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清淨即能深解義趣-第579集

  法語:

  如能常住在無分別智中,一切境界均可泰然處之,佛法大海才能入得進去。不要專在名相上取分別,最要緊的是能把握綱領,心中清淨即能深解經中義趣。心要空,如還有一物,雖然天天念佛誦經也不是佛法。愈有逆境,愈要磨練,有煩惱才能起觀照作用,歷事練心,隨時提高警覺。

  

  節錄:

  我們要想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念到明心見性,有十年工夫足夠了,十年從凡夫成佛了。經上常講「成佛得三大阿僧祇劫」,為什麼要三大阿僧祇劫?無論在事、在理上他還是用分別、用執著,就是用第六識、第七識,平等心不能現前。平等心現前,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所以說用功,功夫在哪裡用?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求根本智,根本智就是無分別智;無分別智,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對於一切境界無論是事、無論是理,了了分明、清清楚楚。

  大方廣圓覺經(第14集) 1981

  

  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所謂「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是根本智。你應物,就是日常做事情,一舉一動,這是講行為,行為是什麼?平等行、清淨行、慈悲行。平等、清淨是自利,慈悲是利他。哪裡不是道場?哪個地方不是修行的處所?什麼時候不是修行的時間?你有什麼障礙!這正是清涼所講的「事事無礙」,誰障礙你?誰障礙你修無分別智?誰障礙你修平等行、清淨行、慈悲行?說實在話,只有別人幫助你、成就你,沒有障礙你的。

  大方廣圓覺經(第14集) 1981

  

  順境、善緣,放下歡喜心,放下貪戀的心;逆境、惡緣,放下瞋恚心,放下報復心。總要讓自己的心平靜,一切境界現前,都要把心放在心平氣和,這真的健康。慢慢養成習慣,就不會受外面環境影響,無論什麼境界現前,泰然處之。處到最後是什麼境界,就是《六祖壇經》所說的「本來無一物」,諺語裡面所說的「天下本無事」。那個境界很深,跟《壇經》上講「本來無一物」非常接近;換句話說,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就像光影一樣,像水上的波紋一樣,你真看清楚,真看明白了,你還會起心動念嗎?不會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410集) 2005/7/20

  

  祖師大德教導我們,即使是讀誦、聽教,都不許我們用分別執著,教導我們聽教,離言說相,不要分別執著言說;離名字相,經上講的名詞術語,不要把這個放在心上;離心緣相,不要去想講的是什麼意思,一直聽下去。這用什麼?直覺,用直覺你才容易得清淨心,也就是心裡什麼念頭都沒有,把精神完全貫注在聽教。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64集) 2010/6/21

  

  最怕的是「執著名言」,名是名相、名詞術語,言是言說。名言記錄下來就是文字,底下講「死在句下」,那叫讀死書,讀死書世間人講叫書呆子。用這個方法來讀佛經,就變成佛呆子。真有佛呆子,你問他佛法,他樣樣都懂,你看他就是呆呆的,他沒有辦法把他所學的東西應用在生活上。他記得很多,這就是儒家所講的記問之學,他記得多沒用處,不知道怎麼用法。要記住,佛法是圓融無礙,那是真的佛法、大乘佛法,《華嚴經》的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能入得進去。死在句下的人,是永遠沒指望,他入不了這個境界。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42集) 1995/5

  

  佛在經上一再勸導我們「深解義趣」,這句話我們要牢牢記住,深解!用什麼方法深解?用一心,用清淨心,心愈清淨你解得愈深、解得愈廣。心怎麼樣清淨?放下。你放下的愈多,心就愈清淨,愈清淨你的智慧就愈廣,智慧往外透,宇宙人生真相這才大白,才看出原來是念念不住,剎那生滅;再往細一觀察,不生不滅。所以我、人、眾生、壽者根本就沒有,根本就不存在,你才能夠證得這個境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77集)

  

  經要念,不放在心上,心要空,心不可以有染著。心空,空就靈,靈就是智慧,心就生智慧,就生實相,實相是般若。心裡面有一物,就迷了,就糊塗了,智慧就不能現前,心要清淨。我們研究經,研究不通的時候,為什麼統統放下來拜佛就通了?心清淨,沒東西了。法也放下了,沒有東西的時候他就靈光了,他智慧就現前,不通的地方自然就通了,這是理,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那是事,理事圓融,理事無礙。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40集) 1995/5 

  

  只要你有一絲毫的牽掛,你就不能成就。無論是世法、是佛法,心裡頭沒有真正放下,還有牽掛,那就不行,一定要捨得乾乾淨淨,心裡頭不能有一物,心要空,心要淨。心本來是淨的,本來是定的、不動的,本來沒有東西,你不能把它放一個東西在裡頭,《壇經》上說的「本來無一物」。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93集) 1995/5

  

  佛法沒有離開世間法,念頭一轉,世間法統統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如果要不會,狂心繼續不斷,你就是天天念《金剛經》,《金剛經》也不是佛法,天天拜佛、天天念佛求往生都不是佛法。迷了,一切都不是,悟了,一切都是,這經上講佛法即非佛法,很有道理。歇即菩提,歇跟前面放下是一個意思,只要放下就是。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14集) 1995/2

  

  功夫得力了,我見色,喜歡的起了貪心,想到佛的教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貪心馬上就降下去,降溫,這功夫得力了。逆境,不順心的,瞋恚心起來了,這瞋恚心起來他就造業,造惡業,立刻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瞋恚心就降溫。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念頭才冒出來,第二個念頭,就是佛菩薩的教誨在這時候要能提得起來,就把這個事情擺平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835集) 2007/9/18

  

  總而言之一句話,修行在順逆境界裡頭磨鍊,歷事練心,《華嚴》是最好的指導原則。順境裡面不生貪戀,這比什麼都重要,逆境裡面不生瞋恚,特別是人事環境,先在這地方用功夫。所以會用功的人,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好緣,你不從這上歷練,你怎麼能成就?所以明白人、會用功的人,肯定你這一生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023集) 2003/4/25

  

  對你好的人、幫助你的人,對你有恩;對你不好的人、害你的人也有恩,有什麼恩?沒有他的逆境,怎麼能夠曉得你自己功夫在提升。等於說他來考試,你的煩惱會不會現前?最惡劣的方式來對你,看你生不生煩惱?果然在這裡不生煩惱,你不感謝他嗎?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023集) 2003/4/25

  

  「故出世法,必須離開分別心。」真正想在這一生脫離生死輪迴,脫離生死苦海,你要常常提高警覺,不分別。分別心才起,就知道錯了,我又搞輪迴業了,天天在做輪迴業,怎麼能出得了輪迴!那怎麼辦?分別的念頭才起,執著這個意念才動,立刻警覺到,高度的警覺心,念頭馬上轉過來,「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換掉,給諸位說:這叫真功夫!古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那個分別執著念頭起來不怕,怕的是你能不能第二念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只要你真的能換成阿彌陀佛,這叫功夫得力,那就管用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13集) 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