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就如意-第405集
「足」是滿足的意思,滿足就是定。不滿足,他心是動的;滿足,他心就不動了。世間法常說「知足常樂」,那個知足的足跟此地四神足的足意思是相同。一知足就如意了,不知足的人永遠不會如意。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68集) 1984/12
無論是物質生活、無論是精神生活,要知足,知足你就得自在。生活享受無需要去追求,一昧在物質生活上去追求,沒有不造業的、沒有不折福的,縱然你有福報,福報也在這裡折盡了。如果我們把念頭轉過來,為眾生造福、為社會造福,完全不為自己,那就樂在其中,那真樂!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22集) 1993/6
為什麼?為自己有得失,得失苦!失固然苦,得也不快樂,得到又常常憂慮不能保住,所以叫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時候拼命去追求,追求之後又怕失掉,那個心很痛苦。我為社會、為大眾,不為自己,自己沒有得失,換句話說,成,大眾有福,我們很快樂;失敗、不成,我們於心無愧,我已經盡心盡力,緣不成熟,大眾沒有福報,不是我沒有盡心盡力。所以心安理得,沒有不自在的。所以欲是欲望,這個要知足。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22集) 1993/6
物質上的生活,精神上的生活,要知足,曉得回頭,不必越分的去希求,最好不求,一切順其自然,那個福報是最大的。為什麼?你心裡面沒有貪求,沒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失望,就很苦,所以沒有希望。有願望,沒有希望,願望跟希望不一樣,願望裡面沒有妄心去求,是讓它自自然然圓滿;希望是有個妄念在求,求它趕快現前,那很痛苦,為什麼?求不得苦!有希望的人就有求不得苦,他希望愈多,求不得苦就愈多,就這麼來的。所以無求,知足,無求,欲就如意了,你的生活就自在了。
阿彌陀經要解研習報告(第5集) 1991
「欲如意足」就是知足,「精進如意足」就是常樂,這兩句就是知足常樂。唯有樂,你才會精進不止,假如這裡頭沒有樂,你怎麼可能去精進?換句話說,你在修學上一定有體會、有領悟,你就有樂趣了,這在修持上。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22集) 1993/6
精進的人一定快樂,快樂就是精進,常樂。這個樂不是從外面來的,是從內心裡面發的,《論語》裡面第一章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悅)是從內心裡面生出來的,悅是喜悅,我們佛門講法喜充滿。喜悅是你自己修行有進步、有收穫,內心產生的喜悅。
阿彌陀經要解研習報告(第5集) 1991
心如意足,心也叫做念,心如意足有的地方叫念如意足,念是什麼?這裡講的是正念。正念不會失掉這叫念如意足;如果正念失掉,這不如意,這有欠缺。正念就是禪定,在本經持名念佛的法門上來說,這個念就是念佛之心,二六時中心裡面有佛,這就是念如意足。心裡面有佛,你的心清淨,你的心是佛心,心裡有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念佛的念法,告訴諸位念佛之人在念佛的時候,必須是「全心是佛,全佛是心」,諸位要記住這兩句話。
佛說阿彌陀經(第11集) 1983
如果能夠在二六時中,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念念都不忘,你就得念如意足。能做到這點,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所說「淨念相繼」,念佛之念是淨念。「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為什麼?你心是佛心,這點非常重要。一句阿彌陀佛圓攝八萬四千法門,可見得你是所有的法門,無量的功德一念當中圓滿的都包括。他怎麼不如意?怎麼不滿足?
佛說阿彌陀經(第11集) 1983
知足就如意了,否則的話,欲望沒有止盡,那個不得了,你怎麼可能如意?『精進』是常樂,所謂知足常樂。念如意足,『念』是心安,心定了,安了。『慧』是理明白了,所以心安理得。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但是你要想真正有成就,一定要努力去做。要知足,樣樣都知足,知足就不會再攀緣,所以知足決定得到快樂。理明白了之後,心一定是安定的,心定了。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第3集) 1989
「知足常樂,心安理得。成就一心,不退菩提」,我們要修這個。一個修道人一定要做到這四個條件,能做到這四條,你佛號一定念得好,一定得力。今天我們的佛號念不好,我們的妄念伏不住,那就是你不知足,常常苦惱,常常憂慮,患得患失,你的心不安,理不明白,所以你這句佛號念不好。真正做到知足常樂、心安理得,佛號怎麼會念不好?你的生活怎麼會不自在?怎麼會不快樂?一定是非常快樂,這樣才能夠修到一心,才能修到不退轉。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第5集)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