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法修行得佛加被-第550集
法語:
自己有求開悟的心,十方諸佛必然加被。不如法得不到感應;不是禮佛念經誦咒為如法,與理性相應謂之如法。所謂與理性相應約有三事:一、開智慧。辦一切事不要感情用事,要用理智、用般若。二、布施,破貪心。布施若不著相,即與本性相應。三、忍辱,破瞋恚兼破四相,而後才能身心清淨自在。
節錄:
佛家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為什麼我們今天發心要求法身慧命,佛菩薩不來幫助我們?我們學佛這麼久了,對經教也涉獵了一些,我們可以肯定佛菩薩的話是真實的,決定不是妄語;換句話說,決定不會捨棄我們,問題是我們求道的心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我們求道的心不是真切的,佛菩薩就不來了,來了沒有意思,如果真的是懇切真心求,就決定有感應。
太上感應篇(第98集) 1999/9/15
由此可知,我們求法修行,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成就、成就的早晚,都決定在自己,不是別人給我們決定的。自己有個真誠的心,有個清淨的心,認真依教奉行,佛菩薩就來了,他有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來加持我們,如果有一絲毫的不誠實、不老實,就決定沒有感應。
太上感應篇(第98集) 1999/9/15
所以「修行」這兩個字,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行就是生活行為,生活行為有錯誤,把錯誤的生活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千萬不要誤會:修行一定是每天念經、念佛、打坐、拜佛,這叫修行;如果這些事情跟你的生活不能夠相應,你沒有修,你根本不懂得什麼叫修行。這些方式就好比我們學校課堂裡面上課,課堂裡面學的東西踏進社會要會用,學以致用。我們在佛堂裡面、在講堂裡面學了,離開講堂在生活上馬上就用得上,學以致用,那叫做修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56集)
修行要在轉識成智。轉識成智怎麼講法?識就是感情,智是理智,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把感情轉變成理智,這是修行裡面最重要的。佛菩薩的行持是理性的,凡夫的行持是感情的。感情才有煩惱、苦難,理性就沒有煩惱,理性所顯露的是智慧,無量的智慧,是功德,不是煩惱也不是痛苦。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05集) 1984/12
「般若」就是智慧,智慧拿現在話來講就是理智,不用感情。一切事物的考慮是用理智、理性為基礎,不是輕易去動感情,一動感情就壞了。情是什麼?情是迷,迷情,一動感情就迷了。所以我們要有智,不要迷,這很重要。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7集) 1991/6
貪是根本煩惱,是最重的煩惱,用什麼方法能把這個煩惱斷掉?用布施的方法。無始劫以來,我們已經養成了貪心,什麼都貪,這是病根。吝嗇,自己有的不肯給別人,這是我們的病根。凡夫為什麼不能成佛,根就在這個地方。所以你要曉得,佛教給我們的是對治這個毛病的一服良藥。我們今天聽到布施,只曉得大概到寺廟捐一點錢就叫布施,這個錯了。其實是要把念頭、意念轉過來,起心動念要想到利益別人,捨己為人,這就是真正布施的精神,真正布施的修學方法。
如何了脫生死(第3集) 1991/11
用布施來度這個貪心,來治這個貪心。可是得會治,怎麼說會與不會?如果說不住相的來修布施,這就是會修,這是如法的,不但能夠斷貪煩惱,而且能夠見性,這種修學的方法是稱性的,與真如本性相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9集) 1983
忍辱它最重要的目的是「度瞋恚」,瞋恚是三毒煩惱裡面很重的一種煩惱。我們如果有忍耐的心,每天心平氣和,什麼都能夠忍,人為的災害,天然的災害,修學的困難,都不怨天、不尤人,無有一絲毫瞋恚之意,這叫忍辱波羅蜜。
佛說阿彌陀經(第13集) 1983
《金剛經》上教導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他怎麼能傷害我?無我。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凌遲處死,無我。身不是我,你把它剁成什麼粉末,與我也不相干,不是我。只要不接受,就不受傷害。我們看到這個事情,還生感恩的心,為什麼?成就我忍辱波羅蜜,我感謝。等於說我修忍辱波羅蜜,這是一次考試,這考試順利通過了,感謝老師。這樣才真正能夠拔諸煩惱,杜眾惡緣,成就的是什麼?成就是清淨的道業,你的清淨心現前,這個利益可太大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446集) 2012/7/26
無貪,布施;無瞋,忍辱;無痴,般若。三善根,要真幹才行!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貪戀,在日常生活當中隨緣,可以受用,不能夠貪戀。我們在這個世間,我們要使用權,不要所有權。使用權是什麼?我可以受用,我決定沒有貪著,所有權就是貪著了,你的麻煩就來了。在這個世間就如同住旅館一樣,這個世間沒有我的家,你有家你就有留戀。我們是住旅館,什麼都不是我的,所以走得很自在,一絲毫牽掛都沒有。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932集) 200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