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要出家-第637集

  法語:

  出家,身不出家無所謂,不在形式,心要出家。什麼是出家?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絕對不沾染。把財色名利捨一捨,忍一忍,咬緊牙根也不過是幾十年,成了佛之後得大自在。

  

  節錄:

  本經第二章「德遵普賢」一開頭就告訴我們,「賢護等十六正士」,全是在家學佛的人,在家居士,那一批十六個人都是在家等覺菩薩,他們跟觀音、勢至沒有兩樣,跟彌勒菩薩、文殊、普賢都完全平等的,所以我們要曉得,在家修行一樣成佛。在家跟出家人,講修行沒有兩樣。經上給我們講出家,是講心出家,身不出家無所謂,不在形式,心出家。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59集) 1990/4

  

  什麼叫心出家?對於這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絕對不沾染,這就出了。身出家,對於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還看得很重,還計較,還要執著;換句話說,他根本就沒有出家,那叫什麼?身出心不出,不如在家的心出身不出,比不上在家人,這點我們一定要把它記清楚。所以在家人修行,上上品往生的人很多,決定不能輕視。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59集) 1990/4

  

  「身沒出家,心出家」。行!可以成菩薩、可以成佛,在家的菩薩;在家可以從事各行各業,都不礙事,都是菩薩。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有經商的、有做工的、有作官的、作帝王的、作宰相的,也有作將軍的,各行各業都有。就是說明這個社會在家大眾,但是他們心出家了,心裡面對於世間所有一切,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他們也統統放下了。心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上他一切照做,心裡頭沒有。所以他是真的菩薩,他是真的佛。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5集) 1995/5

  

  世俗人只懂得出了世俗之家,到寺廟、庵堂剃頭、染衣,學佛去了,以為這就是出家。其實這只是一種形相上的出家,而佛所著重的是實質的出家。佛告訴我們,實質什麼是家?煩惱是家,生死是家,輪迴是家。佛教我們斷煩惱,你就出了煩惱家;了生死,你就出生死之家;脫離六道輪迴,你就出了輪迴之家。這是世尊指導我們出家的真實意義,所以他不重形式而重實質。形式上無關緊要,實質非常重要,從實質上來說,在家居士你明白了,你能夠斷煩惱、能夠斷習氣、能夠了生死,你是真正出家。

  早餐開示 1998/12/28

  

  善導大師曾經給我們說過,「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這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品位高下不在出家、在家。我學佛當初,沒有出家之前跟章嘉大師,大師跟我講「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出家是個形式,這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實質,實質的出家就是離欲。我們講席當中常常講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我常常講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有一個放不下,恐怕對你念佛往生會產生障礙,這一次機會你就錯過了。

  大乘無量壽經(第180集) 2006/2/23

  

  極樂世界的方便是帶業往生,你妄想分別執著雖然不能斷,你只要把它控制住,它不起作用就行了,控制比斷容易太多了。你也不能把它看成太容易,看成太容易你就錯了。這是跟八萬四千法門來做比較,淨土容易,八萬四千法門要斷煩惱,這個法門是伏煩惱,是這麼一回事。

  大乘無量壽經(第187集) 2006/3/2

  

  你的煩惱伏得住伏不住?伏不住就去不了,伏住了,穩穩當當往生。這點我們就得注意了,怎樣能伏住?你要不肯放下就伏不住,必須把它放下。我常常講這十六個字,自私自利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五欲六塵要放下,貪瞋痴慢要放下。你只要放下這十六個字,凡聖同居土往生你決定有分,不能不曉得。

  大乘無量壽經(第187集) 2006/3/2

  

  所以我常講,學佛的人四大魔障,這四大魔障是什麼?財、色、名、利。這四樣東西你不能遠離,你那個佛念得再好,不要說一天《無量壽經》念十二遍,念二十四遍也沒用處,也不能往生。決定要遠離,這個利害得失,這個帳要算得很清楚,我把這個財色名利捨一捨、忍一忍,咬緊牙根,也不過是幾十年,成了佛之後得大自在,得永恆的快樂,這個是值得的。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46集) 1990/4

  

  眼前這一點小小的,世間人認為這是樂,不曉得那是苦,他以為是樂。為什麼佛說是苦?這個樂後頭是苦。佛在經上比喻叫「刀頭舐蜜」,那個非常鋒利的刀刃,上面塗了一點蜜,叫你去舔,是滿甜,這舌頭一舔,舌頭已經被它削掉,被它割斷。財色名利那個甜頭,就像那個鋒利刀刃上那一點點蜜一樣。你想想看,哪一個聰明人會幹這個傻事情?幹這個傻事情,迷惑顛倒、糊塗人才幹,聰明人不幹。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46集) 1990/4

  

  念佛雖然把這個東西捨棄,好像是苦,其實這裡頭有真樂,世間人沒有法子體會。你能夠把它捨離掉,心地清淨,清淨是真樂,世出世間一切法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大樂。這個樂,你不入這個境界,你享受不到;換句話說,這種樂趣你從來沒有享受過,你哪裡知道?你曉得那個刀頭舐蜜那一點甜頭很甜,你沒有嘗到純淨的那個蜜,那是真甜,後頭還沒有禍害,那個你沒有嘗到過。所以這真正修的人他才知道,他才能夠得到。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46集) 1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