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教修行-第332集
供養不在乎形式,不在乎金錢,也不在乎佛經裡面講的幢幡寶蓋,七寶供具,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普賢菩薩在這個經最後,給我們做結論的時候,說得很清楚,大千世界七寶供養,都比不上法供養。法供養裡面第一句,普賢菩薩告訴我們,「如教修行供養」。
早餐開示 1999/5/4
這句話怎麼說?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老老實實依著去做;佛教給我們不能做,我們決定遵守,不要犯過,這就叫如教修行供養。我們自己反省反省,佛在經上教我們要做的,我們沒有做到;佛在經上說不可以做的,我們偏偏在做。佛跟魔的差別就在此地。
早餐開示 1999/5/4
不能夠依教奉行,做為其他的供養,功德都不足。就是修法供養,修法供養很多方法,裡頭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供養,那個功德最大,其他的都不大。我們印送佛經、傳播佛法,甚至於做一個電視台,對全世界播,這功德很大,沒錯,不如依教修行供養。為什麼?依教修行供養你能往生,他做這麼大的功德,如果是名利心很重,夾雜著名利心在裡面,還夾雜有貪瞋痴慢在裡面,他最殊勝的果報是生天,要不然來生到人道,如果業障深重的人,他又到三惡道去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293集) 2012/4/15
普賢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法供養當中第一句就是「如教修行供養」,而文殊菩薩說的是『如說修行,如行而說』,這就是說明解跟行是相輔相成的,我們的境界為什麼不能夠天天向上提升?原因就是我們行不得力,所以那個解就遇到障礙,不能夠圓解。會修行的人,他解一分,他一定就做到一分,他真的做到了。真正做到之後又有新的悟處,行能夠幫助解,這有新的悟處,他的行又提升一層,所以解行相輔相成,那個意境天天不一樣,年年不一樣,這學佛裡頭充滿了法喜。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第156集) 1992/1
如果不會修的,或者是一昧求解,做不到,剛才說了他的解不圓,不但不圓,有的時候他解會解錯,誤解、曲解了,為什麼?因為他自己有妄想分別執著,用妄想分別執著來看經文,要說是不錯解,那太難得太難得了。很多把經義錯解了,過都是不能夠如教修行,過失都在這個地方。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第156集) 1992/1
一定要明瞭,學佛菩薩。佛菩薩是為一切眾生生活在世間,不為自己。我吃飯為眾生,穿衣也為眾生,沒有一樣不是為眾生。怎麼說穿衣吃飯為眾生?穿衣吃飯,身是為眾生服務的工具,先要把工具保養好,這個工具是承事一切眾生的,絕對沒有一念為自己。念念為眾生,行行為眾生,那就是「巡歷供養諸佛」。
大乘無量壽經(第56集) 1999/7/10
諸位聽到供養,拿些錢財、香花、幢幡寶蓋,帶一些禮物去供養。錯了!這是形式,不是實質。實質的供養,普賢菩薩跟我們講得很明白,「如教修行供養」。所以你懂得「如教修行」這句話,你才能真正做到「周遍供養」,供養一切諸佛,供養一切眾生,眾生就是諸佛。
大乘無量壽經(第56集) 1999/7/10
諸佛如來天天盼望著我們成佛,我們依教修行成就了,滿他的願,這是諸佛歡喜,真正的佛弟子,所以是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怎麼會與眾生有關係?你作了佛、作了菩薩,一定是普度眾生,你沒有成佛、沒有成菩薩,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當然不能度眾生。你要是作了佛、作了菩薩,必定跟阿彌陀佛、跟觀音、勢至一樣,普度一切眾生。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第158集) 1992/1
可見得,如教修行供養就是上供諸佛,下攝眾生,每一條意思都是這樣的圓滿,都是這樣的究竟。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你就會肯定相信財供養確確實實比不上法供養,正如經上所說的。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怎樣去修學,自己就明白了。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第158集) 1992/1
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真正供養恆沙聖,這是如教修行供養。我們捨棄一切的享受,捨棄一切的富貴,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念佛上,都用在讀經上,也是代眾生消災免難。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上面講了很多遍,這是真正自利利他的行為,凡夫不認識,諸佛如來讚歎,龍天善神看到你恭敬護持。
大乘無量壽經(第42集) 199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