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刻刻提起覺照-第610集

  法語:

  心清淨身體自然安寧,不受苦樂。若起愛憎即有苦樂,樂受生貪愛,苦受生厭離。接觸任何環境,心裡要起覺照不動,不使感情起作用。時時刻刻提起覺照,念念覺而不迷,無論任何境界現前如如不動。

  

  節錄:

  我們為什麼在境界這麼苦惱,逆境固然苦,順境也煩惱、也不自在,我們失去了觀照。觀照是正知正見,沒有觀照,就起邪知邪見;觀照是智慧,離開了觀照就是迷惑顛倒。所以沒有觀照的功夫,必定是愚迷邪見,他怎麼不生煩惱?他怎麼不受苦報?所以學佛一定要懂得觀照。

  般若心經(第1集) 1984/12

  

  世出世間聖賢,尤其是出世間的大聖,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明瞭,為我們宣說,這是我們應當要相信的。他為什麼通達明瞭?人家心清淨,清淨心照見,心像一面鏡子一樣,把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的心濁惡,這是污染,照的作用完全喪失,覺照的作用沒有了,污染的心起的作用就是邪知邪見,胡思亂想。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71集) 1984/12

  

  十法界就是心動的幅度差別而建立的。佛是完全不動,菩薩還微微有一點動,緣覺動就比菩薩大一點,聲聞就更大一點,愈往下動的幅度愈大,地獄簡直就是大風大浪!就是這麼差別,十法界的差別。心妄想執著動的幅度愈大,我們障礙就愈大,就是你的本能有了障礙。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93集) 1984/12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在這個夢幻泡影裡面患得患失,這是錯誤。常常能在境緣當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在這個境緣當中起心動念,立刻回光返照,這一切都是虛妄相,心立刻恢復到平靜,恢復到正覺。

  般若心經(第1集) 1984/12

  

  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也就是正定;正常的反面是不正常,凡夫的受不正常。佛在經上講凡夫有五種受,苦樂憂喜捨,身有苦樂,心有憂喜,當苦樂憂喜都沒有,這叫捨受。捨受是正常的,但是凡夫這個捨受時間很短,他妄念又起來,起來就有感受。由此可知,佛心清淨,菩薩的心清淨,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處在這個狀態之下稱為正受。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103集) 2013/1/2

  

  古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一覺,這個念頭就控制住了。念佛人,馬上把念頭轉到「阿彌陀佛」,那就是大覺;不管什麼念頭,惡念一起來,第一個是惡念,第二個就是「阿彌陀佛」,就轉到「阿彌陀佛」了,這就叫修行,這就叫功夫。在禪宗裡面講,這就叫「覺照」。所以功夫得力不得力,就在這裡看。我們能這樣做,功夫就得力了,要能夠「降化」。「降」是把它壓住,「化」是轉變過來;要能把惡念轉成善念,把惡念轉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再沒有比這個念頭更善的了,轉要會轉。

  無量壽經菁華(第5集) 1993/8

  

  《華嚴》上講得更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才平等。好人是佛,壞人也是佛,他有佛性。蚊蟲螞蟻也有佛性,所以尊重牠是對的,一點都不錯,對人更要尊敬,這是講禮。佛法求智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理智做主宰,不可以動感情,感情是迷,感情起作用,智慧就沒有了。所以佛在四依法裡面告訴我們,「依智不依識」,識就是情識,是你自己個人的喜愛,這錯了。

  對淨宗同修講話 2008/11/17

  

  什麼叫自己做得了主?一切順逆境界裡面,常常保持自己的清淨心、覺照心,你能常保持,你不會失掉,你不會迷,你不會染,這叫做得了主,八風吹不動才能做得了主。人家一讚歎、恭維你,歡喜、樂了,你被人家轉了,你被境界轉了。人家故意找你麻煩來侮辱你,你心裡不高興、生氣,你又被境界轉了,心被境轉這個可憐。

  妙德圓滿愛敬林神章(第6集) 1988/4

  

  所以要曉得事實真相,自己的身體都是自己念頭變現出來,自己的心理一天到晚想像也是念頭生出來的。念頭決定了有情眾生的一切,念頭在主宰!佛菩薩覺悟,把這些念頭捨棄掉,沒有這個念頭,恢復到自性清淨心,自性本來就是寂而照、照而寂,這個寂照、照寂是本來的、本有的。我們現在有妄念,妄念的力量很強大,使覺照的力量好像顯示不出來。其實覺照並沒有改變,就像電視螢幕一樣,裡面景像亂七八糟,很難看,但是螢幕確確實實沒有絲毫受它影響,只是我們自己完全不能夠覺知而已。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第6集) 1994/7

  

  「修行要在轉識成智」,轉識成智,簡單的告訴諸位,就是在一切境界裡面,我學著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換句話說,一切時、一切處保持自己的清淨心,這叫修行。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八萬四千法門,目的就是一個:如何恢復自性清淨心。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93集) 19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