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住相布施-第583集
法語:
菩薩道離不開布施,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無一刻停止。不明三空之理,布施即有障礙,《金剛經》說「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一切法是假的,不起分別執著多麼自在。如欲令眾生得大利益,把般若布施給他,如布施財富,依經中校量功德,不如以四句偈受持為他人說。
節錄:
菩薩法沒有別的,自始至終,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學什麼?布施而已。我所有的,無論是財、是法、是無畏,這三大類,要有布施的心,有布施的意念,要有布施的行,遇到緣就去做。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138集) 2003/11/12
「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哪一個人布施不著相?布施都著了相。有我行布施,著我相;我這個布施給哪一個人,著了他相;我布施了些什麼東西,全著相。著相布施是福德,如果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是功德。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600集) 2014/1/25
布施怎麼樣?布施完了,心地乾乾淨淨,痕跡都不著。我們說個很簡單的話,大家容易懂,不放在心上,只要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就麻煩,就著相。修布施的時候,正在布施的時候,布施完了之後,統統不著相,心地乾乾淨淨,這個事沒有妨害清淨心。著相,就妨害清淨心,心不清淨。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600集) 2014/1/25
所以佛說,叫著「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為什麼?「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不住相是真心,真心沒有邊際,深廣無際,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你用這個心去修布施,布施的功德跟心一樣,不可稱量。你布施斤斤計較,樣樣執著,你所修的是福德,福德有限。隨著你的心量起感應道交,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心量要大!大就是什麼?不放在心上就大,放在心上就小了。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600集) 2014/1/25
我們比不上菩薩的,就是我們住相,我們有分別心,有執著,所以我們修的,修六波羅蜜是世間法,這個施就是六道輪迴。菩薩不住相布施,他修的是出世間法。所以,「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我們想不想學菩薩?想。怎樣學?先學放下,先學看破。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第472集) 2017/7/2
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看破,了解事實真相;放下,不起心不動念就是放下,把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是更深一層的因果,造因哪有不結果的道理?無論是善是惡都不是真的,大乘經裡頭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第472集) 2017/7/2
我們幫助人,心裡不可以有執著,不可以有得失,更不可以有貢高我慢,「我幫助人多少,我對人有恩」,你的心地就被染污了。一定要像《般若經》上所講的「三輪體空」,作而無作,我做了,心裡面一點痕跡都不留,跟沒做一樣,心地清淨,沒有被染污。如果心裡覺得我有做,你就已經有染污了。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13集) 1993/6
所以「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你心地永遠保持著清淨,才能夠到無疲倦故。這是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自己修行以及盡心盡力幫助別人應當有的態度。一定要做到三輪體空,永遠保持著身心的清淨,不為外境所染。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13集) 1993/6
所以布施供養的念頭要有,時時刻刻要有,不能沒有這個心,不能沒有這個念頭。再說得清楚一點,盡心盡力幫助別人的念頭。在一切幫助當中最重要的,法供養為最。《普賢行願品》裡面講得很明白、很清楚,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比不上四句偈的法供養。
大乘無量壽經(第82集) 2000/4/1
為什麼?法供養能令眾生覺悟,財供養再多他不會覺悟,他得不到真實的利益。換句話說,出不了六道輪迴,不能在這一生當中成佛,不能在這一生當中解脫,這個供養就不是真實的,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所以要知道修法供養,法供養就是把這個經典、這一種修行的方法,介紹給別人。別人不接受也沒有關係,一遍不接受,十遍,十遍不接受,一百遍,一千遍、一萬遍,到最後他也會勉強接受。決定不改變,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我們自己這樣做,也這樣教別人,這一句佛號決定有好處!
大乘無量壽經(第82集) 2000/4/1
做再多的好事等於無事,行,這是真好事;還掛念著好事就不是好事了,你的心被染污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講得很好,心淨則佛土淨。你怎麼往生的?是心清淨往生的,心裡頭只有佛號,其他的都沒有,這決定得生。
淨土大經科註(第473集) 201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