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敬的護持就是忍讓-第715集

  法語:

  古人常講「處事難,處人更難」,凡夫心千變萬化,念頭隨境界轉。唯一的一個原則就是忍耐,放寬自己心量,避免一切的衝突、摩擦。六和敬的護持就是忍讓,不能忍、不能讓這個和敬就破壞掉了。真正慈悲的人遇到違規、破戒、作惡的同參道友,不僅要容忍,而且要用智慧、善巧去感化,這就是大慈大悲。

  

  節錄:

  古人常講「處事難,處人更難」,這也是事實。人都是凡夫,凡夫的心千變萬化,凡夫的念頭隨境界轉,那相處當然困難。唯一的一個原則就是忍耐,要放寬自己心量,學著能夠容忍,能忍讓,避免一切的衝突、摩擦,護持這個道場的戒律精神,六和敬的護持就是忍讓。不能忍、不能讓這個和敬就破壞掉了,這就是戒律裡面講的破和合僧,五逆罪裡頭有破和合僧,所以這是墮阿鼻地獄的條件。五逆罪其他的四條不容易犯,這條很容易犯,而且不知不覺的犯。

  早餐開示 1995/1/30

  

  唯有一心向道的人能忍讓,就像惠能大師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為什麼?他自己講得很清楚,「生死事大」,所以他有這麼高的警覺性,他一心一意要了生死、要出三界。世間什麼與他不相干,不再放在心上,順逆環境統統隨緣,一切隨順,他以了生死為重要。我們念佛人以往生為第一,除求往生之外,沒有任何一樁事情值得放在心上的。真正慈悲的人遇到違規、破戒、作惡的同參道友,不僅要容忍,而且要用智慧、善巧去感化,這就是大慈大悲。

  早餐開示 1995/1/30

  

  與大眾相處,決定遵守世尊的教誨:「六和敬」。為什麼不能跟大眾相處?不能忍讓。要學忍讓,要學吃虧。《論語》裡面記載,孔老夫子的德行「溫、良、恭、儉、讓」,我們要學,我們要落實。存心要厚道,溫厚、善良,對人對事要恭敬謹慎,要恭慎;生活決定要節儉,要懂得忍讓,六和敬就很容易做到。彼此不相讓,把佛法的形象破壞,這個罪過是破和合僧,佛經裡面講結罪這是墮阿鼻地獄。不能夠合群,都是自私自利的心太重了。能夠放下自私自利,跟任何人都能和睦相處,沒有不能夠和睦相處的,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394集) 2001/2/15

  

  「讓則尊卑和睦」。團體生活如何能夠得到和睦?要知道讓,要知道忍,所以他後面是「忍則眾惡無喧」。特別是對於意見不同的人,時常來找麻煩的人,要能夠忍讓,樣樣為大局著想,為團體著想,不要為個人利益著想,這個問題才能得到解決,圓滿的解決,妥善的解決。如果彼此互相不能忍讓,這個衝突就愈來愈大,到最後怎麼樣?兩敗俱傷,對哪一方面都沒有好處。所以佛在《金剛經》裡面說「一切法得成於忍」。

  惠能大師說修禪入門 2005/2/28

  

  我們的大病就是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別人;佛今天教我們回過頭來,把這個病治好,只有眾生沒有自己就對了,你真正覺悟、徹底覺悟了。為什麼?眾生原來就是自己。行佛境界!人與人之間決定要和睦相處,他意見很多、很難伺候,我知道他迷得比我深,他煩惱習氣比我重,我如何跟他相處?處處忍讓、處處尊重,就能相處了。你有你的意見,我有我的意見,彼此不相讓、彼此不相容,就不能相處。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566集) 2002/1/8

  

  所以,佛菩薩為什麼能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相處?你知道道理在哪裡?諸佛菩薩無我,就都能相處。無我,還有什麼不能相處?「無我」,我們說得粗一點,無「我的想法」、無「我的看法」、無「我的分別」、無「我的執著」,你想想看他跟什麼人不能相處?他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能和睦相處。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566集) 2002/1/8

  

  我們讀經、我們學佛要向這些地方學習,首先要拓開心量包容一切,然後我們就把它落實、把它做到,全心全力愛護一切大眾,為一切大眾服務。服務裡面最重要的是幫助他斷惡修善、幫助他破迷開悟,這就是行佛境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566集) 2002/1/8

  

  所以我們見到人家過失,要有智慧、有善巧方便,幫助他回頭是岸。這種情形之下,一定是少責備,一定要忍讓,他總有好的地方,總有善的地方,你去讚揚,你對待他真正是愛護、關懷、幫助,人都有良知;換句話說,假以時日他自然會回頭。如果你方法用錯,一昧去責難他,他會越跑越遠,那不是救他,那是害了他,所以必須有高度的智慧,善巧方便。

  華嚴經疏論節要研習報告(第3集) 1997/9/6

  

  一切諸佛如來,我們可以說阿彌陀佛慈悲第一,不計眾生過,這是我們要學習的,阿彌陀佛有這麼大的心量。我們今天看到別人造一點小小的過失,跟五逆十惡、毀謗大乘比差遠了,為什麼不能原諒他?為什麼還斤斤計較?我們得要向阿彌陀佛看齊。這個世間什麼都要忍、什麼都要讓,忍讓的人決定不會吃虧。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365集) 2013/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