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常柔和-第268集

  「心常柔和」。這對什麼講的?它的對面就是浮躁。心浮氣躁,不但佛法你學不到,世間法也學不到,世法跟佛法都必須要在「心常柔和」你才能夠得到,這一條很重要。我們學習不離開柔和,生活不離開柔和,工作不離開柔和,處事待人接物都不離開柔和,你就是佛菩薩;我們看看佛菩薩,他們真做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073集) 2009/11/26

  

  我們從哪裡學?從謙虛,中國的古禮裡面講謙卑,自己常常要處在謙卑,尊重別人,這是世出世法學習的頭一堂功課。我們看《禮記》,《禮記》前面第一句話說「曲禮曰,毋不敬」,《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這一條很重要,一定要學柔和,柔和能養心、能養身,身心健康;能養一家,一家人,家和萬事興。柔和能化解衝突、化解對立,讓一切眾生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就是極樂世界,這就是華藏世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073集) 2009/11/26

  

  自卑而尊人,這是中國古禮,愈有學問的人愈謙虛。中國古諺語有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和,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他非常平和。你看《還源觀》上的四德,柔和質直,性德無量無邊,提出這四個,隨緣妙用,真實智慧,威儀有則,那是大慈大悲,真正慈悲到極處,樹立榜樣。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可以給天下人做榜樣,這是真正大菩薩。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65集) 2012/12/11

  

  處事待人接物,佛教我們的態度,「柔和質直」。無論對什麼人,言語要柔和,態度要誠敬,質直是真誠恭敬,自己要學謙卑有禮,要肯定世間沒有壞人,這個心非常重要,這個心就是同體大悲心。那個人造五逆十惡罪是一時迷惑,不是真心,是他那個妄心、不善的習氣所造成。他的真心本善,他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他的真心,沒有發出來,被煩惱習氣蓋覆住了;只要把障礙去掉,他本善的真心就現前,他是佛心,他是佛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不能不知道的。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32集) 2010/5/7

  

  你真正明白了,你就沒有冤親債主,冤親債主全變成佛菩薩,雖然他還沒能變得出來,可是在我心裡已經變了。你說我們的心多舒暢,我們的心多美好。經上一再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那我們所受用的環境多美好,與別人有沒有關係?沒關係。如果有關係,那諸佛如來的環境就不好。為什麼?諸佛如來永遠住實報土,跟我們在一起,他還是住實報土,決定不會受十法界六道的干擾,這才叫得大自在,這才叫證大神通。所以他具足無量神通方便來教化眾生。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32集) 2010/5/7

  

  真的要學隱惡揚善,別人好的地方讚揚,不善的地方絕口不提。修自己的德,成就自己的相好光明,光明是智慧,相好是福德。跟人接觸態度要柔和、要真誠、要尊重,自己要學謙虛,決定不能有嫉妒。嫉妒對自己是最大的傷害,會障礙你向上提升,不但障礙你提升,它會幫助你大幅度下降。這些不善的念頭許多人都有,沒有高度的警覺心,有意無意常常犯,對於你修福,你怎麼修福報不能現前,為什麼?從這漏掉,它把你破壞了。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185集) 2013/2/19

  

  你都懂,你也會說,但是你做不到。什麼原因?業障太重,罪業太重,你做不到。現在在現前的社會這很普遍,在古時候的社會是有,不多、不普遍,為什麼?人心都善。從小都學禮,處事待人接物、言談、舉止都溫和,真的,他隨順自性,質直柔和,長時期保持在心平氣和。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977集) 2008/8/26

  

  所以他不論學什麼,世間法、出世間法他都學得好,如果能夠鍥而不捨,他沒有不成就的。現在人不行,現在人心浮氣躁,脾氣很大,稍稍不如意也要火冒三丈。我們也看慣了,也懂得隨順;你要不隨順,不隨順這個日子就不能過,度眾生的事業那就得放棄,所以要修忍辱波羅蜜。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977集) 2008/8/26

  

  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步?要從謙虛,謙虛還不夠,謙卑,要從這裡學起。要學自愛,愛你自己的靈性,愛你自己的德行,那是你自己本有的。《弟子規》是你本有的,你本來就是這樣,自愛的人他統統做到;做不到,做不到不自愛。《感應篇》是自己的,《十善業道》還是自己的,沒有一樣不是自己的,這是自己的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這個要知道,是自己的本善。你完全都落實,百分之百落實,你這個人真的是自愛,自愛而後能愛人。這是世間法、世間善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977集) 2008/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