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等學,效果殊勝-第679集
法語:
不聽經,單單靠念佛、靠修定,就好比修學是需要十年才能成就,但如果再能夠聽經、研教,可能就把成就的時間縮短到三年、五年。這就是定慧等學的利益、功德。貪瞋痴慢用佛號壓了;聽經聞法,這個智慧是什麼?一面用定壓,一面用智慧把它化解。所以真正會用功的人,一定是定慧等學,效果非常殊勝。
節錄:
如果不聽經單單靠念佛成就,過去李老師做了一個比喻,單單靠念佛,靠修定成就,好比是需要十年你才能成就,才能明心見性。如果你再能夠聽經,再能研教,可能就把時間提到三年、五年,你就開悟了;這就是說定慧等學的利益,定慧等學的功德。貪瞋痴慢用佛號壓了,石頭壓草拼命的壓,壓到一個飽和點壓不住的時候就完了,就爆發了。可是你聽經聞法,這個智慧是什麼?你一面用定壓,一面用智慧把它化解,把它化掉了,就沒有了,這個方法好。所以真正會用功的人,一定是定慧等學,效果非常殊勝。
大乘無量壽經(第30集) 1998/10/17
聽講跟念佛是要同時並進的。如果沒有講經單單念佛,時間念久了會疲倦、疲厭,為什麼?煩惱不斷,不是一下子就能念斷。講經是什麼?講經就是勸你,教你明理,加強你的信心,破除你的迷惑。理論你明白了,方法懂得了,又有天天在這個地方鼓勵你、勉勵你,這才能夠把心安得下來,才能有長遠心。
永嘉禪宗集(第15集) 1979/7
佛法是重視在實行的,而不是口頭上空說的,重視在做到。所以特別強調的是行解相應,單有行、單有解都有弊病。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玄談裡面說得很清楚,他老人家講,這是告訴我們,有解無行是增長邪見,這就是弊病;有行無解是增長無明。無明與邪見都是障礙,所以佛法重視的是行門與解門要相應。在一般的法門是先解後行,到行的時候行再能夠幫助解,解又能夠幫助行,互為增上,相輔相成,一直到解行圓滿。
大乘起信論(第4集) 1981
淨土這個法門一開端,它是解與行同時並進,一面求解,一面就念佛同時並進,這是與一般通途稍稍不相同的地方。修學一定要明理,理論要不透徹免不了盲修瞎練,理論不透徹,修行功夫不如法、不得力,所以我們這個心才會動搖,才會見異思遷。如果道理都明白、都透徹,自然就不會動搖。人家來勸你,你一聽就曉得,他的知見不對、不正,自己走的路子是正確的,不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
大乘起信論(第4集) 1981
我們今天的薰修,因為自己煩惱習氣太重,妄想太多,心定不下來,念佛都不得力。你們一天念八個鐘點的佛,你心能定得下來嗎?定不下來。為什麼?境界沒有轉過來,煩惱習氣沒有放下。要明理,聽經是修慧,念佛是修定,定慧等學。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是學戒。會學的人在這個地方確確實實一分鐘、一秒鐘都不空過,三學增上,天天有進步,你怎麼會不成就!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21集) 2002/5/21
我們如果真正想出離三界,想求生西方,念佛要想得個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楞嚴經》裡面講的「楞嚴大定」,那你就要注意到了,定慧要均等。你看六祖大師《壇經》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定慧要平等了就開悟了,就明心見性,在念佛功夫裡面講理一心不亂。我們幾時能把定慧調到平等上?修行人的毛病不是定多慧少,就是慧多定少,很難達到平等。幾時平等,幾時就是禪家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淨土裡面理一心不亂。
阿彌陀經要解(第28集) 1984
談到修行,「依解起行,執持名號,求願往生」,這個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念佛人不是說不要解,「我只要老實念佛就行」,話說得沒錯,問題在哪裡?老實做不到。自己以為老實,不行!那正是不老實。什麼是老實人?道理真正明白,一個妄念都沒有,才叫老實。「我只要念阿彌陀佛,我不要求解」,他還有這個妄念存在,這就不老實。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3集) 1984/12
所以老實不容易,不是那麼簡單。老實念佛,決定成就。簡單的說,沒有是非人我,是老實人;還有是非人我,算什麼老實人!我們想想,我們是非人我斷掉沒有?一定要求解,依解起行,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執持名號,求願往生。執持名號是行,求願往生是我們的目的,是我們的成就。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3集) 19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