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自滿-第458集

  在世間做學問、出世間修道,最重要的是心要虛。《易經》裡面講「滿招損,謙受益」,謙虛的人得益處。自己滿,自以為是,你就不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不能夠接受別人的教誨,那你什麼都得不到。人要能夠常存謙虛,真的受益,為什麼?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如果不認真的學習,這個東西淘汰不掉,一定要認真學習才能夠淘汰得掉。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52集) 2006/11/5 

  

  認真學習到哪裡學?除了自己之外,個個都是老師。在大乘菩薩戒裡面,《菩薩戒經》,佛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們對待一切眾生都把他看成是我們的父母,佛講他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要常常存這個心,你天天都在進步,天天福慧增長,學無止境,成就你自己圓滿的智慧德行。哪一個人,不管他說話不說話,那個形象都是自己的好樣子。他做錯了呢?錯了也是提醒我們,好樣子,我有沒有犯他那個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我學到了。他做對了、做好的,我想想我有沒有?沒有要向他學習,如果有,要好好的保持不要失掉。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52集) 2006/11/5

  

  我對於佛教學好了,我每個宗教都要認真學習,決定沒有矛盾,決定沒有衝突。如果要有衝突、有矛盾,圓融無礙這一句就講不通。為什麼不圓融?為什麼會有障礙?我們的心不夠謙虛,我們的靈(靈就是悟性)還有障礙。你看看問題在哪裡?還不是在自己嗎?不在外面。一定謙虛要做到徹底,領悟沒有絲毫障礙,這樣就通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52集) 2006/11/5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耶穌也是一切眾生之一,那他本來是佛,摩西本來是佛,穆罕默德本來是佛。我們決定不是只尊重釋迦牟尼佛,只尊重阿彌陀佛,其他的佛都不尊重,那就錯了。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那麼所有不同宗教的經典都是佛陀的教誨。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的謙虛才能貫徹,領悟才沒有障礙,你才能通達。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52集) 2006/11/5

  

  聖賢之學沒有別的,無非是教我們回歸自性。自性是本有的,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你自己自性裡頭圓圓滿滿。要怎樣才能夠回歸?才能恢復?一定要清淨,一定要虛徹靈通。所以滿招損,謙受益,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吉有凶,唯獨這一卦,只有這一卦,謙卦是六爻皆吉,沒有凶。你在生活上,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你真正能做到謙虛,你就什麼都通了;換句話說,什麼障礙都沒有了,圓融無礙。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52集) 2006/11/5

  

  為什麼跟人不能相處?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有矛盾?你細心想想,不夠謙虛,過失不在對方。你要是講「我沒有錯,錯都是他,他不對,我對」,這個矛盾永遠不能解開。如果你要回頭想想,我錯了。明明是他錯,為什麼我也錯?你念念《金剛經》,「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問問你有沒有?我跟他對立,我相有了,人相也有了,眾生相、壽者相全具足了,你不是菩薩。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52集) 2006/11/5

  

  你這才發現我真錯了。他錯得小,我錯得大,我怎麼還著相?我禁不起外面境界誘惑,外面境界一誘惑,我的煩惱習氣就冒出來了。誰錯了?真的是自己錯。別人錯不過是一樁事,小事而已。我一回頭,我違背自性,我所學的東西學到哪裡去?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52集) 2006/11/5

  

  修己就是化眾,教化大眾。自己不修,經念得再多,註解看得很多,講得天花亂墜,自己度不了,實在說也度不了別人。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你細心去觀察,一定是先自度,而後感動別人,收到教化眾生的效果。如果自己沒有度,都度不了,要想教別人,效果怎麼會現前?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自己不虛心,那種傲慢、自以為是的習氣常常發作。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52集) 2006/11/5

  

  我是學生,我是來求教的,希望大眾對我批評指教,這個態度就正確。中國聖人常講,「滿招損,謙受益」。你不能狂妄自大,「我是法師,我在這裡弘法利生」,這個太傲慢了。古時候說法利生有標準,大乘法裡面要明心見性,小乘法裡面要證果,換句話說,最低的限度。大乘法初信位的菩薩,小乘法初果須陀洹,還是做學生的態度,不敢以老師自居,不敢。到什麼時候才是老師?小乘四果羅漢。四果無學了,他可以能當得起老師;大乘法裡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老師,天人師。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303集) 2004/8/5 

  

  我們沒有入這個境界之前要虛心、要勤學,決定不允許發生誤會,把一個似是而非的境界當作真實的境界,這個我們要吃大虧、上大當,所以得認真的修學。我們看看古來的那些菩薩大德們,不但是沒有開悟的時候人家勤學,悟了以後還是勤學,到等覺菩薩還是勤學,始終沒有懈怠的相,沒有自滿的相,都是在虛心學習,這種精神我們應當要學習。

  楞嚴經(第79集)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