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修時說錯解錯,要承擔因果嗎?-第348集
問:學佛共修共同探討研究,如果說錯解錯,是否要承擔因果?
答:這是決定的,決定要承擔因果。
那怎麼個說法?你自己要清楚,決定沒有錯誤的可以說,如果有錯誤的就不能說,自己沒有把握就不要說。孔夫子教學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就教得好。我們幫助別人,一定要守住這個道德的標準,不可以強不知以為知,那是最容易出錯。
我們自己沒有把握,我們看古人的註解,古人註解到底是說得對還是說得不對?我們也沒有把握,但是什麼?那個錯誤責任是他承擔,不是我承擔。
所以我們初學講經,老師就教我們學講註解,自己沒有開悟,古人講經都是開悟了,這是最低的限度。向上一等,證果的。這古人有福報,那個時候眾生有福,感得佛菩薩應化,開悟的人多,證果的人多。
現在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沒福,這些出家修行人,證果的沒有了,不但證果的沒有,開悟的也沒有。這個話是早年倓虛老法師講的,那不是我講的。倓老法師說,他說那個時候(倓老法師的時候)得定的還有,參禪得定的還有,現在這個時代,連得定的也沒有。
我們所接觸的都是什麼?心浮氣躁。我們在年輕親近老師、親近善知識,我們所寫的文字都是毛筆,恭恭敬敬,工楷寫出來的。你看現在,我天天看到的都是潦草,草的有好多我都不認識,跟我們那一代差太遠了。這寫字潦草就心浮氣躁!這心定不下來、靜不下來,他怎麼會有成就?所以是愈來愈難。
但是在末法期間當中,你介紹淨土是決定不錯;你介紹他相信因果報應,決定不錯;你介紹他學《弟子規》、學《十善業道》,決定不錯。要從這裡學起,不從這學起,那就是好高騖遠。
佛在《佛藏經》裡面告訴我們,《佛藏經》不是《大藏經》,那個經題叫《佛藏經》,就是一部小經。佛說,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那佛不承認你。你說你是佛弟子,佛弟子一定先學小乘,後學大乘。
這個意思就是明顯的告訴我們,學東西要按部就班。好像讀書一樣,你一定從幼稚園,從小學、中學、大學,這樣一直念上去,這就對了。大乘就好比是大學,你沒有小學、中學的基礎,你一下就讀大學,佛不承認你。你自己以為學得很好,其實那是你自己的標準,不是佛的標準,所以這我們一定要知道。
在中國佛教,這個承傳比較特殊,唐朝中葉以後,中國學佛的,無論在家出家,不學小乘,這是個特殊。為什麼不學小乘?中國用儒跟道代替小乘,這個可以,我們學起來更方便,儒道代替。過去這些高僧大德,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儒的基礎、有道的基礎,所以他們在大乘教裡面有成就,這不能不曉得。
那到了我們這一代,麻煩出來,小乘不學,儒也沒有、道也沒有,所以沒有根,怎麼樣苦學都不能成就。這不能成就的因素,我們自己心裡很明白,煩惱不能斷,智慧不能長,妄念除不掉,這就是我們眼前,你所受到的。
所以這些年來,我們真的是細心去研求毛病到底出在哪裡?出在我們的根上發生問題,所以這才特別強調弟子規,要求百分之百的落實。《弟子規》是倫理道德教育,《感應篇》是因果教育,這兩種教育就是十善業道的根,你有這兩樣基礎,你修十善業道就不難。
有十善業道,佛才承認你是他的弟子。從十善業道,要按部就班先學小乘戒,學《沙彌律儀》,落實十戒二十四門威儀;然後再向上提升,比丘戒、菩薩戒;再最高提升到我們前面所學習的「淨行品」,一百四十一願。
我講得很清楚,這一百四十一願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細目,綱目。十大願王是總綱,展開來一百四十一條。這一百四十一條菩薩修的。你要有這麼好的基礎,你才能學得到,否則的話,學不到,怎麼學也枉然。
答香港參學同修(第44集)
200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