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第27集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尊敬的陳校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陳校長: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今天應該晚上算是平安夜。老法師有提過,這個時代出現很多問題,最重要的原因,老法師也是一句話就把它的問題根本都點出來了,就是東方忽略了聖賢的教育,西方忽略了宗教的教育。我們以前讀歷史都知道西方是政教合一,他們的整個文化跟天主教、基督教,以至於伊斯蘭教是密不可分的。東西方忽略了他們最重要的這些教育,文化是民族的靈魂,這些文化教育沒有了,人就不懂得倫理道德因果。不管是東方聖賢教育、西方的宗教教育,它的共同點都是倫理道德因果,學了倫理道德人恥於作惡,學了因果教育人們不敢作惡。老法師這段教誨對於我們在教育界就至關重要,因為畢竟現在的教育系統是西方為主的知識技能的系統。

  其實印光祖師他當時候就洞察到這一點,所以特別強調孩子在上小學以前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還具體都提到因果教育要熟讀《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印祖最倡導的三部書,其實在我們這個時代同樣是最迫切的教育。第一本《了凡四訓》。世間的人他假如知道是有命運的,命運是可以改的,我想絕對沒有人說我希望我的命愈來愈不好,我看沒有人會這麼想,哪怕他現在在造惡,他也不願意這樣。他真正了解真有命運,而且可以改,他假如作惡的話愈來愈不好,沒有人願意跟自己過不去。所以這部書很重要。

  之前跟大家提過稻盛和夫先生,這也是破了金氏世界紀錄,三家全球五百大都是他白手起家創起來的。我們看到這些都是不平凡的成就,其實他們都是有願力的,一看他們有受東方的聖賢以至於是佛教的教育,他才有這種願力。我們冷靜看歷史當中留名青史的人,都離不開願力。比方說司馬遷先生,他能夠成就這部曠世巨作,也是因為對父親的孝心、承諾。他父親也是史官,希望寄託於他,他雖然受了古代講算是奇恥大辱,但他也是忍辱負重。

  其實我們當老師的去觀察現代這些有成就,而且這個成就是長久的,不是一時曇花一現的,甚至於什麼?蓋棺論定的。不然現在這個社會誘惑不少,假如德行的根基不夠,很難全身而退。這一句「一失足成千古恨」,我想在我們這個時代出現的頻率一直在升高,甚至於我們自己只要不以這一句為戒,可能我們的人生也會出現這個問題。《詩經》上說的「靡不有初」,都有很好的初心,初發心,但「鮮克有終」,能夠堅持到最後。就像修行也是這樣,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這古人留給我們的,我們不能覺得是講給別人聽的。假如我們產生了一個講給別人聽,其實我們的心態就已經不在修行的狀態。

  我記得有一次老和尚講經的時候還特別講,說有跟在他身邊的人,聽老和尚講經,聽了之後說,那是講給初學聽的,不是講給我聽的,那是講給誰誰誰聽的,不是講給自己聽的。老人家在講經的時候提到這個心態,真的是愛之深、責之切,希望一定要重視心態不能偏頗。我們說法器法器,器皿是可以裝,可以承載。就像水杯它可以承載水,但是假如心態不對,就好像杯子破洞了,水就裝不了,法就入不了心。聽的時候我們心態要對,哪怕是我們看歷史,不能看了歷史在那裡罵歷史人物,我們的心也用錯了,「歷史當中我最討厭誰,我想到他就很厭惡」,這就沒有必要了。老法師講經也說,佛菩薩來表演有人演正、有人演反,最重要是我們從中得到啟示。

  所以要善聽、善觀察。不只看歷史要觀察,眼前的社會亦如是,因為眼前所發生的事情,這些人物跟我們是同一個時代,我們所面對的是相近的外在環境,也有可能他的問題我們或多或少都有,甚至於有可能他的誘惑比我們還厲害。

  就像《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他到四十七歲窮困潦倒,他覺得上天不公平。他寫疏文給上帝,我有放生,我惜字,戒淫、殺、口過。後來灶神爺提醒他,你說你戒殺、戒淫,每一次放生都不是你主動的,都是有人發心,你只是去「我也參加」,有時候我也參加沾個名,不是自己主動發心的。然後說你看你們家有時候廚房裡面還綁著螃蟹,你還在吃,你慈悲心根本沒有發出來。再來你說你戒淫,看到漂亮的女子你的心都守不住,你只是沒有那個緣而已,真的出現那個緣,你覺得你可以像魯國那個男子一樣嗎?這又是一個公案。

  這個公案是因為柳下惠是魯國一個有德行的人,他有一次要進城門,時間超過城門關了,天氣很寒冷,有一個女子也進不了,怕這個女子凍死,坐懷不亂,抱著才能取暖。後來魯國剛好暴風雨,有一個地方有一個女子的房子倒了,又是暴風雨,她趕緊到旁邊一個男子家裡,這男子自己住的,敲他的門,「你趕緊讓我進去躲」。魯國這個男子他說:「不行,我不能給妳開門。」這女子說:「你們讀書人都認識柳下惠,你有什麼好怕的?」這個男子始終沒有開門。後來這件事傳到孔子那裡去了,孔子說,這個魯國的男子是學柳下惠學得最像的。我當時候聽到這個故事很佩服孔子,孔子真的是應機說法。因為我們一般很容易著相,我們看事有時候著相不一定能看到根本處,孔子這個分析就是讓大家去注意存心處在哪,不是學行跡。柳下惠是怕這個女子凍死,這個魯國男子他怕自己忍不住,這個女子就毀了她一世清名,都是為對方著想。

  灶神爺就問俞公:「你能夠像那個魯國男子一樣嗎?」有時候我們在這個時代或者在歷史當中看到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人,我們假如說修行有九九八十一關,或許他是在第六十關倒下來的,比方成德來講,我可能兩關而已,人家已經過了六十關,引以為戒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好像最近台灣的演藝圈有一個風波,我也稍有耳聞,我們隱惡揚善,點到為止。「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而且他們那種環境的誘惑不一般。我想可能你們有學生會想做電影明星,可能他本身就有這個天分。他有天分你一下說「不行,不能做,你會下地獄的」,他一聽很排斥你。什麼事都要順勢而為,首先告訴他,公眾人物德行很重要,假如出問題影響多少人,多少人信任他,他不是傷了多少人的心?所以公眾人物要有社會責任。也可以藉由一個事例跟孩子做一些引導。

  無有一法不是佛法,無有一法不是傳統教育,無有一法不是教育的題材。我們老師假如保持對人事物的覺性,那我們講學的時候就可以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樣就不會為了要講課、要備課緊張到睡不著覺。什麼時候在備課?anytime、anywhere,這樣就入不二法門。坐下來查書才叫備課,平常接觸一切人事物都不是備課。說實在的,我們只在坐下來的時候備課,這裡面就有分別,分別、執著會障礙我們的悟性。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所以真正要把書教好,是在根本處讓我們的分別執著愈來愈淡。我講到這裡千萬不要有老師說,成德法師說不用備課了。我什麼都沒說,大家看著辦。

  真正在一切時候都用覺性來體悟,你真正坐下來備課的時候很可能思如湧泉,那是你平常的時候確實很敏銳在體會;假如你平常的時候對人事物也都沒有去感悟,你真正坐下來的時候,那種備課也是死記很多東西,甚至愈備腦子愈脹。接觸大自然,大自然是一手資料,一草一木都在給我們說法。一枝草,一點露,天無絕人之路。你假如看到草上的露水就想到這句話,一下子不好的情緒就轉過來了,天無絕人之路,自助者天助,我得振作起來。

  我們剛剛提到印祖重視的這三部書,在我們這個時代更重要。第二部《太上感應篇彙編》主要講因果,現在人要先重因果,倫理道德教育還要一段幾年的長期薰修比較能建立起來,但因果教育他一聽會敬畏,有鬼神、有因果。就像之前跟大家提過的,在跟孩子們講孝道,不孝父母果報是天打雷劈。波蘭在幾十年前,有一個男子殺害了母親,他一離開那個房子,走到外面就被雷給劈死了,外國的例子。當下有一個孩子,十五歲,聽了之後整個人很恐懼。老師馬上去安撫他,「你怎麼了?」他說:「老師你講得對,我的同學很不孝,有一次我跟他在雨中,我親眼看到他被雷給劈死了。我為什麼很害怕?因為我也不孝。」所以講這個故事他也很害怕。你看那個效果,一講就有效果,現代人我們從事教育,因果。

  當然事事無礙,假如我們說講因果教育,要講神,要講這些,怕教育局同不同意,我們就以可以接受的角度去講,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就是因果。

  孩子們身上都有因果,你現在身體不好就是你的果,這位同學為什麼這麼健康?他是常運動,他不熬夜,他吃飯很規律,都是因果。你人際關係好壞都是因果,「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他為什麼知心朋友那麼多。

  包含我們之前講到節儉,跟大家講那個故事都是真實記錄的,兩個人同年同月同日生,最後有一個先走了。說實在的你也可以告訴他,西方用科學證明有輪迴,那是西方科學家說的,不是我說的,西方科學家說的。舉的這些都是真實的例子,但是我們不要展現在傳教就好了,這樣就會敏感。

  在這個時代,我們真的要體會事事無礙,不然教書也會很痛苦,這個也限制,那個也不行。我們就當作五十三參,只有我是學生,這些外在的境界都是發考卷的老師,就是要考我事事無礙,百折不撓,愈挫愈勇,一切境界都是來成就我的。其實我們走過人生也有幾十年,我們現在回想一下,我們在哪一段時候成長最多?一般都是逆境的時候,當時候你覺得過不去了,氣那個人氣得牙癢癢的;後來走過來了,哎呀,他還真的是我的逆增上緣。

  諸位老師我們想想,以後我們的學生面對的社會狀況會比我們好還是差?可能在未來三十年我看是會比較差,但是我們相信會好起來的。我們要看得遠,我們是復興文化三到五代的第一、二代,我們要把歷史使命完成,做好我們鋪路石、墊腳石的任務。我們現在不能有一種期待,我要大放異彩,那我們就會失望。所以不是境界有問題,是我們的心太急於要看到成果。因為已經忽略了三五代,哪有可能一代就復興起來的,老法師都給我們做過心理建設了。

  既然我們的學生所面對的社會可能比我們還要難,諸位老師,我們現在要不要把事事無礙的功夫傳授給他們?我要傳給他首先我得練成。華嚴的精神在這個時代非常重要。《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學《無量壽經》也是學事事無礙,捨離一切執著,「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也是沒有礙。何處是道場?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道場,我心用對了都是積功累德,都是自行化他。

  就像我們上一次有老師問到過動兒的問題,這位老師問我這個問題,對我來講,我當時候教書還沒有遇到過動兒,那我就長見識了,我會去查一些資料,我們都在境界當中學習、成長。我們面對問題的時候,我們會用儒釋道來思惟,一切事不離因果,過動兒他現在是結果,因在哪?有他身體的因素,有他心理的因素,甚至有靈性方面的因素。老法師有講過病分三種,一種五行不調、四大不調,這是因為吃,病從口入。現在的食物好多都有防腐劑、添加劑,甚至很多肉類都是荷爾蒙抗生素催大的,最後都吃到誰的身體裡?就是我們人。我記得好多年前看了一個數字,台灣的數字,台灣平均每個人一年喝掉二點七公斤的農藥。我當時候就有一個觀想,現在二點七公斤擺在我面前,一下咕嚕咕嚕咕嚕,一命嗚呼。現在變成什麼?慢性中毒,難怪現在癌症、慢性病年齡愈來愈早。年齡愈來愈早也是結果,原因老祖宗都講了,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台灣在有機農業方面的推廣做得挺不錯的,我們也都要護持這些事業。這都要有判斷力,到菜市場去,不是選長得很大、統統沒有洞的,那鐵定是農藥化肥催起來的;假如是自然農耕的,鐵定會長得比較小,沒有那麼好看。要重實質,不能重形式,我們現在都被外在的相騙了。

  我們學生的慧眼判斷力都要靠我們老師教,「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獲得幸福人生。《無量壽經》在哪裡?就在我們教學的因緣當中。這叫行經,《無量壽經》就在我教學當中用出來。「常運慈心拔有情」,學生錯誤的思想觀念你把它倒過來,救拔他,不然他會墮落下去的。

  我們處在這個時代都不要抱怨,更應該見義勇為,我該做什麼能對世界恢復安定和平有幫助,我們應該存這個心念。老法師也是隨緣妙用,跟人家打個招呼都有寶貴的法來護念我們弟子們,老和尚跟人家一見面,人家問說:「你哪裡人?」老人家說:「我是地球人,我跟你同鄉。」對方一聽都露出燦爛的微笑,同鄉。接著師父說地球人,現在地球交通、網路,真是地球村,我們的念頭都要為整個地球著想。

  人道義心真的轉過來了,他活著就是道義之身,真的有浩然正氣。用水不浪費,用電不浪費,你說這個人沒有正氣嗎?他念頭都是善的,善生陽,生陽氣。許哲女士活到一百多歲笑口常開,一百多歲體力還很好,當時候人家訪問她,「妳一天要去照顧多少人?」她說:「我一天要去照顧二三十個老人。」其實那些老人都比她年輕二三十歲。她說:「我一百零一歲,年輕。」她覺得她是年輕人,她心態很好!她都是奉獻的人生,所以她精力很旺盛。

  我們的學生假如真的透過我們的引導,他的念頭都是為地球著想,你就不要再去罣礙他,你當父母的也不要去罣礙這個孩子,「哎呀,現在哪一個行業比較找得到工作?」你在傷這些腦筋都白傷腦筋,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幹哪一個行業只是個緣,他只要有福報,賣紅豆湯都能賣到買了好幾間房子。我沒有說賣綠豆湯,因為綠豆比較寒,這還是要看情況、看人吃。因為我以前綠豆湯喝太多,也不懂食物的屬性,所以這也都要懂。

  我們聽老法師講經,老人家曾經講過《妄盡還源觀》,講過兩次,很完整,裡面最重要的談到菩薩四德。我們行菩薩道這四德是總綱領,從這四個綱領延伸出去就是我們所有的菩薩行。比方說第一個叫「隨緣妙用」,今天看到社會新聞公眾人物出事了也是個緣,小孩都在傳這些事,機會教育出現了,隨緣妙用。這個妙,首先我們不能因為這件事落入對立、批判,因為我們這個心態講出來的東西可能會誤導學生,我們是心平氣和,然後去引導學生怎麼藉這一件事情來啟示自己,隨緣妙用。

  「隨緣妙用無方德,威儀住持有則德」,威儀住持就是以身作則,我們用水、用電都有可能被孩子看到,都是威儀住持有則德。

  「柔和質直攝生德」,我們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柔和質直,質直是很真誠,能夠攝受學生。當然大家不要聽到柔和又著在相上,當老師當然也要恩威並濟。威儀住持他所形成的是道德的威嚴,道德之威,不是狂妄之威,不是發脾氣之威,恩威並施。

  最後「普代眾生受苦德」,就像我們剛剛提到了,我們的學生以後要面對比我們可能更多問題的社會,我們現在在替他設想,就是在普代眾生受苦德,你感同身受他當前甚至未來可能面對的苦難。包含現在天災人禍不少,我們節儉,我們省下的錢去幫助現在最苦難的人,這也是代眾生苦。我們面對一個過動兒感同身受,我們把他當自己孩子一樣,這也是代眾生苦。

  我們從佛門的公案,觀世音菩薩要去度畜生道的眾生,他怎麼度?他要現畜生身。地藏王菩薩他要去度地獄的眾生,他現什麼身?現同類身,他不現同類身他就度不了那一類的眾生,甚至於看到他就嚇跑了。菩薩這麼尊貴,但是他度眾生現同類身。我們的祖師大德很多佛菩薩再來的,陪伴我們。李炳南老師一九四九年到了台灣,教學三十八年,「警眾太殷勤,曾無間寸陰」,沒有一天休息的,一個人幹好幾個人的工作。都是在代我們受苦,他可以在西方極樂世界那麼悠遊自在,陪伴我們那麼久的時間。甚至於送給他的東西已經壞掉了,他不忍心人家失望,當場吃掉,回去趕快解毒。「幾人長夜醒,不負轉輪心。」我們要去體會師父上人陪伴我們六十多年,李老,印祖以他一生修學的道德智慧,《文鈔》回了多少封信,都是挑燈在那裡寫,很辛苦的,寫了多少字,不為己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我們以這菩薩四德來面對過動兒。當然我們面對這個緣也是要用智慧,悲智雙運,要把原因找出來。有身的原因,那身體也有標本兼治的方法。當然能直接從治標,因為孩子年齡還小,假如說身體已經用了五六十年,可能情況也不一樣。身體不只是飲食方面,他的睡眠、運動量。孩子現在都窩在房間裡面,你有看過哪一個人每天窩在房間裡面神采奕奕很樂觀?他會一直窩得下去,一定有跟他心的狀況相應。很活潑、很樂觀的人窩在房間太久了,他鐵定要出來晒晒太陽,去聞聞花香、草香。現在也可以到陽明山賞賞櫻花,應該還沒,可能還要再等一下。都有他相應的地方,他才會是那種生活模式,所以他的心態要調整過來。

  心的因素跟他的成長背景應該會有關,他父母的相處關係,他整個家庭大人的相處關係。你把因找到了才能對症下藥。不要說現在小孩,成年人我們所面對的,他會比較常常心情不好,見到一些情景突然間就心情不好,都跟他成長所產生內心的這些傷害有關。所以接觸愈多愈體會到老法師說的,以前大家庭裡面的成年人都有一個態度,在小孩面前不能給他們不好的影響,要吵也關起門來再說,當然吵的聲音不能傳出來,這才是慈愛,父慈子孝。我們現在慈愛的力量太薄了,脾氣的力量比較大,自我的力量比較大。其實沒有難易,都是一念之間。我們的念頭先考慮孩子,那不發脾氣就不難;念頭只在乎自己不高興,當然要不發脾氣也難。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自己的心。

  還有剛剛跟大家提到,老法師說生病有三種,一種就是他的身體不協調了,這要用食療,要中藥去調,假如嚴重到危急了,有時候西藥的方法可以馬上把症狀緩解下來。用什麼方法看實際的情況,但是不能只治標不治本,不能本末倒置。靈性還有一種是冤業病,有附體,這就要調解,真誠的溝通,做功德給他們,可以化解。尤其現在墮胎太多,這些嬰靈他很痛苦,他來投胎是找你做父母,你把他墮了,他最愛的人這樣對待他,我們感同身受一下,他的心裡怎麼接受?不能理解,可能都在徘徊,都有磁場,都會影響這個家。所以有看得到的因素,也有看不到的因素。這些嬰靈很可憐,我們悟道法師、悟行法師,很多法師他們做三時繫念,一定都會為這些可憐的嬰靈立牌位。

  同樣的隨緣妙用,一個法會很難得!那麼多悅眾法師、主法和尚才能成,還有很多人配合工作。我們誠心去參與,超拔的力量非常大,可以超拔死去的親人還有祖先,甚至於我們平等心超拔過去今生的冤親債主,怨親平等,生佛不二。一個緣我們幫助很多人,一個緣我們能擴寬心量。修行不在時間長短,在善用心。會修行的人,他可能一二年境界就提升很高;不會修行,修了一輩子還不得力。老法師常常引禪宗問我們,「你會麼?」會不會修行,會不會善用我們這顆心。六根接觸六塵,不分別不執著,生起什麼?生起真誠慈悲。

  我們看過動兒,我們要從身、心、靈三方面把原因找到,把它化解掉。柔和質直,可不能沒耐性,還對他們發脾氣,那就情何以堪。他們已經是受難的孩子,我們還給他發脾氣,對他們內心的衝擊會相當大的,我們要更有耐性才對。其實我們面對一個過動兒,對於全校的孩子,他也看著老師,看著老師的柔和質直,看著老師的威儀住持。老師一言一行在對待這個孩子都是他們的榜樣,老師也是隨緣妙用,讓這一班的孩子都學會怎麼去包容身心有狀況的孩子,全班的學生都種了福田,因為他們都在這個事當中學會去包容別人。事事是好事,只要我們的心用對了,沒有一件事是壞事情。我們面對這樣的孩子,其實也是體會了千千萬萬家庭的苦難。現在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不是一二個。

  我們也是隨緣,過動兒的孩子也有他的優點,他的缺點你包容,他的優點你不斷讚歎,他的潛力慢慢就發揮出來。我應該跟大家分享過,我跟大家講到這裡就想到我第一年教書,一個孩子矮矮胖胖的,都不會笑。我有時候當導護老師站在校門口,每一次他媽媽騎著摩托車把他載過來,他坐在後面抱著他媽媽,都沒笑容。結果我發現因為他媽媽也沒笑容,我在那「陳媽媽好,同學好」,他都沒笑容。

  諸位老師,這個孩子都不跟你笑,你下次還跟不跟他笑?他不跟你笑,他病得比較重,他的內心病得比較重,所以你跟他打招呼他愈不笑,你愈要笑得更燦爛才對。假如說你對一個人笑,他不會對你笑,「哼,我以後不理他了」,那我們對人家好都有目的的。我們對人家笑是應該的,做人的禮貌,要真誠熱情待人,這個社會已經太缺熱情溫暖了,我們得添一點力,面上無瞋供養具。

  他不笑,你又不被他影響,你不被他轉他就被你轉,慢慢這個孩子見到我也會跟我打招呼了。結果他考自然科,我那時候教自然,他居然考九十多分,我就大大的讚歎了他一番。後來我離開以前他都是九十多分,其他的分數都很低,就那一科一下就上來了。你說我們花了多少時間?也沒花什麼時間。稱讚他,肯定他,真的是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我們說舉一反三,你對一個孩子笑他笑不出來,那你看現在大人笑得出來嗎?我們學傳統文化有沒有學出功夫來不是看時間的。《菜根譚》有一句話講:「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學問;消得家庭內嫌隙,便是一大經綸。」一個人學習有沒有功夫,他自己的性格有沒有轉過來。假如我們學了之後,親戚朋友一跟我們互動談話,「你變了,我怎麼覺得你最近變溫柔了,你講話變慢了,以前像機關槍一樣,現在講話很柔和」,讓人家感受到了。我們也沒看過佛經裡面說哪一尊菩薩有性格,既然要學菩薩道,那不能用性格去刺傷別人。還沒有利益到眾生就先刺傷他,這樣也不是我們的初心。

  消得家庭內的嫌隙,你家庭裡面本來親人之間有衝突,甚至於都十幾年、二十多年了,透過你真誠去關心他們,善巧的去引導,最後化開了,大家一起來吃年夜飯了,中秋節一起聚餐了,就很可貴。有些長輩請不來,你給他送禮,給他包個紅包,你對他好,看你面子來。四攝法很重要,布施、愛語。其實家庭內會有這些長期的誤會、衝突,就都是一直念著對方的不好,我們能夠帶動,都去念對方的好、念對方的恩。其實人的心隨時會因為所接觸的而開始轉變,我們整個家族的風氣也要靠我們轉變。就像這個家族裡面比較冷漠,誰喜歡冷漠?你們有沒有遇過哪一個親人說我最喜歡遇到人家冷漠了?沒有。

  我們要化解家庭內的嫌隙,其實也離不開「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所有的問題這句話就能解決,但是你不能開一個條件說得給我兩天解決,你這個問題都二十年了,說讓我兩天解決,那不可能的。教學為先要靠教育,要靠身教、言教、境教,身教我們得帶頭。現在家庭裡面怕的是什麼?不溝通。老法師講經提過很多遍,要常見面溝通,見面三分情。我們古人留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很有道理。現在麻煩了,同住在一個屋簷下還發短信,明明就在隔壁,還是發短信,最後都不會跟人溝通了,只會跟手機發短信。這種家庭氛圍都要轉變過來。

  家庭裡面的問題、家族裡面的問題往往是缺乏溝通,然後愈想愈偏、愈想愈訛,最後小事都想成大事,沒事都變有事,缺乏溝通。而且我們要有一種警覺性,我們剛剛說舉一反三,在學任何東西的時候我們都要有這種態度。比方說治病,愈早治愈好治,這個道理大家都認可。因為你有病不治,它慢慢慢慢會嚴重,哪有說生病了停在那裡不動的?身體的病是這樣,心理的病呢?人跟人之間的問題呢?愈不處理、拖愈久愈難處理。

  《大學》講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我們今天真的要敦倫盡分,把我們的角色扮演好,我們自己修身要提升。修身就是修這顆心,修什麼心?勇於承擔的心要提起來。不能退縮,你退到哪裡去?退到最後問題更難解決,退到最後一定搞輪迴的,那我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多可惜!而且家庭問題,尤其你夫妻問題,你不勇於去面對,那對孩子的影響太大了,始終是孩子心上的一塊大石頭。真的當父親、當母親的,真有為孩子的心你就能夠突破過去了。都是個念頭,你把念頭放在自己的親生骨肉上,你就會勇於去突破這些問題了。還是太自私了,「我不想做了,我沒那個耐性,我看到就煩」,都是自私自利。尤其又是學佛的,佛法是慈悲為本,你首先慈悲心要對你的孩子提得起來。你對自己親生骨肉都提不起慈悲、提不起擔當,要為眾生提起慈悲、擔當我覺得不大可能,「近處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我們覺得面對一個事很難,不是境界在難,是我們的念頭,我們覺得它難它當然就難,我們覺得它容易它就不難。一切法從心想生,只要我念頭守住了,這個事一定往好的方向走。只有練心法,沒有練事法,都是在練我們這顆心,要擴寬心量、要能包容、要能欣賞、要不退縮。其實我們人生所遇到的人事物都不是偶然的,很可能都是上輩子沒考過關的,鐵定他還要再考,逃不了的。既然逃不了,破釜沉舟往前,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人生好好鍛鍊,其實人生很短,換個無量壽值得吧?太值得了!看著遠方,我要做無量壽了,現在這個沒關係,咬咬牙、調好心就過去了。

  我大學的時候看了那本《前世今生》,魏斯博士寫的,那個主角叫凱瑟琳,記錄她八十幾世,幾千年前什麼羅馬時代她都去過了,結果下個結論,她就是在學習,一直輪迴一直沒學會,還得再學。「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麼辦。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不知道這個境界在考我什麼,從頭練還是這輩子還好,再去投胎那麻煩了,下輩子能不能遇到傳統文化、遇到佛法還不能保證。不要再投胎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一生最後生,再來就要蓮花化生,要取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跟阿彌陀佛一樣的金剛不壞身。

  我講到這裡很高興,我看你們的表情好像不是很願意是吧?人生真的要看得深、看得遠,不能只看眼前,不能只被自己當下虛幻的感受情緒把我們給控制住,「照見五蘊皆空」,受想行識這些心理都是剎那生滅的幻相。「觀自在」,觀自己的自性在不在,我的自性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的,只要心念跟它不相應,趕快阿彌陀佛,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剛剛提到真的是一切都是考驗,而且我們要解決問題,老祖宗都是教我們從根本解決問題。我也有遇到同修,他覺得他很難真誠跟另一半溝通,甚至於對自己的孩子他都覺得他不夠真誠。我們傳統文化的教育就是讓我們恢復真誠心、恢復真心。可是傳統文化教我們從哪裡下手?從孝道下手,這是地藏菩薩的表法,開發心地寶藏。往往跟他一聊,根源在他心裡有怨自己的父母,這個結沒有打開。解鈴還須繫鈴人,經典再好,得我們照著經典,甚至是照著古聖先賢的榜樣去效法。「二十四孝」重要,我們根本的問題,我們的煩惱,我們人與人的不協和、不真誠,根源跟父母的相處。所以要轉個心念,其實都是念頭,不是很複雜,能夠念恩忘怨,關係馬上就轉變。

  其實人跟人,大家有沒有聽過說我很喜歡別人怨我?沒人願意,只是不知道怎麼突破而已,誰不願意跟每個人相處都和和樂樂的。舜王的貢獻就大了,所以他的後代很興旺。他老人家表演的,面對世間已經算最不好的家庭關係,父親、後母要害死他,但他並沒有責怪他們,還負罪引慝,還是我做得不夠好。這不只沒有念怨,還覺得是我做得還不夠好。都是看著家人的好,這念恩,怨都沒有放在心上,而且他還覺得是我做得不夠好。不只轉了一家,全國都被他感動,堯帝都把天下讓給他,其實哪有吃虧?舜帝之所以能成為舜帝,不也是因為他所面對的家庭關係嗎?換一個角度,誰成就了大舜?他的後母。

  大家小時候看連續劇,當然現在連續劇也不要亂看,看了會增長正能量的再看。我們小時候看連續劇還是比較純樸的,楊麗花歌仔戲都是強調忠孝節義的,連布袋戲「七俠五義」都是唐朝郭子儀,都很精彩的,我們那種道義的心都是不知不覺當中增長。印象中這種戲劇最後都是什麼?大圓滿,冤家都化解掉了,每次看最後一集心就很歡喜,大圓滿。這樣的戲劇要移到我們自己的人生來上演。

  我們上一次跟大家一起學習「傳統文化老師應當具備的素質」,最後有一個附錄附語也挺值得我們來探討。儒家修學的次第,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佛家講解行相應,解字裡面包含什麼?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尤其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的累積量一年就暴增,我們所接收到的訊息那麼多,我們要會慎思、明辨,不然這些訊息很可能會污染我們,甚至會干擾我們,甚至讓我們的信心都沒了。

  這個例子提到了,最近有人作文章批評《弟子規》,認為是清代人編寫的,歷史很短。大家不要小看,當我們的心裡沒有建立很穩固的正知正見,沒有掌握整個儒釋道的綱領的時候,我們是很容易受別人影響的,所以我們聽人家講話都要會判斷。他說歷史很短,而且只適用於社會下層人士學習,不屬於傳統經典。這是他對《弟子規》的內容沒有了解,他才會講這樣的話。《弟子規》可說是童蒙經典的集大成,我們接下來也要一起學習這部經典。當然希望,比方說我們講到「冬則溫,夏則凊」,諸位老師你們自身還有你們的學生有沒有什麼實踐的個案,大家就可以提出來。它的內容出自於《禮記》和古代的蒙書,可說是源遠流長,而且並不是清代人自己創作。李毓秀夫子他用心良苦。我們有時候拿到一部書,你先了解這個作者的苦心,你就會特別珍惜。我們拿到《淨修捷要》三十二拜,把五經一論的精華,甚至禪宗、密宗都融進去,花了多少心血,而且就已經考慮到我們現在人生活節奏快,能修行的時間相對少了,給我們多大的方便、多大的加持。你體會到他苦心你再讀不一樣的,倍加珍惜,甚至於一念晚上就夢到夏蓮老,孺子可教也。

  我們看李毓秀夫子他編這個書,宗旨是落實《論語》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李夫子教我們什麼?述而不作,我現在編這個書是依據孔子的指導。孔子用一句話把我們遵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個道統,夫子也是集大成,沒有夫子,前面兩千多年這些聖人我們可能就不認識了,他們的教誨我們就學不到了,上下五千年最關鍵的是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他也在效法孔子述而不作,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以孔子的智慧點出了一個學子學習的七大綱領,每一個綱領他又特別用心,「入則孝」他要從《禮記》、「曲禮」,從這些裡面去挑選句子來。而且他那個次第是順著什麼?《孝經》裡面「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這都是古人他的用心。「親有疾,藥先嘗」,他是「病則致其憂」,最後「喪盡禮,祭盡誠」,他次第下來了,人家都沒有自己創造發明。我想李夫子也是感覺到,我們現在讀這句入孝出弟,可能具體怎麼做也很難體會,他們都是好人做到底,集大成來護念我們。這裡包含了孝悌、忠信、篤敬、仁愛、親仁、學文的重要精神與實踐,是傳統文化教學極重要的基礎經典。

  我們先不說大眾,說我們佛弟子,當時候老人家重視《弟子規》,在澳洲淨宗學院辦《弟子規》課程,報名的人很少。後來老人家看到這個情況,寫了一段學《弟子規》的重要,落款他老人家頂禮。弟子一看到老人家寫「頂禮」,也是恭敬師父,不敢不來,來了一千多人。結果真的學下來了,我們很多同修學佛十幾年、二十幾年,學完之後說太該學,因為好多句子自己都沒有做到。這是基礎,因為《弟子規》一開始就是「入則孝」。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第一個就是「孝養父母」,我們沒有做到,第一福就沒有了,就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很難往生。所以是極重要的基礎經典,根深蒂固,有基礎才能枝繁葉茂,才能蓋成大樓。

  按照《弟子規》去落實就做到篤行。當然我們在學每一句的時候,我們也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接著篤行。因為《弟子規》有「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這不給小朋友講清楚,它那個藥丸,親有疾藥先嘗,那麻煩了。因為時代背景不一樣,古代是煮中藥,看看溫度怎麼樣,那沒問題的,現在西藥可不能嘗進去,都要給他們講解清楚。而篤行正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的最終目的,是真正能夠產生利益和力量的環節。只有篤行落實了才能得利益,因為就好像你拿著一個開的中藥單,你一直在那裡念,念念念病好了,不大可能,你要照著抓藥,把它熬出來喝下去,有幫助。所以還是要靠行,因為「不力行,但學文」,反而還有可能長浮華了。真正落實《弟子規》,因為人只要落實一句他的心境就變了,只要一句心境就有提升。很奇妙,心境一提升,本來不是很懂的就懂了。所以解幫助行,行了之後心境有提升了。有沒有跪過父母的感受一定不一樣,那個真的跪下來感謝,自己內心一定會有所領悟的,原來跪下來跟爸爸媽媽講話挺舒服的。怎麼叫承歡膝下?當然大家聽了不要執著,你的爸爸媽媽,你一做這個動作他心臟病會發作的例外。看著辦,不要執著,不要執著。

  因為有些人就說傳統文化就是洗腳,他就執著了,他父母接受不了,他硬要把它脫下來,最後他爸爸媽媽看到他就跑了。什麼事都要順勢而為,不要執著。我當時候學佛、學傳統文化,我到學校去從來沒有給我的校長、同事九十度鞠躬,因為我怕這麼下去人家都壓力很大。你點點頭就好了,改變要在不知不覺處,從五度、十度到二十度、三十度,最後到四十五度,繼續增加,人家也不會覺得不習慣。人不執著的時候心就比較敏銳,可以體會到別人的心,體會到別人的接受度。「我一定要怎麼樣,我今天非給我爸爸洗腳不可。」一執著,你本來很敏銳的感受力就不見了。章嘉大師講得好,解行相應就好像兩個輪子配合。所以一定要行,幫助我們提升了就解得更深,解得更深又行得更徹底。

  真正落實《弟子規》,就具備傳統文化老師應有的基本德行,能夠給人做出德行的好榜樣,因為身教重於言教。其實實在我們想說我要把《弟子規》教給學生,每一句它有身教、它有言教,每一句還有境教。一個學校裡面、一個班級裡面有沒有「見人善,即思齊」,就變成它的班風,這是境教,可是它一定是透過老師的身教帶動、言教的開解。假如《弟子規》每一句我們要做到我的身教帶動、言教的引導,我還要形成一種境教的氛圍,我們每天都要很用功,才能達到把《弟子規》每一句都落實,沒有時間說閒話,沒有時間胡思亂想,時間不夠用。我們這種責任心會讓我們每一天很充實、不空過,因為要落實一句就得對治自己一個習氣,對治一個習氣就要很下功夫。

  老人家引到《論語》說的,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常常聽到家長說「孩子都不聽我的話,我都跟他講過很多遍了」,這話裡面要慎重,「我都跟他講過很多遍」,可能我們當父母的認知,什麼是教他?講。那也不能怪他,因為他沒有學過《論語》這句話「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已經有許許多多的人由於落實《弟子規》而改邪歸正、棄惡向善、端正心念,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所以希望大家堅定對《弟子規》的信心,不要被個人評議所動搖。我們讀到這裡就要想想,我們有沒有曾經聽到哪個人批評哪部經,或者批評哪個內容、批評傳統文化,你有波動,沒關係,也感謝他,他也提醒我們,我們認知還不夠深,信心還不夠穩。

  老人家講,以上是我個人對傳統文化老師素質的一點淺見(我們從這裡就學到老人家的謙卑),提供給大家參考。我們也要學到這個態度,老人家道德學問這麼好都這麼謙退,還提供大家做參考,那我們對人不能「你一定要學這個,你不學不行」,不能太強勢。希望傳統文化的弘揚愈來愈順暢,希望大家齊心合力,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今天一開始的時候放了一首歌「不放棄」,一群人、一輩子、一條心、一件事,復興文化,回歸極樂世界,回歸安養,回老家。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萬修萬人去,就怕我們不願意去。「無極之勝道,易往」,不會太難去的,真信切願就能去了,印光祖師說往生比下輩子作人還容易。「其國不逆違」,阿彌陀佛黃金臂晝夜常垂。可能是因為我上個禮拜有做三時繫念,所以這些句子剛好冒出來。「惟許行人獨委」,常垂了,時時刻刻都等著接我們。「白玉毫古今不昧」,白玉毫都放光要接我們,「全憑願者承當」。「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今天就往生了,阿彌陀佛見到我們第一句話,「你怎麼現在才來?傻孩子你怎麼現在才來?枉受輪迴」。我們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老和尚說是修大行,為萬世開太平是很大的殊勝果報,造福後世。

  最後,祝福在座的諸位六時吉祥、光壽無量!祝福傳統文化振興昌盛,永世弘揚!祝福祖國國運昌隆、國泰民安!祝福世界安定和平、盛世大同!我們在讀這一段的時候也可以感覺到老人家的心量,老人家所牽掛的、老人家所放在心上的就是這些,我們要以師志為己志。

  我們有個老師有問一個問題,有沒有哪一位老師想跟我們講講話分享分享的?好,你們都比較謙退,因為剛才跟大家一起學完老和尚的溫良恭儉讓這個讓。有老師提問,現在社會進步、經濟發達,不只年輕人、中年人會追求物質享受,學生也看到不少退休的老年人亦是,他們會說年輕時為家庭、為工作努力打拼,能省盡量省,現在退休身邊有點錢,孩子也大了,不需要來勞心勞力的照顧,趁現在還走得動,能玩就盡量玩,常常與朋友聚餐、外出旅行,吃喝玩樂都有。自己聽到類似這樣的話,雖然不太認同,但他們是長輩,也不敢當面說出自己的想法潑他們冷水。偶爾吃喝玩樂是很好,但過於頻繁是消耗福報,學生心裡也不忍他們這麼做。請問面對身邊的長輩們一直抱持這種想法時應如何應對,可以讓長輩們不要過度追求外在刺激轉而培養福德?

  首先我們這位老師還是都很護念長者,希望能夠護念到他們在未來的生活更有意義,當然最有意義的就是能夠了脫生死輪迴。我們以剛剛跟大家交流的這些內容,我們來探討。首先長輩是我們一個對境,我們今天要跟他們互動,然後利益到他們,首先我們的心念要守好。假如我們的心念偏成一直見他們的過,我們的言語他們也不喜歡聽。所以首先我們也是念恩,他們真的年輕的時候為家庭、為工作打拼,我們時時念,我們今天這一輩跟下一輩能有現在的生活都是他們老一輩的付出。當你看到他們出去走走,「活動筋骨好,爸媽,你們身體好就是我們最大的福報」,他聽了高興。當然這也是真心講出來的,這假不了。

  再來我們剛剛說的,任何的情況都是教學為先。這個境界也是教學為先,第一,我們面對長輩首先要身教,他在過日子我們也在過日子,我們能不能過出讓他們很欣賞感動的日子,很充實、很有法喜,任何問題都能解決,也不會愁眉苦臉,這是身教。假如我們學得也比較執著,眉頭深鎖,他們想還是快樂一點好,我學你那個佛我不敢學。身教。大家想一想,任何問題真的是教學為先。

  而且你要善於去觀察,現在的老人說沒有煩惱,I can't believe it(我不相信)。在這個世間你說沒有煩惱,除非他學佛學通了,不然不可能沒有煩惱,這個我們觀察之後就是我們言教的機緣。可是畢竟你是晚輩,緣分是有不同,長輩要用感化,平輩是勸化,晚輩是教化。長輩我們都是用那種抬著頭望著他們的一種態度言語,他很容易接受。我們也見過學了佛回去都是講父母的問題,一下子好像他是老師,父母變成學生,那長輩怎麼受得了。

  在身教裡面尤其要表現出什麼?對他們更加的體恤備至,我們就把佛法用出來,念念為他們想。他感覺到孩子很孝順,他高興。高興了你講話他就愈接受了,都包含在你首先要身教的部分。妳去觀察他的煩惱在哪?妳能夠幫他解掉的他沒開口妳就先做,他鐵定說我這個學佛的媳婦很懂事。等到他遇到他很煩惱的事情,妳又能夠馬上安慰他之外,把佛法的教理很自然的帶進來。佛法有講這個、有教這個,原來妳遇到這些事都不煩惱,原來妳是懂這些道理,理得心安。這就是很自然的言教。甚至於社會當中發生的這些事,都可以順勢的變成一個談話的因緣,你愈刻意反而家裡的人愈不是很自然。這都是考我們的柔軟心。尤其年紀大了,真的是無常要慎重。

  成德也多次跟大家提過,三善道是消福報,三惡道是消罪業,而且消福報沒有不造業的。但是你可不能跟他說,你們現在吃喝玩樂就消福報、造罪業,他鐵定受不了。怎麼講?你看我們孩子、孫子們,這些孩子來了,三善道消福報,他們現在吃穿那麼奢侈,信用卡刷,福報在消。現在那麼小就過生日,他那麼小,麥當勞還要給他訂一個地方,還要發邀請卡邀同學。現在孩子都不像你們老人家,你們長得臉都圓圓的,耳垂那麼大,現在孩子都長得瘦瘦的,那是他折福了。結果你看他十幾歲,他有覺得爺爺奶奶照顧我辛苦,爸爸媽媽這樣賺錢好不容易,我要感恩他們。現在這樣的孩子愈來愈少,就是因為享福,他視為理所當然,一視為理所當然他的念頭都在造業,你生我了你就應該給我用、給我享受,不然你生我幹什麼?

  你這樣去提醒老人,他一直享福就會造業。講話要委婉,忌太盡;要含蓄,忌太直,你不要一下就對他們講,那太直接了。我們以前的人都是意在言外,「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在談鳥類,可是問題是人家那個鳥類一輩子就找一個對象,牠不會換,他就很委婉的,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有羞恥心的人一聽就不好意思了,他就去改了。

  再來就是年紀大的人他會常常收到有朋友病、同學往生,這些其實都可以很自然順勢的去談。尤其你要把一些正向的榜樣告訴他,我認識哪個朋友,他媽媽很喜歡念佛,都八十三歲了頭髮還是黑的。你家裡的老人每隔一段時間就得染髮一下,他一聽很羨慕。科學家講的,你的念頭好身體就好,這句佛號能量很好,你念這句佛一切佛都念到了,能量特別好。你看台南將軍鄉有個老太太念得身體很好,念念念站著就走了,沒有死。因為跟老人談死聽起來比較不舒服,沒有死,站著活著就走了。這都看我們怎麼,有心人就會去蒐集故事。

  人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我們對我們教的孩子有責任,你真的看什麼東西都會積累;沒有這個責任心,看什麼走馬看花就過去了。你對長輩有責任心都有感應,好像很多例子就會跑到你面前來。這都是感應,你有心利益眾生,佛菩薩同體大悲的加持力就到你身上來。

  身教、言教,還有境教。你要影響家裡的老人,除了你自己帶動之外,還有其他兄弟姐妹、小姑小叔,還是老人的這些子孫,比較有善根的,你要團結起來,要組一個群組,同生極樂群組。大家互相常常勉勵就製造一種氛圍,慢慢去影響家庭、家族的人。

  好,時間也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