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第33集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尊敬的陳校長、諸位老師,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陳校長: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們牛年最後一堂課,下一次我們見面就是一年後了,虎年。我們在牛年年末一起學習老法師跟隨雪公老師學習經教十年因緣也是意義重大,因為畢竟傳統文化是師道。傳統文化就是為了恢復明德,恢復本有的智慧、德能、福報,恢復的方法就是從孝親尊師入手,開發心地的寶藏。我們期許迎接新的一年,能夠將孝親尊師時時提起、念念不忘,相信在道中即不在劫難當中。
最近天災不少,也讓我們想起《八大人覺經》開頭就說了,「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真的要看得破世間是無常的,照見五蘊皆空,我們就不會強求留戀世間。其實真的很冷靜觀察,我的苦從哪裡來的?都離不開貪求。所以《三時繫念》講:「諸苦盡從貪欲起。」其實善於用心領會教理,這句話很夠用,既然苦都是從貪來,把貪放下了不就沒苦了嗎?那就能一切隨緣。我們貪欲不起,心能清淨,隨緣妙用,自己在一切家庭環境、家庭關係、人事關係裡面沒有得失,有貪求才有得失。一起貪求了,自己生煩惱造業,而且一定會跟人家結怨,對自己、對別人都沒好處。《論語》告訴我們:「放於利而行,多怨」,人考慮事情都是自私自利,鐵定會造成人家的埋怨,都不替人家想就會結怨。
這一生要成就的人,我們要常常期許自己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這個世間萬般將不去,不要再去強求什麼,隨緣當中修自己的清淨心。清淨心才是真樂,世間沒有真正的樂,三界統苦,苦苦、壞苦、行苦。世間為什麼會覺得樂?他是痛苦暫時解除,他誤會了那是樂。比方說我們會肚子餓,餓一天苦不苦?很苦。吃飯是讓我們這個病、這個苦暫時停止,它不是真正解決問題,你不吃還是苦。我們每天得二十四小時伺候臭皮囊,這個活好不好幹?還願不願意生生世世幹?這都要看破。「惡臭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裡相應。」我們洗除心垢,心淨佛土淨,現在就跟極樂世界的頻道接上去了。還在這個世間一天我們就隨緣,為正法久住、為苦難眾生,別再為自己,為自己都在患得患失當中。
「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我們忘了真正的我不是臭皮囊,真正的我,阿彌陀佛即是我心;真正的我,一切眾生就是我,因為整個宇宙是我的一念變現的,跟我是一體,愛眾生就是愛自己,跟人不再對立。忘了自性彌陀佛,眾生與我皆一體,就在那裡計較人我、是非、利害,「意念紛馳總是魔」,都止不住了。所以把貪求都放下了。尤其現在國土危脆,前幾天東加(又翻湯加)火山爆發,你看那麼短的時間旁邊的都化為灰燼了,前一天那旁邊的可能都是豪宅,誰會想著明天就化為灰燼?所以世間這些財物都不要放在心上,都不要有我的財產,有「我的」就是輪迴心,這都得慢慢慢慢把它放淡。
但是因為我們畢竟學了正法,我們的心不是隨著世間這種五欲六塵的追求而隨波逐流了。我們已經遇到正法,就要用正法來思惟,所謂理得心安。我們也檢查檢查,我們聽到火山爆發自己的心有沒有擔憂?我們要教育孩子,首先我們自己的心要安定才教得了;我心一不安定,我不安的心就會傳遞給小孩、傳遞給學生。我們雖然都是中年人,有一些還比較年輕,青年,我們四五十、五六十,我不知道你們的感覺怎麼樣,我的感覺,我現在想到初中時候的情境就好像昨天一樣,太快了,同學那個表情什麼都還很歷歷在目,三十多年過去了。人生太快,真的是一眨眼就飛過去了,「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甚至於十來歲都有記憶,今天父母下班回來了,爸爸媽媽心情好不好你知不知道?知道。影不影響自己?對,其實好多道理不一定要從別人告訴你,真的能靜下心來,自己走過了幾十年的路,每個遇到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一件事,它啟發我們什麼?能這樣靜下心來,人生好多重要的做人做事就體會得很深。
我們現在麻煩就麻煩在生活節奏太快,每天都是走走走、快快快、來不及了來不及了,心很浮動,很多人事物在給我們說法我們都沒有注意到。不是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這個世間也是,我們老祖宗畫六十四卦,它就是天地的萬象都離不開這六十四個象,都在給我們說法。看到雲飄過去了,這個世間的財物不要太執著,都是過眼雲煙,你看白雲有沒有在給我們說法?看到太陽了,我要當學生心中的太陽,照亮他們的人生,這不都給我們說法嗎?
《無量壽經》裡面也有,「其智宏深,譬如巨海」,我們看到大海就要想到阿彌陀佛的心量,擴寬自己的心量;「菩提高廣,喻若須彌。自身威光,超於日月。其心潔白,猶如雪山」,我們都讀過喜馬拉雅山,要常常我的心不能受染污,要像喜馬拉雅山的山峰一樣潔白;每天一定會看到大地,「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每天都要洗手,「清淨如水,洗諸塵垢」;「熾盛如火,燒煩惱薪」,自己的智慧要像猛火一樣,一下就把煩惱全燒光了,不讓它在那裡放肆;「不著如風,無諸障礙」,人生要瀟灑走一回,不要那麼多牽掛,這首歌也不能白唱。
剛剛跟大家提,真的把人生靜下來會有很多收穫。我們現在都急著什麼?急著看新的知識。很害怕跟人家一吃飯,人家說哪本書你看過沒有?覺得沒看過就很丟臉。現在人都聊什麼話題,這種就很在乎別人的看法,就讓自己的心每天都七上八下。心要先安定才能教育孩子、教育學生。
理得心安,我們現在遇到一切人事物會生煩惱,我們在那個當下沒有把相應的真理提起來,提起來就不會煩惱了。以理折情,義理調伏我們的分別執著。比方說我們在擔心未來的事,馬上夏老師說的,「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不只不會煩惱未來,你這麼一思惟,就會很用心的活好當下的每一刻;你在懊惱過去的事情,馬上提起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只不會懊惱,產生積極的價值;或者你很不甘願,就告訴自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受了,無債一身輕,幹嘛懊惱?甚至於還覺得對方幫我消了很多罪業,「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這麼一思惟,煩惱轉過來了就是菩提,這樣才能安心。自己心安了會有智慧,可以隨每個因緣啟發小孩、啟發學生。一個地震那麼嚴重,可以告訴孩子,貪心感水災,瞋恚感火災,愚痴感風災,傲慢感地震,懷疑招來山崩地陷。人心善風調雨順,人心不善會招感災難,《尚書》講「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諸位同學們,跟小朋友互相期許,地球母親生病了,我們不能再給她添一點負擔,我們不能起貪瞋痴慢疑的念頭,我們用純淨純善的心祝福地球母親,也祝福一切人。
而純淨純善也是老法師給我們的教導,我記得老人家講,最傻的人就是拿純淨純善的心去裝垃圾。這個假如我們一聽真把它放心上了,那這種傻事我不幹了。而且這個比喻很具象,每天我們要丟垃圾的時候就提醒自己,不能把煩惱垃圾往自己的心裡放。善知識對我們幫助有多大是我們決定的,我們隨時把師長的教誨擺第一位,那就得無邊的受用,那我們就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我們已經遇到很好的因緣,不要跟自己過不去,不要好日子不過自討苦吃,就不好了,要自求多福,要自立自強。
我們上一次跟大家提到了,雪公跟師長提這三個條件,師長很有受用。諸位同修、諸位老師你們有沒有受用?老人家給我們講完一段教誨,我們應該就有一段受用,不然就是我們學習的慣性沒有突破。我們學習慣性假如是解行相應,聽一段就有一段受用,受用的多少暫且不論,一定有受用,因為老師教的都是法藥,治我們心裡的病。這個方法治了什麼?治了我們喜歡常常東看西看、東聽西聽的習慣,讓心清淨下來了。其實師長那時候修學的挑戰沒有我們這麼大,大家想一想,我們現在修學的挑戰比老人家那時候六十多年前挑戰大,那個時候沒有手機,那個時候沒有WiFi,我們現在一機在手天長地久,從前不離不棄的是夫妻,現在不離不棄的是手機。人都活到這麼顛倒了,一機在手天長地久,一機不在手魂都沒有,一直在那裡手機在哪?師長有說,你現在修學能成就,祖師都佩服你,歷代聖賢人都佩服你。現在外面的誘惑挑戰比以前大多了,外面的誘惑又多,內在的煩惱又比一百年前多多了。現在的小朋友三四歲就在刷ipad,他那個腦子被太多東西干擾了。
我們處在這樣的時代,想一想,再不守這三個條件,會學成什麼樣子實在很難講;老人家那樣單純的環境,還有他這樣的基礎,他都要守,至於大家守不守,大家看著辦。在這個時代講話講到這樣就好了,再講就過了,就講錯話了,因為師長有說現在這個時代民主、自由、開放。我們也要會聽,這是客觀的情況,講話要懂分寸,不能給人家壓力,不然人家下次就不來了。當然我不是怕大家不來,因為能夠聚這麼多人一起探討也是難得,善友為依,一個禮拜還要見兩次。
師長提到了,他遇到演培法師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條件不是李老定的,是中國老祖先祖祖相傳的老辦法,看這個學生可以造就、可以栽培,就用這個戒律來限制他。戒律的目的就是得清淨心,收攝我們的六根,攝心為戒。以嚴淨三業為持戒,身口意不讓它放縱造作惡業。
尤其念佛這個方法都攝六根,你專注聽佛號,眼耳鼻舌身意就不會放縱。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地球人的耳根利,「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文殊菩薩在二十五個大菩薩修持法門裡面,選出了一個很契我們娑婆界的修學方法,「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其實念佛法門是大勢至菩薩跟觀世音菩薩合在一起修了,以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功夫修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攝耳諦聽自己念的佛號聲,攝心為戒,因戒也就得定。常常念佛心不會散亂,遇到境界心不會動、不會慌亂。心一不動,遇到境界看得清楚,每個人的心態容易感受到,這件事情目前客觀是怎麼樣、條件是怎麼樣,就容易判斷出來。就好像鏡子,鏡子清淨,什麼人、什麼物品一來,它照得清清楚楚,不會漏掉;人事離開了它也不會落印象。我們平常練心,用心如鏡,可以這樣來練。
我們讀到這一段得要期許自己,我是值得栽培的人,我是能成就的人,請佛住世要先請自己,這段不能白聽。自助者天助,一看重自己就感得很多佛菩薩聖賢的助緣加持我們,自救者天就救了。尤其我們不懷疑什麼?佛菩薩同體大悲。大家相信嗎?你真相信了你不會沒有安全感,會沒有安全感就是不相信這一點,不然佛菩薩都在身邊,同體,他哪有一刻離開我們?一心觀禮,清淨法身遍一切處。佛菩薩都已經入法身了,隨時跟我們在一起,只要我們真正自重自愛,不再糟蹋自己,不再隨順習氣,加持馬上就感受到了。
稱名即是遇光時,你稱萬德洪名,你的身心就在整個佛光的注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眾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所以一有空就念佛,不打妄想,行住坐臥也把它提起來。其實我們為什麼有很多問題?因為不夠老實念佛,把在那煩惱的時間拿來念佛,好多事情慢慢都迎刃而解。黃念老教誨得很重要,不要求我們把念佛當唯一,但是要把念佛當第一。
其實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智慧,解決問題不是說你去出力了你就能解決,有時候會愈幫愈忙的。現在沒有什麼比修清淨心重要的,清淨心才能生智慧。我們沒有清淨心,我們就會愈活愈累,為什麼?惡性循環,因為起的念頭不對了、講的話不對了、做的事不對了,家庭、團體它沒有往好的方向發展。再忙不能不念佛,再忙不能不聽經,這都是人生的輕重緩急,取捨,你不能忙到這些忽略了就一直在惡性循環,要跳出來。
「定須習」,人的定力要練習的。讀經、念佛就是練習,把妄念放下,專注念佛,把心止住,制心一處,定須習,無事不辦。我們要觀察自己在處理事的時候夠不夠定,不定的原因在哪?要把讓自己心不定的執著放下、慌張放下、擔憂放下,這叫歷事練心。「慧須聞」,定須習,慧須聞,這六個字很重要,我們每天都要定慧等持、定慧雙修。每天定慧雙修法喜充滿。
慧須聞法,要聽經聞法。我自己二十多歲開始學佛,有一個很深的體會,遇到什麼事生煩惱,只要聽經,十五分鐘之內就解決。這十五分鐘只要有哪一句師長的話聽進去了,這個煩惱就沒了。因為聽進去了就把正念提起來了,聖狂之分就是一念之間,正念現前邪念就污染不上。儒釋道教的都離不開戒定慧三學,戒不只是五戒,不只是十戒而已,這個戒老師的教誡。為什麼要強調老師的教誡?因為每個人的狀態不一樣,老師能因材施教,我們馬上就得受用了,不針對我們指導的嗎?聽一句就有一句受用。所以師長他老人家就聽了李老的話,守了三個月心就清淨了,到半年效果非常顯著了,誰做誰得利。
剛好有一位劉老師問到了,有個問題就是學習佛法一次只隨一位老師學才不容易雜亂,極樂寺中有非常多不同的老師,包含佛學研究班,多位法師等等的老師,所以是要選擇一位老師跟著聽,還是說因為極樂寺老師幾乎都是複講,可以聽超過一位老師講經也沒關係?
這是很實際遇到的問題,我們佛門有講「四依法」,這都很重要,對於我們在判斷遇到的境界都挺關鍵的。第一個,「依法不依人」。我們現在很佩服師長,依止他老人家教誨,可是我們觀察他老人家述而不作,他老人家都依法,他也在給我們表演。「依義不依語」,你要依義理,不要著在言語相上,這依義不依語。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一門也不要又產生執著,「一門深入,我現在好幾科要學」,又生煩惱了。
「依智不依識」,要依智慧,不能依,識是什麼?第六意識分別,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落印象。為什麼世間的書不能亂看?除非他已經是徹底覺悟的,他捨識用根,他用智慧不用情識了,不然你看他的書會隨著他講的話增加分別、增加執著,還落印象,心就愈來愈不清淨了。你要看什麼書、聽什麼經要自己抉擇,要依智慧。當然有時候你要跟親戚朋友交流,那你又不得不跟他溝通,你不要排斥,隨緣。但是你心常常念佛,你聽對方就很容易聽出他的分別執著點在哪,聽了以後有機會善巧的、柔軟的去提醒對方。你也在修行,敦倫盡分,「善相勸,德皆建」。你在聽你的親戚朋友談話,了解到他的分別執著點在哪,你也更能理解這個時代的人。這個時代,同樣一個天空底下,可能看著同一個電視節目,受同樣的一種外在環境的影響,不是有一句話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是我們就覺得都是五十三參,都在提升自己,你就不會面對人事境緣很有一種排斥、很煩、很想逃避,然後又不得不面對,每天就很多這些掙扎。一切隨緣,看一切人都是菩薩、都是老師,他來教我的,我今天要學什麼,每天都有東西可以學,都可以成長。
四依法第四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你要的要徹底解決問題、了脫生死的修持方法,因為你不出輪迴還沒解決問題,所以要依了義。了義講得更深一點,可以當生成佛的。佛法裡面有小乘法、有菩薩,還有一乘法,了義最好是一乘法。
老人家特別慈悲,這一段他還開解,了義首先你學了管用,你得力了,對你來講了義。這個解法特別親切。我也曾經遇過很喜歡禪宗的人,應該是過去生有修過,可是他修禪又常常犯戒,他不得力,可是我很愛禪宗,他這就沒有依了義,沒有依自己實際的情況。你修學的法門不得力,你不能執著,你要修契你機的法門。佛法講不能執著,佛法是讓我們放下執著,不是換對象。到佛門裡來繼續執著勁又上來了,那不是換對象了嗎?這是太冤枉了,無上甚深微妙法,我們把它變成搞執著的增上緣,那真的是太冤枉了。
我們以這四依法來看這個問題,來守三個條件,首先我們依止的老師他就是依法的。老人家講經從來沒有說我覺得怎樣怎樣,沒有的,都是引經據典。孔子也是這樣,孔子講《孝經》,詮釋完一段,「《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都是述而不作的。而且我們守三個條件是從明師受戒,他是修行的過來人。這三個條件不是你喜歡哪個老師你就對著他守三個條件,這叫搞情執。是你很信任,不是喜歡,喜歡有時候會摻雜感情在裡面。
我也曾經遇過同修,當時候我還沒出家,他就「蔡老師,你講什麼我都相信」。我說你別害我。你看他那個話就是感情很重。我說我講得不對你要提醒我,我都是成年以後才學的,煩惱都還伏不住,上台是有佛菩薩加持的。理有頓悟,事還要漸修,我做得不對,甚至講得不妥,還請你們要提醒我。
萬法因緣生,老人家能有這麼高的成就,也有他所處在的家庭、環境的緣。我們不一定有他老人家那個因緣,可是我們畢竟是遇到他老人家,我們能把這個緣發揮到最大,我們的受益就大了。老人家他修行過來人,到什麼境界我們不敢亂猜,但是老人家遇到重大的事都是很平靜的,真的是活在感恩的世界裡。我修學有限,我也判斷不出來到什麼境界,但我們很清楚,修行的過來人。
一個老師在成德的認知就是老法師,我們今天要說「你跟我學,守三個條件」,這種話要成就的人才能這麼講,不是這麼講那會有點狂。成德是陪漢學院的同學一起跟著師長守三個條件,我能陪他們兩年。兩年前我就是這麼跟他們約的,你們假如信任我,我陪你們兩年。為什麼我說陪兩年?因為假如兩年我沒有進步,我就陪不了人家。現在兩年快到了,好像還有一點點進步,還可以再陪兩年。我們要客觀對待,不能打腫臉充胖子,因為畢竟聖賢人教我們自知者明,知人者智,這是老子教的,首先自己要有自知之明。那是成德自己修得不好,大家還信任我也是個緣,我們要珍惜這個因緣,一起跟著師長老人家學習。當然有可能你們遇到的是過來人,這大家要客觀去判斷。
假如所有講課的老師他都是複講,那也統統就是跟著師長學習。而人跟人還是有緣分,可能在這些老師當中你跟哪個老師緣特別深,尤其他能夠什麼?他能夠引導你怎麼把老人家的教誨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你常常親近他,你覺得你更能聽懂老法師在講什麼。我們要了解,能夠解得愈深的一定是要行,行又幫助解,解得更深又幫助行。所以師長也說現在缺教練。
假如你身邊這個老師他跟著老法師學,自己身心安康,常常有法喜,然後他的家庭又很和樂,這很重要。你跟著一個老師學不能激動,你要觀察他的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他的依報假如不怎麼莊嚴,他講得天花亂墜,可能也給我們不是很正確的影響。為什麼?因為他沒有務本,沒有務本的心講出來的經教會務本嗎?一切法從心想生,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所以真正講學有心得,他一定不躐等,他一定從修身、齊家做起,不然他就沒有辦法給人家好的示範,那怎麼給人家好的影響?真正有智慧的人他要考慮流弊問題,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其實我們現在講學的都不是從小學的,我們財色名利或多或少都有染。尤其名很厲害,不知不覺。你說利那還有具體的多少錢、多少物品,還有具體的感受,但是名,人家讚歎、恭維,不知不覺陶醉在那種氛圍裡面。常常好多人,「某某老師,我請教你個問題」,都在那跟人家回答問題,可是妻子痛苦得不得了,孩子都沒有很好的被引導,造業造得太厲害了。他這種狀態,整個團體一定修學都不得力,福報花得很凶。花誰的福報?花師長的福報,人家就覺得「我跟師長學的」。你不要聽人家一說跟師長學你就激動得不得了,「共我同國」,跟我同一國的。常常會告訴你我跟師長學的人你更要小心,為什麼?他常常擺在嘴上,他要藉師父的光抬自己。真正跟師長學的,他愈學愈慚愧,哎呀我不好意思講,哎呀我沒有資格當師長的學生,他常生慚愧心、懺悔心。人都不能激動,聽思聰,你要聽一個人講話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態,要會判斷。也是孔子教的,「不知言,無以知人」,你聽他的話他的心你能感受到。
當老師要練,當然不要用力,心愈清淨這個能力很容易慢慢就提升了。孩子一講話你能感覺到他的心,你就可以給他及時的安慰,給他及時的引導。你都不知道他心的狀況,可能機會點就沒抓到,甚至可能你一堆理過去了,都不對他的機,反而他愈聽胸愈悶。這種事我幹了不少,所以也很愧對,趕緊要好好用功提升。
能夠哪個老師跟你很有緣,他又能指導你怎麼落實老和尚的經教,有這樣的機會也要珍惜。假如在團體裡面,你看到這個年輕人,看到這個初學的人,跟某一個人、某一個老師緣很好,你也要護持,「你要好好珍惜這個老師給你教導的」。主伴圓融,這個老師是主,其他講課的老師是伴,讓他更珍惜這個老師的指導。其實我們在團體裡也要僧讚僧,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你不能他跟哪一個老師緣很好,你還有點酸酸的,然後要拉他來講幾句話,證明自己也很能講。其實隨喜功德多好,然後僧讚僧。真的教育是合力,一起配合成就學生,成就一個人的法緣,可不能在一個學生面前我們這些教學的人變成搞是非人我,那我們造的罪業就重了。
老人家後面講了,傳法的條件三個,我們當場要受持。一定能受持,為什麼?本覺本有,尊師重道是我本有的;清白也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肯學、好學,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好學也是我本有的。尤其把願發出來,眾生無邊誓願度,我要講情義,無情不能修道,要講情義,現在這麼多親朋好友也都在煩惱當中,我得好好提升能幫得上他們;我還有那麼多學生等著我去教導,我就不會懈怠了,我就會好學了,好學近乎智。
老人家這裡還講到了,老師一生的行誼就是給自己做榜樣、做模範。我們師長老人家一生怎麼修學、怎麼弘法,在《九十年譜》裡有。其實真的能做善知識的知己,老人家什麼時候在給我們做榜樣?他寫一個墨寶,我們體會到他的存心沒有?他教學任務那麼多還寫了那麼多墨寶。老人家一讀書看到特別好的經句,趕緊抄給我們弟子們。都是為眾生辛苦,那不是給我們做榜樣嗎?教學都不中斷,就是給我們的榜樣。我記得這一路以來,有除夕、大年初一,老人家講經不中斷,在給我們表演。
包含我們看佛陀,佛陀滅度也是慈悲,大家體會到了嗎?我們假如先順著自己的感受,就不知道善知識在給我們做什麼榜樣。阿難尊者他雖然已經證須陀洹了,可是他有思惑,他感情還很豐富,所以一聽佛陀要滅度了他就開始哭,止不住了。旁邊師兄弟:「別哭了別哭了,這麼重大的時刻,趕快去問幾個重要的問題。」我們首先不能情感先起來,不然看不懂了。因為我們會覺得佛要離開我了,佛哪有離開我們?佛是法界身,你要知道他是應機度化眾生,這個機緣結束了,哪邊有緣他馬上就應化,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不要用感情。
有時候我們看師父一年歐洲飛好幾趟,聽了難過,我們要先放下難過,這是老人家決定的。他都那麼大年紀他為什麼這麼做?老人家九十歲以後,有一句話我聽過好幾次,「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他在教我們要掌握時機,他在教我們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九十四歲到馬來西亞過年,年齡那麼大了,老人家還是要去,我們弟子們雖然是勸也很尊重。但是我們看到現在一條龍馬來西亞同修帶頭,沒有老人家這一趟去也很難達到現在這樣的氣象,師長都有他的考慮。
大修行人他都是代眾生苦的,他都沒有自己。我們有機會在善知識身邊,都不能用感情應事。比方今天來一個貴賓,老人家掌握這個時機,像這種有身分、有地位的人,他來跟你見一次不容易的,這一次你沒有攝受這個人,你可能下次就沒機會了。但攝受不是說對我們有什麼利益,沒有,都是為了跟他結法緣,讓他能了脫生死,讓他能積功累德。有時候談話談談談,對方愈聽愈深入了,眼看著就要開悟了,就要心有所悟了,突然我們旁邊的弟子,「師父,時間到了,九點半了,睡覺了」。你是為師父好,但是你當下就是感情作用,你沒有去感受老人家現在在考慮啥。你要感受到老人家,也要感受到對方的狀態,本來那臨門一腳就要踢了,被你這句話一插進來,氣氛整個打破掉了。我們跟善知識學或者配合善知識,都不能用感情的,不然會看不懂。
真的要靜下心來體會體會老人家給我們做了哪些榜樣,因為老人家講經不是照本宣科的,他都是自己修學真實的感悟和盤托出,你會聽的人就聽到老人家怎麼做人、怎麼做事,都在給我們做榜樣。我們一有感情起來了,我又沒有在師父身邊,你看又執著這個相。孟子跟孔子學學那麼好,他也沒有見過孔子,但是他的誠敬心超越時空了,他一看孔子的教誨就好像孔子在他面前給他教導一樣,所以誠敬心突破時空。這種時空的概念很容易讓我們分別執著,提不起真心來了。我們舉一個例子,劉素雲老師她學得很好,但是當時她都還沒跟老和尚見過面,就只是看師長的光碟,這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人家也沒有著相。
我們看下一段,這段也特別重要,修學最要緊的是師承,因為佛法是師道。你是跟哪一個老師學的,老師只有一個人。這裡強調了一個老師一條路。李老師講,傳人的資質沒有別的,就是完全聽話,百分之百聽話。一個人學習志氣很重要,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我既然遇到師長了,那我就要做傳人。
我也曾經跟同修們探討,六祖大師有四十三個學生,禪宗才一花開五葉發揚起來了。我們現在呢?我們現在是要把儒釋道從谷底復興起來,六祖大師那時候儒釋道都還是不錯的,只是要把它發揚光大,還要有四十三個傳人,我們現在要從谷底把儒釋道振興起來,要有多少傳人?一定要振興,不然會斷。師長說,不能五千年的文化斷在我們手上,不可以,語重心長。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們真想做就做得了。怎麼做?百分之百聽話,師長怎麼教我們跟著怎麼做。
錯了也要聽,到哪裡去找?當然這句話我們依義不依語,這一句話錯了也要聽它的義是什麼?對老師不懷疑,完全的信任。現在人疑心重,所以老人家說真找不到,師徒的緣是可遇不可求。一個老師首先他一定是犧牲奉獻,他才能把老師做好。既然老師是犧牲奉獻,那我們有什麼好去懷疑他的?再來站在一個教學者,我們有自知之明,畢竟我們也還在修學,還不是過來人的話。學生給我們提問題,或者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給我們反饋,也是好事情,不能人家一提問題,對我的權威質疑,這有點太過了。
《論語》裡面也講,孔子說:「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顏回聽孔夫子教誨全部都吸收了,從來沒提過問題,孔子說這樣對我教學沒有幫助。其實這是講反話,因為顏回表的就是那種百分之百信任老師,全盤吸收的。但是畢竟這樣的學生不是很多,有些學生一提問,可能其他的同學對對對,我也有這個問題。這樣他一問老師可以接著繼續講得更廣,講得更跟他們的情況相應,有助於老師進一步更契機的講解;你都不問了,就講到這就好了。
老師也要用一個開放的心,真理愈辯愈明,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假如問到我答不出來怎麼辦?那很好。為什麼很好?剛好可以表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不知道我不會打腫臉充胖子,我去請教一下師長,我們可以寫問題問。老人家很慈悲,都回答我們的問題,在香港、在一些地區「佛學問答」,好多集,我想可能該回答也都回答了。
我們現在假如有問題可以打關鍵字,把老人家的法號打上去,關鍵問題打一打,砰就出來了。但是成德建議,不要一下子就馬上問Google老師或者百度老師,先思惟我現在這個問題老人家有沒有教過?這個問題可不可以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來解決?可不可以用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來處理、來應對?可不可以用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來解決?其實這些都是老人家修學的心法,綱舉目張。我們想一想,今天我們有疑問,自己想通了比較好還是別人告訴你答案?這我們自己去感受感受。再來,有時候我們回答別人的提問,也可以順勢讓他思惟,讓他自己想想,最後他自己解了他自己的答案,這樣也挺好。然後人家請教你問題不要造成別人依賴你,這也是有流弊問題。
師徒之緣是可遇不可求。老師教你什麼?老師就是以種種方便成就你的根本智,把你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洗刷得乾乾淨淨,你的清淨心現前,你的戒定慧現前,根本智得到了,這是老師幫助自己最大的成就。這段話特別重要,我們一般可能覺得老師給我最大的幫助,我以前很多道理不懂我現在懂了。是真懂嗎?真正的懂是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般若無知是清淨心,假如我們聽經聽了十年、十五年,懂的道理愈來愈多,可是心反而煩惱愈多,有時候聽的東西變所知障。所以要先求清淨心,先求根本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驗,比方說今天你聽師長講了一段話,然後聽完你會煩惱、會罣礙,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有。所以學習很重要要善聽,善知識是幫我們放下憂慮牽掛,怎麼可能我們聽完他的話會產生憂慮?那一定是理解錯了。有沒有哪一位同仁,你現在我前幾天聽哪一段,我現在還有點擔心什麼事情,我們就可以就事論事來討論,有的話大家可以馬上提出來。有想到可以提。
我們進一步還要問自己,我跟師長學了這麼些年,我的憂慮牽掛減少沒有?我的分別執著減少多少了?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我自己的受用多少,不是說跟了十年、二十年就一定比較有提升,放下才是功夫。這我們要自我勘驗,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這句話就在提醒我們,這是老師給我們最大的幫助。我自己也很慚愧,學了這篇教誨學了好多遍,我才注意到這句話,善根太薄了,最大的幫助是幫我們放下。其實什麼時候在幫我們放下?他老人家講的每句話都是。比方老人家說念念為他人著想,這句話是不是幫我們放下分別執著?是,尤其放下自私自利,人沒有自私自利就沒有太多憂慮牽掛。一下子這句,好,我從今天開始做了,念念為他人想了,你會覺得身心自在不少,這就是老人家給我們最大的幫助。
所以每一句都可以幫我們心愈來愈清淨、煩惱愈來愈少,假如沒有,那代表我們沒有把這句話放在心上進而去做,只要有做,當下就有受用。師長老人家說佛法管用,佛法很現實的,學一句就有一句的好處。師長說了,達到這個程度(我們清淨心現前),老師就不再叫你跟他在一起了,你就可以出去參學了。假如我們還沒達到清淨心,你跑的地方愈多腦子可能會亂。師長在《了凡四訓》也講,一般要離開老師最低標準,是非善惡、邪正利害、真偽能判斷,最低標準,以前的標準是開悟了、成就了可以離開老師。
根本智得到之後才有資格參學,參學是廣學多聞,成就後得智。不從這樣來學習,路會走到學術的佛教、學術的傳統文化,學了很多東西,但是身心的問題解決不了,家庭的問題解決不了。我們求的不是知識,求的是智慧。為什麼《般若經》要講二十二年?般若是智慧。《般若經》也講應無所住,所以心裡面不能對人有成見,那都有住了。甚至於是自己經歷過的事情都放在心上,你會害怕一些事情,因為你經歷過的事情留下了擔憂的陰影,那都有住。要觀心為要,自己的心念隨時有住,都要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放下放下,這樣我們的心就能夠愈來愈清淨。
中國古人這個方法用了幾千年,效果卓著。如果不是好辦法,跟現在的教學法不能相比,那早就淘汰掉了,這些祖師大德為什麼還要堅持?一定有他的道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沒有人教他,皆是從自性中流露出的。所以悟了之後問題就解決了,最重要是要悟,要把自己本有的般若智慧開發出來,戒定慧的路就對了,世出世間法你就全明白了。這個道理一般人不懂,我們沒有遇到佛法也不懂,佛法裡頭講得很清楚。還有人表演,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他悟了,可以講一部《六祖壇經》,不識字,都懂。我們近代賢公老和尚他也不識字,但是他一句佛號念到底,很老實聽話真幹的修行人。老人家常常在算賢公念佛,念個三年五年功夫成片了,再念個幾年事一心不亂了,可能差不多四十歲就理一心不亂了。你們聽過老人家在算這個過程嗎?算給誰聽?賢公,這是算賢公,老人家常常在那裡算不就是要勉勵我們嗎?只怕有心人。
「發心學教。」接受了老師的條件,李老師就把我安排在慈光圖書館擔任管理員。其實一個學生真肯學,老師照顧很細緻的。首先在修學上他是過來人,再來師徒如父子,連工作李老都幫他安排了。李老師每個星期三在圖書館對外公開講經。其實我們當弟子的護持善知識講課,跟大眾全結法緣,眾生得法益,一起真心配合、真心去服務的這些學生積的福報都很大。我們可不能想我來幫李老師的,老師是藉這個因緣讓我們福慧增長。
堅持了幾十年,這裡也很重要。為什麼普賢十願裡面有請佛住世?請轉法輪後面還要請佛住世,因為一般的大眾沒有人聽一部經就開悟了,師長說佛那個時代有,佛滅度之後基本上就聽不到了,都要長期薰修,這個老師講完就走了,他沒有繼續薰修了,要請佛住世。李老在台灣三十八年,哪怕到台中以外的地方當天就回來了。我感覺李老太慈悲了,為什麼連一天都沒有在外面過夜?他會讓學生很有安全感,老師都在。我們畢竟是凡夫,還是有這種著相,你看老師都在,無形當中不容易放逸。假如今天李老說我到台北七天,一下老師不在了,這種攝受可能相對會影響。當然聽話的學生不受這些影響,但是善知識也恆順眾生,所以他在一個地方不動。台中往生作佛幾百人都有,甚至還更多。成德還不是很清楚這些情況,但是接觸到的就非常非常多。我們台中有一個社區,他們都是志同道合的念佛人,成就的人可不少,他們也是很珍惜李老的教導。
對內當時候辦了一個經學班,培養弘法講經的人才,學生有二十多個,全是在家人,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李老要師長參加這個班,師長說他不敢,因為我知道講經太難,那哪是普通人!什麼人有資格講經?開悟才可以。那是古代的規矩。古人講:「下錯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這個公案大家聽過吧?我剛剛講了一個點,善知識給我們講一段法或者講一個故事,目的是什麼?幫我們放下分別執著、憂慮牽掛,會不會聽完一個公案之後,我不敢講經了,不敢也是煩惱。其實從相上看是講錯一個字,從心上是狂妄,沒有照佛講的講。佛講不昧因果,連佛都有馬麥之報,怎麼可以回答別人說大修行人不落因果,那不是狂了嗎?一個講學的人只要守住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八個字,也不要自己嚇自己了,守住了就沒問題。
當然連講學的態度師長都教得非常仔細,而且老人家很柔軟,知道我們現在人民主自由,都沒有要求我們,都說我講經,我是學生,聽課的人都是監學,我來給他們做報告,他都是現身說法。其實這一段太重要了,我們的根基不如老人家,假如講學的心境還不效法,那真的是古來征戰幾人回。沒有這種心境,要不染名聞利養很困難,要伏住人皆好為人師的習氣也不容易。我們不能著在我又沒有跟在師父身邊過,不能著這個相,怎麼修學、怎麼講學師長老人家講得可仔細了。
在二O一九年,剛好在老人家的床邊,因為剛好要就寢了,師長都躺下去了,突然又坐起來對著我們弟子講,「我講六十年夠了,接著換你們了」。我當時候感悟還不深,現在想想老人家不講也是為我們弟子們,打掉我們的依賴,讓我們趕緊出來承擔,不然我們弟子們都覺得,老和尚講得這麼好,都讓老和尚講就好了。講學是需要承擔、需要鍛鍊的,講學一不鍛鍊功夫就退回去了。師長常常說:「拳不可以一天不打,歌不可以一天不唱,經不可以一天不講。」這些話都很重要,我們不能挑著聽、不能挑著學。從這裡去體會佛滅度是慈悲,老人家不講也是慈悲在其中。善知識是來應化的,他的應化當中都在幫助我們放下,也在幫助我們提起使命責任。
老人家當時候也說到了,我可以聽、可以學,不敢講經。我們接下來去感受一下李老循循善誘。李老說,你不發心講,他不發心講,將來講經的人沒有了,佛法就滅了。講經講什麼?你講古人的註解,古人註解是文言文,你把它翻成白話文,只要註解沒講錯就可以,錯了註解的人負責,你不要擔心,而且不講不行,會斷。這個話我聽得懂,是不錯,但是講經要具足條件,我不具足。老人家當時候還沒有被說服,李老很善巧方便,也沒有勉強。當父母、當老師要練一個功夫,不能強求、不能控制。
沒有勉強,他叫我去經學班看看。看看,我說好,看看可以。你看都不勉強,看看可以吧?看看可以,沒問題,善巧。我看到經學班學習的情況之後,覺得這個好像不難,經學班的學生小學畢業的是大多數,大學生只有一個,我是初中畢業,高中還念了半年,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尤其又點出來一個重點,這裡年歲最大的是林看治老居士,六十多歲,而且是女眾,小學畢業,還在那裡學講經,發憤圖強。我想林老居士應該是西方極樂世界再來的,你看她在那個班多重要,老人家因為她覺得這個經學班可以學。我們那時候年輕,一看到她都能,我為什麼不能?當時候師長才三十一歲,對方是六十多歲了。這樣才把講經的念頭觸動,就跟老師主動說要參加這個班,老師也很歡喜。這是李老善巧方便。
接著「私塾教學」。李老講經的方法完全照中國傳統私塾教學法,對學生個別指導,每一個人的進度就不一樣。一部經學會的標準是要上台能講。怎麼講法?完全複講老師所講的,講漏了沒有關係,你不能自己加意思,也不能找參考資料,完全照他的講法講。這個方法看樣子是非常笨拙,到以後明白了。我們都不能看到一個表象,看起來很笨拙,可是它裡面有很深的道理。這個方法的根源是從阿難尊者來的,阿難尊者結集經藏就是複講。佛家培養法師世世代代都是複小座,這樣學成的。因為透過這個方法學什麼?學耐心,你不能照自己意思講,要完全照老師的。耐心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忍耐力有多大就有多大的成就,耐不下性子,意粗性躁,一事無成。再來學謙虛,你看這個方法裡面,我們這些心性就得到提升了。謙則受教有地,謙受益,謙虛就是法器,老師的法就流入他的心了,一傲慢就不受教了。重要的是這個方法練就了我們什麼樣?重要的心態。第三就是學恭敬,恭恭敬敬照著老方法,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不在這裡奠定基礎,稍微能講的時候,這只是稍微,傲慢習氣出來了,習氣出來要再把它降伏可不簡單。禁於未發之謂豫,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你等到這個習氣起來了你要再把它調伏很費勁。習氣如是,處理事亦如是,你等問題出來了要處理就很麻煩,都要慎於始,防範於未然。傲慢習氣出來了,覺得自己了不起,整個就完了。佛法培養人才也是心法,調心的。
諸位同修,諸位老師,這一段跟我們有沒有關係?我們會不會想我沒打算講經,這段跟我沒關係。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修因得果,我們哪怕沒有在講台上,我們跟家裡人、跟朋友一有機會交流,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你都是在練講,你講著講著你的理會愈來愈貫通。可是你不能跟人家分享都夾雜很多自己的意思在裡面,這樣耐心練不出來,謙虛也練不出來,恭敬也練不出來,結果老和尚的經教變成什麼?變成自己練口才的資源而已,變得很愛講。我們修行人有時候也會走入一個誤區,一開口就講個沒完,講得人家都已經聽不下去,很不耐煩,我們還在那一直講。所以用這個態度真的調我們的心。
李老師講經不准錄音,誰要是放一個麥克風在他面前,他絕對不講。他的教學方法就是教你全部精神貫注聽講,你才會有受用。我們現在都有靠山,錄音,手機一按就錄了,現在沒有聽沒關係,我錄起來了。小心小心,有時候我們好像覺得有這個工具挺好的,根本是心,這個工具假如造成我們的心學習不專注了、不貫注了,那就很麻煩。聽經不全神貫注會變成習慣,這樣就有負面的效應會起來了。
有機會聽經,盡量能夠全神貫注,除非你真的連靜下來聽的時間都沒有,那還另當別論,有的話還是全神貫注聽好。不只聽師長講經要全神貫注,聽親戚朋友講話都要全神貫注,對人的尊重,也練自己專心。什麼時候在練真心?不能說是聽老和尚講經的時候練真心,聽任何人講話都是練真心。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全修在性,全修,什麼時候在修?講一句話是修行,聽人家講話也是修行,有沒有用真心?甚至一個表情,有沒有用真心?還是有傲慢的氣息出來了?起心動念一舉一動都在修行,都在全修在性,都在恢復真心。
我們不能不知不覺養成壞習慣,讀經都打妄想,不行。因為讀熟了,一邊讀也沒讀錯,還在打妄想,這時候要提醒自己,還是要回來專注念。可不能我讀經讀得太熟都打妄想,我不讀了,一下子又調到另外一個極端去了,讀還是要讀的。人不能常常怕事,要勇於去面對它,勇於去檢討它。我讀熟了不專注,我都在想什麼?那些事情放下了我不就能專注了嗎?用什麼方法突破它。修行都要對治的,哪有說遇到挑戰了我們就退縮,那沒辦法修行。一切法門都是對治的,布施對治慳貪,忍辱對治瞋恚,禪定對治散亂,精進對治懈怠。其實我們自己所處的每個境界,也要用我們所懂的佛法去對治這些習氣。
學習要全神貫注,不能僥倖。而且這樣的方法才是教你開悟,每一堂經你都有悟處,因為這樣聽一定有悟處的,悟了又去做,一定有受用;積小悟成大悟,積大悟成大徹大悟,你的境界年年會提升,你記的東西統統沒用了。古來祖師大德教學的一套方法跟現代不一樣,現代這些方法幫助你記憶,記憶是什麼?幫助你分別,幫助你執著,你永遠不會開悟。
我們懂這些也不要去批評別人,我們先把開悟表演出來,我們煩惱愈來愈輕、智慧愈來愈長,人家自然就來跟我們請教了。不要現在一聽完很衝動,去找你哪一個親人是教授、博士,你這個學習是錯誤的。先為人演之後再說,而且演了之後人家會主動來問你的。這種學習法是不斷提升悟性,不是知識堆積,我們看會有什麼效果?
我聽李老師講《華嚴經》,我只聽第一卷,第一卷聽完之後下面的我都能講。是這麼學的。因為老師的思想、理念我知道,方法我也知道,我在台中是學這個。諸位同修,師長的思想、理念我們知不知道?教學方法我們知不知道?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講,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講,這是活的。東方的學問是活的,不是死搬硬套的,這是沒有辦法教的。為什麼?它是啟發你的悟性,有時候怕講太多把你的悟門給堵住了,善知識很有智慧的,講話都點到為止。沒有辦法教的,必須長期追隨老師,長期去聽,一堂課不缺,你慢慢在這個裡面去體會、去琢磨,你在這裡體會得心得,然後我們自己在講台上能夠靈活運用。你學他每句怎麼講,那是學死東西,那個不能變化,不能契大眾之機。聽眾裡面有程度高的,也有程度低的,都要面面顧到。
其實我們有時候一場家庭聚會,你每個親人的狀況都不一樣的,你怎麼在跟他們交流的因緣當中面面俱到?師父在教我們,聽眾裡面有程度高的,也有程度低的,都要面面顧到,讓所有的聽眾都能生歡喜心。其實也要多關心別人,多知道別人的情況,給予適時的關心,給予適時的讚歎,大家都生歡喜。然後又了解到他現在所面對的身心問題、家庭問題,就能應機來護念他。
這一段為什麼跟大家最後還是講了一下?抱歉,耽誤了十分鐘時間。因為過年應酬很多,大家不要想又要應酬了,隨緣妙用,隨這個緣,吃飯就是開法會,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隨緣妙用。當然,你在這麼關鍵過年時刻,人家會聽你講一定是你平常威儀有則。這菩薩四德很重要,你平常很關心人,做得讓人家很認可,對你很信服,威儀住持有則德;你在跟他們交流又柔和質直,很柔和又很真誠,讓他感覺你都是為他考慮,攝生德,人這一生能成為親戚也是很不簡單的因緣;普代眾生受苦德,你很有耐心在跟他講,很不厭其煩,講到他「你那本書送給我」,講到他很主動,然後你不辭勞苦,代眾生苦。所以要把菩薩四德變成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聽眾都生歡喜心,這叫成功,這個法會就辦得成功,這叫大講座。諸位同仁,你們都即將開大講座,年夜飯就是個講座。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