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為苦本-第403集
與大眾生活在一起,眾生有苦難,佛不會在那裡享受。因為佛那個時代,出家人什麼都沒有,出家人的財產三衣一缽,缽是吃飯的缽碗,三件衣,他財產就這麼多。出家人是不是有時候選擇某一個富庶地區到那裡去住?為什麼?因為去托缽吃也會吃好一點。如果那個地方鬧饑荒貧窮當然講很苦,一般老百性都吃不飽了,到那裡托缽也很難得一餐溫飽。但佛不計較這些,哪裡有緣哪裡去,從來沒有選擇過。所以不怕苦不怕難,『不計眾苦』。
無量壽經大意(第3集) 1992/12
「少欲知足。」在這個世間,他的欲望可以說降到了最低的程度。我每天吃飽、穿暖了,有個地方可以遮避風雨就夠、就滿足了,這種條件很容易達到,知足常樂。欲望要是多,那就苦了。所以佛在《戒經》上給我們講「欲為苦本」,苦從哪裡來的?欲望來的。欲望愈大、欲望愈多,那你生活就愈苦。所以我們欲望愈少,生活愈簡單就愈快樂。我們的精神,我們的生活沒有壓力,這是佛教給我們的。
無量壽經大意(第3集) 1992/12
古今中外,凡是聖賢教育,第一個科目無不是教人克制欲望,把你的欲望降到最低的程度。最低的程度是粗茶淡飯,能吃得飽,能穿得暖,有個小茅蓬能夠安身,他沒有物質欲望的要求,心安理得。理是什麼?就是佛法講的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從小接受這樣的教育薰陶,他是聖人、他是賢人、他是君子,他在社會上決定是好人,他不會作亂。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832集) 2007/9/15
欲望是講五欲,財、色、名、食、睡這五欲,佛法裡面常講的名聞利養這是欲望。底下經文講『少欲知足』,欲望要減少,愈少愈好,你的障礙愈少。少到什麼程度?我吃得飽、穿得暖就夠了,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夠了,不要多求。多欲之人那苦得不得了,那是個可憐人、愚痴人!欲望減到最低限度,才能夠「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也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他才真能做到,為什麼?他沒有欲望。
無量壽經(第53集) 1990/4
「品末重複勸勉,應棄欲止惡,安和專誠」。這一品最後佛慈悲到極處,一而再、再而三的勸勉我們應該要把欲放下,要把惡放下。欲是欲望,欲望是惡之緣,貪瞋痴慢是惡的因,你只要還有欲望存在,你決定造惡業。所以欲望愈少愈好,少到沒有了,你就成佛,佛沒有欲望,萬緣放得下。欲,佛把它歸納為五大類,財色名食睡,叫五欲。凡夫還有這個身體在,這個五欲還離不開,要把它降到最低的界限。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38集) 2011/8/13
欲望愈少,心愈清淨;欲望是愈多,心染污就嚴重,嚴重染污,那煩惱就多,貪而無厭,貪婪沒有底蘊。真正明白人,生活能過得去,好,有多的幫助別人,助人為快樂之本,這懂得照顧別人,我有餘,別人還有不足,這叫積功累德。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271集) 2013/4/23
不要跟人比地位,不要跟人比財富,不要跟人比享受,要跟人比什麼?比清淨心、比平等心、比快樂,真的快樂。粗茶淡飯,無憂無慮、無牽無掛,你說你多快樂。最快樂的是學佛,學佛幫助你開智慧,學佛幫助你解決一切疑難雜症,不但自己的解決了,還可以幫助別人解決。真正學佛的人懂得,這是天下第一等好事,方東美先生當年教給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與財富、與地位毫不相關,最高的享受是什麼?快樂人生、幸福人生,這最快樂的。
淨土大經科註(第239集) 2012/3/12
貪欲,我們生生世世被這個東西害苦了、害慘了,這一生如果還不能把它捨棄,我們求生淨土必定受障礙。一個人要真正成就,對於世出世間法決定沒有貪心,少欲知足。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只取一個法門,一切經典我只學一部經典,這叫少欲。你看蓮池大師到晚年,就一本《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其他都不要了,少欲知足真做到圓滿了,他才能成功。
佛說清淨心經 1992/1
如果能把欲望統統放下,這個人就可以成聖成賢,學佛就能成佛、成菩薩。這個東西是大害,沒有好處。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給我們做出的榜樣,都是把這些欲望看得很淡、很輕。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的,他日常生活確實是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全放下了,他的生活是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經典上所記載的,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一次人家看到他有憂愁、他有煩惱,一次也沒有,也沒有這個記錄。人家為什麼能過這種快樂幸福的人生?就是沒有欲望。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19集) 2011/8/2
欲望給人帶來的是煩惱、是憂慮,現在人講是緊張、是壓力,這是現在人的術語。這樣的生活,縱然地位很高,擁有很多的財富,他生活得不快樂,依然生活在痛苦的世界,遠遠比不上所謂貧而樂。貧而樂是誰?聖人,孔子、孟子、顏回,那都是貧而樂。這是很值得我們去反省,值得我們去思惟。我們這一生是做一個快樂明白人,還是做一個煩惱糊塗人?那些大富大貴是煩惱的糊塗人,這在經上講的,這是花報。果報呢?幸福明白人來生生天堂,他要念佛他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作菩薩;那糊塗人呢?煩惱糊塗人來生墮三途去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19集) 2011/8/2
我從學習聖賢、佛菩薩經教做起。經論不要多,這一部經足夠了。真信、真願,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身體在這個世間,利益社會的事情要做,利益眾生的事情要做,利益自己的事情可以不必做,自己生活愈簡單愈好。對於念佛要分秒必爭,不要讓一秒鐘空過,秒秒鐘都是阿彌陀佛,你就決定往生淨土。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200集) 201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