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是真正的莊嚴道場?-第406集
問:怎樣才是真正的莊嚴道場?
答: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
我們這次承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邀請,在巴黎舉辦釋迦牟尼佛兩千五百五十年的衛塞節,就是佛誕節。有很多人說佛誕節是四月初八,怎麼到十月來辦這個慶典?在國際上,今年一年,在今年一年任何一天都可以舉辦。
好像是大生日,大的紀念節日,是兩千五百五十年,五十年是一個大的節日,所以在今年全年任何一天都可以舉辦。所以,聯合國選在今年的十月七、八、九日三天。這個活動,我們知道教科文組織到今年是六十年,六十年中從來沒有辦過宗教的活動,當然更沒有辦過佛教的活動,這是頭一次。
辦得非常成功,大家都很歡喜。開幕這一天,祕書長親自來致詞,三天在國際上留下很好的印象,大家都非常的讚歎,所以這個活動辦的很成功。這是國際上的莊嚴道場,真正的莊嚴道場。
莊嚴是美好的意思、是圓滿的意思。真正莊嚴道場是什麼?戒定慧三學,具足三學、具足六和,那就是真正的莊嚴。如果沒有三學、沒有六和,那就是過去有些人所說的,有廟無道,不能興教;廟是道場,有道場,沒有道。
諸位要知道,佛道就是三學、六度、六和。我們提出修行五個科目,「淨業三福」、「六和敬」、「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著重在行門,行門就是講修行的指導原則。
為什麼最近這幾年我們特別提倡《弟子規》?《弟子規》是根據什麼來提倡?給諸位說,根據淨業三福。淨業三福一共是三條十一句,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孝親尊師這是德行的基礎。
我們看到當前的狀況,我們佛門的狀況,在家同學做不到十善業,出家的同學做不到《沙彌律儀》,這都是基礎的基礎,他為什麼做不到?我們展開經卷,你看到世尊叫著「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是個標準。佛門講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是十善業,所以是「淨業三福」的頭一條。
一定要具足十善,才能夠接受三皈五戒,因為三皈五戒在第二條,你沒有第一條,就不能夠有第二條。第二條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十善業都沒有,你怎麼可以受三皈五戒?
所以,為什麼連十善都做不到?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為什麼過去人能做到,現在人為什麼做不到?使我們想到世尊在經典裡面的教誨,「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我們淨土宗是大乘,大乘一定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
中國佛教對於小乘經典的翻譯,可以說是非常的圓滿。我們《大藏經》裡面的「四阿含」是小乘經,跟現在南傳的巴利文經典做個比較,大概他們的經典比我們翻譯的要多五十部。諸位曉得,小乘經都不長,應該差不多將近有三千部,三千部只多五十部,所以多不了好多。由此可知,我們翻譯的是很完整。
在隋唐時代,小乘有兩個宗派,所以中國佛教是十個宗派,有俱舍宗、成實宗,這兩個是小乘宗派。可是到唐朝中葉之後,中國人就不學小乘了。
唐朝末年到宋朝,這兩個宗派就沒有了,所以現在中國人只知道八個宗派,大乘八宗,小乘很少人知道有兩個宗派。這是什麼原因?為什麼中國人不遵守佛的教誨,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這什麼緣故,一定要曉得。
中國人是以儒跟道代替,代替小乘。有儒家倫理道德的教育,有道家清淨無為的教育,足以代替小乘,所以就不用小乘。到今天,困難來了,小乘不學,儒也沒有、道也沒有,這一下一開始就走向大乘,所以行門就顯示出不足。這個不足傷害太大,像一棵樹一樣,沒有根,於是在大乘上怎麼樣用功修學都不能夠開花結果。
大乘修學主要的目的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一般人講大徹大悟。我們今天學佛沒有悟處,煩惱習氣斷不掉,戒定慧三學沒有了,這是今天我們佛門衰微的第一個因素。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曉得了,我們從什麼地方來補救?還是從儒道來補救。
所以我常常講,中國自古以來,傳統的教學它有三個根,像樹一樣它有根。儒家的根是《弟子規》,道教的根是《太上感應篇》,佛教的根是《十善業道經》,這三部是根本,根本的根本。如果沒有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不是念的、不是背的、不是講的,是要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換句話說,我們要很認真努力百分之百把它做到,你才有受用。
你有了這個根,然後再受三皈五戒,他能做到。那個三皈是真正的三皈,皈依佛,覺而不迷,真的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淨而不染,真做到,真管用!
而後你在家是五戒,出家是《沙彌律儀》,自然很容易做到,一點都不困難,他從根上生的。我們今天覺得這麼困難,就是儒的基礎沒有、道的基礎沒有。所以真正為儒釋道來培養人才,這是當前的一樁大事。
世出世法,古人常講,「從恭敬中學」。我們看看現在,國內情形我不知道,我在國外走的比較多,國外這些高等學校,著名的大學,學生多半心浮氣躁,心浮氣躁學不了東西。真正學東西,世法、出世法是一個道理,煩惱輕,智慧長。大乘講求的是戒定慧,中國世間法也是講戒定慧,它不叫這個名字,實際上是一樣。
我們從小讀書,常常聽老師說,老師在對學生的評論,某個學生有悟性,某個學生悟性差一點,著重在悟!不像現在的教育,現在的教育是記問之學,你說你看得多、記得多;從前不是的,從前不著重你記多少、學多少,著重在你的悟性。
悟從哪裡來?悟從清淨心來的。所以心定下來,他才會開悟;心定不下來,怎麼可能開悟?所以《金剛經》上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般若。
我們生在現代這個時代,本身裡面的煩惱習氣很深,外面名聞利養的誘惑,比過去不知道要加強了多少倍,你那個心怎麼能定得下來?心定不下來,你的學術就得不到。你看印光大師在答覆許多人向他請教的時候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由此可知,世出世間的學問都是從誠、真誠恭敬當中得來的。沒有真誠恭敬,老師不教你,老師為什麼不教你?教你,你沒有辦法吸收,你領悟不到,換句話說,白費精神。
不是老師不教,不是老師吝法,是你不能接受,道理在此地。老師沒有不慈悲的,我們向老師求學,老師肯教,歡喜教你,原因是什麼?你肯接受,你肯認真的學習,我們講好學,你才真正能學到東西。
從這麼多年來,我們自己現在也有這麼大的年歲了,回過頭來細心去想想,去觀察。想想自己當年求學的經過,年輕的時候並不知道,但是我們自己做到了。這個做到是從小養成尊師重道,這個養成是在十歲之前。
我生長在農村,十歲才住在城裡面,真正的教育是在農村時代學習的。那個時候有私塾,父母跟老師教的,受的是傳統的教育,私塾教育,懂得一點尊師重道。而尊師重道,父母跟老師教導的那一幕,讓我們一生都不能忘記,印象太深了。
六、七歲上私塾,第一次上私塾,私塾只有一個老師,同學大概有三十多個人,一個老師。我父親帶著我,帶了禮物,到學堂,那時學堂是祠堂,在祠堂裡頭。先向孔子的牌位,那個牌位上寫著「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先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禮,古禮!我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跟著拜。拜完之後,我父親就請老師坐在孔子牌位的下面,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我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你想我父親對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老師說話我們還敢不聽嗎?
我們父母對老師這樣的敬重,老師要不認真教導學生,他能對得起人家父母嗎?這就是孝道跟師道,我們從這個地方學來的。所以一生對老師決定不敢怠慢,這從小養成的。現在哪有這種教育?沒有了!不但你們沒有見過,聽也沒有聽說過,這從前的教育。
這個教育在我們家鄉,我們家鄉比較閉塞、落後,至少要斷掉八十年了。可是一般城市至少要斷大概是九十年到一百年,像香港至少會斷掉一百五十年,斷掉了。
為什麼?外國人進來,所以中國東西就沒有了。愈是大都市斷的時間愈長,在閉塞的農村裡面還要短一點,我們是中日抗戰的時候,把中國社會整個打亂了。所以有這麼一點點影響,這一點影響真的影響了一生。
我到台灣去的時候,我是一九四九年到台灣,舉目無親,一個人。非常想學!想學,進學校是不可能,為什麼?繳不起學費,自己還要工作養活自己。
所以打聽好的老師,那時候確實我認識了十幾位名教授,怎麼認識的?自己寫信,寫信給他們,自己推薦自己。我寫的信都是用毛筆,工楷,寫得很恭敬。我自己寫的文章寄給他們看看,目的是希望做他的旁聽生,到學校去旁聽。也有很多老師收到信給我回信,見了面就認識了一批學者,他們對我都非常好。
以後我是專門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老師不讓我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而為我特別的開班。每個星期天到他家裡面,在他家裡小客廳,給我上兩個鐘點課。我們感覺得老師的恩德很大,但是究竟什麼原因他這樣子特別開班來教我,沒想到。到現在我們自己明白了,沒有別的,就是對老師的真誠恭敬。我們自己沒有能力繳學費,連供養一分錢沒有供養過,特別開班來教學。
我們當年想的只想一個道理,如果我是個老師,有個窮學生真的肯好學,他來找我,我要不要教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有一番真誠的心、好學的心,我相信老師一定要不會辜負你。就這麼個念頭,敢跟這些教授們寫信,真的收到效果。所以真誠恭敬。
到我們現在看看,我們就明白,你看現在也很多人寫信給我,字都是很潦草,潦草到很多字我都不認得,你說這種學生還行嗎?找到像我這樣的學生,用毛筆工工整整寫封信給我,我一個人都沒有找到過。所以從字裡行間看出,心浮氣躁,他沒有誠敬。
不像我們當年年輕的時候,對老師那麼樣的真誠恭敬,道理就在此地。所以人家肯教,真正把你當作學生看待,認真的來教導你。我們接受老師的教誨,確實是依教奉行,不折不扣,真做到。對老師就跟對父母一樣,所教誨的一定要認真奉行,老師決定不會指錯方向,所以一生依教奉行。
所以我們今天回過頭來,要從根本上來學習,過去沒有學,現在補習。就是認真落實《弟子規》,落實《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是因果教育,《弟子規》是倫理道德的教育。
有這個基礎之後,你再學十善業道,落實十善業道就不難。沒有這前面兩個基礎,十善業道很不容易做到,你也很難理解,雖然經上講得很清楚,不容易理解。有這三個基礎,出家人再加上《沙彌律儀》,那就很容易做到。
這些經典裡面所教的,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那是性德,就是自性裡面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你要明心見性之後,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把它記錄下來,就是這幾本書,沒有一絲毫的勉強。聖人、佛菩薩他做到了,所以這不是他制定的規矩,叫人家要遵守,不是的,是自性性德的流露。
我們見了性,覺悟之後,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肯定跟這個是一樣的。所以說佛佛道同,中國人常講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這世間聖人。雖然沒有見過面,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出生的,他們一生的思想言行大致上都差不了好多,性德的流露。
所以這四樣東西,要知道這是我們的本善,儒家所講的「人之初,性本善」,是我們的本善。我們今天看到好像做不到,我們就要曉得,我們已經不善,違背了本善。
佛說了,說得更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現在看看都做不到,我們已經不是佛;我本來是佛,現在已經不是佛。違背了自性,就不是佛;違背了本善,這就錯了。所以那是我們的本善,那是本來是佛。
我們如果能把這個做到,然後佛給我們制定,團體生活要修六和敬,中國聖人常講的和為貴,宇宙是詳和的,世界是和睦的。我們一個人身體,外面眼耳鼻舌身,裡面五臟六腑,是和睦的。如果不和,人就生病,所以和是性德。為什麼會不和?佛講的很清楚,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和;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自然就和。所以中國人講太和、講中和、講保和。
佛給我們講六和敬,六和敬是從自己發展開到整個宇宙、到一切眾生,這叫真正莊嚴道場。所以道場裡面最重要的是學習,學習佛菩薩的教誨,落實佛菩薩的教誨。終極的目標就是你要真正證得佛菩薩的果位,這才叫真正莊嚴道場。
所以,莊嚴道場不是在香火鼎盛,人眾很多,不是的;是在這個道場有沒有真正開悟、證果的人!有開悟、證果的人,那才叫真正莊嚴。我們要懂得向這個目標、方向去做。
答香港參學同修(第50集)
200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