢醒了之後,自己好好去想一想,夢中哪一樣不是自己的心?全是自心變成夢境。所以全夢即心,全心即夢,那就叫同圓種智。你一下覺悟了,原來整個夢境就是自性,整個夢境就是自己的法身,這叫同圓種智。
無量壽經(第18集) 1992/6
他這一句佛號裡面有禮敬諸佛,我們這一句佛號裡頭沒有。他這一句佛號句句喚醒自性,怎麼喚醒自性?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平等,對人對事對物要清淨,對人對事對物要禮敬。這一句阿彌陀佛裡面含這麼多意思在裡頭,不是光念這一句就行了。所以他這一句佛號與自性相應,與十方一切諸佛的心願解行沒有一樣不相應,你才曉得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跟我們念的,怎麼會相同!
無量壽經(第18集) 1992/6
所以人家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這個念佛,不知道念佛的真實功德,只學這一句音聲,只學了「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符號,這個不管用。你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有口無心,口念的沒錯,音聲很正確,心行不相應。必須要心行統統相應,這才叫念佛人。
無量壽經(第18集) 1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