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第7集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尊敬的陳校長、諸位老師、諸位大德同修吉祥,阿彌陀佛。

  陳校長: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我們前面有三週的課程,跟大家談了不少成德自己在推廣傳統文化過程,自己走錯的一些彎路、錯路供養給大家。因為很多事情我們沒有經歷過,很難去體會個中的滋味,但是假如我們能接受別人的一些不管是好的或者錯的經驗,會少走很多冤枉路。所以老人家有寫到墨寶四個字,「福在受諫」,有福報的人能接受別人的勸諫。

  如同我們讀歷史,應該都聽過唐太宗先生的一段話,那是因為魏徵去世了。我們都知道唐朝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貞觀之治,開創中華文明空前的盛世,唐太宗先生還被稱為「天可汗」,天下的共主。唐太宗也曾經在大臣面前說到,我們現在國家能這麼昌盛是魏徵的功勞,魏徵寫了幾百封策論來進諫唐太宗。

  而當魏徵病重,唐太宗親自到他府裡看望,才發現魏徵家連一個正廳都沒有。一個國家這麼高的臣子,家裡卻這麼貧窮,唐太宗當時動容了,下令自己在建的宮殿的木頭全部移到魏徵家裡來,幫他蓋一個好的正廳,結果房子還沒蓋好魏徵去世了。所以唐太宗太傷心了,五天上不了朝。所以這種君臣之義,對我們這個時代也是我們的學處,一心為天下人民百姓。

  尤其我們這個時代都是要團隊協作,不可能一個人能夠完成利益大眾的事業。所以在團體裡面如何為君、如何為臣,可能我們在求學的過程,這方面的接觸、學習也並不是太多。所以成德也感覺老法師有洞察到我們的不足,畢竟還是要服務大眾。甚至於我們也聽到有同修在講,覺得傳統文化應該是清淨的、和合的,怎麼有遇到是非還不輸給我工作的地方?當我們已經在傳統文化的團隊裡面,聽到這樣的話,那我們自身要很警覺、要很反思,因為這樣很可能讓大眾對傳統文化失去信心。

  所以成德一開始學佛,聽到老法師說,不能破壞佛門的形象。我們說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阿羅漢是好的老師、善知識;第四,出佛身血,佛不在世了,這個錯不會犯,但是我們延伸開來,老人家講了,破壞佛門的形象,那這個就有出佛身血的這種罪過了。因為佛以無量因緣出現於世,一佛出世,千佛擁戴,都是要能度盡跟他有緣的眾生。我們得要配合佛陀,來在這一萬二千年的法運,護好眾生的法身慧命。那我們更不忍心造成他們信心的衝擊,甚至是喪失信心,那這個我們決定不願意這樣做的。

  所以這個五逆,我們深入老人家的教導,我們不能覺得我一定不會造這種業。其實我們往往看得太輕了,就會忽略掉;我們慎重對待了,我們自己經歷過的事跟我們看到別人的事,才能對我們產生引以為戒的受用。

  所以剛剛提到唐太宗先生,魏徵去世了,他提到,以銅為鏡正衣冠,以史為鏡知興替,以歷史為借鏡,可以學到一個朝代、一個團體為什麼會衰、為什麼會興。一個國家興衰的原理原則跟一個家庭,那也是一樣的。所以中華文明儒釋道它的道理小大圓融,小到個人身心,大到家庭、社會,甚至於世界,理都是通的。

  我也曾經跟我們的漢學院院長說到,我們假如沒有高度的警覺,歷史當中所有在每一個朝代造成這個朝代滅亡的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在我們一個團體裡面出現。不知道大家相不相信我現在說的話?所以讀書人寫到,「後人哀之而不鑑之」,後人只看著唐玄宗怎麼這麼誇張,怎麼會愛楊貴妃搞得國家變成這樣?但是他只是哀嘆唐玄宗,他假如沒有反觀,這一關不好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不能掉以輕心,那有可能他哀嘆之後,他的人生可能也會錯在這裡,因為他覺得自己不可能。所以這一念自己不可能才是問題所在,人生在所有的染污能全身而退的,都是能保持高度警覺,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所以古人這個話,我們不能當知識看過而已。曾子是宗聖,傳孔子的道統。我自己感覺,在台灣確實也接觸不少傳統文化的內容,可是自己的狀態不對了,心態不對了,《論語》趕快背,考試要考,得寫得出來,不知道這些東西對人生多重要!所以假如遇到一個中文老師、國文老師,能讓他知道《論語》每一句話怎麼用在他的人生,我相信他班上每個學生都會因為他改變,一定的。其實孩子還沒出社會以前的染污,還不至於說不能改。當然他要改,我們現在話說,也要有配套措施,因為孩子他還沒有定性。我們就不要只是說孩子沒有定性,我們現在都成年人,甚至是中年人,我們在境界當中定得了嗎?不想發脾氣能不發嗎?所以有時候我們以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小孩,但是不見得有要求自己。所以孔子的道統忠恕之道,我們得掌握住。

  其實不掌握住忠恕就造業了,這跟我們往生息息相關。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假如我們每天的心念都在造業,那心淨佛土淨,跟淨土就不相應了。而且每天造業,那每一個月加起來很嚇人。看起來現在沒事,因為我們還有福報。所以有時候我看一些同仁,他們確實祖上有福報,可是他們做人做事不認真,領的又是十方供養的話,我真替他們操心,但是我也會盡力有緣去護持。人跟人講緣分,人家對我信任不夠,我一講反而適得其反,這我就變攀緣了;真的有緣我們不講,我們對不起他了。也是孔子教的,「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你對不起他了。「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同樣的,成德受邀跟大家一起學習,那我就要對得起這個緣分,我要盡力的,首先從我自己走過的錯路要供養給大家,大家就不用走這些彎路了。

  而剛剛跟大家提到的,孩子沒出社會以前,其實都還有可塑性的,但是也要父母配合,也要他的家庭配合。不然他的父母家庭不配合,那老師出了很多力,事倍功半,甚至父母還比較不明理,最後還把責任給推到老師身上了。所以就像我們假如遇到朋友夫妻有矛盾了,家裡人有矛盾了,我們要去幫他,護念他們,那個分寸都要拿捏好,不然你本來是去當和事佬,最後你變成,「都怪你,都是你把我們家搞成這樣的」。所以人情練達皆文章,世事洞明即學問,都不能攀緣,但是不攀緣當中,有幾分緣要盡幾分力。

  成德就感受到,我們從初中、高中接受不少古文,可是好像沒有覺得跟自己有關,就跟考試有關,所以這個先入為主的影響就很大了。假如一開始教中文的老師,《弟子規》每一句跟我們有關,就拉回來,相信我們對於學習的態度就是解行要相應了。

  剛剛我們提到《論語》,曾子說,他對著弟子講,當時候他已經病得很重了,「啟予足,啟予手」,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腳,「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我們從這段話看到曾子的心,他非常愛護自己的身體,為什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父母生了一個完整的身體給我,我不能糟蹋它,我不能讓它受傷,我也以完整的身體來回報父母。我的身體損傷,父母擔心、操心,「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有時候德的傷,父母的痛苦可能是一輩子。身體不好,可能是三天、可能是一個禮拜的擔憂,但是假如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那父母後半輩子就在遺憾、懊悔中度過。

  但是人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縱使真的犯了大的錯誤,只要真肯照儒釋道的教誨去做,也能扭轉人生。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真的是有佛法就有辦法。所以彌天罪業也當不得一個悔字,人真正看到自己問題了,至誠懺悔,他那個真心就透出來了。所以我們看到兩種人往生,第一個,學了佛,依教奉行,積功累德,他功德圓滿,時間到了,阿彌陀佛來接他了;第二種就是靠懺悔,真心顯露,把他嚴重的罪業消除,蒙佛接引。

  所以曾子他這一段話很有意境,可是我把它當知識學,就體會不了這些。一看到曾子這個行為,拉回來,我還有哪個地方讓我父母放心不下。而我們當老師要把孝道教給學生,一定要我們自己真孝。教學產生的攝受力,我們說攝受眾生供養,學生聽我們的課特別專注、特別感動、特別歡喜,關鍵在我們是真心、真誠,感通了,跟每個孩子的心通了。

  成德記得教書的那兩年多,小朋友跟成德說:「老師,你怎麼有這麼多故事?」喜歡聽我講故事,「老師,你的朋友怎麼這麼多?」所以我們的言語懇切就能感通了。

  曾子的話也好,唐太宗的話也好,對自己的受用會很大。說實實在在話,一句話就能改變我們的命運。我不知道大家相不相信?為什麼我現在感覺我的命運好像轉變不大?因為我們沒有一句話真放心上,沒有一句話真幹。因為傳統文化是心法,幹了一句心就變了。這個得我們自己勘驗我們自己。我學了五年,我學了十五年,那我們得問問自己,哪一句話我從頭至尾一直在幹?因為幹還沒有辦法完全落實,一停下來就退了。所以行百里路半九十。

  蓮池大師提醒了,造業者一百人,為善者一二;為善者百人,向道者一二。向道不容易,財色名利還常常放在心上,那不算向道了。因為向道是為了出輪迴,財色名利還會牽動自己的心,那是輪迴心造輪迴業。

  所以成德在因緣當中,也是常常得要觀照自己,有沒有染著,有沒有哪些事情已經產生了非我不可,好像在膨脹自己。所以有時候我都會觀想,老法師打一通電話來了,「你現在什麼都不要做了」,我看我自己的心能不能馬上都放下,會不會有委屈?會不會想去解釋?我這十幾年,這個念頭起來觀照應該有幾次,就是問問自己,有沒有隨時可以放下?假如放不下,那阿彌陀佛接不了我,因為我有放不下的東西。本來無一物,還有這麼多罣礙的東西,那就會把我們成佛的機緣斷送了。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我們無量劫終於等到可以成佛的因緣、福報了,弘一大師說,誰錯過了都沒有辦法,意思就是沒有辦法挽回這樣的遺憾,沒有辦法承受這樣的結果。無量劫的機會來了,不掌握住,那還要再等多久?

  所以勘驗自己很重要。我們在境界當中,面對學生,面對家庭、工作上的人事境緣,哪個力量強?是貪的力量強,還是瞋的力量強?還是老法師教誨的力量強,馬上可以提起老人家教的?其實能提一句,煩惱就下去了,也不是很複雜。「聖狂之分,在乎一念」,「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念頭很細,所以,「啊,我絕對沒有問題的」,我想一定會有問題,因為他的態度有點大意了。好像有一個說法,不少游泳淹死的都是高手。那既然技術那麼高,為什麼會這樣?掉以輕心。

  所以古人這一句「後人哀之而不鑑之」,我們沒有引以為戒,那可能我們的子孫在談到我們的時候也是要遺憾,復哀後人矣,後人又復哀後人。所以一個家庭也有輪迴,跳不出來,一個壞的習慣會一直下去,一個好的習慣會利益可能是你一千多年之後的子孫。范仲淹先生做到了,我們有這個志向嗎?范公在世的時候,在他們家的門前種了兩棵松樹,寫到「清蔭大庇,期與千年」,這是他的志,他一個為人父母、為人祖先的態度,我的德風要能庇蔭到千年之後的後代。一個當父母的人,一個當老師的人,有這樣的心境,他每一天的生活一定不一樣的,他得不斷提升自己,他不會讓一秒鐘空過,不會讓一句話空說。

  所以成德也觀察,我們看到古人、看到今人的錯誤,我們能不能拉回來自己身上?其實我們可能有很討厭的人,當然修行人不能有很討厭的人,假如還有,那要趕快放下,因為說不定今天晚上阿彌陀佛就來接你了,你可能就去不了,還有放不下的人。喜歡是留戀娑婆,討厭也是留戀娑婆,黃念祖老居士說的,因為都是情感起作用了,都是情見。現在人家對你不好,「哎呀,我好想往生」。突然這個人不找你麻煩了,又有人對你好了,吃香的喝辣的,你的時間就開始享受了。所以喜歡、討厭這個都是情感起作用,對人、對事物都不能用喜歡、討厭來對待。

  看到,我們假如不拉回來,我們就沒有辦法察覺到,原來我最討厭的人,他身上那個問題我也有。我們感受感受,你最討厭這個人哪一點,結果你自己發現我也有,我們還氣不氣?不氣了,不好意思了。所以唐荊川先生有一段話講得好,也是個大儒,他說「須刻刻檢點自家病痛」,病痛就是我們的壞習慣,「蓋所惡於人許多病痛處,若真知反己,則色色有之」,我們真的懂得反省,因為我們很討厭別人這些行為,我們真的反省了,我討厭的我一樣也沒缺,色色就是都有,或多或少都有。

  其實一個人假如真的能夠,比方說我把脾氣全放下了,真的,每個人接觸你,他會很羨慕你不發脾氣,他會跟你討教。你們有沒有遇過說我很喜歡發脾氣,大家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沒有吧?暴怒傷肝,發完脾氣三天還緩不過勁來,這叫慢性自殺,不能亂發脾氣。而且瞋,「瞋是失佛法之根本」,瞋心一起來了,火燒功德林,白修了,失佛法之根本。這是智者大師的法語,在弘一大師的《晚晴集》裡面。所以大師在經典還有祖師教誨裡面挑了一百句,多不容易,句句精闢,就為了護持我們後世的弟子。我們感受到弘一大師的苦心沒有?「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我們得要神交古人,神交這些祖師的良苦用心。

  那這一句也是智者大師的良苦用心,讓我們一定要下大功夫對治瞋恚。「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墜落了,「墜惡道之因緣」。我們要知道瞋恨心是地獄的引業,所以發脾氣那是種了地獄因,可別跟我們的法身慧命開玩笑。所以脾氣大,福報修得再大,可能在三惡道享。行善不一定生善道,行善假如貪瞋痴很重,那縱使修了大福,在畜生、餓鬼道享,地獄全是痛苦,沒得福享。「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遍」,那地獄的苦是一夜就萬死,死了,因為刑罰太痛苦了,死了,風一吹又活起來繼續受苦。所以這一生不能再輪迴了。真的冷靜想一想,三惡道是老家,時間最長,三途一墮五千劫,不能再輪迴了。

  我們有一個同仁,她的名字叫春花,有一天她剛好坐在我對面吃飯,我就問她:「春花秋月何時了?」結果她看著我不知道怎麼回答。我說:「妳下一次人家問妳春花秋月何時了,妳就告訴他,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我這一生就要把跳脫輪迴的事辦好了,我要把極樂世界的護照辦好了,passport(護照)要辦下來了,我不受後有了,不再輪迴了。」真的要用功,預知時至,明明白白跟著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

  我們遇到一些老修,修了四五十年,我們剛剛提到的,不能懈怠,不能說我學了十五年,但是你這十五年是一直保持、一直精進才行;我十五年,第七年的時候休息了一年,第十三年的時候又休息了一年,這樣不好算,這樣算可能才一年。《華嚴經》比喻得好,「如鑽燧求火」,你要鑽燧取火,鑽燧出火,「未出而數息」,這個火還沒出來,停了好幾次,「火勢隨止滅」,你前面在那鑽了半天的熱度都涼掉了,「懈怠者亦然」。

  可能成德說到這裡大家會想,那要幾年?所以老和尚首先說了,「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這一題數學題我們要算出來,咬緊牙關,咬幾年?證無量壽,咬幾十年換無量壽,這條數學題不太難,值了!再來,細細想想,真咬的人要咬多久?真幹的人,三年五年,慢慢慢慢就不做習氣的奴隸了,慢慢慢慢不被境轉,能轉境了。

  所以剛剛跟大家提到,這個瞋的危害太大了,「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常常生氣的人,臉上都比較不放鬆,可能那個皺紋也會比較多,然後蒼蠅飛過來,可能會夾死在這裡。相由心生,有時候照照鏡子也檢查自己。所以修行可以檢查的,有沒有身邊的親戚朋友說覺得你變了,變年輕,變得更有笑容了,那這個是對的;變得耳垂變長了,當然不是自己拉的。真的,修行你的整個相貌、體質會變的,這個都可以勘驗的。尤其從親戚朋友覺得你變了,這個比較保證,有時候自己說自己變了還不一定靠得住。「法樂之冤家」,所以我們不要跟自己過不去,不要亂生氣。「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我們不要不隨順聖人教誨。

  「善心之大賊」,我們脾氣起來的時候,要提起善念就難,就好像被偷走了、被搶走了,善心之大賊。有時候脾氣一發,統統給我出去,我誰都不想見。「種種惡口之府藏」,因為我們瞋恨心起來都沒有化掉,它會起作用,有可能十分鐘之後哪個人來了,他倒霉了,剛好你內心很不高興,他就變你的出氣筒了。有的時候這個不高興放了三年,遇到機會了,翻舊帳全翻出來了,就罵人。種種惡口之府藏,我們這個瞋恚心沒有化掉,好像放在倉庫裡面,時間到了它會發作的。所以瞋恨心不能用壓的,壓壓壓,壓到最後會火山爆發的。好像有發給大家黃念祖老居士的「六忍」。

  「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我們當老師的,要提升我們修養,首先要練不發脾氣。所以上一次有同修問到的,「我們當下該怎麼降伏自己內心的氣憤來教導孩子?」其實我們要知道,瞋恨是依附在哪?我很生氣,這個我放下了就不容易生氣了。

  曾經聽新加坡有一位女士,她性情很好,她的先生說他覺得最幸運的就是娶到他這位夫人。她先生還說:「我太太脾氣很好,有時候我母親誤會她,她還跪下來道歉。」其實先生說這個話的時候,他還流露了替自己太太覺得有點委屈的感覺,還說到這個委屈太太。太太說了,「沒有,一點都不委屈,因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就是因為跟老人家住一起,三代同堂,折衷家庭,教孝道很自然。你只有兩代,要教孝道,要很用心,放假的時候要找時間,去表演孝道給孩子看;三代同堂,每一天都看到。所以真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在經典裡說了:「世若無佛」,假如佛滅度了之後,世間沒有佛住世了,「善事父母」,在無佛的時候,你善事自己的父母,盡心孝順,「事父母者即是事佛」,就是侍奉父母的功德跟事奉佛平等的。所以我們能有機會侍奉父母,那是父母給我們修大福田的機會,甚至於是讓我們提高我們的福報跟智慧。為什麼說也跟智慧有關?愈孝順父母,愈把自私自利放下,愈把情緒煩惱放下,情緒煩惱愈少,煩惱一輕,智慧就長。父母給了我們福慧雙修的機會。

  其實有很多話,說「人在福中不知福」。其實成德覺得現在隨著年齡慢慢在增加,好像覺得古人留下來的一些話,沒有自己想的這麼淺,其實它很深、它很廣。「不知好歹」,看起來好像罵人的話,其實現在自己想想,我何嘗知好歹?我假如知好歹,我這句佛號就不會斷,念這句佛號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天底下最好的事,可是我還是常常斷掉,它的好我還了解不透徹。輪迴心,我又打妄想,又有貪瞋痴,它的壞處、它的歹處我還不知道有多大,所以我還在起這個念頭。

  所以隨順了性德、隨順佛號,這自愛了。一不念佛就打妄想,輪迴心造輪迴業。所以「三時繫念」這一句話重要,「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你說這兩句話我們真放在心上嗎?真感觸它的重要了嗎?因為我們不念佛,很容易就起了輪迴心。為什麼儒家說「克念作聖」?

  安世高大師前世也是修行人,他有一個師兄弟,都是出家人。結果這個師兄弟明經好施,明經是有善根,聰明,又喜歡布施,這都不簡單。可是去托缽,那一天托的飯菜不滿意,生氣了,結果死後墮到畜生道,做龍王。結果到畜生道裡面去,這方圓幾百里很多人都來拜他,鬼神。為什麼?他前世修的福報。而且人家來求神問卜,他還講得滿準的,因為他前世明經。但是我們從這個個案,一個飯菜不滿意,那強者先牽,這瞋恨心太強了,就把他帶到畜生道去了。

  這剛剛跟大家說到的,修福報不一定在三善道享。成德有機會去親近師父上人,看到那社區裡面有小狗,出來散步的時候,還得要有一個傭人陪牠,我看有一些官員家裡都沒請一個傭人。你看牠是在畜生道,牠還得有一個人都陪著牠,給牠洗澡、幫牠做SPA,所以這個福報不一定在三善道享。當然說到這裡,修道人不求福報,所有善根心心迴向,我們不再來搞輪迴了;一求福報,這一念就把所有一切功德翻轉成輪迴善業、輪迴福報。這個我們要了解。

  歷史當中,梁武帝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他見到了聖人達摩祖師,可是他見到聖人不是請教怎麼修行,馬上說:「朕自登基以來,修寺院幾百,護持十幾萬人出家修行,朕有沒有功德?」在聖人面前還一直朕、朕、朕,你說他還有功德嗎?他假如那個時候一看到達摩祖師,跪下來,「弟子向大師請法」,我看禪宗二祖可能就是梁武帝了,達摩祖師也不用去面壁九年。但是這個公案我們就看到,他那一念心「我有沒有功德」,染污心就把所有的功德翻轉成輪迴善業了。所以我們修淨土,這句「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沒有求別的了。

  剛剛跟大家談到瞋恚的影響,我們看老法師在「現代童蒙教育的落實」,以至於「傳統文化老師應該具備的素質」,都談到對治瞋恨的重要,不然我們可能就變成抹黑傳統文化,而不是在弘揚傳統文化。就像剛剛跟大家說的,我們可不能都覺得「我不會這樣」。很多,我們能夠隨文入觀,才能警覺到。

  出佛身血,假如我們所做跟傳統文化相違背,造成大眾的喪失信心,那這等同有出佛身血的罪業。破和合僧,那當然我們要了解,和合的僧團可以把佛法弘傳到全世界,我們把它破壞了,影響的面太大了。老法師講經的時候說,四個人見和同解,可以把佛法弘傳到全世界。諸位同修,你們相不相信?我看點頭的人不多。

  「佛法大海」,佛法比喻作大海,「信為能入」,不相信,我們就進不去了;不相信,就被我們的念頭障礙住了。還有我們學習的態度,我們的心態很重要,心態對了,句句有受用;心態不對了,聽一句產生執著,變障礙。

  所以文殊菩薩跟善財童子講:「哪一個是藥?取過來。」善財童子說:「遍地都是藥。」因為每一個植物都有它的屬性,你懂得它、你會用它,它就可以對治疾病。文殊菩薩又問了第二次:「哪一個是藥?取過來。」這個時候善財童子不能說遍地是藥,他要會配合。第二次,隨手拔了一棵過來了。文殊菩薩說了:「此藥能救人,也會殺人。」你把它用錯了,就變殺人。你一聞佛法,一產生執著,障礙自己,障礙別人。比方說我們學佛法很執著,執著到家裡人、親戚朋友都生煩惱了,那不只自己受害,大家對佛法都產生反感,這不就產生負作用了。所以「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學佛難,難在不能出現執著點。我們常常要不過了,要不不及;要不著空,要不著有。

  所以這裡有問題問到了,孟子有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又想起在課程當中提起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的責任及使命感,兩者有否矛盾?

  我們從相上看,比方說你拿金子做了個茶杯,你拿金子做了個手環,那茶杯跟手環一不一樣?從相上看不一樣,從本質、從性上都是金子。所以我們學傳統文化,也要從相見到性,從聖人的行為看到他內在的存心。慕賢當慕其心,不然我們一學都學到他的相上去了。

  舉個例子,當時候漢朝漢宣帝是一個很關鍵的皇帝。整個漢朝,因為漢武帝晚年比較相信這些鬼神,結果弄得骨肉相殘,就是有一個大臣出來止住這個危難,就是丙吉。結果丙吉先生他就救了漢宣帝,那等於是漢武帝的曾孫,這麼小年紀,被丙吉給護下來了。他救過皇帝隻字不提,你看真有修養,完全不邀功。這個邀功的心,也是我們要對治的習氣。佛門說要作而無作,我們作而有作這個心,我付出不少,就要人家讚歎,要人家肯定;人家不肯定,又委屈了。甚至於心裡面覺得,我做了不少好事,我以後應該很有福報。

  所以曾經有念佛團的團長,帶很多人去助念,結果後來他年紀大了,生重病,人家去幫他助念都被他趕出來,他不念了。為什麼?因為他生了重病,他覺得我做了這麼多好事,怎麼我還生病了,佛法不靈了,不念了,把人家轟出去了。所以這個作而無作,我們的心才清淨;一有作、有住,就開始染污了。所以《金剛經》重要,度盡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若菩薩著相布施,即不名菩薩。其實《金剛經》也是提醒我們,要離相,不能住,不能產生這些執著。「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諸相非相就是我們離了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些虛妄。就好像鏡子,你把外面污垢擦掉了,諸相非相,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鏡子就照出來了,外面照得清清楚楚;即見如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就看到了。所以修行不用求真,不用求真心,只要息妄,真就恢復了,撥雲就能夠見日了。可是我們要隨時護好這個心不染著、不執著,這個是功夫了。

  所以剛剛提到,他付出了,但是他覺得怎麼我還生這麼重的病,不相信佛法了。但玄奘大師給我們做了個很好的表法,他一生對佛門的貢獻空前的,九死一生取經回來了,十九年終於把經取回來了,十九年翻經,結果最後也生重病。他的念頭是,「我有沒有把經翻錯了?」這一念心是我們的學處,就感得菩薩告訴他,「你翻得一點都沒錯,是因為你前世曾經做過國王,殺生太多,重罪輕報」。所以信佛不容易,要在這些境緣現前的時候,才看得出我們是真信還是假信。所以老法師受了具足戒,李炳南老師抓住這個機會點,「你要信佛!」遇到任何境界,都不會退失對佛法的信心。

  所以剛剛跟大家比喻了,「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相上不一樣,它本質是一樣的。所以慈眉善目跟怒目金剛一不一樣?我們佛門有怒目金剛,從相上不一樣,從心上都是慈悲,現怒目金剛是怕眾生墮落,慈悲。

  所以在孔子那個時代,大家都熟悉柳下惠坐懷不亂。這個典故是因為柳下惠當時候要進城門,結果城門關了,天氣太冷了,居然還有另外一個女子也沒有進城門,可能這個女子會凍死,他就把她抱在懷裡取暖。

  結果後來魯國又發生了另外一件事,有一個女子,她單身,結果風雨太大了,把她房子都吹倒了,她沒有棲身之處了,跑到最近的一個讀書人家。這個讀書人也單身。敲他的門,「你趕快給我進去」。這個讀書人說:「不行,不行,不能開門。」這個女士說:「柳下惠都坐懷不亂,你讓我進去一下有什麼關係?」這個讀書人始終不開門。

  結果後來孔子聽到了這件事,孔子說,「這個人是學柳下惠學得最像的」。孔子也很會抓機會點,啟發我們,一個坐懷不亂,一個不開門,學得很像,哪裡像?從相上看好像不像,從心上,柳下惠為了這個女子的生命著想,這個讀書人為了這個女子的名節著想。「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我們看歷史當中那麼多考上功名的人,在女色面前倒下來的不在少數。而且獨處一室,這個讀書人怕壞了名節,怕自己忍不住了,所以他那個心是真為這個女子名節一生著想,所以他學得最像。

  所以我們學孔夫子、孟夫子,他們跟我們的時代也不一樣,我們不能是動作都跟他一樣,我們得要應這個機,去效法他們的心境做出來。不然我們現在假如全部,一切動作,還頭髮留很長,人家覺得這哪裡來的?你讓人家感覺很怪,不能融入現在的社會了,所以不能學相而已。所以《中庸》裡面也是提醒這一點,「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還要回去過古代的樣子,要硬搬到現代來,這很怪,所以都不能著相。

  所以我們一聽,也要聽到那個依義不依語。佛陀在《涅槃經》的四依法都是提醒我們不要執著,「依法不依人」,不要執著人,不要執著感情,要理智,要對自己的法身慧命負責,現在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要小心;「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智慧不依情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要依徹底解決問題的,不能依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的。那老法師進一步還說了,依了義就是你真正長久可以得力的。

  剛剛跟大家講到這個丙吉,他完全,這些古人心境是我們的學處。不知道大家聽過介之推的故事沒有,「介之推不言祿」,在《古文觀止》裡面有。他護持晉文公在外流浪十九年,晉文公有一次餓到昏過去了,他把自己大腿肉割下來給國君吃,就忠到了極處。結果回到晉國,一下晉文公變國君了,跟著的人,我的功勞最大、我的功勞最大,在那裡爭功,介之推一句話都沒講,走了。後來晉文公要請他出來,他不願意出來。他講到,「竊人之財,猶謂之盜」,你拿了別人的錢財,這叫小偷、強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怎麼可以把上天的功覺得是自己的功勞?這一點也不容易做到。

  成德感恩老法師,當時候我們在廬江辦學兩年多一點,剛好是二OO八年初春節,還在春節期間,當時候世界各地來廬江學習的不少,老法師當時候就說了(因為老人家也很少到我們教育中心,來了大家很歡喜),老和尚第一句話:這兩年多的辦學,誰都不能邀功,都是佛菩薩加持、祖宗的庇佑、政府的指導、百姓的配合。第一句話就道出來了,我們弟子終身難忘。沒有這樣的提醒,不知不覺,各地來那麼多人,「太感謝你們,你們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可能自己一受,慢慢心態就會變了。所以善知識重要,老法師在這些最關鍵的點,護住了我們的清淨心。所以同樣的,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在孩子成長的很多關鍵點,能不能護住他不要起驕慢心、不要起好勝心、不要起對立心、不要起炫耀的心,種種,這個能護念得好,那真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我們也要護得好自己,才有可能護得好學生。

  剛剛跟大家提到這個丙吉,他是宰相,後來當了宰相,他出遊遇到有人打架,甚至還拿武器,他看了一下,沒有過去管就走了。走著走著,看到牛好像很不舒服,他就趕緊過去看,看那頭牛,看啊看啊。後來了解到這個牛沒事,牠可能頑皮,後來主人很生氣追牠,牠跑得氣喘吁吁的。後來沒事,這個宰相就離開了。

  旁邊的隨從就說了,不過這個旁邊隨從也是過了一會才說話,實在忍不住了,說:「宰相,人家孔子是問人不問馬。」孔子有一天回到家,人家報告,「夫子,馬廄失火了」。孔子說:「有沒有人受傷?」問人不問馬。大家現在聽到馬,馬我又不騎。現在我們要有時空的一種感受能力,那一匹馬叫Benz、BMW的,對呀,那可要積攢很久的錢才可以買的。但是孔子這些東西沒放心上,問人不問馬。「宰相,你怎麼問牛不問人?都有可能會出人命了你都沒問,一條牛你就跑過去問。」那當然這個隨從也很重要,我們在團體裡面,你跟著領導,有看不懂的你要問,不然這個看不懂、那個看不懂,慢慢慢慢你的疑心就來了。當然,當領導的有時候看到下屬的眼神,或者當老師的看到學生的眼神不對,也可以主動溝通,這個都是活的,不是要求誰一定要先做,誰覺悟了,誰明白了,誰就有責任去帶動。

  這個也是跟老法師學的,老法師有提到他在台中的時候,看到老師對學生態度不一樣,你看相上不一樣,老法師不是很了解,臉上就有表情了。李炳南老師很柔軟,感受到了,把老法師找到房間來給他講,「真肯學的,你要全心全意教,有打有罵;他不是真肯學的,你一講他,整個臉紅了、生氣了,會跟他結怨的」。所以為了讓跟他的緣分能慢慢提升,你看他護著,特別柔軟。所以相不一樣,心境都是柔軟慈悲,今年他還不成熟,等明年、等後年,甚至於二十年、三十年沒有,下輩子再來度他。佛菩薩度我們很有耐性,釋迦牟尼佛第八千次來了。所以我們教學,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榜樣,孔子是我們的榜樣。

  我們說到這裡,其實「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人師這是一個相,這句話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內心裡容易起傲慢。從根本上看,四大煩惱常相隨,就是我慢容易起來了。這一句可不是指當老師的,人之患,沒有說老師之患,人之患,就喜歡好像自己比較懂要教別人。其實說實在的,人不能執著,看到別人的眼神不是很接受了,不要攀緣,以後還有機會;一下子講得讓人家以後不想見我們了,這機會就沒有了。所以不能執著,我今天非得給他講個明白不可,那可能我們自己也不明白境界,不成熟。

  雖然是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但是我們這個行業就更容易起好為人師的心,因為每天都在講台上,每天都在教學生。但是老法師給我們智慧,給我們很重要的心態了,老法師說,「我講學,所有聽的人都是監學,只有我自己是學生。」這樣就不容易在講學的境緣當中好為人師了,不然特別容易。那可能我們聽到這裡,我們跑去跟孩子說:「我是學生,你們是監學。」那不對,大家不要衝動。你說孩子是不是監學?孩子真是監學。「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我們教著教著覺得孩子不夠受教,我的心態、我的方法還有沒有需要提升的部分?我假如能不斷提升,那應該孩子們上我的課,我能夠引人入勝,他們每一次時間還沒到就坐在那裡等,下一節課是陳老師的課、是王老師的課。他的眼神就是我們的監學,你假如講半天,他一臉茫然,就是我們不夠契機了。那這樣的態度很重要,這樣的態度叫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只有一個人是學生,其他的人監學,其他的人都是發考卷給我考試的。

  大家有沒有遇過,有一個人去考場,然後他考試卷寫不出來很生氣,去打那個發考卷的老師,大家看過沒有?沒有,因為這樣這個人有點不正常。我們現在也在考試,你接觸的一切人就是發考卷的人,你不會去罵發考卷的人吧?現在妳先生是發考卷的人,你太太是發考卷的人,你是要成佛的人。我們說我要成佛,看一看像不像?得先有幾分像,現在都不像,臨終就作佛去,這個邏輯有點不通了。應該是慢慢愈來愈像,慢慢頻道接上去了。所以我們也要檢查,我有沒有愈來愈像師父上人處事待人接物?

  所以我們要看懂佛門,甚至儒家表法的意境,這藝術化的教學。之前有跟大家提到傳統的建築,它一些特殊的景,都提醒我們人生最重要的態度,出門要交君子之友,所以刻著梅蘭竹菊。人這一生是提升還是墮落,朋友很關鍵,同參道友非常關鍵。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表的就是當生成就。我們每一個發願求生淨土的都是當生成就,那我們現在要像當生成就的人,就要像善財童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每參一個人、每經過一件事,自己就提升了。所以他善學,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從之,不善者改之,任何一個人事境緣他都提升,一直提升。

  所以我們炎黃子孫為什麼學大乘佛法這麼相應?要感謝孔子、感謝老子,他們的教誨都跟大乘佛法相應。「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所以見人惡不是批評,不是見人家過,即內省。好像之前也跟大家說了,老法師說,你看到別人過很生氣,就告訴自己,是我做得不夠好,還不能感動對方,就不生氣了。這叫反忍,我做得不夠好。

  剛剛跟大家講,新加坡這個媳婦,她先生覺得她有時候被婆婆誤會挺委屈的。她接話了,她說:「沒有沒有,不委屈。家裡有婆婆在,如有一寶。我看著婆婆生氣了,氣壞身體不好。」這個就是心裡有婆婆的恩德了。就好像我們心裡有父母的恩德,父母一生氣,因為我們,馬上就跪下來了,哪還有其他的想法?她一跪下來,婆婆的氣就下來了。因為人生氣會愈來愈厲害,就是兩邊都互相有氣了,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個響了,就可能彼此愈來愈刺激對方,都很生氣了。所以她一跪下來,婆婆,對不起對不起,是我的錯,婆婆的氣下來了。但是誤會總不能一直誤會下去。比方說,妳把我那件衣服拿去哪裡了?媳婦道歉了。過了兩天,我自己放這忘了,真相大白了。可是她心裡想,我錯怪媳婦,媳婦還跪下來道歉,這樣的媳婦去哪裡找?那不就一件、二件、三件事,這個媳婦就變女兒了,去哪裡找這樣的媳婦!那婆婆多了個女兒,媳婦多了個媽媽,那學佛不就是轉境界嗎?

  家裡的人我們要能轉,再來,我們還要學菩薩去度眾生。所以吃虧是福。「我實在忍不住了」,心量要大就忍得住了,這個叫慈忍。她心裡是想著婆婆,沒有自己,她就不會生氣,她也不會委屈了。我很生氣,我很委屈。所以《了凡四訓》真看懂了,原來我煩惱的根源就是這個我,我要如斬毒樹,直斷其根。怎麼斬?從今天開始念念為他人著想,這個我就放下來了。

  所以剛剛跟大家說,善財童子的心境,對我們這一生成就是關鍵。一切人都是監學,學生也是監學。再來,跟我們一起工作的同仁都是監學。假如團體裡面人家覺得不公平了,那我是領導者,我得要反思,我有沒有對待人偏心了?不能說聽到這些話很生氣了,那這個要當領導就沒有辦法作之君,沒有辦法表法給人家看,表法要以身作則,要能夠接受勸諫。唐太宗是求諫,不只接受而已,主動求臣子給自己提意見。這是唐朝的貞觀之治,跟我們有沒有關?有關。因為老法師已經九十五歲了,他以他老人家的威德,在護持著全球子弟弘法的因緣,我們假如隨順習氣了,都會耽擱一方的緣分,那不是辜負了老人家不辭勞苦住世護持了?

  所以我也是期許自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得要效法唐太宗,不然這個時節因緣這幾年不把握住,以後不見得有機緣了,我們得把弘法的緣推上一個里程碑。我們現在各地的緣靠的是老人家的威德跟福報,不是靠我們的真誠涵養,這個我們得自知,我們得清楚。我們心裡要了解,是自己的以身作則、自己的大公無私慢慢凝聚人心。而且時節因緣不等人,我們不趕快做出效果,說實在的,連自己團體的人可能信心都慢慢在消退。所以佛法講時節因緣,不進則退。

  就像英國漢學院,這國際間的緣,老人家不住世,我們要做大難大難!所以時節因緣刻不容緩,子弟兵培養不出來,前面就白努力了,最後就開天窗。萬里之外,人家老教授又有子又有孫,甚至都有曾孫的,人家跑萬里來住在這裡教,不大可能。但是這緣都已經起了,你不是進就是退。可是這又要思考了,真的要辦一件事可不簡單。

  我們今天要培養子弟兵,前提是什麼?前提是我們老師、職工能表好法。「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我們的學生不是小朋友,我們的學生二十歲上下,甚至有的已經工作很多年,三十多歲來的,有時候他人生閱歷也不少了,你幹真的幹假的人家看不出來?

  之前也跟大家提過了,建極樂寺的時候,老和尚說,台灣的佛寺多你們一家不多,少你們一家不少。英國漢學院,全世界的漢學系、中文系多你們一家不多,少你們一家也不少。我們拿著十方財,要幹什麼漢學院?要幹培養出來是人人弘道的漢學院,不是領個碩士、博士的漢學院。領個碩士、博士去搞名聞利養,那我鐵定下地獄了。我拿著十方財培養出來的人去搞名聞利養,那這個因果我得背。十方善信,人家的心一定有他的希望。所以佛門有個規矩,他捐這個錢,他是要建佛寺的那個柱子,你不可以把它拿去買菜,那你就要背因果了。所以我之前剛學佛的時候,在高雄淨宗學會拿法寶,有一本書,你要捐款,上面列了好多,你是要印經,你還是要護持常住,很多名目,你這個錢是用在哪,打勾。

  所以我是非常感謝我們院長對我們的指導跟護持,像我們漢學院的同學,院長都是指導,每個人進來選一部經。雖然科目很多,但是只要你選定一部經就是一個方向,一直往這個方向走,其他部經統統是這部經的註解。你學了二年,你學了三年、學了五年,你一部經學通了,你可以講經、可以弘法。希望同學們學到真東西,因為每一部經都在教五倫八德,你選一部經它就是主,其他的經就是配角,伴,都在幫助我們對於這一部經的義理了解得更深、了解得更透。我們也是期許學生在學術界行菩薩道。

  記得在二OO六年,成德有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大會,這個是十五年前。當時候結束,老人家到了劍橋大學演講,成德剛好也有參與。我記得老人家一開始講的話,終身難忘。老人家還沒講話就在黑板上寫了六個字:「儒學、道學、佛學。」當時候主持的不是華人,外國人。當然我現在不能講外國人,我現在在英國,其實我是外國人。是其他種族的,一個應該是讀博士的,漢學博士。然後他開始主持,用標準的普通話在主持。我都很驚訝,他的國語普通話比我還標準。我們閩南人沒有捲舌的,一捲舌,舌頭有點不習慣,古來沒有翹舌音。

  然後他主持完,師父接下來就寫了這六個字,對著這些學漢學的,華人以外的這些年輕人說了,「我跟你們學的不一樣,你們是這邊念過來的,儒學、道學、佛學;我們這個華人是右邊念到左邊,學儒、學道、學佛。你們拿到碩士、博士學位,你們可以成為一名教授,可是你們不可能像我這麼快樂。」真正研究成知識學術了,自己身心、家庭的問題解決不了。

  而且成德是見識了,當時候在法國,跟法蘭西漢學院一起吃晚餐,那都是博士後,都是用中文跟我們交談的。結果坐我對面一位女士,我首先就請教她,「妳博士是研究什麼的?」她說:「我研究虛雲老法師。」我一聽很激動,民初三大高僧。我就馬上接話了,「那虛雲老和尚一生給妳人生什麼啟示?」我一問完,她就一直看著我,不知道怎麼回答了。有點尷尬了幾秒鐘,最後她說:「我研究虛雲老法師不是活到一百二十歲。」我當場一聽,說不出話來了。可是我突然聯想到老法師有一篇開示,那一篇也是在一個重要的法會裡面講的。老法師說:「外國人把我們老祖宗的東西當作古代的古董來研究。」她這個態度研究代表什麼?這個東西跟現代沒關係。

  而成德是真正見過世界有名的漢學大家,名字我就不說了,我跟他坐在一起,我跟他聊修身齊家,我看他的眼睛都沒有跟我產生共鳴。我實在有點講不下去了,等我停下來的時候他開始說了,他說我是研究唐朝哪一個制度。諸位同修,他去研究一個唐朝,他是很專業沒有錯,那誰得利了?他是很有知識沒錯,假如不能古為今用,那你看學術的經費那麼多,都是納稅人的錢,地位又那麼高,領那麼高的薪水,到底對社會有多大的幫助?

  所以《格言聯璧》的話,這是重實質不重形式,「治國經邦謂之學」,治國經邦是學問,「安危定變謂之才」。什麼是才能?不是可以表演幾個節目,人家拍手,就是很有才能,安危定變。這個組織現在出現問題,你一了解就知道問題出在哪,進而你能夠指導他,只要他肯相信,你就可以幫助他轉變、改善,這叫「安危定變謂之才」。你看管仲,公子小白齊桓公一用他,本來那麼混亂的國家強盛起來了。我們的孩子也要學這種治國經邦、安危定變。

  所以諸位同道,我們陳校長,還有諸位同仁,我在漢學院等著小朋友們來到漢學院,我們分工不同,我也只能守好我這一畝三分田。因為畢竟現在能認知到聖教殊勝的家長、家庭已經不多了,你不能怪沒認知到的,他成長就不是這些背景,甚至於他不懷疑、他不反對就不錯了。但是假如他生長在這個時代,就像成德三歲就到高雄市楠梓區了,那這些孩子還肯學,他的家長還支持,我相信過去生都有發願的,那我們就要有責任把這樣緣成熟的孩子護好,幫老和尚、幫老祖先把這些孩子護持好。一個孩子真發出菩提心來了,他能幫助成千上萬芸芸眾生。成德有這個絕對的信心,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有一個無私無我的人一出現,這麼苦難的世間,哪有他感受不到的道理?愈苦的人他愈能感覺誰真心為他好。所以老法師去到印尼,印尼人說老法師比印尼人還愛印尼人。

  好,這一節課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