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度與度他-第119集

  大乘經上常說,人必須自度而後才能度他,佛講的話句句都有很深的意思,可是有些人斷章取義,把佛的話誤會了,於是急著先自度,然後再度他。把自度、度他分成兩樁事情,錯了,佛講的是一樁事情。

  早餐開示 1999/4/30

  

  眾生包括自己,自己是眾生之一,不能度眾生,說實在話就不能度自己。所以諸位要曉得,度自己跟度眾生是一樁事情,不能把它分作兩樁事情來看,分作兩樁事情來看那就難了。須知自他不二,度眾就是度自己,度自己就是度眾生,是一樁事情。日常生活行為自己以佛做榜樣,向佛學習,這是度自己;自己做得跟佛一模一樣,給一切眾生做榜樣,這就是度眾生。自度度他是合起來的,分不開的。現在人學佛他之所以不能成就,是把度自己跟度眾生劃得清清楚楚,兩碼事情,結果自己也度不好,也沒能度眾生,毛病出在這裡。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18集) 1995/2

  

  為什麼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因為自他是一體,哪有自他?自他真的是一體。可是初學沒有這個境界,妄想分別執著很重,不可能承認自他是一體。經雖然聽得很多,他也會說,但是事實上,他自他還是分得很清楚,沒法子契入。這什麼原因?我問過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告訴我,總是知之不究竟。這個話說得好。你知道得不徹底,你是一知半解。你要是真知道了,真知道了就是佛知佛見,《法華經》上說的「入佛知見」,你真知道了,決定沒有疑惑。事上痕跡都不著。知跟行是一樁事情,能知哪有不能行的!能行哪有不能知的!能知不能行,知不究竟。

  淨土大經科註(第151集) 2012/1/21

  

  化他就是自度,自度就是化他,自度、度他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也是大乘法裡面常講的「入不二法門」。這個道理我們要很細心去體會,為什麼?不是自己的境界。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總是去不掉,只要有分別執著,那就不是我們境界。所以要常常作如是觀,我們從這裡下手,從這裡入門,《楞嚴經》上講的「最初方便」,這就是最初入門之處,我們一定要看別人的利害就是自己的利害,要從這個地方下手。別人有難就是自己有難,別人有福就是自己有福,所以這一句「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我們應當從這個地方學習。果然要是會了,利益無量無邊,真正是說之不盡。

  大乘無量壽經(第24集) 1998/9/5

  

  『拯濟負荷,皆度彼岸』,這兩句是講我們因地當中所發的大願兌現了。我們有使命有責任,為什麼說你有責任有使命去度化眾生?因為你在因地曾經發了願。現在我們念佛的同修,哪個人沒有在佛面前唱一唱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不管你有心、沒有心,你在佛菩薩面前表示我發了這個願,發了這個願要兌現。所以幫助一切眾生,你就有責任,你就有使命有義務,你應該要做。「拯濟負荷」,你要把度眾生這個擔子、這個責任擔當起來。末後這是目標,不是度一個、兩個,是普度。

  大乘無量壽經(第24集) 1998/9/5

  

  菩薩自行化他是一樁事,自己修行就是教化眾生,教化眾生就是自己修行,是一不是二,《華嚴》說的不二法門!菩薩怎樣提升自己?教化眾生,所謂是教學相長,自己必須要在人事物這個環境當中去磨鍊。磨鍊什麼?磨鍊不執著,磨鍊不分別,磨鍊不起心、不動念。你不在境界上你怎麼修法?所以大乘的修學比小乘快速。為什麼?小乘盡可能避免歷事鍊心,避免這些事情,那麼他進步就很慢很慢。大乘人是主動要接受考驗,天天在考,就像念書一樣,每天都參加考試,進步很快。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389集) 2005/5/15

  

  自己心地清淨這是自度,幫助一切眾生而不著相,才能真正度他,自他兩利,自他是一不是二。幫助別人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清淨、平等、覺,幫助別人的時候不執著,心地清淨平等一念不生。

  早餐開示 1998/8/8

  

  為一切眾生,為一切苦難眾生,這就行菩薩道;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夾雜在其中,這就是淨行,這就是淨願。以這個淨願、淨行,迴向求生淨土,就是念佛。所以這樣的修行,自利利他完全融合在一體,自利不礙利他,利他不礙自利,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這是《華嚴》圓頓的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8集) 1999

  

  我們的憂慮、疑惑就斷得乾乾淨淨,清淨心就現前。不要以為,我自利就沒有辦法利他,利他就妨礙自利,你始終有這個疑惑,你把自利、利他分成兩樁事情,不知道它是一個整體。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整體,哪有自行化他不是一體的道理?明白這個道理,你就心安理得,你就能契入大自在的境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8集)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