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入佛知見」?-第746集

  法語:

  常講「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把過去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扭轉過來,跟諸佛菩薩同一個知見,叫「入佛知見」。如何能做到?第一,名利看得淡,日常生活容易滿足。第二遇到善知識或者佛法,向佛菩薩學習,向祖師大德學習。具備這兩個條件,長時間的薰修,鈍根也變成利根,愚痴也變成智慧。

  

  節錄:

  我們學佛學的是什麼,自己要知道。上根的人拓開心量,中下根的人才改過遷善,從事相上逐步逐步來改正自己錯誤的行為,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上智、根性利的人,宗門教下都常講「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觀念,我們現在學術裡面講人生觀、宇宙觀;觀就是看法,你對宇宙的看法,對人生的看法。上根利智從這個地方下手,這叫從根本修,把我們過去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立刻扭轉過來,跟諸佛菩薩同一個知見,《法華經》上講「入佛知見」,那就是你的宇宙人生觀,跟諸佛如來果地上相同,這就快了。

  早餐開示 1999/4/6

  

  只要觀念轉過來,你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全部都轉過來了,這個快!在佛家講上根利智。我們學佛多年,也沒能轉得過來,上根利智的人畢竟少數,我們到哪一天才能夠做到上根利智?這樁事情,佛祖也明白的告訴我們,這個沒有難處,總在遇緣不同。實在講,雖然說沒有難處,它還是有條件的。第一個條件,自己名利心看得淡,日常生活容易滿足,粗茶淡飯的生活就過得很自在、很快樂,這是好條件。第二個遇到善知識,或者是沒有遇到善知識,遇到佛法,喜歡讀經,我們在歷史上能看得到。

  早餐開示 1999/4/6

  

  他只要具備這兩個條件,這兩個條件長時間的薰修,鈍根也變成利根,愚痴也變成智慧,周利槃陀伽不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嗎?因此我們要想在一生當中,薰習成利根上智不是不可能,依照佛的教誨去做,向古大德這一類的人來學習,他在一生當中能成就。但是這兩個條件,諸位要記住,願意過最低水平的生活,加上一個好學就行了。好學,一定是學佛,向佛學習,向菩薩學習,向祖師大德學習,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早餐開示 1999/4/6

  

  別人希望得福報,我們希望只要最低生活能夠維持,過得去就好,不求福,福報更大。名聞利養絲毫不能沾惹,這樣子修行,天天讀聖賢書,跟聖賢人為伍,就是《彌陀經》上說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人在哪裡?聖賢書是上善。我每天讀聖賢書,每天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怎麼會造惡業?經書不能不讀,這要慢慢的,宇宙之間一切理事因果,自然你就通達明瞭。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289集) 2004/7/28

  

  「經、論是修正知見」。也就是我們的見解、思想有沒有錯誤?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要用經論做標準。經論裡面所說的是佛知佛見,佛是覺悟,究竟圓滿徹底的覺悟,那是一個覺悟的知見,覺悟的看法、想法,決定沒有錯誤。我們的想法、看法,跟經典對照對照,如果跟經上講的是一樣,那很好,我們的想法、看法都正確。假如不一樣,一定要知道,我們自己錯了,要把錯誤的,依照經論上所講的改正過來,這叫修正,這叫修行,修正知見。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4集) 1995/5

  

  我們在行持上,「行持」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到底是正、是邪,是善、是惡?戒律是標準,戒律是佛與大菩薩的行持,我們一定要跟戒律對照對照,如果跟戒律相違背,一定要依照戒律的標準改過來。律是佛行,諸佛菩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戒律。我們要學佛,怎麼個學法?要認真用佛的標準,改正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這叫學佛,一定要用佛做標準,不可以用人做標準。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4集) 1995/5

  

  我們今天最怕的就是執著自己的見解是正確的。所以我常常勸勉同學,我們一定要把自己對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放下。為什麼?錯誤的。放下怎麼辦?隨順經教,經教裡面所講的,教你對於宇宙之間一切人事物,你應該怎麼看,你應該怎麼想,那是正確的,我們要信得過,這是我們常常跟同學們在一起互相勉勵。我們知道經論裡頭所說的,是諸佛如來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所以經論是性德。什麼人的性德?是我自性的性德。隨順經論就是隨順自己的性德,這真是無比的殊勝,非常可貴。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046集) 2003/5/11

  

  因此,經不能不讀。「經」是什麼?經是佛教教學裡面的教科書。我們今天在許許多多科目裡面選擇這一部《無量壽經》,用這一部經典的道理、方法,來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以這個為標準。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與這個標準相應,正確的;這是佛菩薩的思想、佛菩薩的見解、佛菩薩的言行,我們學菩薩行。如果我們思想、言行跟經典所說的不相應,我們自己錯了。所以每天讀。

  大乘無量壽經(第115集) 2001/3/17

  

  只要你努力精進,肯定你能達到。達到的時間長短,那是各人功夫不一樣,各人根性不一樣。利根、勤學的人不需要很長時間,鈍根、懈怠的人那就是經上講的無量劫、阿僧祇劫,沒有不成就的。尤其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真正好學,真正肯學,真正想學,沒有一個不成功。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264集) 2004/5/22

  

  根器利的,一剎那就能悟入;根器鈍的,必須要相當長的時間他能悟入,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對什麼根?鈍根,利根不需要。但是六道裡面的眾生利根太少了,鈍根多,所以許許多多經論裡面所講的都是偏重在鈍根,提倡「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對鈍根講的,不是對利根的,利根就不是這種教學法。但是利根真的一聞千悟,像惠能大師那樣,那是利根,他在很短的時間,幾句話當中,就完全通達明瞭,通達一切法。鈍根也是如此,他能夠長時薰修,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大徹大悟。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84集) 2010/7/19

  

  在這個世間,物質生活上能過去,行了,知足,叫知足常樂。最低生活的方式,能吃得飽、穿得暖,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避風雨,夠了,就很快樂。一切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我們這一生就成功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78集) 20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