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自私自利」?-第417集
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裡面跟我們講,「九品往生,都在遇緣不同」,這個話說得好。換句話說,你遇到的緣殊勝,上上品往生,凡夫都可以上上品往生。菩薩如果遇緣不殊勝,反而落得中下品往生。「緣」難遭遇,真正是所謂可遇不可求。緣指的是什麼?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善知識是緣。善知識的引導,善友的扶持,同參道友好、修行的道場好,沒有障礙。今天這個緣我們都得到了,得到而不能成就,這只能怪自己,不能再怪別人。
早餐開示 1998/12/19
而這樣殊勝的機緣,自己一定要曉得,「百千萬劫難遭遇」,「無量劫中希有難逢」,能不能成就,關鍵就是突破「自私自利」。突破的方法,念念為眾生;我活在這個世間,決定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為自己,應當早一天往生淨土;這個身體還留在此地一天,還沒走,什麼原因?為眾生。你就得大自在了,跟諸佛如來的願行完全相應,這個道理、事實我們應當明瞭,如教修行。
早餐開示 1998/12/19
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菩薩念念為利益眾生,而凡夫念念是求自私自利。為什麼菩薩念念為眾生?菩薩了解事實真相,在十法界裡面決定沒有我,我與我所俱不可得,《般若經》裡面講得很多。因此菩薩的行業,唯有利益眾生。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60集) 1996/4
《金剛經》上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從我相下手,我們才有救。我相是什麼?自私自利的念頭。自私自利的念頭是我見,從我見才產生我相,我相的根本是我見。《金剛經》前半部離相,後半部離見:「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所以我們從哪裡做起?從自私自利這個念頭下手,決定放下自私自利,把自私自利轉過來,決定利益一切眾生。換句話說,自私自利什麼都是為自己,轉過來我一切為眾生,我不再為自己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71集) 2000/3/1
起心動念為自己,這糟了,這是什麼?這是迷的根源、煩惱的根源、災禍的根源,自私自利。愈是有福報,這個福報是前生、今世所修積的,自私自利不斷,福報愈大造業愈重,將來墮落的愈苦,他要墮餓鬼、要墮地獄。如果念頭轉過來,念念為一切眾生,他的福報會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71集) 2000/3/1
總在一念之差,這一念差別就太大太大了,古人常說差之毫釐,毫釐之差就是指念頭:一念為自己,一念為別人。在果報上不能夠想像,不只天堂、地獄,天堂、地獄講起來是小可之事。我們學佛,什麼叫真實智慧?你把這些話聽懂了,聽明白了,覺悟了,肯回頭,肯把觀念改正過來,你就是開智慧了;從這個時候起,智慧分分長,煩惱分分輕。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71集) 2000/3/1
這自利的心是一年比一年淡薄,這是個好境界,表示這功夫有了進步。如果不能把自私自利這個念頭完全斷掉,就是最容易的法門(念佛法門)也不能往生。為什麼?這世間的世法,你還有攀緣,你還有放不下。這一念放不下,就是你臨命終時的魔障。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一、二人而已,萬分之一、二。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第36集) 1989/1
為什麼不能往生?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放不下,不能徹底放下。這個因緣就在此地。所以一定要徹底放下,完全放下。我們中國人常講捨得,捨得這個名詞是從佛教裡來的,捨就是放下,你真正能捨,那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得到了。你不肯捨,就得不到;一定要肯捨,你才能夠得到。你捨得愈多,你得到的愈多。你所得的與你所捨的,決定是成比例的,成正比例的。所以真正覺悟的人肯捨,真正肯放下。所以這個地方是講徹悟。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第36集) 1989/1
怎麼捨?念念為眾生,念念幫助眾生開悟,不知不覺自己就開悟。譬如講經,真心想幫助一切眾生深入經藏,理解佛所講的真實義;你有這個真誠心想幫助人,你去講,本來這個經文你不懂,你這一講忽然就懂了。所以覺得很奇怪,佛菩薩保佑,不可思議就懂了。其實是什麼?是因為你全心全意為人,自私自利那個心減少,你的障礙少了,這就通,就這麼道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18集)
我們一般人從因果上來說,因是清淨平等覺,果是大乘無量壽莊嚴。明白這些道理、這些事實真相,就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要如何用功,怎樣才能成就自己,就全都明白了。遠離一切染污就得清淨心,這點很重要,要把染污徹底放下。我們常講,講了幾十年,放下自私自利,講了幾十年,有幾個人真放下了?放下名聞利養,不是真的!這些東西都是煩惱、都是障道的,不但障你證果,障礙你開悟,你有這些東西你悟不了,悟門被堵死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64集) 2010/6/21
修道之人,尤其是希望自己在這一生成就的人,你要不將「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這十二個字徹底放下,要想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往生淨土,親近阿彌陀如來,你沒有把握。什麼人有把握?肯放下的人有把握,對這個世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是利益世間一切眾生,沒有個人利益摻雜在其中。有個人絲毫利益摻雜在其中,就是夾雜不善,你的善業不純。純善之人決定得解脫,這是解脫的一個門徑,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330集) 2000/7/12
釋迦牟尼佛教我們放下自私自利,他先做到了;教我們起心動念要為一切眾生服務,他老人家率先做到;教我們捨棄名聞利養,他也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教我們斷貪瞋痴慢,他先斷了。所以我們聽他的話相信,一絲毫都不懷疑。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71集) 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