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第528集
《華嚴經》上佛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為什麼?普賢所表的圓滿的性德,圓見自性,一絲毫欠缺沒有,那是無上正等正覺。佛在大乘裡面告訴我們,全宇宙,佛經的術語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是我自性變現之物,是我自性變現的。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146集) 2013/1/26
對一切法的不敬,就是對自己的不敬,對自己的性德不敬,這就迷了。真正覺悟的人他一定禮敬,真誠的禮敬萬事萬物。對人要恭敬,對事要恭敬,事是認真把事情做好。對物要恭敬,對桌椅板凳要恭敬;不是天天給它磕頭,那就錯了,把桌椅板凳擦得乾乾淨淨,擺得整整齊齊,這是對它的恭敬。對花草樹木、對山河大地毋不敬,這是普賢菩薩。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146集) 2013/1/26
普賢行簡單的說,只有一個念頭,利益一切眾生,造福社會、造福人群,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沒有,那是普賢行。所以普賢行是以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慈悲心,做一切利益眾生的工作,這是普賢行。這是菩薩行裡面最殊勝的行門,要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是「高級的菩薩行」,稱之為普賢行。
大乘無量壽經(第23集) 1998/8/29
普賢行它的樣子是什麼?樣子就是我們自己現前的生活,現前的工作,現前處事、待人、接物,樣子沒有改變還是照常。事相上沒有改變,心理上改變了,決定跟從前不是一個想法,不是一個看法,你的想法、看法轉變了。從前念念有我,為我,為我的利益,現在這個念頭沒有,這個事也沒有了。現在是念念為一切眾生,念念為社會大眾,世間人講的犧牲奉獻,他所做的確實是犧牲奉獻,但是犧牲奉獻這個念頭他沒有。
大乘無量壽經(第23集) 1998/8/29
修學一定要落實,如果不能看一切眾生是自己父母、是諸佛如來,這個普賢行就不得其門而入,那你是邊都沾不上,為什麼?「普」這個字做不到。你學這十條,也修禮敬諸佛,也修稱讚如來,也修廣修供養,你樣樣都修,你決定不是普賢行;不是普賢行是什麼?世法裡面的善行,果報在六道裡頭的善報、福報。
華嚴經講述菁華(第183集) 1999
為什麼你修的不是普賢行?你沒有普賢心,你的心不普,心量很小,一天到晚是非人我,圈子畫得很小,所以你那個就不是普賢行。普賢叫大行,心量大!心量大就是一切眾生是我父母,一切眾生是諸佛,這樣的心量、這樣的理念,他所修的那是普賢行。
華嚴經講述菁華(第183集) 1999
心要大、量要大、願要大。小心量,那就一點感應都沒有了。大心量裡頭只有一個心,大慈大悲,真正能愛護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的意思非常之廣,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真誠的愛心、清淨的愛心、平等的愛心叫大慈悲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21集) 2002/5/21
我們現在的心行是什麼?自私自利;我們要反省、要檢點,真的是自私自利。有人問,自私自利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實在講,時時刻刻都看出來,吃東西挑好的吃,是不是自私自利?無論在什麼場所都要佔人家一點便宜,一點虧都不肯吃。完全顯露出來,自己還不知道。
華嚴經講述菁華(第183集) 1999
學佛法也要爭著站在人前面,燒香還要燒頭一炷香,不肯落在人後面。所以想想佛講的四大煩惱,時時刻刻都露在外頭,頭腦稍微冷靜一點,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東西要放下!不放下,佛門雖然廣大,你還是進不去;不但進不去,門在哪裡你也找不到,「不得其門而入」。
華嚴經講述菁華(第183集) 1999
我們自己在這個社會上,要想到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我們的本分,人人能夠竭盡心思盡本分,國家哪有不興旺的道理?在自己本位上,處處要替別人著想。譬如我們做生意,自己經商,一定處處竭盡心思為顧客著想,那麼我們賣的東西一定是貨真價實,不要讓他吃虧上當了。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41集) 1984/12
我們東西買進來賣出去要用心,要對得起人,要對得起社會,對社會要有貢獻,要能利益大眾,這就是菩薩,這個商人就是菩薩商人。我們做工,這些產品也一定要真實,決定不能偷工減料,這是菩薩工人。乃至於家庭主婦也要竭盡心思,對於家裡老少都要照顧得到,使他們身心能得到安穩,這是菩薩主婦。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41集) 1984/12
只要是利益眾生的事,佛菩薩都做。要落實,事相上來說,世間種種行業、種種工作,佛菩薩沒有一樣不參與。就像《華嚴》五十三參裡面所示現的,他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不論是以什麼身分,不論是以什麼工作,都是服務社會,都是利益眾生的,而不是自利。對於自己的生活,少欲知足。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第4集) 1998/7
修淨土的同學,實在說真正明瞭這樁事情的人並不多,他要明瞭,肯真幹,多多少少會有一點普賢行的氣氛,這個氣氛哪怕再少,百分之一,百分之二,受用就不可思議。有那麼百分之一,凡聖同居土往生就有指望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有這一分的氣氛,你就會得到普賢菩薩的加持。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21集) 200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