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要定-第691集
法語:
一個人心定不下來、靜不下來,心裡一團糟,這人絕定沒智慧。境界現前,能如如不動,這人才有智慧光明,才能把事情處理得恰到好處,如果事到臨頭,心裡就慌亂,這人絕定難成就。
節錄:
真正的智慧是我們自己本有的,不是外面求得來的。像明鏡一樣,明鏡的光明不是外面來的,是它自己本有的。而鏡子上面被灰塵蓋得很厚,失去照的作用,你只要把灰塵去掉,那個能照是鏡子本來的,並不是你給它的,它就能照了,不是的。聰明智慧是本具的,本來具足。換句話說,心地愈清淨,智慧愈高,心愈淨、愈定,智慧愈大,這是一定的道理。
了凡四訓(第1集) 1978
你要看這個人心定不下來,靜不下來,一團糟,這個人決定沒有智慧。世出世法是一樣的,辦大事情的人,心常常是靜止不動,什麼境界現前他都能如如不動,他才有智慧光明,才能把事情處理到恰到好處。事情一臨頭,心地就慌亂,這種人決定成不了器。諸位要開智慧,要從定靜當中下手。
了凡四訓(第1集) 1978
智慧離不開戒定慧,一定從戒定裡面開智慧,智慧才透得出來;換句話說,人心常在定中,容易開智慧,如果一個人心浮氣躁,他怎麼可能有智慧。所以中國古時候讀書人,最重要的,他在日常生活當中要顯示出穩重,言語少,動作都很慢。像佛在經上講的比喻,「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龍、象。龍我們沒有看見過,可是象看見過,你看大象牠那個樣子,我們講威儀,牠很穩重,站在那裡,走路都很慢,要學那樣的穩重,這是顯示在定中。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2集) 2010/8/13
所以從前中國人的家教,教小孩,從小就教他動作緩慢,他就養成習慣,很穩重,心很清淨、很定,容易開智慧。智慧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徹大悟,小悟幾乎天天都有,大悟一年也有好幾次,他有智慧。現在人要求速度,什麼都要快,快到心浮氣躁,穩重沒有了,當然智慧也就沒有了,他有的都是一些知識,所以問題出來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2集) 2010/8/13
所以求智慧重要,學穩重重要;換句話說,戒定慧重要。戒從哪裡學?從《弟子規》、《感應篇》,認真學習。沒有這兩樣東西,換句話說,人的心靜不下來,也就是定不下來,你表現在外面肯定是心浮氣躁,不必別人看,自己都能覺察到,這個毛病不能不改。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2集) 2010/8/13
我們的煩惱、業障、習氣很重。不但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它會把我們煩惱習氣勾引出來。我們要知道避免,怎麼避免法?古德教導我們,有兩句名言:「知事少時煩惱少」,你不要知道事情太多,知道事情太多煩惱多,你要知道那麼多事情幹什麼?不知道還要想方法去打聽,這糟糕不糟糕﹗還怕煩惱不夠多,你怎麼能把煩惱斷掉?第二句說,「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要認識那麼多人幹什麼?你認識的人多就是非多。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30集)
我們今天是非煩惱不斷就是什麼?你知道事情太多,你認識人太多,所以你的心定不下來,你靜不下來。你念經,你一天念一萬部經也枉然,也沒用處;古人講念佛,喊破喉嚨也枉然;你拜佛,頭磕破了也枉然,我們一定要知道如何迴避。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30集)
這個心裡頭念頭多、妄想多,那是妄心,那不是真心。真心是定的,妄心是動的。大乘經教上佛常說,「真心離念」,真心是什麼?沒有念頭,沒有妄念,那是真心,有念就不是真心;「覺心不動」,這都是說這個,如如不動,在哪裡不動?六根在境界上不動,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沒起心動念。
淨土大經科註(第418集) 2012/7/9
所以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心要定,不能受外頭境界的影響,更不能被外面境界誘惑。這一生當中,在生活裡頭,對人對事對物,自己能做得了主,這個人就是現在我們經上講的「三昧」,三昧就是禪定,你就得定了。定,不是一天到晚盤腿面壁,不是的;是在生活當中,行住坐臥都不受外境影響,自己能做得了主宰。真正做到「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你的智慧開了。你有智慧,當然世出世間什麼樣疑難雜症,到你這個地方來,統統都解開了,都圓滿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663集) 2002/4/14
無論外面起什麼樣的變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我們都不動心,如如不動,心裡面就住在阿彌陀佛佛號上。換句話說,心中只有阿彌陀佛的佛號,除此之外,什麼也沒有。什麼都不要去想,什麼都不要去過問,這一句佛號綿綿密密念下去。像諦閑法師講的,一定有好處。這個好處無量無邊,永遠都說不盡。你一定會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這個好處太大了!這個世界沒有,諸佛剎土裡頭也沒有,我們一定要珍惜這一生無比殊勝稀有的因緣,不能讓它錯過。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這記住,這是我們真正的成就。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258集) 201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