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是戒自己不是戒別人-第225集
戒律是生活規範,團體一定要遵守,而遵守的方法不是叫別人遵守,它是個人遵守的,每個人都自動自發的持戒,戒律就清淨了。所以戒律最重要的,也是最殊勝的,就是戒自己不戒別人,所以他修道能得清淨心,能得定。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第4集) 1986
佛法號稱內學,內學就是必須拿佛法的尺度常常衡量自己,不可以拿佛的尺碼到處去量人,量人就造業。譬如拿戒律,不曉得戒律是戒自己的,一看某人不守戒、某人犯了戒,你心裡就造罪業,動這個念頭,意業在造罪;說出口,你口在造業,你所造的業都會有果報。你拿佛法尺碼到處去量別人,你心裡怎麼不生煩惱?常生煩惱,增長無明邪見。這不是修佛法。
大智度論大意(第9集) 1980/1
大眾在一起共修的「六和敬」,為什麼不能和?因為你隨順煩惱、隨順習氣,那就彼此不和。所以六和敬不要求別人,諸位同修要曉得,佛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此地,我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他不要求人,他要求自己」。我們跟大眾在一起,要求自己守六和敬,不要求別人。我們今天為什麼不和?不要求自己,專要求別人,搞錯了,不要求自己要求別人,幾千年幾萬年也和合不了。如果反過頭來要求自己,六和敬立刻現前,祕訣就在此。「反求諸己」,回過頭來反省,這是對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457集) 2001/11/1
佛法實在講比世間法高明太多,世間法訂個章程一定要大家遵守,佛法不是的,佛法說出章程是叫每個人自己遵守,不叫別人遵守。我自己遵守,別人他成了佛,他是菩薩,他還要守什麼?他不要遵守。我是一個初學的人,我要遵守。人人都能回光返照,這團體是佛菩薩的團體,所以六和敬是這麼修的。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93集) 1984/12
佛的戒律比起世間的法律高明很多,我們理解之後,對它確實佩服的五體投地。它是自律,而不律人,自戒,不戒別人。這好偉大!別人的守戒、持戒、破戒於我不相干,我自己有沒有照做,不管別人。所以禪宗六祖大師就說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見到別人破戒、犯戒,實際上是自己犯戒。你自己持戒,怎麼會看到別人犯戒,看到別人犯戒,自己心就不清淨。所以不見他人過,這叫真功夫。
彌陀大願利生說(第3集) 1991/6
戒律它的目的是在得定,這是諸位要記住,戒律是自律而不是律他的。一個真正是持戒的人,看到這個人也破戒,那個人又作惡,諸位想想,你的戒縱然十分清淨,你能不能得定?不能。為什麼不能?因為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你是隨見隨起分別心。定是什麼?定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是外面一接觸境界心就動了,可見得你的戒律再清淨,你的心定不下來,這是絕大的錯誤。
佛說阿彌陀經(第21集) 1983
因為我自己要想成就,成就的關鍵在定,我們這個法門講一心。我到此地來修行就是要得一心,如果我常常拿戒律衡量別人,我這個「一心」這一生當中決定得不到。我的戒律學得很好,看到他今天又破戒了,他又犯戒了,我還能得一心嗎?不能得一心。所以佛戒律真正是偉大了不起,他的戒律只戒自己不戒別人,不管別人,別人犯戒也好、破戒也好、持戒也好,與我統統不相干,我對於一切人決定不起心、不動念,我自己才能得一心。所以佛教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守戒律,不要管別人,這真正是了不起。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第2集) 1989
每一個人都能自律,這個團體當然和合,每一個人都能容忍,自己守規矩,不管別人。別人不守規矩的,有,僧團裡頭有不守規矩的,佛教我們一個方法:默擯,默擯就是不理他。不要管他,不要理他,我們的心還是清淨,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清淨心才能達到一心不亂,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則。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第2集) 1989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修行人他的心專注在道上,努力在改正自己的過失,哪有時間去看別人的過失?如果把別人的過失放在心上、放在口上,那是絕大的錯誤,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了。印光大師也教導我們,「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同修六和 福佑一方 2016/1/3
看一切人都是菩薩,都是在教導我們,別人做得好的地方,是教導我們要向他學習;別人做得不好的地方,是教導我們要自我警惕,不能犯跟他同樣的毛病。所以都是我的好老師,不是凡夫,只有我自己一個人是凡夫。懂得這樣想法,就不會再去挑剔別人的毛病了。這是叫我們自律而不律他。自己做好了,別人自然會效法,這是身教的力量。如果每一個人都能自律,這個團體自然和合。
同修六和 福佑一方 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