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身心輕安自在,功夫才能得力-第113集

  我們學佛首先要明白道理,然後了解事實真相,如何調心,如何調身,讓自己身心輕安自在,功夫才能夠得力,才能真正得到法喜充滿。世出世間一切法,展現在面前,你確確實實感覺到,這東西都不需要了。真的放下了,完全放下了,有這個身體在,一天三餐飯吃得飽,穿的衣服注意保暖,還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了!還有什麼要求?還有什麼需要的?沒有了,有多餘的都是累贅。

  早餐開示 1999/4/24

  

  所以,不能不放下!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控制,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佔有,你的身心多麼自在!這是真正調身、調心的秘訣,身輕安快樂,心真誠清淨,調身、調心的秘訣就是放下,清涼大師講的「捨」。統統放下與性德相應,與大自然的原理、原則相應。大自然無爭無求,大自然裡頭任何一物也是無爭無求,所以,自然永遠是和諧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179集) 2003/12/7

  

  首先要把我們的心調好,身調好,這是個樣板、招牌,人家一看到這個,信心就生起來。飲食起居要如法,不要勉強,最重要的還是修清淨心,心安住在彌陀聖號之中,念念為一切眾生服務,把無上的法門介紹給大家,推薦給大家。

  早餐開示 1999/4/24

  

  這個法門實在講,真正是方便,真正是簡單,不拘形式。你念佛,你經行念,經行就是散步、繞佛,繞佛是散步。你拜佛念,拜佛念不要出聲音,出聲音傷氣,心裡面默念。坐著念可以出聲音。用這個方法,身不容易疲勞。心在昏沈的時候,要用什麼方法對治?昏沈的時候我選擇拜佛。昏沈時候坐在那裡會打瞌睡,我來拜佛,或者繞佛,精進,法喜充滿,精神就提起來了。如果心裡面妄念很多,我就要放下,把一切的事情暫時放下,什麼都不要想,專注在佛號上,或者坐在那個地方用觀想,觀佛也好,觀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都好,把妄念息掉,這就是調適身心。

  佛說清淨心經 1992/1

  

  功夫成片是最淺的念佛三昧,不難得到。你得到的時候,自在隨緣你就體會到,身心輕安、快樂。不會說念佛愈念愈辛苦,愈念愈辛苦是功夫不得力;愈念愈快樂,功夫得力,愈念精神愈好,這是功夫得力的現象。愈念愈提不起精神,愈念愈想打瞌睡、愈想睡覺,這是沒有契入境界。證明什麼?證明你的妄想雜念很多,你有昏沉、掉舉這兩種障礙,障礙你念佛,這是業障。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52集) 1998

  

  但是這個業障不要怕它,一定要突破,不是不能突破的,知道這個障礙是決定可以突破的。在初學這個障礙是決定有的,你怕什麼?每個念佛人都是通過這個關口的,我們也要把這個關口突破,突破之後就自在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52集) 1998

  

  所以諸位要記住,念佛沒有一定的儀式,沒有一定的方法,但是它有一個原則,一定要念到自己心很安靜,妄念不生,這是念佛的目的。我念佛心愈念愈清淨,煩惱、妄想愈念愈少,愈念愈有智慧,這就對了,這個念佛功夫就看見了。假如念佛,愈念愈煩惱,愈念妄想愈多,那就錯了。絕對不是佛號有問題,是你念的方法有問題,你不會調心、不會調身。所以要著重調身、調心,心要安、要靜,身要活活潑潑、要健康,身心要健康,這個很重要。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38集) 1990/4

  

  哪一種方法有效我們就採取哪一種,沒有一定的方法。個人體質、善根、業習都不相同,所以確實「佛無有定法可說」。我們修行也不能執著一個方法,常常要知道調節身心,使身心輕安,功夫就容易得力,這樣就好。但是原則不能捨棄,原則就是信、願、執持名號,這是不能捨棄的。至於用什麼方法來念,可以隨時調節的。

  勢至圓通疏鈔菁華(第3集) 1993/12

  

  一個人有進步的時候,身體一定愈來愈好,光色也愈來愈好,身得輕安,心生歡喜,這是明顯感覺。業障重的時候,身體像千斤一樣,很重,走路都很困難;現在身體輕了,走路很輕快。從前心憂慮,牽腸掛肚的事情很多,現在沒有了,常生歡喜心。這些都是什麼?功夫得力的象徵。這種現象現前,自己要增長信心,更加努力,那我們的進步就愈來愈明顯、愈來愈快速,對於往生淨土充滿了信心。

  淨土大經科註(第574集) 2012/10/19

  

  自己能夠時時刻刻提得起佛號,而且念得很歡喜,念得法喜充滿,身心輕安自在,這是業障輕,功夫得力。真正念佛人念個三、五年一定會到這個境界,煩惱漸漸少了。煩惱少,就是分別執著這個念頭比從前少,比從前減輕了。心開意解,自自然然能得到輕安,能得到自在,這是念佛的好境界。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40集) 19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