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行菩薩道?-第568集

  法語:

  菩薩在社會上幹的各行各業,與凡夫沒有兩樣,不過凡夫是為了個人,而菩薩是為了社會大眾。只要有善舉應盡心盡力去做,譬如做學生好好讀書,成績優良,在家孝順父母,在校敬事師長,這就是行菩薩道。

  娑婆眾生往往覺得自己業障深重,不敢高攀做菩薩,這種自卑的心理,注定不會成就。

  

  節錄:

  《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只有六個是出家人,其餘統統是在家人,從事世間各行各業,都是正法,換句話說,都能與實相相應;經商的、做工的、從政的、教學的、當兵的,統統與實相相應。所以說,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哪一行業不是修六度四攝?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真正覺悟了,統統是在行菩薩道,統統是修無上菩提,沒有一法不是!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32集) 1984/12

  

  我們今天為什麼在念佛也不是?「清淨意根」,我們今天就沒有這個東西,這就是菩薩跟凡夫關鍵的所在。我們的意根是染污意根,能把染污轉變成清淨就是菩薩。學佛從哪裡學起?我的條件就是「清淨意根」。怎樣才能得清淨意根?先去念經。經裡面什麼意思不要去想它,沒有意思,老老實實念就是了,一天念十遍、二十遍,念上五年,心就可以念得清淨。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32集) 1984/12

  

  所謂行菩薩道,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我們過菩薩的生活,這就叫行菩薩道;再把這話說白一點,過一個覺而不迷的生活,就是這個意思。要怎樣才能辦得到?要讀經、要求解,要把經裡面的教訓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生活就跟菩薩沒有兩樣,就是覺者的生活。所以要讀經、要求解,要把經中的道理會歸到自性,要把經中的教訓變成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的行為,這叫行菩薩道,這就是菩薩的生活。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80集) 1984/12

  

  為別人分別解說,為別人服務,無論我們勞心、勞力,統統是為別人,不為自己。勞心勞力從什麼地方發生出來的?從自己清淨心裡面生的,我們為大眾服務。如果這個裡面有一念名聞利養,就染著了,就不清淨了,就不是應化身了。無條件的,佛菩薩在世間無論從事哪一行、哪一業,決定沒條件。

  阿彌陀經要解(第5集) 1984

  

  菩薩做商人也要賺錢,也得動腦筋,想辦法去賺錢,賺來幹什麼?不是自己享受,造福社會。開一個工廠能夠幫助多少人的生活,養幾百人、養幾千人,使他們都能夠有安定的生活,有好的收入,提高生活的品質,這是行菩薩道。他的工廠為誰開的?為這些人開的。近,是為這些人開的;遠,這些產品銷往這個社會,使大眾都能得到利益,是為社會開的,不為個人,個人的心永遠住在清淨無為上,這是菩薩,菩薩商人。

  阿彌陀經要解(第5集) 1984

  

  我們生生世世修行,絕對不是這一生;這一生修行,你怎麼可能會相信這個經,你怎麼可能坐在此地能聽上一個半鐘點?不可能。你今天喜歡這部經,能夠把這部經從頭念到尾、聽到尾,那就是經上說的,你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為什麼搞到今天,還混得這個樣子?就是從來沒有一次把我執破掉,換句話說,無量劫來修行沒有一次破我執的;也就是說,起心動念都為我,你說這怎麼得了?所以佛的善惡標準是這麼個定法。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36集) 1990/4 

  

  無論在什麼場合,要記住,多替別人著想,這樣才能夠培養菩提心。菩提心是學佛的基礎,是大乘佛法的根本,而菩提心的培養確實就是要從先人後己著手。菩薩不起心動念則已,一起心動念就會想到別人,而不是專想著自己,我們也可以說,菩薩與凡夫起心動念之所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24集) 1981

  

  世間人往往學這個菩薩道,產生了很大的誤會,自己以為行菩薩道,天天到處去布施,到處去供養,目的在哪裡?目的在將來有回報,佛家常講「捨一得萬報」,利息很厚,是為這個來捨財的;捨財將來我得財富,捨法我得聰明智慧,是為了有得,我才去做的,這就做錯了。這不是菩薩,完全是凡夫貪瞋痴慢的妄想在作祟,這哪裡是菩薩?菩薩要捨的,就是這些妄念;這些妄念統統都沒有了,性德就現前。自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德能,有無量的財富,統統都現前了,哪裡要求!哪裡要修!不需要。

  無量壽經(第24集) 1992/6

  

  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彌陀,求生西方淨土就是求生唯心淨土,你的信心才定,而且你決定有把握往生,為什麼呢?我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我怎麼不能往生?你說你憑什麼能往生?就憑這個。所以道理透徹之後,你的信願就堅定了,絕對不會動搖,不會懷疑。佛高高在上,我們怎麼能高攀得上,這個念頭沒有了,自性彌陀嘛!可是這個疑問不解決就變成障礙,你這一生念佛往生的機會就沒有了;問題一解決的時候,信願就堅定。

  華嚴經行願品吉祥雲比丘章(第5集) 1997/3

  

  真正覺悟,真正明白,這才歡喜,真正歡喜,無始劫以來都找不到這條路,出離生死圓成無上道的一條大路,這個路沒找到,你要是找到了,你早就成佛了,你還在此地當眾生嗎?不可能。無始劫以來沒找到,這一生有幸遇到,遇到了要不能成就,這個責任一定要自己承當,自己沒有能夠依教奉行。果然肯依教奉行,古大德說「萬修萬人去」,任何一個人都有資格,都具備這個條件,問題就是你肯不肯。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第13集)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