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之用,和為貴-第666集
法語:
「禮之用,和為貴」。禮,是生活規範,它的精神就是求和。人跟人要有禮,有禮人才能和。世間人常講「家和萬事興」,爭就不和了,一有爭執,禍害就來了。決定不能爭,不管有理無理,和為貴。大眾能夠和睦相處,社會安定,世界和平。
節錄:
「和」,儒跟佛都非常重視。《論語》裡面孔夫子說,「禮之用,和為貴」。禮,就是一般大眾的生活規範,而它的精神就是求和。大眾能夠和睦相處,社會安定,世界和平,聖賢人的心,實在講就是希望能夠看到這些。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第8集) 1994/8
我們要學忍讓,要學無諍,這裡頭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世間人常講「家和萬事興」,爭就不和了,一有爭執,禍害就來了。決定不能爭,不管有理無理,和為貴。
大乘無量壽經(第109集) 2000/12/23
古人常說:「做事難,做人更難!」人與人之間相處不容易,大學問!怎樣才能處得好?要懂得謙虛,要懂得禮讓,要懂得忍辱。如果你把這三條做到,謙虛、禮讓、忍辱,你就能夠跟一切人和睦相處。和為貴,家和萬事興,不和災難就來了。
宗教徒同願會緣起 2001/06/04
「謙虛、禮讓、忍辱」。從哪裡落實?從自己落實,不要求別人。孟子所說的「反求諸己」,這句話重要,回過頭來一切求自己,絕不怪別人。我自己做得不好,我自己有罪,念念之中記別人的好處,決定不記別人的過錯,從我本身做起,我不要求任何一個人,世出世間聖賢都是這樣教導我們。
宗教徒同願會緣起 2001/06/04
跟任何人相見和顏悅色,一團和氣,中國人講「和為貴」。他跟我不和,我要跟他和,譬如在人事環境裡面,那個人對我有誤會,我們明瞭,他不了解我,我了解他。他或者是自己產生誤會,或者是受別人的兩舌挑撥,他聽信別人的謠言,對我產生誤會,我們清楚。他毀謗我、批評我、羞辱我,我們怎麼對待他?不必辯論,完全接受。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95集) 2009/9/6
古大德、佛菩薩教給我們,我們接受過來,認真的反省,他的批評,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很好。要有,感謝他,他提醒我,我馬上改過;沒有,也很好,提醒我不要犯這個過失。不但不怨恨他,還感謝他,他肯照顧我,他肯教訓我,我們用感恩心回報,久而久之他也覺悟了。試想想看,在現前社會裡,他一生能夠遇到幾個人,接受他的批評而感恩他。最後想想,那個人是個好人,他能夠生起慚愧心來能回頭,他也得度,這叫自度度他。自己不能度,你就不能度別人。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95集) 2009/9/6
不跟人對立,不跟事對立,不跟一切萬物對立,我們的心性是和諧的、是圓融的,這樣的心胸就很自在。要知道,有對立必定就有矛盾,有矛盾一定就會有衝突,有衝突一定就有鬥爭,愈來愈嚴重。化解衝突要從化解自己內心跟一切人事物的對立下手,不對立。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44集) 2009/6/11
跟一切人和諧,跟一切事和諧,跟天地萬物和諧,和為貴,和諧多麼快樂,和諧多麼幸福。所以幸福是自己營造的,不是別人來的,要求別人,錯了,要求自己,對了。業障也是自己營造的,何必去營造罪業?為什麼不去營造幸福?不對立,幸福就來了,那是幸福的根,對立就變成業障,你看一念之間。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44集) 2009/6/11
佛說六和敬,中國人說和為貴、家和萬事興,非常著重這個和。所以稱和平,平是平等對待,和是和睦相處。心平等才能和睦相處,心要不平,不可能做到和睦相處。所以,平是因,和是果,要想和睦相處一定要平等對待。我覺得我很高,別人都不如我,這個社會沒有和平。必須要謙卑,愈是有德行、愈是有學問的人愈謙卑,他會讓別人,他不會與別人爭,這社會才能和睦。
淨土大經科註(第511集) 2012/9/13
和是自然的法則,和是性德,也就是說自性本來就是和合,與一切諸法決定沒有衝突。像我們一個身體許許多多不同的器官,許許多多細胞組成的,這裡頭沒有一個不和合;全體和合,這個人健康長壽。哪個器官跟另一個器官不合作,這個細胞跟細胞不和,這叫生病。所以和合是自然的,和合是健康的;不和,造業!果報是苦。和合的果報是樂。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129集) 2003/11/6
我們這一生當中,學佛希望能有一點成就,這個成就決定建立在和合的基礎上,為什麼?不和就是煩惱,煩惱就是障礙,你不但不能證果,你不能開悟;不但不能開悟,你不能往生,這一點不能不知道。你有跟眾生不能合作的這種心態,這個心態障礙你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從實報土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沒有一個不和合。所以我們如果不能容忍,你怎麼能入極樂世界!為什麼說念佛的人那麼多,往生的人那麼少,道理在此地。我們自己尤其要明瞭我這一生能不能往生。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129集) 2003/11/6
所以自己要認真去反省、去檢點,我還有沒有跟一切眾生對立?我還有沒有跟一切眾生不和?這個裡面要明瞭,他跟我不和是他的事情,我千萬不能跟他不和。這個相上有不和,那是缺乏緣,我們內心起心動念那是因,這個因決定是和合的。我們是萬分樂意跟大家和睦相處,可是他對我有成見,他不願意接近我,這是緣上不成熟,不是因。他什麼時候明白、了解我們的態度,他就願意過來,那就是緣成熟。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129集) 200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