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第9集

  成德法師:陳校長、諸位老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陳校長: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們從老師們寫的心得,可以感覺大家的學習都很積極。而學習老法師說到,從古至今,修學有成就的人都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就像孔子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這個如之何就是該怎麼辦,他遇到事有一個態度,主動去解決問題。就像我們修學,主動去突破自己的瓶頸,因為學如逆水行舟,不是進就是往退了。

  我們從老人家他的行持看得出來,老人家都是迎難而上,可謂見義勇為。舉個例子,老人家在聯合國發表專題報告,尤其是在討論怎麼促進世界安定和平,要有方法,老人家把方法講了,其實就是我們老祖宗的五倫八德。問題好像很多,從相上看好像很複雜,從根本上看,就是人忘了怎麼做人、怎麼用心。有一個詞叫「忘八」,我們現在不了解本來的用意,現在變成罵人了,其實以前是什麼?提醒人,很含蓄,別忘了八德,叫忘八。你看人很厚道,不直接講他的問題,就提醒他別忘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大家不要小看這八個字,所有的問題,只要人的心念,就是不管他的身心、家庭,或者團體現在是什麼狀況,只要人的心念回到這八個字來,問題就慢慢解決了。假如有孝悌的心,家庭的問題就解決一大半;假如有忠信,企業、團體的問題很多也都化解了,現在很多誠信問題,跳槽,你看有忠有信,這問題化解了;禮義廉恥,整個為官者、有影響力的人都懂得禮義廉恥,那就帶動社會走上正軌了。「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既張,國乃復興;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管仲是相當有成就的政治家,諸位老師們,管仲我們要不要學習?管仲很善於遇到危機的時候把它變成轉機。所以老師們在遇到學生犯錯的時候,假如老師用對心,自己受益了;假如當場脾氣上來了,自己火燒功德林。所以《無量壽經》說,「貯功德,示福田」。其實這兩句話已經點出了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用菩薩的六度,貯功德,功德,戒定慧才有功德,假如我們一生氣了,戒定慧沒了。功德為什麼用功德林?因為功德不好儲存。像森林,你要形成一片森林,那沒有個二十年的工夫它長不成,要慢慢積累、慢慢積累。要成就功德林不容易,要把功德林毀掉,就發個脾氣,就像一把火就把它燒了。所以功德不容易儲存,福德比較容易儲存,但是功德才能出輪迴,福德出不了輪迴。這是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知道有六道輪迴的佛弟子們必須很慎重對待的問題。所以六祖大師說,生死大事,福不能救。當一個帝王,一個大富大貴的人,我們也看到這個世界上很多富可敵國的企業家,當無常到他面前來的時候,他一點都做不了主,解決不了生死問題,解決不了輪迴的問題。

  所以六祖大師這句話很懇切提醒我們,修再大的福報,出不了輪迴的,得要修功德。在哪裡修?就在我們的工作當中,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都用六度、都用普賢十願,都是功德,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應酬是功德,因為都用對心了,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件事不是功德。所以老法師特別強調,「會麼?」我們得要會修,我們得要用對心。所以我們所有的課程都是在探討我們怎麼用對心,我們怎麼用真心,不能過,也不能不及,更不能被貪瞋痴慢疑給障礙住了。《金剛經》說:「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忍辱對治瞋恚,不然一發脾氣,功德全部燒掉了。我們從事教育工作,首先得要降伏瞋恚心。

  「示福田」,福田大分三種:恩田、悲田、敬田。我們的孩子真正明白福田心耕,他自己不會跟自己過不去,要給自己積累福分。所以講明白很重要。假如我們不講明白,像我自己求學的過程,感覺到一種競爭的氛圍,看到同學考得比我高,我嫉妒心就上來了;看到別人考得比我低,我幸災樂禍的心就上來了,那就變成一個沒有福報的人。看到同學考得比我低,悲田,我去幫助他;看到別人考得比我好,我去請教他,恭敬人家的成就,這個心隨時都在積累福報。

  我們當家長的人有很多煩惱,人之所以有煩惱,都是因為不明白道理,明理了,理得心安。像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我們也有很多擔憂,不是為自己擔憂,很多是為了孩子擔憂,那擔憂不如給他個祝福,不如給他念佛迴向,不如讓他明理。再來,有時候擔憂在哪?我的方法對不對?有時候我們的擔憂是在這裡。這種擔憂是很有責任心的老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比方有老師問到了,教師以最大的愛心、耐心來陪伴孩子成長,然在此同時亦知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那麼在寬嚴鬆緊之間,宜如何拿捏分寸或持守原則,方能更利益於教學?

  我們都知道要寬猛相濟、要恩威並施,這個分寸要抓在哪?佛法有一句話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只要我們把心用對了,就不會偏差在哪裡。比方《大學》說:「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我們完全真誠去做,裡面沒有自己的得失,沒有自己的情緒在裡面,也沒有成見、沒有是非對錯在裡面。其實還是這顆心。

  其實老法師都把綱領告訴我們,他老人家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談到了五心五行,五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五行: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其實佛所講的經教從理上講,就是指導我們恢復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現在要去指導孩子,但是更根本的是護好自己的心。我的心都沒有受到得失、人我,沒有情緒,沒有感情用事,那不會偏到哪裡去。而且隨著我們在指導學生,我們的閱歷會愈來愈豐富,愈處理愈純熟。

  什麼時候可以純熟?因人而異,很用心的老師,可能他教一二年,就比人家教三十年有經驗。至誠感通,真誠心學的時候,很短就掌握住了。假如利益學生的心不夠切,有時候我們摸索了一二十年,還不得其門而入。所以還是心是根本,士有百折不撓之真心,方有萬變不窮之妙用。其實我們自己也要感受,當我們的心不受到這些煩惱的干擾的時候,我們往往在處理事情的時候都有靈感出來。

  像成德,我的性格相對溫和,那我要不要在一些重要時機現怒目金剛相?大家覺得需不需要?成德最近在參不二法門,這個怒目金剛跟慈眉善目是一不是二。大家一聽,暈了,怎麼會一樣?從外表上看差別很大,從根本上都要從利益學生的心出去,它就平等了。假如不是從利益學生,怒目金剛變成發脾氣,那不對,那造業了,火燒功德林,只會造成同學說,「我的老師很凶,脾氣很大」,這個我們就有流弊了。

  所以佛法的學習讓我們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然後看事情也不容易看在表面,要看在根本處。很多祖先的教誨都是提醒我們,用心要在中道上。比方說,「寬厚者,毋使人有所恃」。我們很容易包容人、很寬厚,可不要讓學生有恃無恐,「反正老師又不會責怪,老師也不罵我」,他就比較放肆。所以當老師也要有威嚴,但是這個威嚴可不是因為強勢出來的,要有道德之威。我們處處以身作則,本身就會給孩子一種威嚴。

  我自己是很有感觸,像我的父親很少指責我們,沒有到很過分他不會罵人的,而且每一次批評也都會講清楚我的錯在哪,不是說情緒起來,不是的。可是平常的時候,只要我父親在,我們三個孩子都挺乖的。所以一個家都得要有黑臉白臉,這個是很重要的。我們也不能又著在文字上,威就是要很凶,這個就解錯了。

  寬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你很精明,明察秋毫。你看每個人的性情不一樣,有些人比較大而化之,有些人很精明,但是都不在中道,要慢慢調到中道。精明者,不要造成人家一看到你就緊張兮兮的,看到你的眼睛他就全身不自在,因為你特別苛刻,那這樣又有點過了。這都是古人處世的哲學。

  佛法的中道在哪?就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更具體的講,真誠是中道,清淨是中道,平等是中道,正覺是中道,慈悲是中道。但是這個慈悲不會造成多禍害,這個方便不會出下流。

  我們老師們每一天在教學的時候,我想境界不少,但是不要緊張,也要信任自己。我記得我第三年教書遇到了四大天王,當時候每一次要去上班,我就想,他們不知道今天要給我出什麼招了。結果有一天,班上一個很老實的孩子,很木訥,就到我講桌旁,他也沒說話,就看看我在做什麼。其實老師自己的心很穩定,對學生就是一種穩定的力量;我們每天很浮躁,也會影響小孩。而且我們心一穩定,很多機會點你就觀察到了,你就會順勢而為;我們心不穩定,好多機會點出現,我們可能都看不到了。機會沒掌握住,很可能孩子他心態錯了、行為錯了,沒有得到適時的指導,就可惜了。所以我們當老師的調心的功夫很夠,走進校門,家裡的事要先放下,不然心定不下來;走出校門回到家裡,學校的事要放下,都是要練放下的功夫。

  這個孩子突然笑著跟我說:「老師,你來了之後,我們這幾個同學變乖了,我聽到他們在說,他們每天來上學就說,很怕老師不知道今天要出什麼招了。」他們每天也很害怕。我一聽,難怪我們小時候看布袋戲的時候,大家都還記得吧?你看兩個高手互相站在那裡站了半天,大家知不知道最後結果誰勝誰負?那個定得住的人一定是勝利的,誰先出招了誰輸了。一個人心先動了,他的破綻就出來了,他有妄想分別執著了。我們很定、很真誠,感通,孩子起了什麼念頭你很容易感覺到,他偏在哪你容易看得出來。當老師的人有時候慢慢慢慢可以練出來,學生一問你問題,你可以知道他的心,你就可以針對他的心態去回答。回答問題可沒有固定,因人而異。這也是《禮記.學記》教的,知其心,然後可以救其失。

  剛剛跟大家提到,老法師給我們表演了,「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都是主動去突破。因為當時候成德也覺得,老人家誠心利益眾生,所以因緣就安排他老人家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參加這些和平會議,也就有機會跟這些專家學者交流。確實講得很清楚,我們老祖宗五千年教育的智慧、理念、方法、經驗、成效都告訴他們了,內容不外乎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剛剛分析了一下,人心只要回到這八德,慢慢這些問題都化解。結果講完之後,這些專家學者跟老人家說,「你講得很好,是理想,做不到」。那當下老人家的態度就是我們的學處了,我們一般的人容易怎麼樣?氣餒,「沒有人家支持,好沮喪」。當老師的不能沮喪,因為我們的學生以後要面對很多挑戰,我們也要把勇於面對問題的態度,在身教當中傳給學生。所以剛剛孔子說的,「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人的念頭會感召,我們沮喪了,我們退縮了,就兵敗如山倒,甚至於很多這羅剎惡鬼看到我們消極了,他就是來障礙孩子們成聖成賢的,我們一消極了,他們全來了,讓你愈來愈沮喪。所以一念都是感召。假如你一念積極、勇猛,佛菩薩就加持了,馬上靈感就出來了。

  在《太上感應篇彙編》有一個公案,可以讓我們體會一個念頭的差別非常大。有一個人,他在朋友很困難的時候盡心盡力幫助他,結果這個朋友現在沒那麼困難了,也不還他錢,他就很生氣,氣到拿著刀要去找他朋友,「我非給他個教訓不可」。走啊走啊,經過了一個道場,裡面有修行很高的人,他經過了。結果到了這個朋友家,他氣沖沖的,看到裡面他的父母、他的小孩,他一看到人家有父母、有小孩,他的心就軟了,「算了,算了,不跟他計較了」,他又走回去了。結果又走過這個道場,有一個修行很高的人就出來了,就跟他說:「你剛剛是去做什麼?」他就把這個過程告訴這位道人。這個道人就跟他說:「你剛剛從我這裡第一次走過去,你身邊全是惡鬼羅剎;而當你走回來的時候,你身邊都是天神在護佑你。」就是個念頭,差別很大。

  所以諸位同道,我們一念可以感諸佛如來、龍天善神加持。《淨修捷要》第三十一拜:「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眾。」這一拜成德很有信心,因為老法師說一念遍虛空法界。尤其我們又讀過《無量壽經》,我們一個念頭,清淨海會眾菩薩都知道,我們是為了成就學生,哪有清淨海會眾菩薩不加持我們的道理?

  其實我們當老師也可以愈當愈簡單、愈當愈輕鬆,就像老法師慈悲教導成德的,「佛菩薩祖先承擔,你把心用對就好了」。一句法語有多大的力量?成德覺得太大了,從真正接受這句話開始,我的肩膀比較放鬆了,人家幫我推拿也比較不用費那麼大勁了。

  我們看到老人家遇到專家學者說,「是理想,做不到」,師父馬上體會到了,現在最大的危機不是環境,不是經濟、糧食這些問題,最大的是信心危機。

  我們剛剛已經說了,所有的問題都是人心的問題,連天災都是人心的問題,這個我們得懂。《尚書》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我們有同學他們現在在學《禮記》,《禮記》裡面有「月令」。以前當皇帝的人,他要以道治天下,他要隨順自然法則,今天他夏天頒布的政令是錯誤的,大自然就會有異象在秋天出現。所以古人很相信天人合一。為什麼以前的皇帝一遇到好幾個省乾旱,他肯到天壇去祈雨,然後懺悔自己?因為老百姓是他教化的,會有這麼大的災難,當然自己有責任,「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一個國家是這樣,一個團體也是這樣,有出現什麼人事問題,我們主事的人也要反思,有可能是自己的一念心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位置愈高,影響面愈大,這一念產生的影響愈大。所以經典裡面提醒我們,「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行下效。我們上位的人有偏心的話,那底下的人偏得更厲害;我們上位的人喜歡什麼,下面的人可能比我們更嚴重。所以經典裡面說:「楚王好細腰」,楚王喜歡腰很細的女子,國中就有很多女子餓死。你看他一個領導者這個心態,馬上反映在底下的人身上。

  所有的問題都離不開人心。老人家洞察到最大的危機是信心,因為沒有信心他就不肯學經典,不肯學他就不明白五倫八德,他就會造業,所以解決問題得要看到根本。《禮記.學記》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老人家明白,所以他講經沒有中斷,講了六十多年。老人家講得很圓滿,他表演得也很圓滿,不疲不厭,把師道展現給我們。我們有這麼好的老師也是我們的福報,我們起而效法。

  老人家體會到信心危機了,他不只沒有沮喪,他更積極的思惟。怎麼化解危機?那得做實驗。你把實驗做成功了,人家才相信;你現在講理論,人家說那個都是理想,做不到。所以在故鄉辦學,老人家說是被聯合國逼出來的。

  諸位老師們,剛剛我們講了老人家在聯合國的這一段故事、這一段公案,跟我們有沒有關係?很有關係,現在最大的危機是信心危機,所以做出榜樣來比什麼都重要。誰來做?這個時候可不能看看東看看西,孟子說,「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但是做榜樣也不能著急,欲速則不達。

  我們有老師問到,她的先生在國中教書,他都在辦公室個人辦公桌上播放傳統文化的演講,不斷循環播放,一來自己聽;二來,同事及學生經過時可能聽到一二句,就能得受用。成德先在這裡隨喜功德,我的福報比較不夠,要常常修隨喜功德,這樣我才長得胖。這個很可貴。現在的困擾是,在學校推廣聖教往往被當作傳教,送學生《了凡四訓》原文書及白話翻譯,被當作佛經,甚至校長都來關切,再三叮嚀,不可以在校園內宣揚宗教思想。

  諸位老師,我們老和尚下功夫最深的經典,《華嚴經》,《華嚴經》是事事無礙。《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所以我們學《無量壽經》,我們也要事事無礙。《華嚴經》最核心的普賢十願,整部《華嚴經》都是在詮釋普賢行。那我們禮敬諸佛,現在的局面也是諸佛,我們總不能這個做法讓校長跳起來了,那這個可能就適得其反了。我們要恆順現在的形勢,恆順眾生。

  但是形勢會不會變化?它會變。今天校長來關切了,你不要一下子,「好沮喪,我要做好事,怎麼都得不到認可?」那這個時候還是要調心,「人不知而不慍」。事事是好事,校長來關切也是個緣分,他不來你還沒機會跟他交流。你面對事情都很積極樂觀,滿重要的。跟他充分溝通,在溝通過程,他的接受度我們了解,因為我們也在表演五倫關係,校長跟自己是君臣關係。《中庸》講:「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你今天一個官員,你要去利益一方百姓。比方說我是市長,結果我現在要利益這個市的人民,可是省長不認同我,你說我好做嗎?就很難發揮了。但是不是去討好,這個都不能解錯了。不要一下子你的好意讓他誤解了,那這個我們就太著急了,順勢而為。其實有時候是因為不了解,你慢慢有溝通了,甚至於是你的班級有變化了,他開始關注了,或者他那個擔憂去掉了,誤會化解了。所以做什麼事要循序漸進。

  在東北有一個學校,吉林松花江中學,他們在二OO七年就把《弟子規》引入學校,而他們學校這麼認可,是從一個老師、一個班級開始做的。全校幾千個學生站在操場上,校長是個有心人,特別關心學生,然後一看下去,就有一個班站得筆直筆直的,氣質跟其他班都不一樣。然後校長去巡視,走過這個班級,學生都專注在聽課;走過其他的班級,都會有學生彎過來看,不夠專心。他看到、感受到這些現象,就開始去了解,原來班主任把傳統文化《弟子規》拿來指導學生。校長有信心,就從一個班開始推廣開來了。

  所以首先我們自己要有信心,「人之初,性本善」。假如他還是覺得《了凡四訓》有宗教,那沒關係,我們教《朱子治家格言》,我們教《弟子規》、《小兒語》,然後把《了凡四訓》的故事加進去就好了。事事無礙,不一定要執著一定要有這本經本我才能教。

  還有問到,現前的疫情應當如何看待?

  剛剛跟大家交流了,從理上,佛陀所講的經教不離「心性」兩字,都是在指導我們捨妄歸真,放下妄心,提起真心;從事上不出「因果」兩個字。我們從印光祖師的教導,我們掌握了重要的綱領,所發生的事都不出因果。

  為什麼疫情會這麼嚴重?跟殺業有關。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那現在因為疫情死去的人那麼多,我們確實表達哀悼。而佛法講:「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是覺悟的人,他看事就不是看結果而已,他看到原因在哪才能化解。不然世間的人不看因,只在結果當中哀傷,那可能哀傷完了,沒有災難的時候他又開始縱欲了。結果更大的災難又來了,解決不了了。

  我們看到佛經裡面就提到了,好像有把資料發給大家了,都有出處的。阿難尊者就啟問,為什麼會有這些瘟疫?那就是我們對海裡的眾生殺害得太嚴重了,牠們的瞋恨心起來了,一定要報復。所以好像有不少疫情是從動物傳染開來的,甚至還有陸上大型的動物我們殺生,牠們那個瞋恚心的力量更大。成德都有遇過,一個家裡面好多人生病,或者甚至二三個親人死了,後來去了解,殺害了很有靈性的動物。比方說狐狸、黃鼠狼,這些靈性很高的,牠瞋恨心太重,一直抓著報復的機會。所以不能傷害眾生。

  我們台灣真實的例子,報章雜誌裡都有。有一對夫妻,他們也供神,結果供神有一些吃的東西,發現雞腿不見了,很生氣,然後就故意再擺雞腿,看看誰來了,結果一條母狗來了。這條母狗是因為離開了自己的家,結果生了,好像生了七隻小狗,沒東西吃,牠也是母愛的光輝,就趕緊在附近找吃的,那牠才能夠去餵乳,不然牠自己沒營養了。結果這對夫妻一發現很生氣,直接就把這隻母狗扔進火爐裡面去了,那很悲慘,接下來七隻小狗都死了。後來這對夫妻幾個兒子相繼出意外,他們自己也非常痛苦,我也是在拜神的人,怎麼我會遇到這麼不幸的事情?後來好像是去請教玄天上帝。當然,也不要輕易亂問,縱使有機會遇到了,也要用自己的理智判斷,他講的有沒有根據,這個不能迷信的。結果就告訴他,你殺了很多生命,他們莫名其妙,你去看哪一個橋下有七堆小狗的骨骸,你去看看。真的去看,真有,後來他們自己也就不抱怨了。

  所以我們傷害的生命,「出乎爾者,反乎爾者」,這個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那當然,我們處在這樣的情況,我們好好念佛、好好放生、好好修行,迴向整個人類,讓這些災難早點過去。然後我們好好教學生,讓他們以後能弘揚聖教,才能化解整個地球的共業。所以我們面對災情,我們也不要悲觀、不要沮喪,我們化危機為轉機,化悲憤為力量。任何境界都讓我們提起菩提心,提起一分道義,就對了。

  跟大家一開始是交流我們師父上人對於一條龍因緣的一個指導,大家手上應該有這個資料,可以打開來。老人家一開始就說到,辦學是第一功德。「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家庭如是,一個社會如是,一個民族亦如是。我們要培養人才,那人才不是一天、兩天培養的,「百年樹人」,所以要辦一條龍學校,拯救世界的危機。那辦一條龍學校,一條龍首先要搞團結,不是分散。「家和萬事興」,團結力量、不分彼此。老人家接著說,弘明是一個很好的榜樣,而且他們也非常無私,把他們的經驗和盤托出告訴我們,我們要珍惜。

  成德自己觀察,我們這一二代,就是成年以後才學傳統文化的,要接受別人的經驗、接受別人的勸都不容易,要落實到《弟子規》這句「聞譽恐,聞過欣」都不容易。這是我的觀察,不一定對,僅供大家參考。我們讀這個《阿彌陀經》說,「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成德藉這一句法語延伸一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接受別人的勸、接受別人的經驗教訓。所以福在受諫,能接受提醒的人有福報,少走彎路了。

  成德走這條路剛好十八年,沒有太多成功的經驗給大家,不過失敗的經驗倒不少。所以成德也很願意把這些供養給大家,大家別走我的彎路,這是我的責任。但是也很少會有人主動跟我們談這些經驗。所以見思煩惱很厲害,見惑,自己的見很重,會下很多定論,從果推因推錯了,從因推果推錯了,就會造成障礙。而且有一點很重要,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一個領域隔行如隔山。包含傳統文化,它也有傳統文化的這些模式、經驗,體制內有體制內的操作,傳統文化也有傳統文化的操作,甚至於傳統文化你要拿到企業去,你也不能生搬硬套,所以術業有專攻。「滿招損,謙受益」,不能說我哪裡有經驗,我就要用什麼方法。而且一個人能接受別人勸,所有人的智慧跟經驗都被帶動起來了。而且我們共同依止老法師的經教,一探討了,每一件事對我們都很有幫助。所以老人家這裡提到了,可以請他們來協助。那我們很歡喜,我們悟道法師有帶領團隊來跟我們鴻仁請教,他們也要辦學。那我們已經經營了一段時間,這些經驗都很寶貴。

  那師父有講了,從幼兒園大班到高中畢業。那高中畢業以後呢?歡迎到英國漢學院。我們分工不同,我們負責最後這一段。老和尚說,所有的供養全部拿來做這個事業,這個事業做成功了,大家功德圓滿。但是這裡我們要小心一點,老和尚福報很大,所以淨宗學會不缺錢,可是不缺錢對我們的挑戰就是不夠珍惜十方供養。有一些道場連買米的錢都很勉強,他一分一毫就很珍惜。所以在順境比逆境還難修,逆境警覺性很高,挑戰來了;順境是福報,不知不覺變成應該的了。這個在我們這一二代人表現得很明顯,從小沒吃過苦,沒幹過農活,出生了,他要吃什麼,你就買給他吃了,他覺得都是應該的。突然有一天父母不順他的意了,很生氣,甚至打父母、打爺爺奶奶都有。這個就是愛之不以道,把他寵壞了。所以順境教孩子比逆境教難,要教出他的感恩心。

  所以佛門吃飯也是在修行,食存五觀。每一天吃飯,告訴同學們,你今天吃的有幾個行業在為你服務,你一天超過一百個行業在服務你。孩子們一聽,有這麼誇張嗎?大家一想,當你要洗把臉,第一個,鏡子有鏡子公司,自來水有自來水公司,你洗臉要有毛巾,你刷個牙,牙膏有公司、牙刷有公司,還要用個牙線。你看光是一個廁所裡面,你每天使用的幾個行業?這才第一個,一天剛開始的場景,你再繼續三餐吃下來,那多著了。「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人能知道感恩別人的付出,他絕對不會瞧不起人,他會尊重人。我們現在有錢的人為什麼不尊重別人?我有錢,你就應該幫我幹。這樣的心態,不是別人可憐,他也很可憐,他一生都不會快樂的,都活在傲慢當中。人怎麼快樂?學而時習之。真正落實,用仁愛的心、用真心,這種快樂從內心出來的。現在的人誤會了,覺得快樂從哪裡來?從外面來的,那叫刺激。而且刺激會有副作用,樂極生悲。你看很喜歡,一有煩惱就去大吃大喝了,那鐵定他慢性病會提早到了,所以那樣的樂都有副作用。

  孩子每天面對那麼多人事物,他的心態對不對,我們都要觀察到,統統是我們的機會教育點。可是我們自己沒有這樣的感恩心,不可能這樣去指導學生的。所以當老師最重要的,提升自己的心境、提升自己的德行、學問、能力,一有機會你就可以護持到學生了。

  我們看了不少團體,現在好多團體經濟困難,老和尚的團體不缺錢。從果推因,為什麼?老人家心量大,統統都是布施,所有的法寶布施,光是《四庫全書》就印了一百一十二套,《四庫薈要》三百三十多套,愈施愈多,表演給我們看。甚至於把財布施到自在展現出來了,為什麼說自在?不需要錢的時候,一毛都沒有。為什麼?你放了幾塊錢、幾毛錢在身上,噹噹噹噹挺吵的,還有點負擔,會不會掉出去了?一毛都沒有。你需要多少,它就來多少,這個自在!你說他銀行裡沒錢,要相信佛菩薩的銀行,你愈施,它因緣成熟它就回來了,但回來你要更施。所以要捨,捨了就會得,得了再捨,愈捨愈多。

  可是我們處在老人家的團體裡面,那我們得要注意了,老人家福報大,可是我們要惜福。不只我們的財用寬裕,連人力都不缺,很多人來做義工。可是這對我們又是一個挑戰,這義工是因為老和尚來的,不是因為我們做得讓他們歡喜他們很願意來。假如我們對待人家沒有用六和敬,沒有溫良恭儉讓,讓人家不願意來了,把人家的法緣都障礙了,這個業就很重了。甚至於障礙人家了我們自己還不知道,你不做義工有的是人做。你看享老和尚的福報,但是我們沒有反省。所以順境很容易墮落,福報很容易墮落。順境淘汰人,逆境磨鍊人。

  我也面對不少團體的負責人,我都跟他們共勉,一定要把這麼多年走過的路,好好的沉靜下來反思,因為我們沒有反省清楚,我們以後還會犯這些錯。我們為什麼會犯?強者先牽。我們本來做人做事的習慣就是這樣,沒有檢討到,依然故我會這樣;我們反省到了,警覺性才提得起來。

  再來,我們反思,離開的人不少。傳統文化的團體正法,弘揚正法的地方,每一個人來的時候都像朝聖一樣,怎麼後來會有那麼多人離開?或多或少有我們主事者的責任,有我們每一個參與其中人的責任。我們有沒有一種勇氣去問清楚人家為什麼離開?那我們才知道怎麼去改善。所以一個團體,治家沒有祕密,不能粉飾太平,粉飾太平的朝代一定是慢慢沒落的,要開誠布公。領導者要經營一個氛圍,每一個團隊裡的人要跟他講話沒有負擔。假如大家都很怕跟我這個領導人講話,這個團體已經生病了。為什麼?因為這裡面沒有面子的問題。在弘法的團體裡面顧及面子,那造三惡道的業了,變人情做佛事了。我們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要我們都是公心,就真誠了,大家都是交心的。這裡面沒有牽扯到個人的得失,那怎麼不能交心、怎麼不能溝通?

  我們看到確實是經一事長一智,而且老和尚每一句話都有人生的道理在裡面。老和尚以前都印書,為什麼現在全部拿來支持辦學?法有沒有定法?現在書很多了,不缺了,誰來講解?要把弘道的人培養出來。所以我們學師父也不能學死了,師父都印書,我現在也都印書,結果印到人家都把法寶拿去扔掉了,那我們也有過失,這個做事就有執著點了。但是大家不要回去跟人家說,成德法師說不用印書、不用印經,我什麼都沒說,你們也什麼都沒聽。說不定剛好有一本沒人印的,那現在很需要,當然還是要印。

  我們記住老祖宗教導我們,任何事情到手上,怎麼做、怎麼解決?教學為先。你得教他做,他才會做;你不教他,他不會做。真的是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所以真明白這兩句話了,不苛責於人,他沒學過。可能我們下一個念頭又起來,他學二十年了。其實我們那個見人過的心,很容易遇緣就起現行了。其實學二十年學不好的人比沒學的人還慘,我們更應該要幫助他,因為他陷到一個洞裡面去了,我們更要表好法,把他拉出來,幹嘛跟他生氣?幹嘛見他過?《無量壽經》說:「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我們把這句話要落實,純是利益學生的心,純是利益他人的心,沒其他的想法。所以看破世間,有什麼好爭、有什麼好奪的,統統帶不走。最重要的,愛人就是愛自己,一切眾生都是我的真心所變現的,整個宇宙是我一念心變的,跟我都同體,所以同體大悲。這些道理不容易聞到,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都聽過了,那鐵定要拿來落實,不然這麼大的福報就被自己糟蹋掉了。別人聞不到,他還不會這樣用心;我們知道了,「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老人家說了,所以最懂得教學的,中國人。老祖宗實在了不起,五千年,在這塊地區沒有大災難,沒有像毀滅性亂世,沒有這種現象。這是什麼?教育的功德,把人都教好了。所以你仔細觀察中國過去私塾,我們看《聖學根之根》,這是什麼?幼兒園教材,大班、小班,連到的小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前半段、後半段就脫離了),教這個東西。

  其實這個部分最重要的教做人。其實我當時候念《小兒語》第一句話很震撼,第一句話,「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我從小就比較著急,所以著急的人傷胃,就吃不胖,這個都有連帶關係的。為什麼這些經典可以教出小大人?從這第一句就看得出來。

  接著老人家慈悲,說到了,你在六道裡面,這一次得人身,到人道來。其實就是讓我們看到每一個學生,馬上提起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正法難聞,再來中土難生,要做中華兒女,那全世界最大的福報,因為全世界只剩這麼一個五千年的文明傳下來,其他古文明都沒了,我們要借鑑幾千年的智慧沒機會了,身為炎黃子孫、中華兒女有這個機會。這麼難得他做中華兒女,我們要把他教得像一個人!不能有貪瞋痴,貪瞋痴慢是畜生、餓鬼、地獄,他的人格就失掉了。所以我們想一想,他的祖宗看著他,他好不容易得人身、聞佛法,我們不把做人教給他,那我們就對他的父母跟祖先不好意思了,我們辜負了他得人身的機會。所以老人家講這個話,慈悲、憐憫,一定要教做人,不然他的人身會失掉。

  老人家接著說了,我估計我這個收入辦這個學校能辦得起來。外國的收入在外國,那邊展開宗教團結,對歐洲宗教團結;對東方,儒釋道,儒釋道三教都要復興起來,我們把中國老祖宗教學的這個概念介紹給大家,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要教倫理教育?幼兒園、小學是倫理教育,倫理是什麼?是讓你深深認知你跟父母的關係,你跟你祖父母的關係、兄弟姐妹的關係。我們這一個家族每年祭祖,家族的團結、家族的關懷,家族把各人都照顧到,這個制度好。我們老祖宗重視家族觀念,大家都懂得認祖歸宗,慎終追遠,那就民德歸厚了。

  成德讀這段文下來,首先我們要學到老和尚的心量,因為我們現在要跟老人家同台演出。一條龍是他老人家盡全力在鼓吹跟落實的理念,因為老人家深知信心危機,辦教育一定辦出成果來,才能給全世界的人信心。所以很多貴賓到弘明去參觀,給他們很大的信心,這個機緣不容易。

  成德去年跟我們好幾位同學說,等疫情過去了,我帶你們到法國巴黎去拜訪一位漢學家,汪德邁先生,九十四歲了,結果前幾天看到他老人家走了,你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為什麼我們很想去找他?第一個,他是漢學家,他一生都在研究中華文化;第二個,他是法國人,要在法國辦一條龍,那他是最重要的指導老師。你今天要做一條龍,不是把中國所有的做法砰就放在法國辦,辦得成嗎?人家以為你是不是來洗腦的。我們是要把一條龍的理念,能夠讓每一個民族都受用,但是你看機緣。但是我們不沮喪,也不難過,佛菩薩會安排,只是提醒我們,法國應該不止這一位漢學家而已,我們這個真心不變,說不定過幾天就接到電話,還有哪一位漢學家也很了不起,我們再去拜訪。我們有信心,佛菩薩會變現一個出來,只要我們是真心想利益這一個國度。

  因為教學的理念不對是培養不出人的。陳弘謀先生《五種遺規》開頭那話講得很重,他不是講國家,他說:「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所以你沒有真正正確的方法,教不出人才。「教術之端,自閭巷始」,教學的方法、理念在哪?在巷子裡面的私塾。「人材之成,自兒童始」,人才怎麼出來的?從小教,「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禮記.學記》裡面說:「禁於未發之謂豫。」所以孩子從小就學這些倫理道德,他邪念、邪思沒有出來。

  成德自己是成年才學的,就感覺到那個辛苦了。二十多年前染污,要去掉這些東西,那不是短時間的,很累人的。要去掉一個習氣,比方說一個貪心或者一個瞋恨心,下了十幾年功夫,還沒有伏住。但是孩子假如從小他就學,他從來沒有自私的念頭,那這個孩子在菩提道上不是平步青雲嗎?就不用像我這麼累,但是那是掌握了時機。可能有人聽到這裡,「我兒子都大了,我孫子也大了」。任何事情都要積極去面對它,都可以把這個慘痛的經驗去供養給別人。而且你很真誠去供養人,你們家有大福,可能你的兒子跟孫子,「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也跟著轉了。

  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看到師父的慈悲,看到師父的智慧。剛剛這段話就看到了全世界問題的根源,因為根源在人心,人心就是因為沒有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他才會偏掉。所以東方忽略了儒釋道的教育,西方忽略了宗教的教育,這個才是問題的根源。我們看到師父說的,把宗教團結做起來,外國的收入用在外國,都是為天下著想。

  我們讀到這裡,他要認知他跟父母的關係、祖父母的關係,這就告訴我們,教育什麼最重要?孝道,「夫孝,德之本也」。我們也接觸不同國家地區的教育,看那些教綱,教育綱要,洋洋灑灑,不少內容,可是我們冷靜去觀察,沒有講到孝道,直接就跳「人與人要和諧」,那沒基礎。「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你不管哪一個國家的教育,只要沒有孝道,這個國家的教育是沒有根的,他不可能教出太多的棟梁人才。而且進一步再思惟,忠臣出於孝子之門,這個是不能變的。

  所以要教倫理,要教孝道,要緬懷祖先、感謝祖先。老法師把祭祖推到聯合國去了,成德非常感動。一百五十年前,英國、法國用大炮轟我們;一百五十年之後,老人家用我們五千年最高度的智慧——孝道跟師道、祭孔跟祭祖供養英國、法國,在英國辦了好幾屆祭祖,還有祭孔,後來因為疫情。所以成德自己是覺得,能跟著老法師幹,啊,福氣啦!老人家看得深、看得遠,我們雖然沒有這個智慧,但是肯跟著幹。但是要慢慢幹,也要慢慢看得懂,不能還是繼續稀里糊塗的,要邊看邊觀察、邊看邊沉澱、邊看邊反省,增長人生的智慧、閱歷。

  上學老師就教他這些倫理道德,所以老師的恩德大,一生不能忘記,所以對老師恭敬。恭敬就是孝順,孝順就是恭敬,名稱不一樣,這個心境事實是一樣的。所以《無量壽經》說:「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父母給我們身命,老師給我們慧命,這個恩德是平等的。師徒如父子,我們在《論語》裡面看出來了。我們是要傳承孔夫子的師道,諸位老師,我們跟孔子是同行,我們與有榮焉,我們跟至聖先師是同行,當然我們也不能丟他老人家的臉。你看他提到,予視回猶子也,他把顏回、他把他的學生都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所以師徒如父子是有出處的。這個能不能變?不能變,這是倫理綱常。

  那可能我講到這裡,有老師就說了:「不對,老法師說,現在沒有師生關係,只有朋友關係。」要依義不依語,不能著在這個文字相上。意思是提醒我們,現在的人沒有基礎了,你不能一下要求太高了。「師徒如父子,我像你父親一樣」,明天沒人來了,被你嚇跑了。他現在能聽你講話不錯了,先當當朋友,等他開竅一點,把你當哥哥、把你當長輩,然後再提升,總不能苛求於人。所以當老師我們的心地功夫,首先老法師說了,「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其實就是你不要去要求,要求就會自己生煩惱,自己都生煩惱了,別人也會生煩惱,人一要求就顯得強勢了。所以護好這個心重要。

  假如是從小教,教十幾年,那個個都是聖賢君子,哪裡有壞人!壞人從哪裡來的?你沒有教他,他學壞了,尤其現在這個社會,網路、電視把這代人害死了。我們對它無可奈何,喜歡的人很多,全都錯了。

  我們聽到這一段,首先,現在的人外在的挑戰很大,你要憐憫。再來,當老師的人不能常常玩手機,這個會給孩子不好的影響。再來,要會用手機,我看這個是必教科目了。要用手機,不要被手機給用了。我那一天收到一個短訊,說從前不離不棄的是夫妻,現在不離不棄的是手機,一機在手,天長地久,除了睡覺,都不肯離開它;一機不在手,魂都沒有了!你看人被這個手機考成什麼樣子了,這個魔王太厲害了。但有佛法就有辦法,手機也是佛法,心用對了,不用花錢就有一個secretary,就有祕書了,而且還可以幫你找資料。這個都要教。

  我們搞一條龍學校,一條龍學校才能成就人才。小學,《聖學根之根》;中學,四書五經、十三經;大學,《群書治要》。差不多是這些教學內容,但每一個地區都不一樣,這個不是死的,大原則是這樣。小學學做人,中學學做事,大學學為政,懂得怎麼治家,懂得怎麼帶領團體,甚至怎麼影響國家、社會。這裡面都是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總的來說就是聖賢教育。然後你才曉得,做中國人、做炎黃子孫多麼光榮、光彩。中國人是來救世界的,炎黃子孫是來救世界的,是來挽救社會的,不是來害人的。用什麼手段?教育。

  不知道大家讀到這一段的時候頭皮有沒有發麻?有沒有人突然想起來,我當初為什麼來投胎的?而且還投了當老祖宗的兒女。印光祖師有一段話,不知道跟大家分享過沒有?對不起,我現在有時候頻率切換會忘了是在哪一次的頻道。印光祖師說:「念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隄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必為,方與佛合。如是之人,決定往生。」我們一看到祖師講決定往生,眼睛馬上噔,耳朵豎起來了。跟我們淨土宗的人溝通,首先要搬出來跟往生有關,他就會聽了;跟往生無關,他沒啥興趣。「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決難感通!」這句話很重要。這段話跟大家交流過嗎?沒有。那我的判斷是沒有錯,我怕我記錯了。

  事事常存忠恕,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其實只要我們的心不是忠恕,就是用妄心、就是用輪迴心,輪迴心就造輪迴業,輪迴心修什麼樣的法都不能往生。這是老法師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開頭就說了,學佛是學佛的存心、佛的用心。念佛大家都會念,都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有些人能往生,有些人不能往生,原因到底在哪裡?原因在你有沒有把佛的根找到。佛的根就是菩提心,心去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師父講到這裡,你用輪迴心修什麼樣的法都是輪迴業,怎麼往生?所以我們走的每一步要跟西方極樂世界方向一樣,愈走愈近。而「三輩往生」,第二十四品,上中下都有八個字,也是這整部經最重要的宗要,就是最重要要落實的教誨,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印光祖師這段話就是教我們怎麼樣才是用菩提心。《中庸》說的,「忠恕違道不遠」,道就是真心,常常存忠恕了,跟真心愈來愈相應。「寬以待人」,學生行為不好,他成長缺愛,我不苛責於他,這就是恕道;「嚴以律己」,可能我的心境、方式方法還有提升的空間,叫嚴以律己。心心要提防過愆,我們得要看我們的心念有沒有偏掉,就是我們今天在跟大家探討的用真心,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跟這五心不相應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快轉過來。因為這一念差太多了,這一念是真,感諸佛如來、龍天護法加持;這一念是貪瞋痴,可能惡鬼羅剎都來干擾。所以「心心隄防過愆,知過必改」。所以扎三根很重要,《太上感應篇》說「知過不改,知善不為」,那每天業障就更重了。「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知過不改、知善不為,每天還在造業。

  最後「見義必為」,所以這一句話就讓我們聯繫到師父講的,中國人是來救世界的,不能見死不救,不然我們就沒有見義必為了。要有這種心,「方與佛合」,跟佛的心相應。這樣的處世態度來念這句佛不一樣了,這句佛號裡面有勇於改過、懺悔業障,這句佛號裡面有慈悲,利益大眾。「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如是之人,決定往生」。這樣存心的人,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處事待人接物是功德,正助雙修,念佛是正修,處事待人接物助修,都是功德,所以決定往生。「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其實就是我們的心跟佛心就背道而馳,就跟輪迴心相應了,那這樣「決難感通」,就不能往生了。能感通,佛菩薩隨時借我們的身體在利益眾生。所以成德記得應該差不多二十年前,老法師講《華嚴經》的時候說了,「哪一個年輕人願意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

  老人家說了,我記得我以前寫了一張十幾個「教學為先」,找出來也印像這樣。就是把老人家這個墨寶可以印出來,提醒我們真的是教學為先。「安身立命,教學為先。創業齊家,教學為先。」我們現在聽這個話,我們自己得先受用,我們自己得齊家,我們的事業愈來愈好了,不然我們給別人講這個話也沒力道。教學的攝受力來自於自己的實修,來自於解行相應,不然不只沒有攝受力,流弊很大,人家反感、不認同,我們說的愈多,反而人家愈批評,所以正己才能化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義之邦,教學為先。穩定和諧,教學為先。」所以佛陀的團體,講經一天都沒有斷。那可能大家一聽煩惱來了,我們現在工作整天排得滿滿的。

  我記得去過幾個淨宗道場,他們吃飯時間都聽經,一進齋堂就可以薰習了,所以方法總比困難多。哪怕在學校裡面沒有這個時間,回家只要我們領導人帶頭聽經,這個風氣還是可以帶起來。那當然,已經很辛苦大家,每個禮拜還得騰出四個小時,四個小時對現代人來講不得了,來聽成德囉嗦幾句,這個都是相當不容易的。

  所以也聽到同修有講,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一心得要多用。因為有一位老師提出來,我感覺他的文學造詣滿高的,他一開始就引了我們宋朝慧開禪師的一首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接著他提出來了,一心多用的現代人如何努力學習,才能有這樣清明自在的心境、境界?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我們今天一起交流的跟這個有沒有關?很有關。老法師說的,學佛最重要的用真心。真心首先要一心不要多用,你在家裡你就要專注在家裡,你跟哪個同學溝通,你就要專注跟這個同學溝通,你不能在跟他溝通的時候還在瞄其他的同學,那這樣不專心也會變成習慣。我們很專注,我們很真誠在每一個當下。這樣的境界怎麼入?安住當下用正心,跟我們剛剛探討的其實都很有關係。

  夏蓮居老居士說的:「廓然而大公」,我們隨時都是大公無私,「物來而順應」,境來不拒,哪個同學找我們很歡喜,你不能說又來了,那就不自在了。要境來不拒,境去不留,每個同學來了,沒有看到他的壞習慣,看到他的佛性,見性不著相,禮敬他;他的優點,稱讚他。他的優點很少,總有吧。慢慢稱讚會起連鎖反應的,他的好在增長,他的不好就消下去了。

  然後在境界當中不能隨順感情,不能意氣用事,不能有得失在其中,更不要有是非人我。所以好像跟大家交流過,「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處理事也要從容不迫,不要事還沒來自己就很緊張了,也要沉穩才行。我們也不要自己嚇自己。一個軍隊首先主帥要穩住,自己就是主帥,你穩住了,這個班級就穩;你穩住了,你們家就穩。不要自己又想事情好多,還沒有來我們就擔憂害怕。其實你真的事情很多,你只要一件一件從容去應對,你又沒有私心,人家看你這麼付出,心裡感動,會體恤你的。你不要自己在那裡想,那麼多事,怎麼大家都找我?都自己想的。成德自己的感受,我事情很多,我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個小時,可是我自己的感覺,每個人對我都挺好的,都很體恤我,法師很忙。真的,你沒有私心很真誠,所感來的都會互相體諒,不要自己嚇自己。

  那這一位老師又說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了不可得,那怎麼做才能看破放下,但在工作中卻認真積極?

  其實還是用真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哪個人哪件事,我們馬上生起煩惱、生起分別執著,我們要應無所住。他跟我有緣,孩子問我一個問題,而生其心。我不能對這個孩子戴著有色眼鏡,應無所住。緣到了,我很認真對待他。可是我認真完了,他離開我了,我佛號提起來,我不會再想我跟他講那麼多,他聽不聽?又不聽我的,我是不是白講了?你看又想一堆了。

  所以把我們的念頭護好。怎麼護?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念熟了,妄想就少了,往往你念著佛念著佛,人家來找你,你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每個人都是阿彌陀佛,人家來找你,你很歡喜跟他交流。但是你可不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的學生來找你,「又來吵我了,真是冤親債主」。那我們就念出執著了,自己貪自己的法喜,貪自己念佛的輕安,這樣又出現執著點。在家庭也是這樣,妳念佛念得很清淨,妳先生說,「太太我肚子餓了」。「冤親債主來了。」那不對了。妳說,「念佛歡喜,煮飯也歡喜,我要去修普賢行,供養我先生這尊佛」,那妳煮飯的功德就很大了。所以善用其心,則能成就殊勝功德。

  好,今天時間到了,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