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能成功-第321集

  煩惱習氣太重,克服不了自己的煩惱習氣,起心動念還是妄想、分別、執著當家作主,這很可憐,用什麼方法來克服?方法有,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八個字好。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三字經》上教人:「教之道,貴以專」,因為各人緣分不相同,只要把緣分抓住,我哪怕就學一門,我這一生受持,心就定在這部經上,定在佛的名號上,往往根性利的三年五載,根性鈍的二十年、三十年,他會開悟,悟了之後,無論世出世間法,一接觸就通達,確確實實「教之道,貴以專」。

  三福六度十大願王(第3集) 2002/10/28

  

  無論是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必須要記住,一門深入。為什麼?一門深入容易成就三昧。「三昧」是梵語,意思是正受,正常的受用。正受就是正定。如果你同時修學的東西多了,學雜了,你得不到三昧。得不到三昧,你在日常的受用還是煩惱,煩惱支配你,憂慮支配你,妄想支配你,你就很苦了。

  九七年新春開示

  

  「教之道,貴以專」,這個不能不懂,專就是古人所謂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裡頭把佛法裡面所講的戒定慧這三個原理統統用上,那個專字用上了。戒就是有規矩、有方法,不依規矩,不成方圓,你要依照方法。這個方法不是什麼人發明的,不是哪個人創造的,這是什麼?自然的規律。孝悌忠信是自然的規律,五倫是自然的,不是哪個人發明創造的。一定要依據自然的法則,你才能得定,定就能開智慧。所以,一門深入是什麼?實在講,真正的意思就是叫你那個心回歸到清淨。

  淨土大經科註(第495集) 2012/8/29

  

  佛家教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教傳到中國來,儒也學到,道也學到,都遵守這個原則。戒就是規矩,頭一個守規矩,這個規矩就是德行,基礎的德行一定要建立。佛法的德行就是五戒、十善、《沙彌律儀》,儒家的就是《弟子規》,道家的《感應篇》,這個東西一定要學,這是扎根。你沒有這個東西沒根,沒根是死的,不是活的。你有這個根,然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大概四、五年你就得定,佛家講三昧,你得三昧。得定之後,應該三、四年就會開悟,縱然不能大徹大悟,也是大悟,智慧現前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131集) 2012/1/10

  

  佛家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教學的原理原則不是一尊佛說的,遍法界虛空界,過去未來一切諸佛都這個說法。不能學雜,不能學偏,好高騖遠你什麼都得不到,你所得到的只是皮毛。你能夠一門深入,你什麼都通達,精通,你看精他才會通;多、亂,不會通。精是精益,那才能通。中國古人用這個字彙多有智慧,多跟雜決定不能通。

  淨土大經科註(第1集) 2011/9/21 

  

  廣學多聞是什麼時候?是悟後起修,那什麼人呢?一真法界裡面的法身菩薩,那個時候廣學多聞,它有階段的,沒有開悟之前「一門深入」。雜亂,你的意志不能集中、精神不能集中,所以你浪費了時間、浪費了精力,學一生,學得很龐雜,雜亂無章,你怎麼會開悟?你怎麼會得利益?這個是今人不如古人,原因在此地。古人一門深入,他在這一門當中,他要不開悟、不見性,他絕對不會去學第二門,人家這點厲害,所以他們能有成就。

  三福六度十大願王(第3集) 2002/10/28

  

  《華嚴經》上就很好的例子,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博學多聞。他一開始學,是不是這樣子?不是的,一開始學跟一個老師,文殊菩薩,在文殊菩薩那裡,他是專攻、專修,他修一樣。一樣修成功了,這個修成功了,在禪家講就是開悟,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教下叫大開圓解,念佛人是得一心不亂,要修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那就畢業,告一段落了,從此以後就博學多聞。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86集) 1984/12

  

  持名念佛法門,這個法門是妙極了。就這一門,這一門能幫助我們開智慧,能幫助我們通達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世間人情事理,出世間法的修行證果,能通達。但是你一定要相信,相信佛菩薩的教誨,相信老祖宗的教誨。老祖宗教給我們,「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我們在一起真幹,真有成就。

  淨土大經科註(第12集) 2011/10/9

  

  自己成就就是成就眾生,為什麼?自他不二。我們這一生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不但世尊為我們介紹,十方諸佛都跟釋迦牟尼佛一樣,熱心把這樁事情介紹給我們,我們要感恩,我們要接受,依教奉行。

  淨土大經科註(第12集) 20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