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持戒的基礎-第677集
法語:
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是以戒律為修行的基礎,而戒律裡面又特別重視十善業。戒行一定是建立在善行的基礎上,如果我們心行都不善,怎麼能持戒?在「觀經三福」裡面,佛是以善行為基礎,從善行向上提升,這才叫戒行,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佛弟子沒有不奉行戒律的。
節錄:
無論是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是以戒律為修行的基礎,而戒律裡面又特別重視十善業。十善業不是屬於戒律,是屬於善法,但是戒行一定是建立在善行的基礎上,如果我們心行都不善,怎麼能持戒?所以我們在「觀經三福」裡面非常清楚的看出,佛是以善行為基礎,從善行向上提升,這才叫戒行,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佛弟子沒有不奉行戒律的。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十)(第2集) 2001/3/20
人不修十善,你就沒有辦法持戒。十善是持戒的基礎,是戒學的前方便。正如同六度裡面,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不能忍辱,決定不能夠得禪定。不能修十善,你就決定不能持戒;不能持戒,你就決定不能得定;不能得定,你決定不能開智慧。
大乘無量壽經(第112集) 2001/1/13
十善業道都做不到了,什麼戒律你都不要談,連五戒、十戒決定做不到。先從十善業下手,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在家是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挑撥是非墮地獄是拔舌地獄。何必造這個業?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從這裡下手。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301集) 2004/8/4
絕對不是佛對我們這樣苛刻的要求,不是的,佛對我們絲毫要求都沒有。說是佛制定這麼多戒律來限制我們,那你完全想錯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示現在世間永遠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確實對我們沒有絲毫要求,佛菩薩只是把這些事實真相為我們說出來。
大乘無量壽經(第112集) 2001/1/13
我們在這個世間,為什麼會墮落成現在這個樣子?這個樣子是果報,「果必有因」,佛把這個原因跟我們說出來了;事一定有理,果必有因,把這些事理因果的真相跟我們說出。所以十善是佛制定的嗎?不是的,自性本具;迷了就變成十惡,覺悟了就是十善,我們不能不覺悟。然後感的果報就像這個經裡頭所說的,「身口常出妙香」,這是修善持戒自然的感應,持戒修善自自然然就是這個樣子,沒有加一點點意思在裡頭。
大乘無量壽經(第112集) 2001/1/13
『其香普熏無量世界』。怎麼個薰法?在修因上來說,這是說明我們的修因影響所及,就是「普熏無量世界」。這話是真的嗎?答案是肯定的。特別是在《華嚴經》裡面我們體會到,佛菩薩他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一周遍虛空法界。我們是凡夫,凡夫也起心動念,但是那個念頭是邪念、惡念,我們的言語行為也是惡業。我們的惡念、惡習、惡業,給諸位講,也是周遍虛空法界。
大乘無量壽經(第112集) 2001/1/13
我們自己不知道,如果知道了,你想想看,這個事情多麼可怕!佛菩薩是常以妙香普熏無量世界,我們今天用什麼東西薰世界?想想就明白了。我們應不應該?不應該,應當要學佛菩薩,恢復我們自己的性德。性德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光明、無量相好、無量寶香,我們為什麼不去做?不是做不到,而是迷得太重,關鍵就在「迷而不覺」。
大乘無量壽經(第112集) 2001/1/13
佛法在世間建立的宗旨是什麼?經論裡面常講八個字,「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你明瞭這個宗旨,我們應該給眾生什麼?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眾生苦是從迷來的,眾生樂是從覺悟來的,我們要幫助他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果報,它的因就是破迷開悟,這個事情只有菩薩辦得到。菩薩怎麼樣?他本身覺悟了,所以他才能夠幫助別人。自己沒有覺悟,怎麼能幫助別人?
大乘無量壽經(第112集) 20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