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第19集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大家吉祥。

  我們一起深入老法師在二O一七年香港冬至祭祖的開示,「現代童蒙養正教育的落實」。我們可以感受到,真的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而萬法因緣生,緣是條件,條件也要具足,人才才能夠培養出來。古代的環境,一個家族它要千里尋師,老師是一個很重要的緣分,增上緣,加上你整個家族的長輩要配合,孩子的父母、孩子的長輩。所以教育是合力,大家要見和同解,這個力量才能產生相合,而不是互相掣肘。之前還跟大家提過,父母價值觀不同、教育觀念不同,這小孩夾在中間就很辛苦,變成兩面人,再有其他的長輩比較強勢,那就變成多面人。所以我們為人父母、老師,在教育方面真的還是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因為我們對小孩的影響算是比較大的,因為我們在他心目當中地位很高,小孩信任我們。信任是尊貴的,是值得珍惜的緣分,而當這個信任受到很大的衝擊,往往對一個人會造成內心的嚴重創傷。

  大家想一想,一個小孩對父母產生不信任,那這個父母要生氣嗎?要反省,不應該是生氣。因為父母是他生命中最信任的人,他要從最信任到不信任,那內心是有很多掙扎的。「大孝終身慕父母」,他那個天性能夠終身保持,這是很幸福的人。但是當他產生掙扎的時候,那是很痛苦的事情,那是外在任何的快樂都沒有辦法治愈他,沒有辦法比較的。

  在《孟子》當中有提到,舜王有天下了,他有兩個很賢惠的太太,他不以為樂,天下是他的,他不以為樂,後來他的父親、後母被他感動了,接納他,他內心很快樂。看起來我們現在物質極大豐富,內心真正快樂的人有多少?所以老祖宗把父子有親放在教育的第一個目標,重視孝道的教學,「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當領導,這些角色都是很尊貴的,尊貴的角色也要伴隨著尊貴的行為出來。以前祭祖,在祠堂立了一個牌位,大部分都會立這個牌位,「天地君親師」。這五個身分對每個生命都是極重要的,天地養育萬物,我們也是萬物之一;君,一國之君,再縮小進來,一個家族它能夠安定,它這個家族的領導者,以前幾百人住在一起,一定有一個族長,影響了一個國或者一個大家族的安定;親,父母生育我們、養育我們;還有老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老師養我們的慧命,人生沒有智慧就同於異類。

  我們冷靜想想,現在教育的普及那麼高,都達到百分之九十幾了,這只是個表面的數字而已,它是知識技能傳授給他,但是道德倫理他不一定了解。現在面上的東西很光彩,實際上呢?我們得看得更深,要重實質,不能重在表象當中。以前不識字的人很多,但是都懂得孝順父母。我們不能自欺欺人,這個時代功利的時代,好看的外表太多了,這個社會的氛圍不能影響我們,不然我們就隨波逐流了。尤其修身、修行,一定要放下面子。要放下自欺的話,那就要很真實面對自己,面對我們所扮演的角色,面對我們所遇到的現況。不然在這個社會風氣之下都活得人前裝得很好,很幸福、很快樂,事實上在家庭裡面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剛剛我們提到君親師是很尊貴的,不是因為身分而尊貴,因為他的行為、因為他的貢獻而尊貴。因為身分尊貴,那會變成一種要求,我是領導,你要聽我的;我是老師,你都要聽我的,變成一種要求了,那我們自己在身分當中墮落下去了,我們在身分當中增長了控制要求。《弟子規》說:「待婢僕,身貴端」,他的身分尊貴,「雖貴端,慈而寬」,不是因為他身分而尊貴,因為他的行為尊貴,他處在主人的位置、領導的位置,他很慈悲、寬容。「勢服人,心不然」,當領導當到很多人怨,那是在福報當中造三惡道的業了。

  我們之前跟大家探討過,享福沒有不墮落的,很難不墮落。三善道是消福報,這個話老和尚點出來,我們真聽懂了,我們真的在福報當中不享,一享腦子就昏了。所以佛滅度以前交代弟子,要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人一享受福報,欲令智迷,就不是很理智,會覺得理所當然了。孔子在《論語》裡面也提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一個讀書人志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他每一天,他的念頭、他的言行都是為了明明德是成就自己,自愛;都是為了親民,利益他人,愛人,他每天的價值觀是這樣的。

  假如一個讀書人說他要向大學之道,但是他對飲食很講究、很挑剔,這個我不吃,那個我不吃,衣服也要很講究名牌的。當然衣服也不是說要買很差的,要保暖、遮體,這個是它實質的價值、重要的功能。把衣服都搞到要去攀比了,要花很多錢,恥惡衣惡食,那不用跟他談大學之道,他這個心念已經跟明明德、親民相違背了。

  古人留了一句「安貧樂道」,還是很有道理的。那個安貧不是說我自己要搞得很窮,不是的,那個安貧是自己有福報,但是不會去享受,他自己會安在比較低的一種生活的需求上。因為他的念頭裡都是在明明德、親民上,他就不會動很多我要買這個買那個、我要吃那個、我要用那個。所以《論語》這些話,其實我們往內心深處一看,孔子這些分析都是很有道理的。

  領導者他是慈而寬,所以君仁臣忠,在君的德行當中挑一個字,「仁」,仁慈。領導者是代天,代表上天照顧大家,叫天子。所以這些稱謂也都有它的意義、表法,身為天子,沒有代上天好好照顧百姓,這是有罪過的,就在自己的福報當中墮到三惡道的業去了。

  為人老師,這個在古代很尊貴的。我記得聽到一個同事,他回憶小時候除夕夜,他的奶奶煮了水餃(這個在北方人來講,重要節慶都是吃水餃,因為水餃長得很喜氣,就像元寶一樣,所以叫金元寶),撈起來第一盤水餃(在那個年代吃水餃,不是特殊日子吃不到的),端給孫子,「不能偷吃,恭恭敬敬端到祖先的牌位前面去供著」。小朋友很聽話,趕緊端過去放著。趕緊又跑來,因為太香了,又跑過來。第二盤拿起來了,交代他拿去給教書先生,供養教書先生。小朋友恭恭敬敬,趕快端到附近教書先生家。

  大家不要看這一個動作,這個老奶奶不識字,但是她是文化人。你看她的心中第一祖先,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你說現在大學畢業誰在祭祖?博士畢業誰在祭祖?這是我們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叫知恩報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我們要感恩祖先,不能忘了這個恩德。這個老奶奶她懂,這是孝。孝祖先其實就是傳遞孝道。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念恩的人一定很厚道的,他這個念恩心內化了,他跟人相處會念著別人的恩。念著別人恩,人跟人相處就愈交感情愈深厚;現在不念恩,人家有點得罪就一直放在心上,還把它擴大,那人就苛刻了。古人的每一句話其實都很深、很遠,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她第二盤水餃教的是師道,尊重老師。不知道大家的記憶當中,我們都是中年以上的多,你七八歲小時候,剛好酒宴,人家婚禮,證婚人是誰?主桌裡面最重要那個位子坐的是誰?這都代表一個社會的風氣。在古代,坐最尊貴那個位子的就是當地的教書先生。為什麼?鄰里之間有摩擦了,「我們去找教書先生評評理,讀書人知書達禮,我們去找他評評理」,他一說,人家心裡服了。現在最重要那個位子誰坐?誰賺的錢最多就請誰講話。以前教書先生安貧樂道,沒什麼錢,但是地位很高。當然我們聽到這裡,我們不能下一個念頭,「對啊對啊,要尊重我們當老師的才對」,那我們聽這一段又產生要求了。所以我什麼都沒說,你們也什麼都沒聽。我們在任何境緣,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很重要。

  《朱子治家格言》提到了:「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有口角、有摩擦了,都要先回過頭來,我們反思一下有沒有我的問題。而且別人的尊重絕對不是要來的,什麼事情都要自然,要求就不自然。我們常常讀《無量壽經》,「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極樂世界為什麼這麼殊勝莊嚴?那是阿彌陀佛真心的大願大行所成就的,所以它這麼殊勝。一個人他贏得親戚朋友的尊重,那一定是他真誠待人,處處把別人放在心上很關心,他才會贏得這樣的一個尊重,都不是要求來的,要求本身就是一個妄念、一個貪求。

  佛門這一句「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我們的心,依報是我們所處的境緣。這個社會現在對老師不夠尊重,那我們要更期許自己振興師道。怎麼振興?從我們自己的一言一行來振興。不然我們不從這裡去反思、去下功夫,變成去要求學生、要求家長,而我們自己的德行也沒有提升,這個要求有可能適得其反。

  之前有發一個資料《村學究語》給大家做參考,感覺這一篇教誨特別重要。我看大家的表情好像不是很有印象,不好意思,發太多資料給你們,你們已經教學任務很重了,你們有空參考。感覺裡面有很多觀念會扭轉我們一些心態,或者錯誤的觀念。比方說「師宜自重」這個單元,它裡面提到了,《禮記》有云:「師嚴然後道尊。」它首先談「嚴非嚴厲之嚴」,不能依文解義,三世佛喊冤枉,不是說老師嚴厲,是「端嚴之嚴」,端正自己,是「自重之謂也」。這個跟《論語》很相應,「君子不重則不威」。威嚴從哪裡來的?不是很凶,是道德之威自然流露出來,讓人家「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這個自重,假如我們認為是「不嫖不賭,不濫酒,不吸洋煙」,這也是要做到的,但是這是比較淺的。這個自重應該是「顏子四勿之功」,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是要在這裡下功夫的,「便是儒門戒規」。儒家,這是孔子指導顏回夫子怎麼行仁。行仁我們一般的感覺,仁者愛人,可是他根本的功夫先從自愛開始。因為我們四勿做不到,我們不能自愛,我們就會習氣做主。習氣做主,我們每天面對孩子、面對學生,我們很難不給他們不好的影響。所以欲愛人者先自愛。

  「我輩既讀儒書,即已受孔子戒」,讀儒書的要遵守孔子的教誡,「況」,更何況,「況身為人師,自當以身作則」。「程子云:聖賢言語」,這段也很重要,聖賢人的教誨,「須句句拉上身來」,去對照我們自己,「方為自重」。自重自愛是不願意自己違背了經教。其實再講深一點,不願意違背自己的性德。經教是佛的言語,禪是佛的心,戒律是佛的行為,其實這三而一。言語從哪裡來的?從心流出來的。所以聖賢佛菩薩教誨,都是讓我們隨順我們自己的性德。釋迦牟尼佛跟孔子他們不會有控制的念頭,他們不願意拉著我們的鼻子走,他是幫我們恢復自己本有的自性。我們這麼認知清楚了,看到經教才不會產生一個「哎呀,又要要求我了」。我們成長過程也還有那種不服管,一有好像人家要管,首先第一個念頭不舒服了。

  孟子講,「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我們不能隨順我們本有的仁義禮智信,就是自暴自棄。大家現在一想到自暴自棄想到什麼?酗酒、玩通宵、糟蹋自己的身體,這叫自暴自棄。這是淺的,深的,孟子講得好,一言一行符合性德、符合仁義禮智。這不容易,就像成德念初中、念高中,那也有六年的時間,同學之間談話談什麼?很多習染。所以為什麼說我們要珍惜現在,希望他的小孩學習傳統文化、以後弘揚傳統文化的這樣的家庭父母,而且這個孩子還願意,你看這緣分多難得,比我們殊勝太多了!要把他護好,可以託六尺之孤,《論語》這句話。這樣的家庭有可能這個孩子就是傳法之人,要把他護持好了。

  自己要把學佛以前在成長過程社會當中習染去掉,都是個很大的工程。所以我們去護持一條龍為什麼?我們嘗過了那種染了之後再來去除的不容易,我們自己走過的這個辛苦,我們不願意跟我們有緣的孩子還繼續走我們這麼大的一個彎路。

  《村學究語》講得很精闢,「以之自修」,這些經典來修養自己,「即以之教人」,前提是自己要先教自己,然後再教人,「方為自重」。這些開解幫助我們把一些可能偏頗的認知導正回來。剛剛還跟大家提到了,我們在師生關係當中,包含父子關係當中,也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孩子不信任我們,我們不應該發火。他在這個過程有很多掙扎,怎麼我們這個天性都沒感覺到?我們都著相了,著在哪?你怎麼可以不信任我?著在這個不信任的言語表情,然後自己的瞋恨心就起來了。

  黃念老講「六忍」,有一個「反忍」。明明這個孩子出生完全信任我、依戀我,怎麼現在才經過個八年、十年,他不信任我了?我不只不能生氣,我要反思了。師生關係亦如是。可能我們大人會講,「我都跟他講好多遍了」。其實這句話我們要冷靜,講很多遍,我們做到沒有?講很多遍,我們成人沒有做到,適得其反,不如不講,先做到。我們不說別的,孩子在那裡玩手機,我們說:「趕快給我放下來,不然以後就不給你了。」你看我們都在講他,那我們自己看手機的狀況怎麼樣?「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他這個心念的不對,這個習慣的錯誤,我有沒有完全斷掉?我完全斷掉了,應該他會得到很好的影響;他現在還有,可能我還沒有斷乾淨。你可不能說我沒他嚴重,那有可能犯了五十步笑百步。而且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我們有三十分,到孩子就變六十分了,那根源還在我們身上。

  所以聖賢言語句句要拉上身來,方為自重。孔子這句「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我們什麼時候把這句用上,真的把這句用上,就不容易發脾氣,容易冷靜下來。其實小孩對於父母的轉變、老師的轉變都是特別敏銳的,父母突然從指責變成反省自己,都會震撼孩子的心靈。但是能這麼做,大人要下很大的決心,這個面子要撕掉,這種真誠的行為才出得來;面子撕不掉,人要真誠總是隔一層。

  我們也看到老人家一直在談現在有哪些偏失,對於童蒙養正教育,而且對於童蒙養正老師的要求比較高,因為也沒有強迫誰要來做這個工作,我們既然來了,我們就要自我要求。「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攸關小孩的法身慧命。當然不要說到這裡大家不敢做了。我相信大家都聽過李炳南老師講過的那個墮十九層地獄的故事,我最近聽到老法師在一九九O年講《無量壽經》的時候還加了一段,講經的人講不好、講錯了,墮二十層地獄,吞了一下口水,這個罪過更大了。但不能因為這樣不幹,不幹要幹啥?我們今天不幹了要幹啥?我不當老師了,我去做其他的行業。那你眼睜睜的看到最重要的事沒人幹,「見義不為,無勇也」。無勇的人能不能往生?是你們搖頭的,不是我說的。

  修學的道路上其中有一關,我給大家洩了好多題,其中有一關就是退縮。極樂世界無量光,一片光明,坦蕩蕩的,一有退縮,一個角落就黑黑的了。人一什麼退縮了,你的心就不亮堂了,不相應,所以這一關一定要過。《孟子》說的,「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自己反思這我該做的,再難我都做;「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己想想對不起良心,看到人家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不好意思。所以這一關一定要過,勿畏難而退怯。《弟子規》說,「勿畏難,勿輕略」,我們都要知難而上。而且說實在的,境緣無好醜,沒有好醜,沒有難易,好醜難易起於心。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受,你一直想這個事很難,然後一直拖拖拖,後來實在沒法拖了去做,半個多小時就做完了,沒很難,自己想的。這些其實都可以從生活當中去感受。因為我有一陣子以忙為藉口,一堆東西堆在那裡沒整理,後來狠了一個心,整理一下,很快就整理完了,堆在那裡風水也不好。所以不要自己產生了這些障礙。

  《大學》告訴我們:「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這個比喻很有味道,一個母親生了第一胎,她又沒有經驗怎麼養小孩,但是她很誠,一心一意為了這個孩子好,雖不能說照顧到最完美,不會差太遠。因為真心起作用,她會去找人請教,她會不斷去改善、琢磨,就會愈做愈好了。

  修學要突破自己的性格,退縮也是一種性格,要突破它。大家有沒有在哪一部大乘經裡面看說某一尊菩薩很有性格?我們要行菩薩道,我們要行大學之道,大家在《尚書》當中,在一些史料當中,有沒有看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有什麼性格?沒有,所以我們也要把性格磨掉。有性格就稜稜角角,不小心,自己都沒注意到就把人家割傷了,要把它磨掉。有性格的人發了願容不容易保持?眾生無邊誓願度,一有性格,那個人我不想再見他,那你這個願還相應嗎?這個事我不敢做了,那這個願還在嗎?《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菩提心是修學的主帥,不能讓它失掉,所以所有的性格都要調伏掉,不能再耍性格。

  真心的把性格放下,把見人過放下,包含覺得我這個孩子大了,好多壞習慣,不容易改了。不能只盯著他的壞習慣,他這個壞習慣一定有我的助緣在,或多或少。因為我們著相了,常常我這個兒子、我這個女兒,那個怎麼還改不過來?其實這些都是浪費時間。但是很難,人就容易操心,但是不從根本下功夫。根本,他是我的依報,比方說我這個孩子修行露水道心,我自己的道心堅不堅固?我這個孩子修行很好面子,我的面子打掉沒有?《太上感應篇》說「正己化人」,這個化是自然而然,那不是要求來的。對自己的孩子是這樣,對學生也是這樣。我自己都感覺,不能改正這個學生的缺點,是因為我自己沒有徹底改掉,才不能正己化人。經典講得真的很透徹,這不能打折的。能這樣來反思,我們就不會著在見他的過,還要替他亂操心,完全是很積極的在扭轉,從我這個正報開始轉起。

  諸位老師們,你們跟我的命運相同,什麼命運?只能往前走。有一句成語叫「破釜沉舟」,其實這句成語的意境對我們修道人還是特別關鍵,不要往後走了,一心突破自己的習氣,勇往直前。一往後,往後是幹什麼?往後搞輪迴了。

  我們看下一段,老法師講到對童蒙養正教師的要求。所以發這一篇《村學究語》,裡面也提到很多對教師的一個要求。甚至於是對於當時候,我們要記得清朝,清朝那時候跟我們現在的情況比起來,比我們好還是不好?比我們好。那時候的人心比我們好,可是那時候就有不少問題。印光祖師在《文鈔》裡面提到,私塾變成陷人坑。你看祖師用的話語很重,私塾是要培養民族棟梁,那怎麼會變成這樣?其實這一本裡面都有提到。不知道有沒有哪一位老師,您有抽時間深入《村學究語》,然後願意跟我們分享一下學習《村學究語》的收穫?我有一節課是推薦《了凡四訓》,當了一回Top Sales。看有沒有哪一位老師,您學了之後覺得挺受用的,願意分享一些給我們一起參與課程的仁者?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等待是必要的,而且還要很耐得住性子,才能有機緣成熟的情況。

  我們請劉老師,劉老師有請,您的麥克風還沒打開。

  劉老師:阿彌陀佛,法師您好。學生其實慚愧,並沒有深入,但是學生只有看第一章和第二章而已。學生有看到功過格,我記得弟子第一次看到那個功過格時身體有點發冷顫,我有的時候會稍微用功過格評估一下,就發現好多過,因為很多可能會忘記隨事引導,可能有些觀念會引錯誤,反省就會發現好像沒有真的那麼的去讓小孩做得這麼好。這是我自己一個禮拜可能有幾天看那個功過格評估自己的時候的感受。

  我有稍微看一下目錄而已,然後就只看前面兩章,慚愧後面就沒繼續看了。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劉老師。成德剛剛沒有說要全部看完才能分享。而且也可以感覺劉老師她還是很自律,看到這個功過格也是嚴格在對照自己,這個很難得。我們要對自己嚴格,但是也不要否定自己,也要信任自己,都是要有中庸之道。

  因為成德覺得我們修學,有一些人的性格常常會否定自己,常常給自己打悶棍,啪,什麼事就我很差、我很差。反省會讓自己更提升,那才是對的反省;一反省,沒有energy,沒能量了,那個叫否定自己,那不對。信為道元功德母,要相信自己的。所以還是不能過,不能不及,因為畢竟我們也不斷在積累我們教學的能力、經驗、智慧,你不可能說一開始教了,這所有的都做得很圓滿,不可能。但是能時時以這幾個很重要的標題,你看「宜講因果」,要隨事可以引導;「宜自重」,我們想到這個標題,君子四勿,我自己有沒有在下功夫?非禮勿視,要求學生不要一看電腦就流連忘返,自己呢?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自己有沒有在心源隱微處止惡,在調伏這些惡念。

  謝謝劉老師。還有沒有哪位仁者跟大家分享一下?或者說你看了這本書有沒有什麼要探討的問題?或者您剛好來不及提問,現在也可以提出來。

  朱老師有請。

  朱老師:我是旁聽生,不是台灣的。

  成德法師:沒關係。

  朱老師:那可以發言嗎?

  成德法師:可以,請說。

  朱老師:旁聽生是不是也可以發言?

  成德法師:可以。

  朱老師:因為我今天剛學。

  成德法師:好。

  朱老師:因為我今天下午兩點到三點半的時候剛學《村學究語》,是趙老師他教的。

  成德法師:好,很好。

  朱老師:就是趙老師他教的。

  成德法師:好,我知道。

  朱老師:我們今天剛學到《村學究語》太微仙君對為師者的那幾條,像是戒條一樣。我們今天就上到了,講的是有什麼功,一共是十四條,然後趙老師說讓我把它背下來。

  成德法師:好,妳很聽話,隨喜。

  朱老師:趙老師說只有把它背下來了,妳才能當一個好老師,妳才不至於當老師的時候會犯錯,妳知道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所以一定要背下來。

  成德法師:對。

  朱老師:我覺得這裡面說的都是很經典,沒有什麼太多廢話,就講得特別到位,我想我要好好學《村學究語》,我就會把小孩教好,我自己也不會犯錯誤,我就想到這裡,因為我今天剛學的。

  成德法師:謝謝妳,對,我們就不會造業、不會犯錯,我們在當老師當中積功累德。念佛是正修,當老師積功累德是助修,正助雙修。

  朱老師:對,因為我今天剛學,完事之後到晚上聽課了,又聽到法師又講《村學究語》,我就覺得好巧,我就想講話了。

  成德法師:好,謝謝妳,妳的東北話很道地。

  朱老師:對對,我是東北的。

  成德法師:好,謝謝。

  朱老師:法師再見。

  成德法師:再見。我們讀經的時候都有受持讀誦,所以經典為什麼要常讀?熟悉之後,我們遇到境界能提起來才能受持。所以剛剛這位朱老師提到,把這十四條背起來,我們在教學當中隨時對照,不會偏離。

  我們邀請這位趙老師來跟我們分享一下好了,他也在跟一些有緣的老師們一起深入《村學究語》,我們也請他來做一點法供養。不知道趙老師有沒有在線上?他今天沒有在,逃過一劫。不是,我用錯成語了,積功累德的機會錯過了一次。我說錯話你們也要分辨出來。還有沒有老師要分享?比方說我有一些觀念,讀了之後把我矯正過來了,這個是特別難得的,這個不分享有過失的,法供養得聰明智慧。我們有請鄭老師。

  鄭老師:尊敬的成德法師,尊敬的在座諸位長輩、諸位同修大德,大家晚上好。弟子自從看了《村學究語》,不管在任何的場合,都會跟老師還有親朋好友介紹。尤其在台北幾位朋友一起共學成德法師的一條龍這些視頻,我們都一直提醒大家,要一起共學《村學究語》,看了之後會很觸動。尤其是老和尚提醒我們,八十歲以前的人沒有讀過私塾,所以我們對傳統的教學方法其實是一無所知。尤其現在我們又要從事整個傳統文化的教學,然後我們又不知道怎麼教,所以那時候看到《村學究語》這篇文章就非常的觸動。裡面大部分都是在講怎麼把老師的角色扮演好,到最後面就有人會質疑,不是師嚴而後道尊嗎?道尊而後民知敬學,那怎麼這個老學究一直在說老師哪裡不好?這個老學究就滿有意思,他說若一個老師好,不用自己說自己好,老師如果把自己角色扮演好,自然可以贏得家長、老師的認同。

  所以我跟人家介紹,我發現裡面有一個故事,它講得非常好。就是有一個讀書人,他好像是宋朝的一個讀書人,好像是宋朝的鄧至。這個讀書人他只是一個老學究,就是教書的。

  成德法師:私塾老師,對。

  鄭老師:對。他因為很認真,所以後來他的大兒子就考中進士,就做了翰林,他就站在皇帝的旁邊。後來好像宋神宗殿試(我們知道考中進士之後,最後一關就是在大殿裡面點進士的名次,狀元、榜眼、探花,依此類推),結果點點就點到他的弟弟,好像是鄧績。他的大兒子叫鄧綰,鄧綰就從上面走下來,跟大家鞠躬,這個是我弟弟,跟大家問好。後來再點點點,又點到鄧至的兩個孫子,所以一榜裡面出了三個進士,加上他的哥哥,是前面一榜的,那就出了四個進士。這個時候皇帝就笑了,皇帝笑了之後,旁邊一個大臣就也很開心的跟皇帝介紹,這個是鄧至真誠的教育這些小孩,教私塾他得的殊勝的果報。所以我就常常用這個故事跟大家共勉。

  老和尚現在勸大家從事小學教育,就是做小學老師,也就是說要做私塾的老師,其實積陰德莫此為甚。《村學究語》裡面提到,有些村學究他還在上課時請假、翹班,去哪裡?去外面講善言善語,去外面積功累德。其實他提醒我們,你不假外求,你只要把小學的私塾工作做好,那個是天底下最大的功德。

  裡面還有一個故事其實是很有意思。因為佛門裡面有一些開緣,就是老和尚在七十歲以上血氣衰了,所以就可以喝酒。有一個出家人就釀一個美酒,然後美酒就被一隻狐狸喝了。然後很有趣,這個狐狸就在旁邊睡著了。這個出家人就跑過來,怎麼我的酒被喝了?他就把那個狐狸綁起來。狐狸一睡著了然後醒來,是誰把我綁起來?牠醒過來之後,老和尚就看到牠,就拿棍子要打牠,要教訓牠,怎麼把我的酒給喝了?牠就說,你怎麼敢把我綁起來?在這裡我最敬畏,這個敬畏是道德之威那個敬畏,我最敬畏就是某某寺院的方丈和尚,我就最敬畏他,還有另外一個人就是某某村的那個老學究。講完這個話牠一轉身就不見了,原來是已經修成狐仙了,牠有點神通了。

  這個出家人他印象很深刻,這個和尚確實是一個大和尚,他是當代得道的高僧。牠說的這個村學究沒聽過,所以他就循著牠所說的這個村去找到,他就是一個教書的學究,就是童蒙私塾老師,也沒有特別,是一個茅草小屋,就是一個童蒙的老師而已。他就覺得很訝異,他就問,而且這個看起來清清瘦瘦的,他問這個學究,「你是如何讓狐狸對你這麼敬重?」他說「其實我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只是在教書,我比較認真,而且未曾曠一日之工」,重點在這個未曾曠一日之工。

  其實弟子每天晚上大概都會翻一下《村學究語》,因為它篇幅很多,你不可能看一次就全部記起來。所以剛剛看到趙老師讓他的學生背這個,其實是滿好的。我是沒有背,但是每天晚上翻幾篇都是很有觸動。它裡面很強調,我們教私塾老師要能夠耐煩,如果不能耐煩的話,最好不要從事私塾老師,那個罪業很重。因為它裡面也強調,如果私塾老師沒做好,那個果報是很慘的。它裡面提到說,很多的私塾老師到了晚年都是窮途潦倒,為什麼?甚至本來是讀書人,都斷了書香,書香的門第就斷在他那一代,為什麼?因為誤人子弟之過太可怕了。

  這個老學究他就說,「我未嘗曠一日之工」,結果出家人聽到這邊肅然起敬,剛開始還有點輕視,講到這裡他覺得對這個老學究就提起那一分恭敬心。

  所以我也感受到法師對《村學究語》的重視,因為在前幾次上課,法師要推薦一個著作或者是好的視頻的時候,都是點一個、兩個,然後講到《村學究語》,沒有人舉手,法師還不斷的等待,甚至點名,可見跟弟子想的是想到一個地方去。我們從事教學工作,尤其是現在一條龍,我們每個老師應該要把《村學究語》做為我們很重要的一個提醒。我是把它放床頭,每天睡覺前複習一二篇,因為總共有二十篇,後面還有立命之學跟《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些對於我們從事這個工作都是很大的提醒。

  人都是需要被提醒的。記得我們在讀書會有一個朋友他就提了一個問題,他說,「我知道學佛很好,但是常常會懈怠,如何才能夠不懈怠?」我們有一個朋友,我們有一個學長他就回答,我覺得回答得很好,他說,「我們要依眾靠眾,我們要藉由每一次大家一起聚會一起學習,就不容易懈怠」。今天弟子也是覺得如果我們要能夠把這個教學工作做好,我們也要依眾靠眾。除了一條龍的課程,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祕笈就是《村學究語》這本書,一定要不斷的玩味,它裡面太重要了,裡面對於我們從事這個工作的老師方方面面的叮嚀很詳細。還有為人父母也不能不讀,因為為人父母從事教育工作你是第一個老師,很可能你對孩子的影響會遠比任何一個老師來得重要。

  我常常在台北跟這些朋友們一起研討課程的時候,我們就滿強調家長班的進展,因為如果家長沒有跟我們一起深入,很可能我們開班之後家長沒有辦法跟我們同心,到最後我們在學校所有的付出都會付諸東流,就做白工了。所以很重要就是師生一起提升,師生一起深入《村學究語》,將來我們開班,我們的孩子就有福報了。

  弟子學得不好,但是在這邊還是要跟大家鄭重的推薦,這本書一定要看,而且每天都要好好的來溫習才不會忘記。在此也祝福法師能夠法體安康,繼續帶領我們大家一起深入。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謝謝鄭老師。可以感覺到他對於教育很有使命感,也很有感情。他提到的這個故事,包含後面還強調不只是老師要學,家長也要學,家長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師。而且老法師已經點出來,家庭教育是根本,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發展,宗教教育是圓滿。父母的影響是最根本的,所以當父母的可不能產生一個認知,教育我教給老師就好了,要親師配合才行。甚至於要從根上把孩子一些習氣去掉,都是要父母看到自己深處的習氣,自己懺悔改過,能感通孩子的真心。教育確實是合力,我們今天要把孩子教好,確實家長、老師的配合是必要的條件,不然家長不懂,五加二,在學校五天,回去兩天,可能就退回去了。

  剛剛提到的那個故事讓我們很觸動,你看看不到的鬼神,甚至是畜生界的,有德的人他們也佩服。這一位老法師他已經超過七十歲了,也挺可貴的,也是有求道之心,聽到這個狐仙說很佩服一個教書先生,他還去登門拜訪。不過也不要因為酒被喝了生氣,一生氣會火燒功德林。

  剛剛提到的這個故事,就是在我們《村學究語》裡面的「耐煩為主」。在鄭老師講的過程有一個片段,就是有私塾老師放著學生沒有教,然後到外面、到鄰里鄉間去給人家勸善,講一些善言善事,看起來是在做好事,但我覺得那是名聞利養的心,夾雜了,夾雜了就不純。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就《村學究語》「師宜自重」,這個書很有味道,它開解一個義理之後,後面都附上一個故事。「師宜自重」當中有提到王文康公,顯然是留名青史的一位讀書人,他的父親就是教私塾,「訓誨童蒙,必盡心力」,他盡心盡力做,「每與同輩論師道曰」,他常常跟這些同行,都是教書先生,在談為師之道,「天地君親師,五者並列,師位何等尊重」,老師的身分很尊貴的。「後生以師事我」,小朋友到私塾來了,晚輩後生以我為師,「則終身成敗榮辱,俱我任之」。他看到一個私塾老師對於一個孩童的影響,漢朝大儒說的,「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影響他一生的成敗榮辱。「若不盡心竭力」,尤其來到私塾那是三跪九叩拜師的,所以俱我任之,不盡心竭力,「誤人子弟」,不只對不起這個孩子,對不起人家的父母祖先,「與庸醫殺人等罪」。

  這段話給我們的體會,一個教書的老師,他的態度是這麼負責任,孩子一生興衰繫在我身上,他怎麼可能跑出去,沒有教孩子,到外面去給人家講善書?不可能的。所以夾雜了名利心,忘了自己的天職,就像傳統文化的老師假如不盡心盡力教自己的孩子,甚至於沒有好好陪伴孩子,常常出去講課,這個都有問題。人的道義心在哪裡顯現?首先在最親的親生骨肉跟給我們行過三跪九叩的孩童,義在這裡顯現出來。有這個基礎,你對大眾才是純的道義;連這個都沒有了,義從何生?我們這個時代真的要很真實面對自己,因為我們成長的過程也是功利主義,也很容易自己不知不覺很愛樂名利。尤其名聞放不下,「哎呀,聽你的課很受用」,「我的命都是你救的」,慢慢慢慢陶醉在這種讚歎當中,把自己的本分忘掉了。所以名聞利養在菩提道上挑戰也是非常大的,要能完全放下也不容易。

  我們看王文康公的父親又說,他很歡喜為童子講孝悌故事,這段話很關鍵,他說到了,「學者先心術而後文藝,先敦本而後施仁」。這個話都是教育都是抓根本,沒有抓到根本會變成捨本逐末、本末倒置的教育。我們民國初年好多讀古書的,最後否定老祖宗的文化,我們可不能再培養這樣的學生。為什麼會培養這樣的學生?功利,這個學生可以背這個、可以背那個,他在人面前可以炫耀,常常還拉著這個學生表演。可是都忽略了這個孩子對人傲慢,這個孩子對自己的父母都不恭敬,甚至於父母死去了他還會拿來開玩笑,可是他能背四書五經,十三經背過了。母親看了很生氣,打他一頓,有沒有接下來說「你先不要讀書了,好好學孝道」?沒有,照背。所以打是一時不高興,還是真正能認知到敦本而後施仁,先心術而後文藝。真正這個本末要搞得很清楚,不然我們教著教著就會離開本。能堅持都從本下功夫,除非認知得透徹。

  「如孝悌有虧,雖才華震世,不足重也。」其實我們看到民國初年否定自己祖宗文化的,哪個不是才華震世,不只不足重,殺傷力太大了,所以我們得引以為戒。而且我們看這個「晚生」,這個字不能流過去,代表什麼?可能是命中無子,但是認真教書,晚年生了兒子文康公,所以「人謂為善之報云」。你看鄰里鄉黨,這個善有善報。這個話也很有味道,代表那時候的人都相信因果報應,民心都很厚。

  「耐煩為主」,因為成德也不可能跟大家交流得太細,我們看看「耐煩為主」談到了「蒙者,蒙也」,蒙是「物之稚也」,稚是很稚嫩,就好像芽冒出來了,你要好好護著它,不然它折斷了,所以「物稚不可不養也」。「聖人以蒙養正為聖功,養之一字最妙」,童蒙養正這個「養」字,這個要掌握得恰到好處,就像東方持國天王彈琵琶,太緊了斷了,太鬆了彈不出曲來了。「師過於嚴,則子弟之靈機不發」,這些話我們都要用心去感受,父母老師太嚴格了,孩子身心很緊繃,他悟性出不來;「師過於寬,則子弟之放縱尤甚」,太寬了都沒規矩了。所以「介乎不寬不嚴之間,而使子弟」,寬猛相濟,最後學生子弟「愛其師而不忍離」,不忍離開你,「敬其師」,很恭敬老師,「不敢褻」,他不敢輕慢老師,「斯為善養」。

  我們看下一段,一開頭說:「古稱嚴父嚴師,謂父師之人品端嚴,可為子弟法則」,父母、老師做榜樣,就是子弟的法則。「後人誤解嚴為嚴厲,遂成人心風俗之害」,誤解了,老師都覺得是要嚴苛、嚴厲了,變成風氣就麻煩了。所以我們現在看,不是那個時代,在這十多年,傳統文化好多老師打孩子,當著很多學生把褲子脫下來打他的屁股,這個都太過分了,孩子都十幾歲了,要在人前給他留尊嚴,而且這還不是少數人。所以這書重要,從這一部書我們就感覺我們中華兒女的心境,都希望後人好,他把一生教學的經驗和盤托出來供養後面的人,而且很謙虛,他不覺得自己有東西,人家請了好多次,最後答應了。

  「《大學》云」,我們看作者劉鴻典先生,人家開解義理都是有經典依據的,「《大學》云:為人父,止於慈」,怎麼可以變成嚴苛?「顏子云: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當老師的,我們的鼻祖是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他老人家為榜樣,他教學生是循循然善誘人。

  「耐煩」這一篇最後講到,「《文昌功過格》云:酷虐一他人子,百過;誤一他人子,五十過」,這個過失都不小。我們想想,為什麼私塾老師的功德那麼大?把一個學生教成材了,他的後世子孫的命運都改變了,他不能是一時的影響而已,後世子孫都改變了。范仲淹的後代為什麼福報那麼大?范公把他最好的地方拿出來辦學了,多少學生受益了,多少子孫受益了。「准此以推,則人之為蒙師而得過者,可知矣。」列的這些功過格,我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大抵訓蒙之法,教之誦讀宜耐煩,而不循規矩宜懲戒。先哲云:『有父之嚴,有母之慈,然後可以為人師。』旨哉斯言!」古人總結了,我們當私塾老師,有父親的威嚴,道德之威,還要有母親的慈祥,這樣就能寬猛相濟,恩威並施。

  剛剛我們鄭老師對這個公案記得很清楚,這是宋朝真實的例子。大家可以想像在皇宮,「神宗御集英殿第進士」,在集英殿唱進士考取的名單,而當時候這個教書先生他的長子已經是翰林學士,正在皇上的旁邊。結果唱到他的弟弟鄧績考上了,他趕緊從殿上下來,「謝皇上」。謝完又上去了。後來又唱名,唱到這位教書先生的兩個孫子,也可能是他的孩子,鄧綰的孩子或者是他的侄子,趕快又下來,「謝皇上」,皇上自己看了都笑了。他旁邊這個大臣也很可貴,隨喜功德,沒有嫉妒,「王恭公從旁」,就在這個大殿上讚歎,「這是他的父親鄧至盡誠教人,才能夠感得他的後代子孫這麼殊勝的福報」。

  所以我們這一生教書是福氣,很大的福報。而且孔子就表演給我們看,他的福報歷代帝王都完全沒辦法跟他較量。夫子就是一生教育英才,他的福報,二千五百多年之後的子孫都受到他庇蔭,這種案例太多了。我們華裔孔氏後代,去到美國、去到哪裡,當地政府說這個是孔子的後代,馬上列為上賓接待。跟我們有沒有關係?很有關係,因為孔子那個時候是禮崩樂壞,我們現在比孔子那時候還嚴重,有危急存亡之秋,可能文化會斷,比孔子那時候還嚴重。這個時候我們盡了全力,兩文錢是所有的財產,那個兩文錢是表全心全意,我盡了全力,一心為文化承傳,一心為培養民族傳承的人才,這個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相信也能庇蔭到你們自己的後代子孫。

  不好意思,因為可能我們趙老師挺忙的,他有任務,結果可能被我點名了,讓他可能又急急忙忙上線來了,抱歉抱歉,有請。

  趙老師:阿彌陀佛。尊敬的法師、各位老師,大家晚上好。非常抱歉,沒有做到師父呼應勿緩,讓大家等了。因為時間的關係,學生就簡單的跟大家報告一下自己學習《村學究語》的一點粗淺的體會。

  作者劉鴻典先生他是清朝一位大儒,他自己本身教書有三十多年。他的老師劉沅先生被稱為川西夫子,當時在四川也是教化了幾十年,他是他老師門下四名學生其中之一,學得很好。先生在作《村學究語》,是因為他的學生有跟他啟請,因為在教學過程當中遇到一些問題,一再的來請先生給他們一些教誨,先生再三推脫不過,所以就編了《村學究語》。

  序文有四個部分,學生是體會到這個序文它總攝我們《村學究語》全部的內容,簡單的跟大家介紹一下這四個段落。

  第一個段落就是講到「師道立則善人多」,這個也是我們《禮記.學記》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而且師道能夠立得起來,後面講到「孔孟而後,代有名儒」,就是孔孟之後,因為孔子、孟子的教化,我們中國二十五史,翻開每個朝代的歷史都有非常多的大儒,包括儒將。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就是凸顯出來孔孟在我們中國教育史上,或者對我們這個民族文化、整個國家很巨大的貢獻,所以師道立是因,善人多是果。就像老和尚六十多年講經教化我們整個全球的淨宗學人,也是對於改善社會風氣,甚至是改善地區的一些命運,都有很大的幫助。

  先生他非常的謙虛,他說代有名儒這件事情不是我一個小學老師可以評論的事,但是我們的本分就是要把童蒙能夠教得好。「顧訓蒙之事,人皆以為尋常。」這個書的版本最早的是同治年間,在那個時代就有這樣一個看法,就覺得蒙館的老師很普通,沒有覺得太特別。但是先生指出在蒙卦當中夫子有講到,「以蒙養正為聖功」。非常功德大的一件事,剛才法師也講到了,跟蒙師的關係,「蒙師之所繫,豈淺鮮哉?」淺鮮就是少的意思,難道關係很少嗎?可是「世之送子弟者,皆為利祿起見」,就是在清朝那個時代,可能家長送孩子去讀書就是為了利祿。「世之為蒙師者,只以誦讀為功」,當然教書就是讓他多背多讀,為了得到功名。「夫利祿豈可輕,誦讀豈可少?」那就是重點用在背誦上。「而不從根本培植」,沒有抓住德行的根本,沒有從這個地方下手,「就使才華淹雅」,就是這個孩子的根性很好,他學習能力很強,方方面面都很好,可是沒有抓到根本。所以師父講到我們要扎三個根,倫理、道德、因果的根基都要夠。如果沒有扎根,背了很多、讀了很多,「幸入仕途,害人愈多,造罪愈大」,就是他考中功名了,但是他的目的是為了利祿,沒有德行的根基。所以當官不為民做主,我們大陸是這樣講,不如回家賣紅薯。在官位上面如果沒有去愛護老百姓,因果是很重的。而且為政上面沒有仁愛心、沒有德行,老百姓會很苦難,所以害人愈多。歷史上一些奸臣包括貪官,都有這樣一個很不好的影響,所以造罪愈大。「至於學而不成」,如果是沒有考中功名的,「淺則終成蠢物」,就是淺一點他就沒有辦法成材了,「甚則流為匪人」,就作奸犯科了。所以這個地方講到對於德行跟技能方面,還是要先重德行,先有做人的基礎,然後再有文藝。這是第一段,講到師道立則善人多。

  第二段講到世風日降,就是現在社會風氣在下降,「未必不由蒙師之養正無術」,這個可能跟我們蒙師養正無術有一定的關係,所以才會這樣。接著先生講到清朝特別重視儒家的教育,重視讀書人,「隆學校以育天下之英才」,有國學,「又於民間偏設鄉學」,還有鄉學,「以教貧賤家之子弟,法良意美,前古所未有」,這是從來沒有的一個事情,也是讚歎當時的政府非常重視教育。後面就是講到當時開蒙館特別的興盛,所以很多人覺得自己認識字了,那就開始辦學了,結果老師這個名稱,「而師之名於是濫」,這個素質就在下降,「師之品於是淆矣」,老師的品德也下降了,也有一些情況出現。這是對老師的一個標準,就是當時的情況。

  再來第三段就是講到蒙館,「夫人無論賢愚貴賤,未有不望子弟之成」,就是所有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有所成就,我們自家家族裡的子弟等等,「而憂子弟之敗者」,都擔心他們不能夠成人,德行、智慧、學問不能夠成就。「豈知子弟成敗之根苗,即伏於蒙館」,雖然大家都是這樣想的,但是並不知道這個成敗的關鍵在哪,在於蒙館,童蒙教育第一所學校。「蒙師得其人」,如果老師選的是有德行、有學問、有智慧的老師,「則子弟有上達之基」,他可以真正的效法聖賢,這一生把他的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都能夠發揮出來。就像剛才法師也講到范公,包括我們近代的曾國藩先生,他也是曾子的後代,也是清朝的中興之臣,漢人在清朝官是做得最大的。上達他可以造福一方、造福國家。「蒙師非其人,則子弟受終身之害」,如果選錯了蒙師,孩子的一生,子弟就受害了。「而世顧以蒙師為無足輕重也」,但是當時的一個社會情況也是會覺得,用現在的話講幼教老師,沒關係,小孩子也不是太懂,哄一哄、玩一玩就好。但是先生在這裡,他因為自己教書三十多年,他能夠看到其中的重點,「不亦謬乎!」這是一個很偏頗、很錯誤的見地。如果大家所有的觀念都偏掉了,人才就很難出得來。剛剛鄧至先生那個故事,他就是盡心盡力的在蒙學的教育上一直來護念學生,所以功德也是真的不可思議。

  最後一段講到「楊子泣歧路」,這個典故說起來比較長,學生就簡單說一下。就是因為修學路上,師父講的一個老師一條路,兩個老師兩條路,三個老師三岔路,四個老師十字街頭。有一天楊子他出門走的是一個大的官道,那是通向四面八方,他走到路口,他就覺得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去了,所以就在那裡哭起來。為什麼?確實在修學路上,如果一不小心走岔路了,可能時間、精力,甚至於一生的修學,就不能有一個很好的結果。曾經他的鄰居丟了一隻羊,然後大家都去找這個羊,而且還覺得人不夠,又來跟楊子請求幫忙,後來他的兩個書僮也跟著去找,結果找了很久還是沒找到。當時楊子就說,這麼多人去找一隻羊還沒找到,為什麼?這個鄰居就說,出去以後一個岔路,下去又很多岔路,再下去還有很多岔路,所以這隻羊沒有辦法找回來。楊子當時聽到這個事情頓時表情變了,就沒講話了,這一天也都沒有笑容。這個是面對歧路,「謂其可以南、可以北也」,就是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

  「墨子泣素絲」,就是墨悲絲染,看到潔白的絲染過五次以後,顏色就不一樣,染一次有一次的變化,染蒼,蒼是黑色,它就變黑了,染黃就變黃色。這個也代表童蒙他們都是很純潔的,心靈很純潔,所以如果受污染是非常容易。《養正遺規》講到,要捍其外誘,全其真純。所以我們童蒙老師,或者我們做一條龍,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護念到孩子們純淨純善的心,甚至在家庭當中,我們不能在孩子面前有這些不妥的言行,能夠給他們做一個很好的榜樣。「墨子泣素絲,謂其可以蒼、可以黃也;君子泣蒙館,謂其可以成子弟、可以害子弟也。」當時代他也很感慨,真正的一個君子看到現在的蒙學教育、學校的情況要哭泣了,這裡面可以成就學生,也可以害他們。

  「予訓蒙數十年」,我訓蒙幾十年,於「此中之甘苦備嘗,情偽周知」,其中各種情況,因為在那個時代,都有幫學生改作文去騙他的父兄,然後為了得到自己的束脩,或者是自己的名聞,甚至有的都會引誘孩子去賭博,很多這樣的現象。「清夜自思,誠知功不掩過」,到了安靜的夜晚,靜靜的反思一下,應該是教書上先生也是很認真,但是他都講到功不掩過。「今門人又多訓蒙者」,現在他的學生很多都是做訓蒙的工作,所以請先生,「以為老馬知途」,請先生就編了這部書。

  先生最後講到,「顏曰村學究語」,顏就是這個小冊子的名字,放在這個前邊,「不過鄙儒之管見」,這是我一管之見,先生非常的謙虛,「抑亦一家之私言也」,也是我的一個個人觀點,「若大雅君子,安取乎此!」就是真正的大雅君子可能也不一定能利益到他,這都是先生的謙退之詞。

  以上就是對序言的部分,跟法師還有各位老師們做一個粗淺的報告。有不妥的地方,請法師還有大家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謝謝趙老師。我們也從他的分享感受到劉鴻典先生的心境、修養,他的使命感,「君子泣蒙館,謂其可以成子弟、可以害子弟也」。所以這些讀書人都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而他們盡心盡力了,但是都是表達自己功不掩過,這種心境真的都是我們的學處,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我們珍惜這位劉鴻典先生這麼寶貴的經驗,大家可以抽時間再多去深入,甚至於可以善友為依,依眾靠眾來一起切磋這一部書。抱歉,今天成德時間沒有掌握好,讓我們趙老師不能好好再放鬆發揮一下。假如遇到時間有超過的,諸位老師、諸位大德同修你們有趕時間的就下線,沒有關係,這個是我時間沒掌握好。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陳校長:大眾請合掌,禮謝法師慈悲授課,頂禮法師三拜。

  成德法師:不為禮,阿彌陀佛。

  陳校長:阿彌陀佛,感恩法師,恭送法師。

  成德法師:免送。今天也感謝我們發言的朱老師、鄭老師還有趙老師,謝謝他們的法供養。大家好好休息,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