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要清淨,對別人要慈悲-第641集
法語:
對自己要清淨,這是最高的享受,心裡面沒有憂慮、煩惱,沒有牽掛、壓力,多自在、多快樂。特別是修淨土的,心淨則土淨。對別人要慈悲,慈悲裡面一定有尊重,對別人要尊重、要敬愛、要體諒、要幫助。起心動念多替別人著想,不要替自己想。
節錄:
『釋迦牟尼』,這是本師的名號。我們知道諸佛菩薩沒有名號,名號是隨順眾生而建立,名號就是教化眾生的宗旨綱領。我們這個世間,這個地區、這個時代的眾生,最大的毛病是缺少慈悲心,所以佛在教學上就用「釋迦」。「釋迦」,中國意思是能忍、仁慈,教我們對待一切眾生要以仁慈。其次,這個時代的眾生心不清淨,所以名號用「牟尼」,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簡單的講就是心清淨。可見得名號是他老人家在此時此處教學的宗旨,教我們對人要慈悲、對自己要清淨,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名號的意義。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79集) 1984/12
真正快樂、幸福、美滿與富貴不相干,心地清淨,知足常樂。我說過,一個人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沒有執著,這個真快樂,這叫深心,這個是至誠心的作用,對自己。所以,你從佛法裡頭確確實實可以得到真善美慧,得到幸福、快樂、美滿。我自己得到,所以我這麼肯定的告訴你,怎麼得到?清淨心就得到了。這個最快樂,人生意義、價值都在這個地方,不在功名富貴。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12集) 1990/4
如果有財富、有地位,生活在憂慮、煩惱之中,他沒有幸福,他一生過得很苦。最後走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人活在世間幹什麼?快快樂樂,這就對了,千萬不要給自己找煩惱。要怎樣活得快樂?肯放下就快樂了。孔老夫子快樂,為什麼?恕,忠恕,不跟一切人計較,吃了虧快樂,上當也快樂。古人說得好,「吃虧是福」,吃虧不是禍害,是福,快快樂樂。決定不能有佔人便宜的念頭,那是什麼?那是苦,那是見不得人的事情,會被良心譴責。
淨土大經科註(第51集) 2011/11/18
對自己要清淨,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在一切境緣當中,善緣惡緣、順境逆境,不起貪瞋痴慢,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你多自在!有控制、有佔有,你心裡面就有東西了,這些東西都是製造六道輪迴的因,你錯了!佛菩薩為一切眾生服務,盡心盡力,沒有佔有,不為名、不為利,沒有佔有、沒有控制,也沒有支配,生活隨順自然,所以他得到的是解脫。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250集) 2013/4/3
對待別人要慈悲,對待別人是發願迴向心,發願迴向心就是《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大悲心;換句話說,對人要慈悲,對自己要清淨、要平等。慈悲心是從清淨、平等裡面生出來的,那是真慈悲,無條件的慈悲,所以稱之為無緣大慈,緣就是條件,沒有條件,無條件的慈愛一切眾生。
阿彌陀經要解研習報告(第10集) 1991
迴向,把我們自己所修積的乃至再微小的功德,我們自己不要享受,貢獻給一切眾生,這叫迴向。我們今天在修福、在造福,福讓大家享,迴向眾生,自己的福德是無有窮盡;自己一享,福都會享完,福會享盡。自己不要享福,不要享福是真正的享福、是真正的受用。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12集) 1990/4
發願就是發的四弘誓願,發普度一切眾生的大願,度就是幫助他,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要發這個願,這個願是菩提大願。要發願斷煩惱,要發願學法門,要發願成佛道,一切功德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迴向西方。這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他必定會這樣做,這就是他受用。自受用是清淨,他受用是盡心盡力幫助別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12集) 1990/4
要把念頭轉過來,起心動念多替別人著想,不要替自己想。佛教導我們,對自己最重要的是清淨,特別是修淨土的,心淨則佛土淨,所以對自己要清淨。對別人要慈悲,慈悲裡面一定有尊重,對別人要尊重,對別人要敬愛,對別人要體諒,對別人要幫助。用自己的行動去感化人,不要常常去責備人,這就對了。不要去批評人,批評人不是一個好的教學方法,一定要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你就會成功。
學佛答問 2006/6/9
當然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忍辱波羅蜜。我們一般人無論在解門、在行門,做得不圓滿,做得不得力,要是把它歸納起來,真正的原因可以說是沒有耐心,不能忍辱。小小不如意,心裡就不高興,佛家常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把你修學的功德全毀掉了。所以我們要緊緊記住,決定不發脾氣。發脾氣傷害別人,我常說只有三分,三分傷害別人,七分傷害自己,不值得。不用這個方法,你用慈悲真能夠解決問題,為什麼?你真能感動人。不是用威力去逼迫人,是用你的德行去感化人,那是真的成就,真成功了。
對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職員義工談話十一 2007/2/7
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你會對於任何一個人親切的去愛他。他雖然不愛你,找你的麻煩,那是什麼?業障,他迷惑,他沒覺悟。在這個時候,正要你去幫助他,為什麼?你學佛了,你要行菩薩道,你要普度苦難眾生,他苦難,你跟他有緣,你怎麼不度他?這叫真修行,這不是假的,佛菩薩教導我們的,我們全都做到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481集) 20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