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第11集

  成德法師:陳校長、諸位大德同修吉祥,阿彌陀佛。

  陳校長: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們上一次學習老法師就一條龍給我們的開示,尤其提到這一句,「中國人是來救世界的,是來挽救社會的,不是來害人的」。我們儒家強調「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所以我們得清楚我們這一生的使命在哪裡。佛家講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要行菩薩道。儒家講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而在利益眾生用什麼手段?老人家說了,用教育。老人家寫了墨寶,「十個教學為先」,讓我們真的體會教學太重要了,而且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因為所有的問題都離不開人心的問題。老人家還交代,要把這「十個教學為先」可以印在一起。

  每一個人發這個心,立這樣的志向,走這個路子,就一生教學,那祖宗保佑你,眾神保佑你,佛菩薩保佑你,你無論做什麼事情,吉祥如願。老人家說到,自己是個例子,講到有一本《年譜》。《年譜》裡面提到,老人家說他是一個沒有福報的平常人,「沒福報,也沒念過書。你要問我,我在今天世界上接觸的國家領導人很多,我們都能談得來,這個從哪裡來的?三寶加持的,預先沒有準備」。首先老人家有講到,他是沒有福報,他就以身教來啟發我們,他改造命運,沒福報變福報很大,都是可以修的;壽命短,四十五歲,也可以修到長壽。

  上一節課跟大家提到,曾子讚歎孔子的德行,其中有一條,「聞善必躬親行之,然後道之」。夫子當老師,他聽到好的教誨,比方說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那他自己落實,自己證明財施得財富自在;法施得說法智慧自在;無畏施,他有願力在,他想多住幾年沒有障礙。我們觀察世人,你無常來了,誰也抵不了,閻王要你三更死,不能留你到五更,這無常是相當迅速的。

  所以身教,尤其能把經典做到,把那個果報呈現出來,在這個時代是滿重要的。因為這個時代信心不容易建立,懷疑很容易起來,所以當老師的表法就很重要,給學生信心。

  再來有提到,老人家說他沒有念過書。當然,這個是老人家也是謙虛,但是這裡我們也細細去觀察,一來老人家說他沒有念過書,主要是他上私塾的時間也不長,所以就像李炳南老師那個四書五經,老人家沒有像上一代人這麼完整誦讀,整個背誦下來,確實因緣是有差別的。

  但是老人家確實好學,他學習都很主動。因為成德見過老人家高中的同學,當時候這一位長者也差不多九十歲了,小老人家幾歲。在跟老人家交談過程,他的印象,「我們念高中的時候,我們一下課就去玩,但是老人家都到圖書館讀書」。所以從這些地方就看到老人家特別好學。

  沒有像李老這樣傳統的私塾教育,老人家也有遺憾。像李炳南老師,從小扎了私塾這些經典的根基,這些經典終生不忘,講課的時候引經據典。大家可以去看《論語講記》,這個是李炳南老師講經的講記,是他講經的原文記下來的,真的,在講的過程,《禮記》、《詩經》,引經據典。

  老人家是好學,然後想學哲學,遇到方東美教授,接著又跟章嘉大師學佛三年,後來又跟李炳南老師學教學了十年。我們當老師也是在弘揚正法,也是學教,我們的對象是小朋友,老人家是怎麼學的,我們也要清楚、也要效法、也要看得懂。尤其老人家攝受眾生的法緣非常殊勝,法緣殊勝是結果,因在哪裡?他怎麼用功的?他用什麼心境講學的?

  我們看在經典裡面,「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所以照本宣科那談不上人師,可能是教書匠。那我們感受感受,一個老師在台上照本宣科,台下的學生會怎麼樣?有感有應,要不睡成一片,要不都在幹其他的事。「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教學要師資道合,所以教學的時候不能只是在念著自己手上的教科書,要看看學生的眼神吸收沒有,甚至你在講五倫八德的時候,他有沒有產生共鳴?他眼睛看得出來。「觀其眸子,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我們當父母的人,你看著孩子的眼睛,知道他在想什麼嗎?當老師的人,看著孩子的眼睛,知道他的吸收狀況如何嗎?當領導的人,你在引導下屬的時候,你能感受到他的接受程度嗎?這個都是我們當下的境緣,學佛就是要面對境界清楚。我們教了,到底學生有沒有收穫?不知道,也不觀察,我們就不知道我們缺在哪。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這樣就是教學相長。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所以老師應該是不斷提升悟性,而且他解行相應,他每一天面對人事物都有很多生命的體悟,面對學生娓娓道來、侃侃而談。所以我們親近過老和尚的弟子們,都可以感覺到老人家都是侃侃而談,言語中充滿了人生的閱歷,充滿了人生的智慧,讓人家很想親近,「望之儼然」,遠遠看讓我們肅然起敬;「即之也溫」,接近了覺得很溫暖、溫和。

  所以我們要觀察,學生一接近我們的時候,他的身心放不放鬆?假如學生親近我們身心不放鬆,他的吸收會很好嗎?孩子的身心愈放鬆,我們的課程他吸收愈多。所以這些都是存在的,都是得要老師靜下心去觀察、去感受。教學是一門藝術,那不是背公式的。每個人處的因緣都不一樣,每個人面對的學生都有差異,不可能套公式,但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這一分一心成就孩子的心。他士有百折不撓之真心,方有萬變不窮之妙用。我們看到老人家面對那麼多國家領導人,老人家都是一個要去利益對方,甚至是利益他國家人民的存心,所以辯才無礙。

  我們佛門常說四無礙辯才,義理沒有障礙,用的方法也沒有障礙,「義無礙」;「法無礙」,方法可以應機善巧;再來,「辭無礙」,他表達得很清楚;最後「樂說無礙」,他很歡喜、很願意,誨人不倦,來指導學生。所以我們不能今天上了課,煩死了,下一節還得上,那這樣就沒有樂說無礙。所以這佛法每一句都可以拉回來,讓我們身上勘驗。跟佛菩薩的距離我們感受到了,但是我們本來是佛,我們有佛性,肯效法佛菩薩。佛菩薩是我們的一個助緣,我有佛性,這個助緣我又肯珍惜,那我們提升得也會很快。

  老法師有說了,「我在今天世界上接觸的國家領導人得多,我都能談得來。這個從哪裡來的?三寶加持的,預先沒有準備」。諸位老師,你不要看到這句話說,「好,從今天開始上課我都不準備了」。到時候陳校長找我就麻煩了,「都是成德法師害的」。我什麼都沒有說。

  首先我們要從因緣去看,老人家已經積累了多厚了,這是一個角度;再來,認真準備,要備而無備,無備而備。你不要準備了變成執著了,我準備了,今天上課,然後就開始跟著準備一直背一直背,都沒有看學生的眼睛,那這個備課不就變執著了嗎?所以佛法修學就是不能產生執著點。認真準備了,準備的過程就提起自己的真心;真正面對學生,應無所住,身心很放鬆,不然你一直瞄著那個講稿,都緊張起來了,是吧?你一緊張,要攝受學生不容易。我們自己都護不住自己了,怎麼去攝受學生?

  預先沒有準備,我們依義不依語,就是他整個心是清淨的。我們現在很多人的學習是什麼?知識性的學習,背很多,遇到跟人家談話,就開始在那裡硬想,想到什麼,往裡套、往裡套,一套都不應機。所以這不是硬背東西,都是要消歸自性。預先沒有準備,以後也不必去回憶,你看境來不拒,境去不留,用心像鏡子。我們去冷靜觀察一下,比方說下課,哪個學生有個情況我們去處理,處理完了,噹噹噹噹,上課了,我們站上講台,情緒還留在剛剛的狀況,魂還沒有回來。大家想想,那堂課能上好嗎?所以用心如鏡。

  祖師很善教學,他用譬喻的,讓我們去感受真心的狀態。像鏡子,這個人沒有站過來,它也沒照,清淨。他不會這個人還沒有來找他,他就想一大堆,擔憂得晚上睡不著覺,明天還要跟他講話,那他就沒有境來不拒。境去不留,當下用真心,處理完了不要罣礙在心上。老人家說像屏幕一樣,一幕一幕拉下來,隨緣妙用,邊都不沾,心地隨時保持清淨。你勉強問我,大概這是一種特殊的智慧,你問我就能答,答得就是讓你還很滿意。這個是應機。其實就像我們剛剛提的,士有百折不撓之真心,方有萬變不窮之妙用。

  我們用《論語》來聯結一下,孔子有說道:「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夫子「叩其兩端而竭焉」。夫子有沒有說我心裡很多東西?沒有,他空的。但是這個「空空如也」,這三個字很有意思,空也空。小乘人執著空,又變成一個執著;世間人把東西都看得這是我的,都想控制,都想佔有,他執著有。所以佛是治病,針對我們的執著說法。《心經》說:「色不異空」,講給我們凡夫聽的,我們凡夫執著有;「空不異色」,講給二乘人,他墮無為坑,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二法門,講給菩薩聽的。所以孔子的狀況也是,像剛剛老和尚說的,預先沒有準備,以後也不必去回憶,心都是保持清淨。

  那現在說到保持清淨容不容易?我們有妙法,妄想千般皆不管,一聲佛號要分明。教書認認真真,做事認認真真;不用做事了,不用思惟了,趕快佛號提起來。佛號愈多,妄想就愈少,心就愈來愈清淨。「淨極光通達」,心清淨到一定程度了,這個光是有智慧。這個清淨心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的。清淨心一遇緣,就像師父這裡說的:「你問我,我就能答,答得讓你還很滿意。」這個就是清淨心起作用了。但是他在起作用的時候,他心還是清淨的,所以叫作而無作,無作就是還是清淨;教而無教,說而無說,認認真真說,但心還是清淨的。我們認認真真說完了,盯著那個人,「有沒有照我的做?」那就說而有說,又有住了。那這樣你一講完,「我那麼用心跟你講了,你還不照做」,你每一次就盯著他看了,這個學生看到你就害怕了,他愈害怕你愈做不好。大家有沒有經驗?你很怕一個人,然後你在他面前本來想做好的,哇,還是搞砸了。不能給人家這樣的壓力。

  老和尚都把我們說這個般若智慧表演給我們看,這個我們要會學。當然這種功夫也不是一蹴可幾的,待會我們再來探討一下,怎麼樣到這樣的功夫。

  老法師在二O一八年八月十六號,剛好在英國漢學院,他對我們的師生談到了一段很重要的話,感覺老人家縱使是茶餘飯後的談話,都是和盤托出。尤其假如諸位同修您是在現場聽老法師講,那一段開示要重複聽,因為那是老人家應當前的機說的。所以我們為什麼要這麼深入來談老法師二O一九年二月十五號的開示?因為那是對我們幹部們交代怎麼做一條龍的開示,這個我們得把它了解透徹才行;透徹了,老和尚這些理念就隨時指導我們。老人家有智慧,我們一忘了他老人家的理念指導,就很可能順著自己的意思去做。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更何況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很容易陷進去了。

  所以老法師一開始就說了,我們要做一條龍,是搞團結的,是要見和同解。那怎麼見和同解?建立在經典的指導,建立在老法師修學的指導,以及做這一個一條龍理念的指導,理念指導我們的做法。所以我們恭敬老人家講的法,我也是勸漢學院的同學們,你們在場的就多聽,甚至於要把它聽透徹,我們才能把它用上。

  一開始老人家就講了,「佛法求的是什麼?」你看這一個設問就很重要,好像我們有打到螢幕上去了。「佛法求的真心,用真心,真心應付一切的事是真實智慧。不需要去想我怎麼應付,自自然然的都出來了,沒有障礙。」

  這個我們也都可以去感受,比方說今天你遇到一個事情,你完全沒有個人的得失人我在裡面,非常真誠,去處理的時候好像很順利,跟人溝通沒有障礙;假如自己有很多擔憂害怕,或者感情被牽動起來,那個處理起來可能愈處理愈複雜了。老人家已經說出來他用功的狀態,是用真心去應對一切境界。那很明白,佛法就是用真心,我們念念都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就對了。

  接著老人家這句話很重要,「所以老師很重要,好老師,高明的老師,他把這些方法點給你」。所以從明師受戒,要老師指導。實實在在話,我們這樣一路成長,甚至於我們任教了,誰在指導我們?你看我們在大學裡也聽了不少老師的課,那些課有沒有真正指導我們的心、指導我們的一言一行?那我們要當好老師,前提是當一個好學生。我們最重要的把什麼傳給學生?如何當學生,我們把這個態度傳給他了,他鐵定可以學好。可是假如我們本身不是一個好學生,我們怎麼傳給他怎麼當好學生?

  所以我們是處於一個很特殊的年代,我們從小,以成德自己來講,就考試為主,考試機器,還編進特優班,拼第一志願。自己快樂嗎?幸福嗎?在這種競爭當中患得患失。所以這樣的心態,憂能使人老。成德考大學的時候,跟我兩個姐姐,她們都陪我去考,怕我太緊張,為了支持我,全家總動員,你說考個試驚動那麼多人。結果我同學他媽媽看到了,「你真好啊,兩個妹妹陪你來考試」。所以這個,你看得失心隨時都在耗能量,怎麼會幸福?

  那自己就這麼升學主義過來了,吃了那麼多苦頭,那假如我現在還讓我的學生當考試機器,那我鐵定要下三惡道去了,太沒良心了。我已經受過這個苦了,覺得這個方向不是很正確,我還繼續這麼幹,那不妥了。人生走過來的路,哪怕是痛苦,都是可以利益別人的資糧,讓別人不要再受這種苦。

  所以老師指引很重要。我們在台灣成長,雖然那麼多機會接觸到經典,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真的現在問我,哪一段我都想不起來了。當時候學的時候,看到文言文就頭大。心不調整好,學東西效果大打折扣。那也是老和尚救了我,告訴自己,這文言文是老祖宗留給子孫最大的恩澤、最大的寶藏,你會了就能開五千年的智慧了。一聽很懺悔,這麼好的東西,居然忽視了那麼久,很對不起祖先。但是這一個心境提起來了,再看文言文就沒有那麼難。所以自己也印證了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難是自己的想法,你念頭轉了,它就沒那麼難。

  所以這裡點出來了,高明的老師很重要。「你只要應用上,馬上就管用。什麼個原因?清淨心現前,以前那些妄想、分別、執著、計較得失把心擾亂了」,那現在明師指點,要用真心去對待一切境,那這些念頭要放下,「統統放下了,心平等了、心清淨了。清淨的時間多,有念頭的時間少,功夫一直向上提升,妄想雜念愈來愈少,清淨心的時間愈來愈多,這個功夫得力了」。

  老人家講這些話很有味道,沒有一下子說你現在馬上全部給我放下,沒有這麼講,你看循循善誘,你清淨的時候多了,妄念的時候少了,慢慢慢慢功夫得力了。接著給我們一個願景,你清淨心能提得起來了,「無論學什麼東西都快,因為你有智慧,一聽、一看就明瞭。不能去想,一想,想歪了,你的路就走岔了。為什麼?真實智慧是你自性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這句話也給我們信心。大家相不相信自己有真實智慧?佛門有一句話說,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從門入從外面進來的,不是珍寶。「現在為什麼不能現前?雜念太多,妄想太多。你只要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心地清淨,什麼問題來問你都能解答。」

  所以現在當老師最重要的是什麼?放下妄想雜念,這個最重要了。怎麼放下?老實念佛,不念佛就打妄想了。所以我們每天不要求把念佛當唯一,要求把念佛當第一,有時間就要念,對我們教學很重要、很關鍵。一個老師能控制情緒,他才能把書教好,但是要控制情緒得穩住我們的念頭。

  所以心地清淨,什麼問題來問你都能解答。「我這幾十年靠的是這個,我沒有去研究,沒有去搞這個東西」,就不是去搞這種記問之學。所以老法師說六種佛教,大家有聽過、有看過老人家六種佛教的書吧?我看你們都沒反應,看過、聽過吧?好,建議大家,建議大家把「認識佛教」聽一下,或者看一下,看你是喜歡聽還是用看的,都可以。因為我們得認識佛教,我們才知道怎麼學佛。而且雖然「認識佛教」短短幾個小時,其實整個佛教的概論老人家在幾個小時之內就給我們講清楚了,圓人說法,無法不圓。

  其中就提到了六種佛教,我們自己走的是哪一條路,不能走錯了。有原始的佛教,就是教育的佛教;有學術的佛教;有企業的佛教;有觀光的佛教;還有邪教,這些情況;宗教的佛教。但是只有一條路是對的,就是教育的佛教,其他的都會走偏。其實現在也有六種傳統文化,六種基督教。還有宗教的佛教。其實說實在的,真正的好的宗教都是辦教育的,要教學的,要教化眾生的。他只搞宗教的儀式,最後很難得利。但是我們仔細去觀察,真是這樣。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這種偏頗的風氣會影響我們整個修學的方向,我們也容易走偏掉。學佛會偏,傳統文化也會偏,甚至於做一條龍可能也有六種一條龍,都有可能。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那個念頭不能偏掉。

  所以老人家這裡講,我沒有去研究,這走的就不是學術的佛教了,都是走什麼?恢復自性的教育,煩惱妄想愈來愈少。我們要知道,走成學術,一直在記東西,變所知障。我們自性不能恢復就是兩個障礙,一個是我執,常常以這個我為中心就是障礙,煩惱障;第二個是法執,所知障,都會影響清淨心。

  「跟很多國家領導人在一起聊天,問我的問題都能解答,不是書上學的,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只要你不打妄想,不搞分別執著,慢慢它就現前。」所以佛法是內學,要在心地當中下功夫,老人家等於是把他用功和盤給我們托出來。

  成德想到,老人家他跟隨李炳南老師十年,他是怎麼學習的?學教,其實老人家達到了人家怎麼來他就怎麼應,隨問隨答,這個都有前面下過的功夫。我們看到在老和尚於李炳南老師圓寂三十週年紀念法會有一段開示,談到他跟李炳南老師學習的過程,其實這一段對我們怎麼跟老和尚學習非常關鍵。

  老和尚講到了,「李炳南老師他講經不准錄音,誰要是放一個麥克風在他面前,他絕對不講。他的教學方法就是叫你全部精神貫注聽講,你才會有受用」。這個就是正確的態度。態度沒有建立起來,不好的態度就會形成。比方說我們今天聽老和尚講經,東摸摸西摸摸,也會變得不能專注。看起來是在聽經,有時候是在養成不好習慣,這個自己要清楚。

  現在這個疫情很有殺傷力,在哪裡上課?網上。這個鏡頭一關住,神不知鬼不覺,老師也看不到,跑去上廁所上半天老師也不知道。其實真正用功的,應該是把這個拿到廁所裡面去聽,你全神貫注,不然你斷了一段,不了解意思了。所以這個疫情期間,也很怕我們那種學習態度在退步。所以愈不能現場愈要恭敬,不然就麻煩了。

  李師公這個都考慮得很深入的,我們能有多少收穫是我們的心態決定的。「你放個錄音機在此地,你的心就懈怠了,為什麼?沒有聽清楚不要緊,回去還可以重聽,你有依靠。」「同學們遇到困難,要去請老師再講一遍,老師會打人、會罵人。打你、罵你,不跟你講。為什麼?給你講你心裡有僥倖,反正罵了打了還能講、還能聽;打了、罵了不講,逼著你必須全神貫注。這樣教學的目的教你開悟,你每一堂課都有悟處,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大徹大悟。你的境界年年會提升,所以記的東西統統沒用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記筆記的經驗,我曾經記筆記記到整個箱子統統都是筆記本,都沒有拿起來看的時間。

  「古來祖師大德教學的一套方法,跟現代不一樣。」這句話我們得慎重,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方法是什麼方法?現代的方法。有一次我跟一個教育界的長輩在聊,我就在跟他強調,「我們得走古法,古人有智慧,古人心清淨,不能依我們的經驗」。然後他聽了有點情緒了,「那你自己不是也是體制內出來的嗎?」我是體制內出來的,我假如是四歲就讀私塾了,我現在就不是這個模樣,我就不會修得那麼辛苦。這個染污不好去掉的,就像一滴墨汁進入這個清水,不到一秒鐘,「咚」就下去了,要把這滴墨汁請出來要花多少時間?得先去買濾紙,拿濾紙來再弄,幾十倍的時間都不止。

  所以為什麼蒙以養正聖功也?真的要把孩子的清淨心保護好,他心愈清淨、愈天真、愈憨,憨憨的,等到他十二三歲,你一給他講《論語》、講經,他一聽就明白。就像剛剛師父說的,你清淨心去應對一切,自自然然。所以這個很重要。

  為什麼是用讀經的方法?跟我們剛剛開解的都呼應。你不教他讀經,他也會胡思亂想,他妄想雜念也會隨著年齡增多;你讓他讀經,他妄想雜念就少了,清淨心才能夠保持。

  而且有一本書要推薦給大家,《村學究語》。為什麼說這一部書很重要?因為我們可以說除非有特殊因緣,除非你的父親是讀過私塾的,他還用私塾的方法教你,不然八十歲以前的人,都是用現代的教學法。這個因緣我們都要分析清楚,現在的教學法理論依據誰的?依據西方系統。所以我們當時候到師範學院,成德是師資班的,補那一年的教育學分,我都傻了,學的都是西方這些教育家的理論。結果他們講的正確的理論,我們老祖先幾千年前就講了。《禮記.學記》:「禁於未發之謂豫」,預防法;「當其可之謂時」,機會教育,及時法;「不陵節而施之謂孫」,循序漸進法;「相觀而善之謂摩」,觀摩法。所以真的我們要從事傳統文化,我們得真下功夫,傳統的這些理論方法,我們得自己學深入才行;我們學不夠深入,信心不足。就好像說我們自己學佛,自己沒有受用,你要再去介紹給別人底氣不夠。而這一部書就是清朝的一位私塾老師,他因為做得非常好,好多人請他,你可不可以把你的經驗寫下來?因為古人都謙虛,最後太多人請他了,他寫下來了。就像老法師,好多人都請他講《華嚴經》,老人家就接受了。善知識都是謙虛。

  而這一部書裡面提到了好多觀念,真的我們沒有深入看,我們自己想,老法師說一想就歪了,得要過來人給我們講解。經教聽老法師給我們講解,包含私塾,這些真的一生幾十年都教書的,他們留下來的經驗。而且你一看他的經驗,統統都是述而不作,他每個做法都交代,《論語》怎麼說的,《禮記》怎麼說的,都有出處的。比方說他裡面提到了:「師嚴然後道尊」,這個「嚴」首先是什麼?老師自重,人家就會尊重我們。怎麼尊重自己?克己復禮,自己在自己的道德學問上這麼下功夫,自然流露出一種威嚴出來。所以不是看了這句話,師嚴而後道尊,你們都要尊重老師,家長都要尊重老師。很多東西是「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互動起來了,不是刻意操作,也不是刻意要求出來的。所以《無量壽經》這一段,「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要道法自然。怎麼道法自然?用真心。一有要求別人、控制別人的心,不是真心了。

  這裡面他都有開解到。顯然,他為什麼這麼開解?清朝就有這些偏頗,不單是我們現代。然後又提醒,有些人一執著,要十三四歲才可以給他講解,其他都不能講解了。你每天跟小朋友,他六七歲、七八歲,每天發生那麼多事情,你一句也不跟他講,那個機會點不都沒了嗎?所以麻煩就麻煩在我們容易一聽什麼就著什麼。那是指什麼?大部經。一些生活教育,像《小兒語》,這都是生活的一些行為,《弟子規》,他走路太快,去撞到桌角,小心小心,「寬轉彎,勿觸棱」;倒杯水,水都溢出去了,「執虛器,如執盈」,動作都要從容、要穩重;他到教室開個窗簾,喀把那窗簾都拉下來,太粗魯了,「緩揭簾」。你看一天有多少這種生活情境,要不厭其煩,以身教帶動,以言教提醒。甚至於你每一句經句能夠變成你整個環境的氣氛,比方說相觀而善,你可以帶動整個學生互相學習。

  但這裡面也提到一個重點,私塾老師帶學生要非常敏銳,而且要很負責任,裡面就講了,你是私塾老師,居然跑去茶館喝茶,你不在現場,你怎麼應機去指導他?所以我們接了哪個身分,做什麼事情都要盡力去做,要名符其實。私塾老師,「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你領了人家家長的束脩,你怎麼可以不盡心?大家要知道,那孩子跟他祖先是分不開的,他好好學,他真有德,他祖宗都沾光,一人得道,九祖升天。我們當老師不認真教,人家祖先都震怒。為什麼?我們會誤了人家的子弟,不進則退。

  甚至於這個老師,就讓誰年紀最大,大的帶小的,結果搞不清楚,大的有時候習氣更重。小孩五六歲憨憨的,很單純,你去叫那個十二三歲的來帶他,結果他的習氣重,甚至還欺負小朋友。我現在講這個事情,都不是我憑空想出來的,我聽過不少,我聽了心痛。我們要知道,一個小孩,他的家長讓他孩子來學傳統文化,我們要知道他父母要頂多大的壓力,因為畢竟重視的跟一般學制內的不大一樣。我們得要體恤人家的不容易,那我們就會認真。人家這麼信任交給我們,我們還不認真去做,這個都不是薪水多少的問題,這是責任的問題。

  做義工也要盡心盡力。你說我沒有拿錢,不能因為沒拿錢態度變得沒有認真,那還得了!而且說實在的,沒有拿世間的錢,拿的可是西方財,積功累德。你世間的財你有一億,解決不了生死問題。所以是西方財比較厲害,還是世間的財?既然是西方財比較有大用,那積累西方財,鐵定要比世間人工作更努力才對。所以不能因為我義工,我又沒領薪資,態度變成不夠認真,那真的我們就變冤大頭了。可以積累無量功德,變成去造業了,這個不是冤枉了嗎?

  所以這個作者就提醒了,假如大學生的習性會影響新來的、會影響年紀小的,你都要能夠把他隔開好。我們這個負責的人總不能說:「沒關係,孩子歷事練心。」你這個理也太高了,我們自己歷事練心就練不起來,還小孩?不能執理廢事,這個要就事論事,孩子那麼小,他是非善惡都不會分辨,哪個大哥哥做了哪個壞的動作,他回去就學了,就染了。所以「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要保護好孩子清淨心。

  剛剛跟大家提到了,我自己去念師資班也是很多感觸,但是我幸運在哪裡?成德幸運在我是先聽了老和尚的經教,才來學現代的教育理論,我有一點基礎判斷。我相信大家都學過行為主義學派,拿狗做實驗、拿老鼠做實驗,最後的結果拿來教誰?教人。諸位老師,我們來判斷一下,拿狗跟老鼠的實驗再來教人,請問要把人教成什麼?那不是很明顯嗎?所以你看現在的孩子愈教愈像什麼?他們的層次是欲望的層面。所以我們現在看到青少年,他為了自己的欲望,他可以墮胎。那很嚇人的,一年五千萬,未成年佔了一千多萬。你看人的行為,虎毒不食子。這跟教育理論有沒有關係?有關,你都拿動物的實驗來教人。你看喪失民族自信心要付出的代價多不多?我們不說別的,小朋友一定學什麼?二十四孝,個個都是聖賢人。我們不拿聖賢人來教,拿狗、拿貓的實驗來教。你看喪失民族自信心到這種程度,連個基本的判斷都沒了。

  所以老法師說,中國人是來救世界的,有道理。現在怎麼救?我們得把教育的成果做出來,不然世間的人你跟他講話的權利都沒有。所以老法師說,他去做倫理道德教育的實驗,在自己的故鄉做,被聯合國逼的。我們現在為什麼要做一條龍?我們不做出成果來,人家不相信我們傳統的教學法能出人才、能開孩子的智慧。可是我們想想,我們自己都還沒有學明白,都還不夠深入。所以我們做事情也要度德量力,理事,不能執理廢事;那也不能執事廢理,做任何事還是要有理論,傳統教育理論的支持,理事要圓融。

  我們現在孩子你可不能說讓他歷事練心,可能受的污染我們要盡力去避免。再來,我們自己時間、精力、能力都有限,我們這個時候說有教無類,只要肯來的我都收,那這個也得客觀一點,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我們在傳統文化要很冷靜,我也都觀察過了,這個傳統文化的學校,一開始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學生非常優秀,當然老師也是初發心很猛。有點知名度了,學生收很多,就收什麼學生?世間書讀不下去,父母沒辦法了,傳統文化來聽聽看。第一個,這個學生他一收,他要花很多精神;第二個,學生跟學生之間會不會互相影響?會。這些緣分是我們能夠事先判斷掌控的,我們不是不平等,我們做事得冷靜、得理智,我們不把成果出來,怎麼讓更多的家長、家庭相信?假如我們成果不出來,還產生很多問題,那甚至於可能讓相信的人都不相信了。這些事情我自身都有深刻的感受,包含我所觀察到的團體,慢慢慢慢的,本來前面的學生優秀,很快的就滑下去了。

  所以這個隨緣妙用,還得用智慧、理智來判斷。就像我們經營英國漢學院,我們的學生都要求他學術、德行,尤其德行方面。不然大家都還年輕,同學跟同學之間會不會互相影響?大人都會了,更何況是年輕人。而且我們得面對一個事實,學好終年不足,我們學個孝道要學多久?學壞一日有餘,這個同學罵髒話了,就學會了。你看財色,那個一染就會了,不要說一天,就一次,一個小時就染上來了。所以為什麼蒙以養正聖功也?功德無量的事業,太關鍵了,少成若天性。

  其實我們對漢學院的學生嚴格錄取,可能有學生會覺得我們不慈悲了。在這個時代,有時候做事,不慈悲是真慈悲,一般覺得慈悲是不慈悲。這個都得冷靜觀察,因為慈悲會多禍害,方便會出下流。心軟,也得要不能被人家有恃無恐。

  今天我們學生,我慎於始要求他,他會努力,他會提升,他會自己達到這個門檻。我今天沒有對他要求,他很簡單的就進來了,一進來,漢學院的學生這個名就掛上來了,他基礎不夠就染上來了。再來,他的壞習慣是造業,那麼多發願的學生都受到他負面的影響,那這個業他都得受。那是我讓他進來的,我慈悲嗎?每個人每天都在造業,造什麼業?是惡業還是善業、還是淨業?

  所以我們這個時代確實不簡單,西方的系統工業革命產生的,它的思惟是什麼?把人看作生產力。這個人要怎樣怎樣了,然後他出來可以工作,這是它整個教育思惟的狀態,主流是這樣。也會有一些好的,但是我們要知道它的主流在知識、技能的傳授。可是傳統文化不一樣,傳統文化前六個字:「人之初,性本善」,是要把他的本善開發出來。他好不容易得人身,你要讓他像人,你要讓他進一步向君子、賢聖的方向,向佛菩薩的方向去邁進。這些我們主事的人、領導、老師不清楚,我們這個舵到底方向要往哪裡走?而且我們花的是十方財,成德在英國漢學院戰戰兢兢,全球那麼多華人同修這麼信任自己、這麼信任我們漢學院,但面對的挑戰不少。當然,有佛法就有辦法,愈難,我們只要一心為公,佛菩薩會加持的,我們也不擔心,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

  你說挑戰、困難真的很多,只要自己把心用對了,挑戰、困難會成為提升每一個人的增上緣,這個很妙。所以老法師剛剛說的,佛法求的是什麼?真心,要用真心。我們要知道,在辦學的時候也會有業報現前,一個孩子有業力,一個家庭有業力,我們老師自身也有業力。剛好有情況現前,我們首先得要定下心來去應對,我們得要都正向去思考,正向去處理事情。那這個業報去掉了、報掉了,消業障。哪怕我們盡心盡力了,還得到很多的不理解、批評,也不要難受,都是幫我們消業障。但是自己要很清楚,我一定隨時要大公無私,我不能激於意氣,我也不能牽於感情,要冷靜、客觀、理智來面對每天所發生的事情。所以這個用真心重要。

  不知道大家自己在家庭、工作當中有沒有這樣的體會?一般人看了,「我怎麼這麼倒霉」,好像遇到了一個災禍一樣,可是自己的心境都是真誠去面對,念念為人想去面對,會達到轉禍為福,化危機為轉機,化悲憤為力量。其實我們想一想,我們以後的學生,人生會不會一帆風順?我想是不可能的。什麼時候我們老師展現給他們臨危不亂、處變不驚;進一步,在這樣的境緣還能忠恕之道,還能念念為他人來著想,那我們就教給孩子面對逆境、惡緣的心態跟應對的分寸。

  就像一個家庭,自己也見過,父母離異了,這個對媽媽來講,算是一件天大的事。這個媽媽假如開始抱怨,罵前夫,那她的孩子就在這種氛圍之下。可是她痛定思痛,包容、寬恕,縱使是對方錯,她也用這種心態,一來,她的孩子學到怎麼包容別人了;二來,這個母親的忍辱功夫就傳給孩子了,「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沒有壞事,心用對了,哪件事都能產生很大的價值;心用錯了,好事也變壞事。

  比方說我們現在辦學,資金不缺,因為老和尚福報很大。這是順境、善緣,可是我們的心用錯了,「反正我們又不缺錢」,花錢不夠慎重,這個法就表不好了。十方財,一塊錢要當兩塊錢用。

  剛剛跟大家提到李老他教學,其實這一段就讓我們從事教育工作,隨時能夠感受到學生的心,他的吸收狀態如何,這是清楚的。《禮記.學記》說的,知其心,然後可以救其失。這個我們得要冷靜,我們自己能不能感受到學生的心?不能感受,那我們當老師的能力還要下功夫。

  老師是個緣分,實實在在講,在台灣當老師,過去生修的福報,生活還是相對比較穩定。成德自己那幾年教學,感覺是很幸福。雖然實實在在話,六點多就出門,差不多回到家也六點,十二個小時左右,有時候天還沒亮就出去了,天黑了回來了,但是很享受。一來開車就聽老法師講經,聽了講經,一進校門開始用,在這個教學當中把聽的用出來,「禮敬諸佛」,每個學生都是佛;「稱讚如來」,我得看到每個學生的優點,哪怕是那個最調皮的,我也要把它練出來,我可以看到他的優點;「廣修供養」,有機會了,我們就把自己人生的體驗供養給學生,因為我那時候教的是六年級,很多有的都比我還高了;「懺悔業障」,今天這麼下來,哪個眼神、哪句話不妥當,自己沉澱沉澱,可以修正修正、反省反省。所以很充實,覺得一天沒有白過。然後回家又可以聽經了,一吃晚飯還可以吃到媽媽煮的東西,吃飯都是聽經,挺享受的。那還有寒暑假,還可以調息調息。福報!但是福報是前世修的,那這一世呢?這一世也得修。

  但是我們冷靜看,享福報,所謂三善道消福報,三惡道消罪業,我們聽一聽,那是消福報好還是消罪業好?好,這段話我們去體會體會。再來,我們遇到逆境、惡緣,消罪業;我們遇到順境、善緣,沒有好好珍惜,消福報。尤其吃公家飯,吃著吃著變成應該的,這一念心福報就損得厲害了。領公家的要為公家負責,要為下一代出人才負責。我們是對納稅人負責,我盡到力了,無愧了。

  所以今天我們教書用真心,不能享福報而已。我要不斷提升我的德行、我的教學能力,這個才是真心。所以我們看到李老師,他完全能夠感受到學生的狀態,所以他不講,講了你僥倖了。當然,李炳南老師那是在四五十年前,甚至更久以前,你現在假如這樣,可能一個學生都沒有了,所以大家要看實際情況。就好像章嘉大師教老和尚,第一次見面,半個小時沒說話,你看老和尚就坐了半個小時;現在假如這麼教,我看一個人也沒有了。但是不能不清楚學生的心,章嘉大師會這樣教老和尚,鐵定是他觀機,應機的。你看李炳南老師教老和尚,「你不用抄筆記,不用抄筆記」,都是應機;「你守三個條件」,都是應機。

  老人家說了,「現代這些方法幫助你記憶。記憶是什麼?幫助你分別,幫助你執著,你永遠不會開悟。」我們都不能看外相的東西,大家去觀察一下,一個孩子七八歲的眼睛比較亮,還是二十歲讀大學的比較亮?大家去觀察看看。老法師九十歲,那眼睛比我亮多了。你看老人家當時候八九十歲,跟我們一拍照,那個照片一看,就是他老人家最招眼,我們是他孫子輩的,站在他旁邊,都很不莊嚴。你看他學的是智慧,他不是學那些去分別、去執著的東西,他不是硬記的。

  接著老法師講了他怎麼學的,這對我們很重要,「我聽李老師講《華嚴》,我只聽一卷,一卷聽完之後,下面我都能講了」。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怎麼來的?隨問隨答。「因為老師的思想、理念我知道,教學方法我也知道,我在台中是學這個。用什麼心態來講,用什麼方法來講,這是活的」,教學是活學活用,不是照本宣科,「這沒有辦法教的」,這要靠自己去領悟,有時候老師講多了,把我們的悟門堵住了。必須長期去聽,長期跟隨老師,一堂課都不缺,你慢慢在這個裡面去體會、去琢磨,你在這裡體會得心得,然後自己在講台當中能夠靈活運用。

  老和尚是對大眾,我們是對孩子,但是那原理原則是完全相通的。而且我們得把老師學的心法學會。傳統文化我們得學通,怎麼通?傳統文化是師道,我們得跟著一個過來人跟他學。孔子也說,「子張問善人之道」,善人怎麼修道?怎麼修大學之道?孔子說:「不踐跡,亦不入於室。」你要跟著老師的腳步。所以老法師這裡說,你要長期跟隨,你才能掌握老師他是怎麼把佛法完全用在他的人生,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你這樣去跟隨、這樣去觀察,你每天都有悟處,原來「隨緣妙用」是這麼用的;原來「柔和質直」是這麼攝受眾生的;「威儀住持有則德」,一舉手、一投足都給學生正面的影響;「普代眾生受苦德」,他是這麼樣不辭勞苦的,我們跟著善知識、跟著老和尚體會到了。

  我們這樣跟隨下來,說實在的,臨時人家問說,你學到什麼了?有時候一下還不知道怎麼講。但是自己讀《論語》、讀《無量壽經》,一讀,比方「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就會想到老和尚,好多國家領導跟大使都來向他老人家請教,他怎麼得到的?溫良恭儉讓,人家對他信任,語言不通的人都信任他,他現在身上透著慈悲。我們讀《無量壽經》,「德遵普賢」,「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好像每一句一讀,老和尚的影像就浮起來了,「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你看老和尚看著這些孩子,都放在心上,要辦學,教下一代太重要了!你不能把孩子教成漿糊,他得要修定,你給他生活教育。你不能一天七節課,四十分鐘,再換另外一節,他第一節課學的東西還沒定下心來,又換第二節了,又是不同的內容了,他的心隨時不安定。

  我們就是這樣過來的。諸位大德同修,我們問問自己,我們那十幾年的歲月,讀了那麼多書,記得多少?很嚴肅的問題吧。你看李炳南老師他們這樣讀下來,全記住了,到了九十歲都沒忘,隨時可以引經據典。那是人生最黃金的歲月,老祖宗的智慧看得很清楚。

  所以我們也得跟著師父學通,師父是怎麼學的我們得看懂。你學老師每句怎麼講,那是學死東西,那個不能變化,不能契大眾之機。聽眾裡面有程度高的,也有程度低的,都要面面顧到,讓所有的聽眾都生歡喜心,這樣的講課叫成功。這種講座非常不容易,因為聽眾程度不一樣。當然一個班級裡面程度也有差異的,但是我們跟老和尚,長期聽他老人家講經說法,慢慢就學到了老人家的思想、理念、教學的善巧方法。

  剛好有老師有談到,這個跟剛剛所論述的還是有一些相關,跟大家做一個探討。第一個問題,這是劉老師問的,孝道的確是很重要,有些學生弟子有時可以嘗試引導其多替父母著想,而弟子遇到的學生有目睹家暴,或是被家暴的學生,有些家暴是無道理的時候,請問輔導時要如何教孝道才會比較恰當?

  我們剛剛說了,我們在面對學生的時候,我們要了解他的心理狀況。假如他已經是被家暴的對象,我們一下子又要求你要孝順,你說他能理解嗎?法沒有定法,不能死板,要應機。縱使他是目睹家暴,其實那個對內心的煎熬還是非常非常大。我們讀到這個問題都感覺心痛,在孩子小的時候經歷這些東西,對他的人格的衝擊都挺大的。但是我們還是相信有佛法就有辦法,因為畢竟孩子遇到了,我們也得陪伴他走出前面的陰霾。

  孝道它的精神是知恩報恩,恩德最大的首先是父母,沒有父母我們沒有辦法生存。比方說父親家暴母親,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要念母親的恩,也是教孝道。面對父親的錯誤,我們要引導他去包容、去寬恕。人這一生鐵定會面對這些人事境緣的。所以為什麼老法師常常引一句經文,「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

  整個引導,首先我們要很能體恤孩子的痛苦,孩子一感覺老師理解我,他的心就打開了;打開以後,我們可以隨著他在吐露真言當中順勢提醒他該念的恩。其實人一念恩,他的正能量就上來了。他一直在想那個怨,他就會沉浸在裡面,你幫他提起來,慢慢讓他都看恩德、都看正面的。這就是陪伴他的過程,一個非常重要的原理原則,引導他念恩忘怨。

  我也曾經遇過做社工工作的同修,他說我看到這個資料我都想打他爸爸一頓,我說你首先自己的心要平靜下來,不然你處理不了事情。甚至於有孤兒,他就是被父母拋棄的,那這個時候就不能是著在一個教學的相上,孝道就是要教知恩報恩,就是他的幼兒園園長、他幼兒園的老師,他跟你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他對你的照顧超過一般人的親生父母,你說這孩子哪有不感動的?

  當然,這個都沒有一定的一個步驟規矩,都要順著孩子他的內心狀況。甚至於讓他首先懂得愛自己,「你看你現在被你這些念頭一直在折磨你的身心,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我想這些引導他應該都能接受。進一步再引導,其實犯錯的人他不懂,甚至犯錯的人也很受到良心的指責痛苦。這個就要看我們實際觀察到的,在談話的過程,能夠在適當的時候可以引導他放下這些怨。所以道理也不能硬貫上去,也要體恤到學生的心。

  第二,面對目睹家暴,例如爸爸酗酒,生氣時會摔東西、打媽媽等等的學生,有些會非常乖巧,會聽被家暴父母的抱怨,往往這種學生會變得很擔心被家暴的父母,平常劉老師會提醒要如何保護自己,以及讓小孩知道,父母吵架往往不是自己的錯。這個引導很重要,不然小孩他接受到這樣的磁場他會自責,自責就成為他心裡的心病,都要協助他放下這些心上的煩惱。就算是為了教養自己而吵架,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負責,因為父母有權利可以決定如何溝通管教小孩的方法。

  我想我們還是就事論事,不能說把責任全部推給父母,因為小孩在其中,假如還是有他不妥的地方,我們也可以在這方面去提醒他,讓他來改進,這個也都要看客觀的狀況。而父母確實是有權利,因為小孩還小,他是監護人。但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叫多管齊下的時代,有機會跟他父母交流,我們要抓住時機點。甚至於你跟他接觸時間有限,也可以把一些好的書,或者好的這些演講介紹給他。甚至於這個孩子夠善根,你好好帶他,讓他做到他的父母慚愧、感動,這也不是沒有可能,因為他的父母也是人之初性本善。我們也有接觸家庭裡面學傳統文化,被小孩感動的也有。大家有空可以去看一部電影叫「暖春」,有介紹過嗎?那是一個孩子,她的行為感動大人。

  這樣引導是不是符合孝道?這個就很關鍵。我們是依《弟子規》,依聖人做人做事的標準,不能說父母錯了,我們都要說父母是對的,那這個不妥。我們要依法,不是依人。《弟子規》也有教,「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所以勸父母也是孝道,沒有違背孝道。《孝經.諫諍章》裡面就提到了:「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有人批評說傳統文化愚忠愚孝,那是他對經典沒有深入。孔子在這個「諫諍章」裡面,曾子說:「那都順從父母,這樣是不是孝順?」孔子說:「這是什麼話!這是什麼話!」重複兩次,你不能理解偏掉了。

  我們就事論事,依《弟子規》,依聖賢佛菩薩教我們的原理原則來引導孩子,來就事論事。當然,這個孩子很擔心自己被家暴的父母,這個我們也可以依宗教信仰來引導他,讓他可以藉由佛菩薩的力量,或者這些各個宗教的這種力量讓他安下心來。因為他擔心對他沒有幫助,對父母也沒有幫助,所以這些心念我們都讓他往正向的方向去引導。

  還有兩個問題,因為時間到了,我們明天再交流。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