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第20集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陳校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大家一起學習都是非常難得的緣分,應該有超過兩百人,大家可以相觀而善。有老師將他的一些心得有寫出來,我們覺得他的體會很可貴,經由他同意,我們想放在我們的群組裡面,可以提供大家做參考。《禮記.學記》說「相觀而善之謂摩」,互相觀摩、互相切磋。
我們現在因緣是如此,我們班級裡面也是這樣,一個班級學生特點都不一樣,哪一個孩子哪一個特點特別可貴,我們引導其他的同學可以向他學習。這些教學法其實就在每天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所以我們能把這些教學的理念內化,我們隨時自己也在用,又很自然在學生的一些機會點,我們就很自然的把它用出來。
昨天我們透過一起來探討《村學究語》,村裡的學究,尤其這一位劉鴻典先生,「先生」是以前對教書老師的尊稱,他非常寶貴的經驗,也給我們的教學很大的護持提醒。像昨天鄭老師說把它當作床頭書,每天必讀,溫故知新,都是對於童蒙養正教師的要求。
我們看看老人家提醒我們,在從事傳統教學要注意到哪些重點。我們看這一段,童蒙養正教師必須具備「仁德」。《論語》當中出現「仁」字有一百多次,顯然仁德是孔子對於做人很重要的一個教導,我們都要往這個目標去邁進。而仁慈博愛之心其實是我們本有的。我們以前的一個感受,覺得好像聖賢好遠、好高,經典都是束諸高閣的,無形當中我們的念頭就是一種障礙。但是假如我們了解原來仁慈博愛、真誠慈悲是我本有的,那就感受不一樣了。感覺很高,不容易做到,甚至於都覺得不可能做到。假如我們了解到是我本有的,那學起來的感受就不一樣了。
《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這一部教誨,這個論的名字就很有味道,大乘起信。我們要修大乘菩薩道首先要起信,相信什麼?「本覺本有」,本覺我本有,「不覺本無」。這八個字很重要,相信這八個字的人不容易生煩惱,我們一生煩惱就不相信這八個字。老法師說懷疑是愚痴的核心,我們一愚痴煩惱就現前,而那個愚痴的核心就是懷疑,沒信心了,尤其懷疑自己。我們感受感受自己人生的過程,有一段時間特別懷疑自己,連精神都提不起來,好像陷到一個深坑裡面。
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在我們眼前,我們要懂得去感受,愈感受,佛經講得太有道理了。貪心感水災,瞋恨心感火災,我們現代人脾氣都大,那溫室效應一直往上升。所以我們有沒有資格批評溫室效應?哪一種人有資格?沒發脾氣的,沒脾氣的才有資格,不然我們也有責任,我們沒有讓它減緩,我們還讓它增加了。
天人合一,人心跟整個天,就是這整個大自然,它不是二,它是一不是二。地球人的心是正報,整個大自然環境是依報。這個我們都可以去觀察,你看這個國家火災很厲害,這一個地區水災很厲害。當然已經發生災難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先去關懷、先去救助,等大家把災難都過去能靜下心來了,對方可以提醒的再提醒,不然我們很難在災難當中真正得到教訓,不然都變成結了瘡疤忘了痛。
佛門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他知道不能造惡因,造了惡因不可能不受惡果的。一般眾生他很害怕災難的結果,但他不知道原因在哪。就像現在新冠疫情現前,它是個果相。我昨天看到新聞,南非變種,好像比印度變種還厲害,我們都很緊張、擔憂。擔憂是煩惱,要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心不擔憂,為什麼?自己的心擔憂,身心受損,再來這種擔憂會影響家人。我們自己回想一下小時候,你媽媽很操心、很緊張的時候,你感受到沒有?都在影響。還是你看到你爸爸媽媽在遇到緊急的情況臨危不亂,很鎮定,我相信你一輩子也不會忘。我們假如這個擔憂一直在心上,到了學校教學生,也會把這個擔憂無形當中給學生。
所以真正明白道理、真正有智慧比什麼都重要,不然我們每天,在這個時代可以擔憂的事很多,只要你道理不清楚,甚至於擔憂會互相影響。首先我們要做一個不要造成別人擔憂的人,我們講出去的話都是給人家信心,給人家安定的力量。煩惱即菩提,危機即轉機。在道中即不在劫中,就不在劫難當中。我們真念佛,二十五菩薩隨護自己。
這些疫情也有鬼神在執行的。好像跟大家分享過,在《德育課本》裡面,大家記得嗎?有一個孝順的媳婦。我看大家的頭都沒有點,有講過嗎?這個時候只有少數一二個人點,你一定要再講一遍,因為科學家說要講二十一遍才會記住。所以當我們在問小朋友,「講過沒有?」他們沒什麼反應,你也不要太生氣,「我講過了」,你應該說我還沒講二十一遍。這一位媳婦很孝順,但是她的小姑離間她跟她婆婆的關係,她先生又不在,被婆婆趕回娘家去了。後來她婆婆家瘟疫產生了,結果她的婆婆跟小姑命在旦夕。這個媳婦知道這個情況,就跟她的父母說,我要趕快回來照顧我婆婆、小姑。她的父母答應了。諸位老師,假如你是父母,你答不答應?這都是我們的學處。她父母答應了。古人把道德看得比生命還重,視死如歸,這是我們的學處。
林則徐先生要去禁鴉片,大家想一想,這既得利益者有多少?既得利益他靠鴉片作威作福,看到林則徐要去禁鴉片他會怎麼做?先下手為強,找黑社會的。林則徐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古人在面對國家安危的時候,義所當為的時候,置死生於度外。其實我們現在弘揚文化也不會有生命危險,沒有危險我們還退縮;古聖先賢有生命危險,萬牛莫挽,怎麼拉他都不退縮。
這一位媳婦回去了,結果她在照顧婆婆的時候,在外面瘟疫神就說了,這個媳婦很孝順,她頭上有幾丈紅光,我們不要接近,我們走吧,我們走吧。這是看不到的,但是它存在。所以真念佛,佛號不斷提醒自己都提起來,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不斷、熟練,不讓妄念進來,一句佛號不令間斷,能做到這樣,頂上有四十里光明,比這個孝媳婦的光亮多了。所以魔不能擾,這個在《十往生經》裡面說到的。但是我們要對這個真理有信心,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心沒有絲毫懷疑、絲毫夾雜了,感應是不可思議的。你一念至誠,喊一聲觀世音菩薩,有急難恐怖,無不得解脫。大家相信嗎?
我記得我那時候去考師資班,到補習班我們有一位女同學,她一看我可能是學佛的,她就說我問你一個問題,假如你遇上水災了,你的媽媽跟你太太都在船上,這個船翻了你先救誰?我說都救。她說你沒有把題目聽清楚,我再給你講一遍,她又很認真的講了一遍。我說統統都救。她說我不要跟你說了。我說我是很認真回答妳的問題的,因為妳還沒有認識一個菩薩叫觀世音菩薩,妳假如認識他了那妳就相信了,那是他的願,而且他還是古佛再來的,妳真信,感應馬上就現前,千處祈求千處應。
所以諸位老師在這個時代,一定要把觀世音菩薩介紹給學生。人生酬業,每一個人都有業,什麼時候這種業力會現前不知道,可是他懂得念觀世音菩薩逢凶化吉。但是你要先看看你們學校的情況。但是事事無礙,你說不能宣傳哪一個教,那你聊到這裡了,「諸位同學,你假如是基督,那你就要趕快請上帝來幫忙,你假如信什麼教的」,我又沒有專門在弘哪一個教。事事無礙,不要被一個規定我們就好像傻了,不能做了。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
有一次老和尚在香港,講完經,突然有一個人過來,跪下來,「老和尚,今天你不幫我圓頂我就不走了」。在場的人都傻了,突然一個人跑出來這麼強烈,「你今天不給我圓頂我就不走了」。老和尚說:「你不走我走。」老和尚沒什麼罣礙。但是大家注意,這位跪下來的人看起來好像願力很堅定,事實上在威脅老師。哪有這樣對老師的?你沒給我怎樣我就不走了。對老師的恭敬總要有,你看人家二祖去了跪在那跪好幾天。
話說回來,我們現在都習慣用威脅的方式對別人,爸爸媽媽不順我的意了,我不吃飯了,威脅。無形當中連跟人相處也會威脅別人,讓別人壓力很大。之前有跟大家提到,我們跟人相處出現一些問題,其實出現問題不是壞事。我們都看不到問題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我們成聖人了,一種是習氣使然,渾然不知。那就麻煩了,一日不知非,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則一日無步可進。這個話講得很懇切,「天下聰明俊秀不少」。其實這個話我們在座所有的人都當機,為什麼?我們能夠當老師都是聰明俊秀。「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根性都不差,但為什麼我們這一生不能成就道業?了凡先生在這裡提醒我們了,「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
為什麼湯王他要這樣提醒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不能知少為足;又日新,不能半途而廢;苟日新,這個「苟」字是下了決心,我這一生不要再輪迴了,蕅益大師說「斬然」,斬然就是下定決心,我們昨天說破釜沉舟,直通西方極樂世界,不能退縮了,「背塵」,不再搞五欲六塵了,「合覺」,跟佛菩薩的教誨相應,順著去處事待人接物。
我們讀經、我們聽經,可以觀察到自己的不足,可不能難過,不是壞事,老法師說發現自己過失叫開悟。有同修提到了,因為我們課程裡面有說到,我們跟人相處的問題,可能根源在我們跟父母相處,他靜下來去觀照自己跟父母的相處,有沒有體貼?有沒有設身處地?有沒有恭敬?這麼一反思,還是有不足。能發現這些問題特別可貴,這一天就沒有空過。
昨天那位朱老師提到,他們學《村學究語》,好像功過格裡面有十四條,她說之後要把它背起來,我們可以觀照我的心行跟這些相不相應。其實有標準在我們初學的時候還是很重要的。所以為什麼老和尚說以三根來深入?因為三根都有具體的這些言行,甚至起心動念的標準,我們就好對照。所以一開始用功過格,就像了凡先生,他也是立三千善,每一天對著,「效趙閱道焚香告帝」,今天善記上去,假如惡,就把善退除。透過這個方式,其實對自己的警覺性還是很有助力的。
我們剛剛提到這個媳婦頭上有幾丈的紅光,我們了解這個真相就不容易擔憂病毒,當然也要謹慎。這個孝媳婦她回去了,我想人之初性本善,她的婆婆跟小姑就被她感動了,這個緣就化掉了。
大家想一想,這個疫情給我們的感覺是壞事,但是心用對了,可能很多因緣的發展就在人覺得壞事當中,可以化危機為轉機。所以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我們看到疫情來了,離婚率下降了。以前夫妻很少溝通,現在疫情來了比較多溝通了,甚至小朋友覺得比較有跟父母相處。再來疫情來了,瀕臨絕種的動物慢慢都復甦了,生命都愈來愈蓬勃了,因為人造業少了。其實動物牠們要瀕臨絕跡都是我們人類貪欲享樂,然後破壞了整個大自然。萬物之靈不能變成這個樣子,所以疫情是不是也是讓我們人類好好來省思?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其實都是殺業。有發給大家,佛經裡面有提到為什麼會有瘟疫的原因所在,跟大量殺害海裡的動物還有地面上的動物都有關。
剛剛提到災難都是人心招感的,瞋恨心感火災,愚痴感風災,傲慢感地震,懷疑感山崩地陷。從我們個人來講,我們一懷疑自己了,好像陷到一個深坑裡面去,像不像山崩地陷?現在有時候看到一個報導,突然一條路陷了一個大洞,突然的,那個跟現在人的疑心愈來愈重也有關係。我們知道因,才能把那個果給化解掉,所以有信心、不懷疑很重要。
《大乘起信論》這八個字可以調伏一切煩惱,這是法藥。老法師怕我們不夠重視這八個字,他老人家慈悲加了幾個字,「本覺本有,一定可以恢復;不覺本無,一定可以去掉」。大家覺得這加上去之後,我們聽起來感受一不一樣?對我來講很不一樣,為什麼?我文言文不好,一看「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就有一種文言文的距離感,一聽老和尚加了字,「本覺本有,一定可以恢復」,深吸一口氣;「不覺本無,一定可以去掉」。這都是老和尚教學的善巧,我們都要感受到他老人家的心,我們就用得出來了。
師父上人首先提到,教師最重要的具備仁德,要順德而行,不能逆德而行。《漢書.高帝紀上》曰:「順德者昌,逆德者亡。」童蒙養正教育的成敗關鍵全在於此。進一步引導我們去體會什麼是順德、什麼是逆德。我們仔細去觀察,老法師講《無量壽經》,可能十幾年前、二十來年,六十集、八十集、一百集,他老人家後來八十多歲的時候講六百集。為什麼會愈講愈長?眾生的領悟力在下降。
我不知道諸位老師,你們教了十幾年書、二十幾年書,你們覺得學生是往上還是往下?這都是觀機,也要應機,不然你在教的時候對著學生說,「我以前教的學生多好,你們怎麼這麼差?」常常因為前面的好,自己也很生氣。這個不能比,常常這麼講他們也很沒信心,循循善誘。
你看講到這裡我就有點心痛,代表我過去還沒有放下,念佛的人要過去勿留滯才對。為什麼心痛?因為想到我初中的國文老師,他在發作文給我的時候,他說:「同一個家庭教出來的孩子,為什麼中文程度差這麼多?」因為他拿我跟我二姐比。因為我二姐的文章都是謄出來給學弟學妹學習的,所以老師一看忍不住了講這句話。那個殺傷力很大的,所以中文的信心一直起不來,到了大學聯考還是考不及格。後來是被老和尚救了,老和尚說:「老祖宗是全世界最疼愛後代子孫的,你看倉頡造字,發明文言文,你學了文言文可以直接向孔老夫子學習。」聽完很慚愧,這個無上的寶貝我們把它丟垃圾筒裡面去了。也很慚愧,但是那個心理障礙就障礙了十多年的時間。所以老師的言語很有力量,可以讓孩子很有信心,也可以讓孩子很沮喪。
老人家同樣是《無量壽經》愈講愈細,應該是有觀察到,要講得愈細,可能大家才能夠領會得到。所以這裡我們也感覺到了,老人家也是在讓我們去感悟,不然一個逆德很抽象,這個都是教學的敏感度。而且當我們在敘述一個道理的時候,也要看著小朋友的眼睛,代表我們的講解他有沒有聽懂,他的眼睛會表現出來,他一臉茫然,那你當然要繼續再深入講一下。
所謂逆德是指勇悍、鬥爭、好勝、瞋怒等違背慈善仁愛之事。有一位老師有提到,說學校有同事都是用高壓的方式在教小孩,那您就要把老法師這篇開示可以善巧的介紹給這個同事。為什麼說善巧?因為假如你直接拿給他,他假如不能理解,「你是不是對我有看法,你幹嘛要拿這個給我學?」這個就要就事論事。比方說諸位老師,妳今天假如拿著老和尚的一篇教誨,拿給妳丈夫,「這個讓你看」,妳看看妳丈夫下一個念頭會是什麼?這個我們都要判斷,在境界當中要判斷。我們說學佛是面對境界要清楚,尤其處理人事問題,不然有時候我們確實是好意的,但是怎麼後來結果不是很如我們的願。那當然這個時候我們也經一事長一智,歷事練心。可以透過可能學校裡面的培訓、分享,他就不會太敏感。現在的人比較敏感,這個我們可以柔和的去體恤到。
老師很強勢,也有反映給學校的領導,領導也並沒有做處理,在這樣的情況,需不需要去跟孩子的家長說?遇到這樣的情況,首先我們處理事情都是用公心。其實我們用公心的時候對每一個人都是好的,只要我們是公心,而裡面沒有摻雜我們的好惡情緒在裡頭。首先我們在境界當中要觀照自己的念頭,因為假如我們跟這一位同事有對立的情緒的時候,我們再勸他可能效果不會太好,或者我們在跟領導反饋的時候,可能效果也會有影響。假如我們都非常心平氣和,但領導沒有重視,我們可以再提幾次。在《論語》裡面說勸領導不要超過三次。其實在境界當中也在練我們的耐性。也跟大家分享過,教育這樣的大事真的是佛菩薩祖先承擔,我們在因緣當中很重要的,我們要把自己的心用對,這個時候就是常常觀照自己的念頭,觀心為要。
一般遇到問題現在都要多管齊下,領導那邊要提醒,提個二三次。再來,這個同事的強勢、高壓沒有改善,他也在造業。而且這個造的業我們昨天交流到了,那是墮十九層地獄,那個業是很重的。我們真的是為這個老師好,也為學生好,這個時候我們跟家長,也要看這個家長的冷靜理智要夠,你也要對這個家長的情況清楚,你跟他溝通之後,他會很理智的去護持這個情況,他會很冷靜的去反映給學校。家長有反映了,可能也會影響高層對這個事情的態度。我們多管齊下,然後護好自己的心,每天好好念佛修行,都迴向希望這件事情可以圓滿。
我們一般面對事情要有最壞的打算,哪怕這些事情你一心為公,最後還被誤會,甚至還被排擠,那都是消業障。只要是義所當為的,後面哪怕遇到這些境界,我們也不後悔自己這麼做。現在能夠見義勇為的人少了,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姑息。所以我們能不情緒化,一心為公來處理這些事情,不管結果如何,相信自己的德行、福報都能夠提升。而且一心為公的人,哪怕這個團體留不住他,自然能感召更真正為下一代教育的因緣會出現。人與人的緣分都離不開感應,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成德是感覺,真正能夠不瞻顧得失,不被感情所牽動,不計較人我,這樣是很不容易的。能夠真正一心就是要貫徹老法師的理念,真的有這樣的領導,真的有這樣的團體,我們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來幫助它,把這個榜樣做起來。這個時候要不分彼此,一定要在我這個地方做,一定要在那個地方做,我是哪一省人我就希望在哪裡做,這都是在分別。哪一個地方真的成熟,這個領導者全心全意要做,再遠我也去支援他。因為在這個時節因緣要把一件事做成,真的挺不容易的,但是真的有一件事做成了,真的立起榜樣了,可以給全世界都有信心。
老法師是一個從小就無私的人,但是他要停在一個地方都不容易。其實這些也給我們提醒了,我們所遇到的一些人事境緣也不要太難過了,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現在大家雖然都在學傳統文化、學佛,但是畢竟我們沒學以前還有很多習染,要把這些去掉很不容易。成德自己都覺得在境界當中要調伏已經染的習氣都很困難,所以自己也沒有資格去講別人,感覺到對方這個缺點自己或多或少還是有。
所以老法師這兩句法語也是護念我們的心念,別人錯的也是正常的。我們在境界當中盡力而為,但不要起對立、高下。盡了力我們也不強求,就像老法師他在新加坡他也盡力了,緣不成熟他也不強求,後來就到澳洲去了,但是我們看緣愈來愈殊勝。很多境界都練忍辱,但是有沒有佛菩薩在照顧?有,把他老人家送到更能貢獻全人類的因緣裡面去。所以我們要有信心,只要我們一心為公,不要有得失,不要擔心未來,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哪裡有緣哪裡去。
剛剛提到逆德,我們哪怕是有少分這樣的性情,也要慢慢把它放下。所謂順德,則是平和、禮讓、和諧、仁慈等德行。在「才德論」當中把德用四個字來彰顯,叫「正直中和之謂德」。這個「和」字很重要,禮之用和為貴,所以這裡提到平和、禮讓、和諧、仁慈等德行。師長老人家在「傳統文化老師應該具備的素質」裡面有提到,效法夫子溫良恭儉讓,溫就是溫和,與人和氣。
再來老人家提到,童蒙老師不能有逞強好勇的意氣,不能意氣用事,更不能好表現,要把人家比下去,那是人格不成熟的表現。其實成熟表現在不讓父母操心、不讓老師操心,指導我們的長輩、老師我們常常還讓他操心,這個就不成熟了;不讓領導操心,這個才是成熟的表現。我們不成熟,會把小孩帶壞了。古人說「學問深時意氣平」,真正有學問、有本事的人都是很謙虛溫和的。這一段首先我們觀照自己,進而假如我們處在領導的位置,我們要培訓老師這是重點,或者我們要招聘老師,都要在這些地方觀察。所以謙虛溫和,不會逞能、炫耀。必定是具有平和修養的老師,才能把孩子帶向溫文爾雅、厚積薄發的正路。
《楞嚴經》講到「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末法時期講的就是我們這個時代。謙虛是我們判斷他是正是邪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邪師都會一直標榜自己很厲害。我們看老和尚對國家、民族、世界做出那麼多貢獻,只要讚歎來了,老人家都是「這都是我們祖宗之德,三寶加持,這都是老師的恩德」。我們有時候在師父身邊看他在應對,因為很多人見到老人家都是讚歎,老人家都沒有受的,都把功勞給佛菩薩、給祖宗,甚至給大眾,我們也要懂得觀察。
再來,佛門有說不以神通度眾生。很多現在邪的老師他都「你是不是上個月車禍?」講得對方「你怎麼都知道?好厲害」。這都是現神通,有可能他養著小鬼,鬼有鬼通。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他的弟子現神通被佛呵斥,你用這個方法,跟這些魔王、這些邪師就沒有辦法分別了。佛門是不以神通度眾生的,假如他真正現神通了,或者身分暴露了,他一定走人的,這是佛門的規矩。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過,他自己說他是觀世音菩薩,說了也沒走,我們要有判斷力。現在的人也喜歡這種玄妙、神通,看了他就很佩服,他都忘了,那個都是拿著佛教來騙人搞名利。學佛一定是依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佛在世的時候都交代這些事了。
六祖大師有很多教誨都是提醒我們這個時代,提醒後世。他老人家講三皈,講皈依覺正淨,就是提醒可能當時跟後世,大家皈依三寶慢慢都只是形式了,著相了。佛表自性覺,法表自性正,僧表自性淨,所以六祖大師講三皈就是講覺、正、淨,皈依自性覺正淨。祖師這些用心都是良苦的,我們得看懂我們才懂得珍惜。六祖大師說威音王佛以前有無師自通的,威音王佛以後沒有無師自通的。
我們冷靜去觀察,這些邪師要不他就是說,突然在一天夜裡閃電下來了,突然他就悟了,他是不會提他有什麼老師的。然後一般人聽了,哇,好厲害!要不他提我好幾個老師,他都是藉由說這個人是我老師、這個人是我老師,然後讓人家聽了覺得他很厲害,哇,你跟過這些人。他是拿著這些老師的名氣來提高自己的,他們都很會做marketing,很會市場營銷。真正有德的人他不會去銷售自己的,他不會炫耀的。所以都是有師承的,這個我們要會判斷。
再來,真正明師他不會讓人家害怕的,他會安人心,讓人如沐春風的。甚至於都是坦蕩蕩的,不會把你邀到一個房間裡面,我跟你講的東西你不能講出去,講出去你會天打雷劈。佛法是沒有祕密的,佛法的密是深密,不是祕密。
這一段老人家提醒,我們童蒙的老師不能有逞強好勇的意氣。再來,不能有爭名奪利的機心,不能自私自利、名聞利養,那是敗壞墮落的開始,會把小孩帶壞了。古人說:「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勞碌,何怕閻君就取勾!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我們看看自己、看看身邊的人,也想到《無量壽經》說的,「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都不滿足,欲是深淵,填不滿。
曾經聽虛雲老法師的侍者夢參老和尚,他老人家活到一百多歲,剛好他講到一段話,他說:「人能先看清楚最後一刻,再來經營人生就不一樣。」我們想一想最後一刻是什麼情境?一口氣不來,雙手雙腳一攤,什麼也帶不走,身體也帶不走,更何況身外之物。最後一刻真正看清楚了,他就會思考了,我要努力帶得走的,努力真正留得下來的。
什麼真正留得下來?錢財留下來給子孫。「勿以財貨殺子孫。」我們台灣有一個企業家很有錢,他死了,子孫分財產擺不平,三年了都還沒有下葬。這結果是什麼?死無葬身之地,吵不完了。你說這樣的祖宗有沒有智慧?我們老祖先創字的時候就提醒我們,錢這個字,左邊是金,右邊兩枝戈。所以那個錢是真的留得下來的?留得愈多,很可能造成子孫的紛爭,不如於冥冥中積陰德,以為子孫長久之計,這真留得下來。孔子積陰德,你看兩千多年後子孫都被他庇蔭。而且更重要還有一個留下來什麼?不只是陰德、福報,留下來最好的家教。兩千多年的子孫不願意丟他的臉,這真的留下來的東西。
「勿自暴,勿自棄」,孔子可以,我也可以。我們遇到了文化承傳的危機點,五千年來第一等好事,以前還沒這個機會積這樣的功德。所以要想清楚什麼是留得下來的,什麼是帶得走的。身外之物都帶不走,幹嘛在那裡強求?其實你要就要得到嗎?你不要就得不到嗎?這些我們真想清楚了,該是自己的跑都跑不掉,要安分守己,福田心耕,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所以老師要先看破,老師不能是爭名奪利,會把學生給帶壞的。這些看起來在歷史當中,一直在為子孫打算,然後還去貪污很多錢的,那個真的是害自己、害子孫。「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名利是身外之物,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唯有道德學問才是真正的財富,能夠帶來幸福快樂的人生。必須是明白事理、淡泊名利的老師,才能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佛給我們示現日中一食,就是當老師能夠淡泊名利,把物質的享受放淡,這樣就給學生很好的榜樣。
再來,童蒙老師不能有比較高下的分別心,那是短視偏頗的錯見,會把小孩帶壞。而且可能會因為這個高下,你瞧不起這個學生,結果把這個學生的信心都障礙住了。古人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個小孩都有獨特的稟賦與才能,不能任意比較優劣。老師應該因材施教,細心觀察小孩的性向與喜好,發現每個小孩各自的閃光點。
我們當老師假如進了教室,就覺得這些孩子都很不好、很不聽話,就看不到閃光點;我們這個傲慢脾氣要調伏得了,就能看到閃光點。順著他們自己的稟賦去引導,那麼每個小孩都是可造之材。小孩的可塑性很高的,這個自己也觀察到了。比方說我們關心學生,當然也要四攝法。像我那時候帶六年級,學生長身體,很容易肚子餓,我就拿了里仁的胚芽餅,隨時都放在抽屜裡。給孩子吃的東西不能有防腐劑,要有健康的理念。學生每一次肚子餓就找你,跟你就親了,所以四攝法還是很重要。然後成績本來不好的學生,你會發現你教的科目他的成績上來了。
其實就是學生他是有潛力的,然後他喜歡哪個老師,他那個潛力就慢慢出來了,因為你又肯定他、你又鼓勵他。因為成績不好的孩子,可能很多老師都一直否定他,他那個信心起不來。所以很明顯的,你教的那一科他成績特別突出來,這個是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在那麼小的年齡,他很多壞習性還沒染成,這個時候你能夠不斷的信任他。能夠來投胎都不簡單,沒有前世種五戒的因他得不了人身的,一定都有他可栽培的地方。
老師與老師之間更不應互比高下,那就沒能給學生做出身教的好榜樣。我們老師跟老師之間相處也要隨順經典去言談,不然無形當中言語不當,也會讓孩子對老師產生信心上的衝擊,所以老師的言行都不能夠隨便。
我記得我在任教的時候,剛好有學生被留下來,我走到這個同事的教室,雖然只有一二個學生留在那裡,但是我們假如談話就很粗俗,你說那個對孩子的內心會不會有衝擊?當然我也用眼神告訴他,不要這麼講。父母老師一言一行都要給孩子做好榜樣,我們要有這種責任。
包含《了凡四訓》也是這麼教我們,「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其實人最關鍵的就是這一念,是隨順自己的習性,還是為學生著想、為小孩著想?其實就是自私自利跟利他的較量。我們真想為孩子好,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改過就不難,要真想為他們好。我們也聽過父親抽菸,太太檢查懷孕了,菸掐掉,「我從今天開始不抽菸了」。有,有這樣的爸爸。那他抽了那麼多年,為什麼一下子他有這個力量?他是真心為小孩好,不希望給孩子不好的影響。
必須尊重差異、平等對待的老師,才能讓孩子學習到互相欣賞、各展所長,避免落入互相攀比的誤區。老人家提醒得很細緻。
再來又提到,童蒙老師不能有浮躁易怒的脾氣,那是缺乏自制與耐性的表現,會把小孩帶壞。《易經.損卦.象》曰:「君子以懲忿窒欲。」君子要克制憤怒,節制情欲。人都難免有七情五欲,但是童蒙老師必須做到更嚴格克制與掌握自己的情緒,正如《禮記.曲禮上》說:「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童蒙老師絕不能在學生的身上宣洩自己的情緒,而要時時保持理智,能夠包容學生的錯誤,展現出充分的愛心與耐心,這才是為學生們做出良好道德修養的模範。
我們這樣學習下來,那要當好老師,我們得先調伏這些習氣才有可能。欲愛人者我們得先自愛,自愛,期許自己恢復自己的真心、佛性,不願意再隨順習氣了。我們能從事教育工作那是很有福報,而且這個工作很能夠積功累德,又能夠教學相長,這麼好的機緣。我之前也跟大家分享說,給我一個月十萬塊,我還是要教學;給我一百萬,我還是要教學。很珍惜可以教學的因緣,來成就自己,進而去成就學生。
接下來有講到童蒙養正教師的典範,有舉了民國初年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為例。他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育科期間,有建立教育實驗區,與陶行知、廖世承等人共同倡導優質教育。當年的南京基本都是完全西化的教會幼稚園,沒有中國特色的幼稚園。陳先生創辦了第一所中國式的幼稚園,「東南大學教育科實驗幼稚園」。他與許多西方現代兒童教育家強調兒童本位與自由教育的主張不同,陳鶴琴先生並不認為兒童的自由與個性的發展可以獨往獨來、放任或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發展。他相信,凡是兒童都可以教育成為有成就的人。
我們讀到這一段,我們是處在教育理論非常眾多的時代,我們自己也要能判斷這些理論妥不妥當。曾經剛好跟老人家在用餐,用完餐大家在談話,有人談到了人本主義學派。老人家因為沒有在師範學院學習過,所以這些現代教育的思潮老人家沒有接觸,可是老人家一聽到人本主義馬上就說了,應該是孝本主義。我們看老人家心地清淨,可是一接觸到一個東西他就生智慧,這個主義會產生什麼流弊沒有,他馬上可以感覺到。我們當老師也要有這個敏感度。
我們自己觀察看看,拿一張照片,團體照,一百個人照,這個照片一拿來首先看誰?看自己。我們看這一百多年來很多的思潮,我們要注重權利、注重義務,權利義務。大家觀察一下上街遊行,有沒有哪一次說我們要盡義務、我們要盡義務?有嗎?這些思潮會不會把人帶向一個有偏的地方?有時候偏,偏個三年五年、二十年三十年就拉不回來了。所以現在都變我的權利、我的權利、我的權利,捍衛我的權利,誰在想我能為這個家做什麼、我能為這個社會做什麼?
假如是聽孔老夫子的話,「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能都把自己的利益擺在前面。這個自由我們也要看,你是把他的潛能不要壓制它,把它引發出來,還是你是放任他錯誤的行為,這個都要搞清楚。所以我們老祖先都是抓什麼?抓根本,把他德行扎好。等到他十來歲了,看看他是不是讀書的料,因為繼續讀書,通了聖賢書要去辦政治服務老百姓;他不是這個料,可是他已經《小兒語》、《續小兒語》這些德行的經典有學了,再去各個行業,行行出狀元。在商業有商道,在醫學界有醫道,個個都行菩薩道,都行大學之道,行行出狀元,可是這個根不能忘,就是他的德行。
這裡面還提到,當時候志士仁人,陳鶴琴先生,還有陶行知先生、廖世承先生。陶行知先生有「三顆糖」的故事。有一個很調皮的孩子,陶行知先生是校長,把這個孩子找來。當然這個孩子已經戰戰兢兢了,校長找我。然後這個孩子一來,陶校長拿一顆糖給他。這個孩子愣了,本來想說要被罵的,怎麼給我糖?校長請你來你就來,很可貴了,給你一顆糖。然後這個孩子很感動,「校長,那件事是我不對,我打人了」。又給他一顆糖,你能夠看到自己的錯,很可貴,給他再一顆糖。我好像有點記得不夠清楚,好像是三顆糖。
這個故事,他的心境就是他是堅定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就像我們剛剛說的,不覺本無,孩子一定可以放下的;本覺本有,他一定可以恢復的。我們一直看著他的優點,他就一直發揮。但是假如我們自己心偏了,你看他又罵人、他又打人,一看到他火就上來了,不容易看到他的優點。所以普賢十願稱讚如來,前面是禮敬諸佛,我們尊敬孩子的本善、孩子的佛性,真的會找到他的可貴的地方。校長叫他來他可以不來,他來了,肯定他;你看他那麼容易就被感動了,很有善根;再來,他感動的時候他馬上可以知道承認自己的錯,這都是他的善根。剛好這些教育界的前輩也留了很多榜樣給我們。
兒童不僅要從小教起,還要注意從小教好。這個好要有標準,《弟子規》是標準,《聖學根之根》這些是標準。他的幼兒園為兒童提供很好的環境,使兒童的個性得以充分發揮;同時教導兒童做人的道德,提高兒童的智力與德行。就是把道德的根基扎牢。而且人都有過去生,他過去生都有積累一些長處的,我們懂得欣賞,他就愈能發揮出來。
抱歉,想到我們老師有提到一個問題,就是上個月底有西洋的萬聖節,然後不給糖就搗蛋是萬聖節的主要活動之一,主要流行於英語世界,如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地區,英文老師多半都會藉此時機進行萬聖節主題活動。這和我們傳統教育理念有些不符,小孩裝扮成各種鬼怪,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鈴,大叫Trick or treat,意思就是不請客的話就搗蛋。這個萬聖節不給糖就搗蛋的活動適合在我們的課堂上進行嗎?或者應進行怎樣的轉化才不會與聖賢教育相違背?
我們現在很多文化會融合,都會相遇。剛剛提到現在有很多教育的思潮,這我們自己都要會判斷。《禮記.學記》講:「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所以我們任何的活動一定是長善救失,假如這個活動不能產生長善救失,那寓教於樂就沒有了。像有學校畢業典禮,學生拿著水球丟老師,你說這個好嗎?這都不妥當了,但是現在好像覺得好玩,都沒考慮那麼多,這錯誤的風氣就蔓延開來了。
當然假如是這種情況,首先萬聖節的由來我們了解一下。這個起源說法不一樣,萬聖節日期在十一月一號,但是大部分人慶祝是十月三十一,叫萬聖夜。但萬聖夜與諸聖節不同,諸聖節,諸聖的節日,諸聖節是基督教的節日,萬聖夜則是世俗的節日。好,這個有點長。它會傳承這樣的一個習俗一定有它的原因在,但是它一開始是有提到了,古時愛爾蘭人認為,十月三十一日及十一月一日間亡靈會回人間,故有習俗,生者穿著奇異的異服遊行驅鬼。當時歐洲大陸也有為亡者布施糖果的習慣,接受者則答應以為亡者祈禱回報。
這個萬聖節,事實上在西方基督徒對於此節日看法存在爭議。因為宗教上認為鬼怪與魔鬼有關,因此較為明白傳統西方人一般不鼓勵參與。不過隨著世俗化的影響,大部分西方人已經不再強調傳統色彩,認為萬聖夜是鬼怪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與中國的中元節以及日本的百鬼夜行類似。這個代表全世界其實也都會談論到鬼神的問題了。
我想就是我們要舉辦這樣的活動,都往善的方面去引導孩子。你說不給糖就搗蛋,讓孩子學會威脅人家,這個不好。但就是說在這個時候有亡靈回到人間,我們給他布施糖果,然後為亡靈祈禱。就好像我們中元節也是有一些食物,其實也是尊重,等於是說藉由這個活動,我們也是在引導孩子學習與不同維次空間相處之道。傳統文化教三個領域,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這個宇宙有十個法界,去相處。
這些節慶跟鬼道有相關,我們根據比較可靠的來源,我們相信它一般這些習俗從一開始的時候立基點應該都是善的,可能慢慢傳傳傳就傳得比較偏了。我們真的要用這種習俗的話,還是要回溯到它的源頭,然後強調它善的那一個面來辦,這樣會比較妥當,也比較不會有流弊的問題。因為東西文化的交匯,所以有很多文化之間的差異,我們自己要判斷,要把它結合到教學上,也都是要能長善救失為好。
陳老指出,人的性情與情感是從兒童時期陶冶、培養的。性情很重要,良好的個性勝過卓越的才華。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體會才對,同學相處,同事相處,有些人才華很高,可是他性情古怪,甚至脾氣特別大,很會抱怨,才華再高人家不敢跟他合作。他一有能力了,很傲慢,很會罵人,很會瞧不起人,這個人和就因為他搞亂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良好的個性勝過卓越的才華。但這種好的性情是從兒童時期陶冶、培養的,這個時機點要抓住。在幼稚園,音樂、圖畫、文學和兒童的實際生活是培養兒童情感、道德的主要途徑。他特別提出在幼兒園開設公民訓練課程的重要性。
這裡有提到音樂、藝術,這個都可以運用在小孩的教育上。孔子在《孝經》裡面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傳統這些古琴、古樂很好,這種音樂我們一聽心就靜下來,所以現在很多胎教就開始用很好的音樂來陶冶胎中的孩子。包含要開設公民訓練課程,因為培養將來做公民的基礎,而且可以讓他們養成種種合作的精神,這個都要訓練,在團體裡面,愛護團體、愛護國家的精神。同時又可以培養公民應有的知識與技能,砌成一個穩固的公民基礎。我們是培養未來健康的公民,這個國家社會的未來有沒有希望,就看我們幼兒園、小學的教師,因為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陳老還將幼兒園的作用概括為十三個方面,這裡面包括了古代教師所應傳授的保健、德行、能力三大部分。這三大部分跟經典都很相應的,在《禮記》裡面有一篇「文王世子篇」,講到如何培養接班人,一個國家的接班人他要有三太:太保、太師、太傅。我們以周成王來舉例,周成王是接班人,太保召公,太師姜太公,太傅周公。還要三個人,因為這三個管的部分都很重要,太保就是管保其身體。我們想一想,一個孩子身體健康跟不健康,他的學業會一樣嗎?他的事業會一樣嗎?他沒有精神頭了,做什麼事都很沒有力氣,沒有衝勁了。再來他身體不好,成了家會幸福嗎?會能把妻兒、把老人照顧好嗎?所以排在第一位的保健,影響一生,我們老師一些養生的理念還是要積累一些。現在肯把一些基礎的供養出來的中醫師、老師不少,大家不嫌棄,成德找找也可以發鏈接給你們。還有德行,周公教德行;治國的能力,姜太公。我們老師也是一樣,可能我們一個老師具備這三個特質,三個內容,德行要教給他,做事也教給他,保健身體也教給他。所以我們真想把學生教好,我們二十四小時不夠用,我們要學的東西不少了。
陳老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教學理論和西方教學理論相結合,不但順應了當時國內教育發展的需要,而且在長期實踐中不斷調整和完善教學與管理的方式方法。都是精益求精,而且管理也很重要,護法護得好,這個教學才會穩定。而且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師,西方這些教學理論做法有可貴之處,我們當然可以借鑑。中華文明為什麼博大精深?佛教又不是在神州大地產生的,是在印度,但是整個大乘佛法的開花結果是在神州大地上,這就是我們祖先傳承文化的一種心量、心境,可貴的地方。
這些實例都是兒童教育的創辦人應當虛心參考學習的。古人花了那麼大的精神,他離我們也不遠,我們肯學習借鑑,我們可能很多摸索,或者很多準備資料的時間就可以省下來。辦學不是為了盈利,這一點很重要,而是為了打造健康向上的教育生態環境,讓每個孩子都享有更好的、更公平的教育,從而有能力造福全人類。我們用這樣的心來教孩子。
現代童蒙教育的落實。現代童蒙養正的落實最重要的是師資,創辦人要一心為國、為世界,沒有絲毫私心,老師要具備優良的道德與學問。其次是親師之間必須親密配合,老師教導學生要孝順父母,父母教導孩子要尊師重道。親師配合無間,讓孩子深深扎下孝敬的根本。
教育得要合力,而且我們客觀的來看,我們都是升學上來的,真正對教育,哪怕當了父母,學習的時間也有限。我們是教育工作者,我們深入的時間多,所以也要不是只是去要求家長,要去帶動家長。而且這個帶動,大家不能期望一下子就要很有效果。我們有時候在做事的時候,是被自己的完美主義生了煩惱。什麼事情循序漸進,哪怕這個班只有一對父母完全能配合你,那你就珍惜這一個因緣。那一配合,他的孩子提升進步會很快,就會去帶動其他的家庭,因為家長會看。都是循序發展的,不要操之過急,我們安住當下成熟的緣盡力去做。而且這一段話也告訴我們,真的是萬法因緣生,把學校辦好,要有領導者的無私,還有老師的品德、學問,還加上親師合作。
教材的選擇也很關鍵,除上述《聖學根之根》與四書五經之外,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也很重要,例如民國初年出版的一套優良教科書,《共和國教科書教授法》。這套教材由上海商務印書館於一九一二年首次出版。它的內容既取材傳統文化精華,又配合西方文化的精髓,並且將如何教授學生修身養性的方法詳細敘述出來,是非常難得的一套好教材,出版後十年間就銷售七千萬至八千萬冊之多。這樣的老課本在今日而言,仍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
我不知道大家念到這裡,我們台灣的老師有沒有想到國立編譯館,那些老教材其實很好的,其實我們留心一下,都可以拿來教孩子的,不代表新的就一定比較好,有時候以前的人考慮得更深、更遠。
老人家提到,希望大家都能重視童蒙養正教育、辦好童蒙養正教育,那麼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世界和平的遠大理想必能早日實現。祝福在座各位身心安康、六時吉祥!祝福童蒙養正教育愈辦愈好!祝福祖國國運昌隆、國泰民安!祝福世界安定和平、代代出聖賢!
我們看到老人家最後都會祝福所有的人,這一念心我們也要學習。當然,我們有緣跟大眾交流,最後緣分要結束的時候,也都很自然很習慣的來祝福對方,而且這樣的祝福,我們所有聽到的學生也在擴寬我們的心量。這些都屬於處事應對進退,這個也都要教給學生。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