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過是修福的基礎-第695集

  法語:

  改過是修福的基礎,修福先要改過,修的福才能真正得到受用。積習不消除而去修福,福來了往往造更大的罪業。煩惱習氣真的改過來,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一絲毫貪心、慳吝心都沒有,自性裡的福報就現前,只要有一絲毫慳貪,自性的福報就不能現前。

  

  節錄:

  我們每個人本來這個福德智慧是與十方諸佛是一樣的,無二無別,不增不減。為什麼佛有那麼大的福報?你們念《華嚴經》,毘盧遮那佛的福報,你看到了,你念《無量壽經》,念《觀經》,你看阿彌陀佛的福報。我們原來跟毘盧遮那佛、阿彌陀佛沒有兩樣,為什麼今天落到這樣的地步?這個事情你真正明白了,不能怨天尤人,是我們自己造的惡太多了。

  了凡四訓(第10集) 1982

  

  我們如果自己要修善修福,先要斷惡,《了凡四訓》裡面講的,積善之前先要改過,你要不改過,你雖修善,善積不住,一面修善一面被造惡抵消掉了。所以說你要想修福,改過是修福的基礎。改過從哪裡改?從心地裡頭改。

  了凡四訓(第10集) 1982

  

  改過要勇猛,真正勇猛的去改過,縱然是大惡,縱然是久惡,都能夠懺除得掉的。這個『一念猛厲』,就是真實的懺除業障,所以『足以滌』,滌是洗刷乾淨,百年是講長久,累積的惡業都可以懺除得掉。底下舉個比喻,『譬如千年幽谷』,那個山洞,黑洞,千年的一個黑洞,我們點一盞燈,黑暗都沒有了,就照明了,『一燈纔照,則千年之暗俱除』,這個就把燈,光明,比喻你勇猛改過,這個一念心就能夠把長時間的積惡都能夠洗刷掉。所以過失不論大小,不論久近,是『以改為貴』,一定要改過。

  了凡四訓(第7集) 1990/1

  

  佛法裡面常講,法要有法器,法器難得,如果不是法器,決定不能續佛慧命。器是什麼?器是器皿,像我們這個茶杯,這個杯子一定乾乾淨淨,我們盛水才能供給我們飲用。如果這個茶杯不乾淨,裡面有一點點的毒藥,你盛滿一杯水,喝了還是要中毒的,毒是什麼?就是惡業。

  了凡四訓(第7集) 1990/1

  

  所以法器,要把你惡業淘汰盡,你接受的佛法才管用。這前面講修福,為什麼先改過?先使自己成為一個法器,諸佛菩薩、諸天鬼神賜福,我們裝的真正是福,不會變質。如果自己這個器不乾淨,裡面煩惱重重,惡業很多,諸佛菩薩給你福,會變成更毒的藥,怎麼能受得了?這就是先要改過自新,然後才能修福,否則的話,過要不改,你修的那個福是彌增大惡。為什麼?沒有福報,造的惡小,沒有能力造;福報大了,造的惡就更重、更大,將來墮地獄墮得更深,墮得更苦。

  了凡四訓(第7集) 1990/1

  

  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知恥近乎勇」,儒家講的大智、大仁、大勇。什麼人是大勇?知恥,知恥他才能夠真正改過自新,才能夠發憤向上,人要不知恥,那就沒有前途了。我們跟人比不要跟一般人比,把這個標準拉高一點,跟誰比?跟諸佛菩薩比,佛菩薩也是人做的,他也是人,我也是人,為什麼他能成佛、成菩薩,他能夠得到不生不滅,我們還要搞六道輪迴?這個是恥辱。

  了凡四訓(第7集) 1990/1

  

  貪戀,清淨心就受了染污。塵是五欲六塵,五欲是情,塵是指六塵,在此地這個塵,塵也代表染污的意思,像我們坐的桌椅,如果一天不擦上面就有灰塵,為什麼天天去擦拭?我們的清淨心也被塵染污了,什麼塵?財色名食睡,這是五欲,起貪瞋痴慢,這個就是染污。所以佛把這個外面境界叫做五塵、叫做六塵,就是這些東西能夠染污我們的清淨心,這個就是病根。

  了凡四訓(第7集) 1990/1

  

  如果我們要恢復到自性清淨心,這些東西要放下。這個世間人最難的就是放不下,他能放下一分,他那個心就清淨一分;放下兩分,就清淨兩分。菩薩所以有五十一個階級,實在講,就是塵情放下多寡上而分的。把它區分為五十二個等級,這五十二分塵情統統都放下了,一絲毫塵情都不染了,就叫成佛,還有一分那就是等覺菩薩。這個東西就是業障。我們淨宗講帶業往生,所謂帶業往生,是放下一些,沒放得乾淨,還帶一部分過去。

  了凡四訓(第7集) 1990/1

  

  我們這一生不但說決定不能墮惡道,說實在話,決定不能再搞輪迴。如果我們不想再搞輪迴,只有一條路,求生淨土。所以取淨土這是一定要下很大的決心,淨土如何取得?心淨則土淨。信願持名修什麼?修清淨心;換句話說,不需要牽掛的事盡量不要去牽掛。把這個牽掛的念頭轉變成念阿彌陀佛,把自己身家的利益,身是本人,家是我這個家庭,我們常常起心動念都是念這個利益,把這個念頭轉變為利益一切眾生,把它轉過來,這樣我們心就清淨了。

  了凡四訓(第7集) 1990/1

  

  恢復到自己的清淨心,這個有最根本的理論上的依據,就是佛法當中所說的,六祖講得很好,「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到哪裡求?到自性裡求,自性本來具足,自性能生萬法,這一切都是現成的,哪有求不到的?有求必應,向自性裡面求。因為自性本來具足,因為自性能生萬法,三寶不過是,也是因為你自性本有,給你做一個助緣而已;你自己自性裡沒有,三寶也幫不上。

  了凡四訓(第7集) 1990/1

  

  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完全相信,一點都不懷疑,求什麼得什麼,求成佛都可以得到,何況其餘?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理,這個是求一定能夠得到。世間人不知,運用自己的聰明智慧,這個就是佛經裡面講的世智辯聰,他不是求取功名富貴,實在講是在造罪業,他自己不曉得,就是求得的還是命裡頭有的,你說這個多冤枉。但是他所造作這個惡業,後來必定有果報。

  了凡四訓(第7集) 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