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持正法-第572集

  法語:

  護持佛法就是護持覺悟之法,依教修行,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護持住自己的清淨心、覺心,在一切境界裡面不迷、不邪、不染,這是護持自己的正法。不但要護持自己,也要幫助別人,教別人護持。

  

  節錄:

  佛不住世,佛法能夠久住世間一定要靠經典,經典要有人去護持流通,流通經典、護持佛法這功德在世出世間確確實實是屬於第一。因為唯有佛法能令眾生覺悟,能令眾生破迷,破迷開悟這才能得無量福報。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23集) 1998/5

  

  佛法能覺悟眾生,佛法能普度眾生,所以要護持佛法。護持佛法從哪裡做起?從自己依教奉行做起,叫真護持。護佛的戒律,這是根。沒有戒律就沒有佛法,經典雖然在世間,變成了佛學。佛學救不了眾生;學佛才行,學佛能救自己,能救眾生,要學佛!從哪裡學起?從戒律學起,這是不能不認真學習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949集) 2008/4/20

  

  護持佛法,正法久住。護持佛法裡頭最重要的就是信受奉行,你才真正能護持。你要相信,你要接受,你要依教奉行,要為人演說,為一切眾生表演。表演是做出來給大家看,講沒用處,收效果很微薄。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442集) 2005/10/8

  

  我們護法是護持正法,對自己正法的護持是沒有任何界限,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護持自己的正法。護持眾生正法,眾生接觸外面境界往往先入為主,如果接受一些邪法,他把這邪當真的,以後遇到正法,他認為正法跟他以前所接觸的不一樣,他排斥,這是斷眾生法身慧命!所以為了護持一切眾生,尤其護持一切初學,不得不分別執著,這個分別執著就是大慈大悲,是為一切眾生作擇法眼。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32集) 1984/12

  

  我們今天講護持正法,的確不是個容易事情。可是我們一定要有信心,真正肯發心護持正法,必定有三寶加持,我們深深相信邪不勝正。只要發心護持正法,依正法修學,弘揚正法才能真正續佛慧命,才真正的對得起三寶。佛為我們說經,歷代祖師代代承傳,我們今天才能夠接收到。所以佛法的命脈,不能說到我們這一代就斷掉,怎麼樣苦、怎麼樣艱難還是要護持正法。護持正法一定要依教修行,首先要護持自己的清淨心,護持自己的覺心,在一切境界裡面不迷、不邪、不染,能夠團結在一起,如理如法的修學,佛法能發揚光大。

  四十華嚴守護夜神章(第8集) 1981

  

  我們能夠聞到正法,就一定要肩負起護持正法的使命,首先護自己的覺正淨,這就是護持自己的法;然後是幫助別人,護持他自己的覺正淨,這叫護持大眾的佛法。能護持自己、護大眾,就是護持十方諸佛的正法,我們不做沒人做,這個工作要從本身做起。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52集) 1984/12

  

  據《會疏》的意思,「以菩提心與稱佛名號為佛種性,足證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正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常使不絕」這一句四個字,《嘉祥疏》裡面說,「欲使如來法種不斷故也」。能夠讓如來法種不斷,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就是續佛慧命,這就是護持正法,真正利益眾生,利益眾生就是真正利益自己。從哪裡做?從本身做起,我讓我的佛種性不斷,別人看了,把他的佛種性引發出來,他的佛種性也就不斷。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117集) 2013/1/10

  

  我們要怎樣護持?護持是兩種方式,一種是自行,依教奉行,這是護持,你做不到那就不是護持,一定要自己做到,盡可能的把它做到。我們在講席當中也提醒同修們,如果我們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實報土上上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佛了,你把《無量壽經》圓滿做到了。

  你做到百分之九十,還有百分之十做不到,你就上品中生。以此逐漸往下降,降到你只能夠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做不到,百分之二十可以做到,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下品下生。如果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往生就沒有把握,這個要知道;這一生念佛就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這一生不能往生。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57集)

  

  第二個方式是護諸佛如來之法,這就是常講的正法久住世間,要靠我們護持。護持就是弘揚、宣傳、推廣,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做,掌握機會、抓住機會,有機會做絕不輕易放過。為什麼?護法。佛法能夠久住世間,眾生才得利益,眾生才享福。世間沒有佛法,眾生造罪,眾生要受苦。弘法裡面最重要的是人才,「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他們不但自己一生認真的修持,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更重要培養後繼的人才,續佛慧命。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57集)

  

  你自己覺悟了,還護著這個法幹什麼?給眾生,是為他,不為自己,自己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他們不知道這個東西寶貴,要為眾生護持佛法,要為眾生講解清楚,講解透徹,讓他真明瞭,勸他發願,修行證果。雖然幹這些事情,忙得不亦樂乎,心地乾淨,一塵不染。像海賢老和尚,他非常勤快,辛勞,他不放在心上,他法喜充滿,真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入這個境界,所以非常難得。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192集) 201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