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你必須跟它格鬥-第1036集

中國的教育聖賢教育,跟印度佛菩薩的教育沒有兩樣。 宗教是一門教育,人類不能缺少,湯恩比說得很好,文化是從宗教裡頭來的。 人類最初有宗教,從宗教演變出文化,宗教要是沒有了,文化的根就沒有了。所以一定要認識宗教,要學習宗教,宗教什麼?宗教純淨純善純美,真善美慧。 宗教教育教人愛人,真誠的愛人,平等的愛人,沒有分別的心愛人,這是宗教教育的核心。 用今天人說的話,宗教的核心是愛字,它是真愛,它沒有條件,不附帶任何條件,真誠的愛心。 你看宗教經典上,「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古蘭經》「真主確實是仁慈的」,佛教裡面大慈大悲,「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佛教,要把它認清楚,沒有迷信。 迷信的崇拜那是早期一般人民沒有那麼高的智慧,看到大自然的現象,產生對自然的崇拜。 聖人出現了,聖人就是有愛心,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心地清淨平等,這就是開悟的條件,具足開悟的條件,不定什麼因緣他大徹大悟。 這種人有,中國歷史上唐朝的惠能大師人所皆知,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愛他的母親,他愛世人,他愛大自然,他就具備了人性本善,真誠、清淨、平等,給他開悟的機會,真開悟了。 不定什麼緣,他是聽經,聽人家念《金剛經》,聽得津津有味,這麼開悟的。也是遇緣殊勝,遇到真正懂佛法的,真正愛護人才的,有人照顧,有人培養他,他成就了。 今天地球上人口超過七十億,這裡頭沒有聖賢嗎?我相信聖賢很多,比每一個朝代都多,這肯定的。聖賢為什麼沒出頭?被物質欲望迷了,就這麼回事情。 菩薩到這個世間來,阿羅漢到這個世間來,看到這個花花世界也動心也迷了,小行菩薩,敵不過誘惑。 在一切欲望引誘當中不動心、不起念的,那是大行菩薩,大行菩薩少,小行菩薩多。小行菩薩跟大行菩薩不能合作,形成佛陀教育的困難,宗教教育一代比一代在衰退,沒有進展,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已經覺悟了,已經明白了,就要努力,真正在格物上做功夫。格物,中國人講的,這《大學》第一道門檻。《大學》的理想是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如何落實? 要從格物落實。物是什麼?物欲,就是物質的欲望。物質講的什麼?財色名食睡、七情五欲,這個東西誘惑人,你必須跟它格鬥,你要戰勝它。 格物什麼?不受外面物質的誘惑,這叫格物。物格而後才有智慧,致知。 《禮記》,「大學」是《禮記》的一篇,《禮記》成書是在先秦時代,那個時候佛教沒到中國來,中國人也知道,戰勝自己的欲望比什麼都重要。 確實,佛法來到中國之後,佛法第一個,戰勝自己五種見惑,五種見惑斷了,你才能證小乘須陀洹果,你才能回歸自性。果很殊勝,為什麼?你有天眼通、有天耳通。 我們中國人雖然講回頭,沒有完全斷掉,中國聖人教人適可而止,不要太過分;佛法不是的,佛法適可不行,一定要斷乾淨。 這就是佛法所要求的,你要達到明心見性,中國老祖宗不要求這個,只要求你能做到聖賢君子就滿足了,標準不一樣。 中國法叫世間法,沒有離開六道輪迴,佛法是要教你離開六道輪迴,離開十法界,所以它要求比中國人高,要真斷掉。 所有的障礙,所有的染污,所有的不善,從哪來的?都從身來的。道家說得好,「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一語道破了,我要沒有這個身多好,有這個身,這個身帶來了許許多多的麻煩。 所以佛家從身先下手,破身見,真正了解身是什麼。身不是好東西,身是造一切業的工具,身語意,沒有一天不造業。 業有染淨、有善惡,凡夫所造的業,染業,不是淨業,染業就是造成六道,六道裡頭有善惡。惡染污清淨心,善也染污清淨心,清淨心裡頭沒有善惡。 所以心行善,果報在人天,心行不善,果報在三途,六道輪迴是這樣造成功的。 我們能夠真正把這個染污清除,斷惡修善,不放在心上,斷惡不把斷惡放在心上,修善不把修善放在心上,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個修成功,六道就不見了,所以六道輪迴是假的,這叫出世間法。 中國的儒家是世間法,它的目標是人天,至少保住人身,不墮三途,它講這個。高的生到天道,天有二十八層,一層比一層殊勝。 跟佛不一樣的,佛要超越六道輪迴,還要超越十法界,小乘超越六道輪迴,大乘超越十法界,不一樣。所以我們只要把障礙放下,六種神通是本能,自然恢復。 用的方法全是修定,八萬四千法門,八萬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門道,統統是修的禪定。修禪定的方法不一樣,但是得到禪定的果德完全相同,無論你用什麼方法修都行。 你看海賢老和尚用一句佛號,有人用讀誦經典,行,你這部經天天讀,讀到什麼?讀到心裡頭只有經,妄念沒有了,雜念沒有了,你就成佛,你就超越了。 知識分子是用讀經這個方法好,所以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為我們所表的法,是對知識分子說的,畢竟這個世間知識分子佔多數。 所以他就選擇以知識分子為第一個教學的對象、教化的對象,然後用他們再去影響別人。 在佛的教化裡頭,後來分了很多派別,宗派,每個宗派都是修定,都能成就,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問題要會,會什麼?專一。 《無量壽經》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它提倡這個方法。海賢老和尚也常常告訴人,「天下無難事,只怕心不專」,專就有成就。 不要怕難,不要怕苦,要歡喜吃苦,不怕艱難,專。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第172集) 

201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