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色常和-第385集

  你的家,家人『當相敬愛,無相憎嫉』,不可以嫉妒,不可以憎恚。『有無相通』,互相要彼此幫助,這裡是指在物質生活方面。雖然是一家人,各人修的因不一樣,同樣一個母親生的,有的兒子富貴發財,有的兒子貧賤,過的生活很辛苦。所以富有的幫助貧窮的兄弟姐妹,要常常照顧他,相親相愛,這一家才能和睦。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第5集) 1998/7

  

  『無得貪惜』,對於家人不能夠多貪,不能夠吝惜,一定要平等的照顧周到,那個福德就無有窮盡。我們在古文裡面讀到范仲淹的「義田記」,你看范先生對他的家親眷屬,照顧多麼周到、多麼平等,所以他的家道一直到今天,一千多年不衰,積的福德太厚了,他做到了。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第5集) 1998/7

  

  『言色常和』,言語,「色」是容貌。對待家裡任何一個人和藹可親,給家人做榜樣,做好樣子,教化一家人。然後再這一家,教化他的鄰里鄉黨,逐漸影響擴大,就安定社會。『莫相違戾』,這句話很重要。一定要相親相愛,和睦相處,不可以「違戾」,不可以鬥爭。要知道和睦相處、互助合作,這個家就會興旺。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第5集) 1998/7

  

  做人的根本是在家庭。人活在這個世間心無所住,這是最苦惱的。心無所住就是心不安,都是生活在疑慮、恐怖之中,過的是這種日子,你說多苦。細細的去思惟,聖人說的話沒錯。古時候社會安定,為什麼?家和,家和萬事興,家和社會才安定,國家才富強,世界才能太平。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第5集) 1998/7

  

  在這個世間應該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過日子,來跟這個社會相處,這個教訓一定要記住。家人要和睦,要敬愛,不要憎恨,不要嫉妒,可是哪一個人不希望一家和睦?可是我們看看這個世間,幾個人家庭是幸福的?常常聽說每一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其實佛也說出這當中的道理了。家庭組合什麼原因?佛法裡面講四種緣,你這個家親眷屬,沒有緣不會聚集在一塊,有緣。什麼緣?有善緣,有惡緣!善緣,這就是很幸福的家庭;惡緣,那就是很煩惱了。

  大乘無量壽經(第16集) 1990/7

  

  覺悟的人有好處,用佛法來與家人相處,潛移默化,即使是討債還債、報怨的,也能夠和睦相處,也能夠以佛法感化他。家庭就是道場,家人就是善知識,我們在這個地方修忍辱波羅蜜。極不容易相處的、極不平的,在修我們的平等心;極不清淨的場所,修我們的清淨心。把這些冤家都看作大善知識,沒有他,我的忍辱波羅蜜,我的清淨心到哪裡修?幸虧有這些人,我修成功了,這樣你就不會討厭他,也不會跟他生氣,心平氣和。

  大乘無量壽經(第16集) 1990/7

  

  普賢大願裡面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是此地講的「言色常和,莫相違戾」。這佛教給我們應該要這麼做。如果不是這麼做,那你這個冤業愈結愈深,那個麻煩可大了,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這個可怕,太可怕!人不是這一生,有來生。

  大乘無量壽經(第16集) 1990/7

  

  當然,這一切眾生沒有成佛、沒有成聖,既沒有成為佛、聖,他的煩惱沒有斷,習氣沒有消除,每個人有他自己的成見,也就是有他自己的些想法、看法,這裡面自然就與別人衝突。這些衝突我們要知道去調和,不可以在這個地方起爭執,起爭執就錯了。應當怎樣呢?要從異中求同,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看法裡面,去找那個共同點,或者找那個比較接近的點,從這個地方才能夠解決問題,才能夠讓大家都得到幸福。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第8集) 1994/8 

  

  六道眾生實在說惡多善少,彼此能夠相容忍,能夠互相幫助,要靠聖賢的教化。所以中國古聖先王所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有道理。你不教怎麼行?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教學的宗旨就是教人做人,這叫教育。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第5集) 1998/7

  

  教你怎麼樣做個好人,怎麼樣跟人與人之間相處,教你了解人與人的關係,然後再進一步了解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與萬物的關係,最後再跟你說明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你統統明白了、了解了,才知道怎樣與人相處、與物相處、與自然相處、與天地鬼神相處,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這是教育。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第5集) 1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