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為什麼會退心-第104集

  佛門裡頭有諺語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那種熱情可嘉,「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變成雲煙」。為什麼?學佛不明教理,只是在形式上,形式上沒有辦法讓人耐久,這是人之常情。一年很新鮮,二年味道就淡了,三年就厭倦了,所以退心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109集) 2011/12/29

  

  所以現在念佛為什麼我還要提倡聽經,古時候念佛堂決定不聽經的,聽經叫打閒岔;念佛堂講開示時間也很短,幾分鐘,言語很少,提醒大家、勉勵大家,現在不行了。不行在哪裡?就是信心不切,願力不夠。要藉經教幫助你切願深信,你念佛才不會懈怠、才不會懶惰,念佛才有法喜,才能生歡喜心,你才會有成就。

  大乘無量壽經(第185集) 2006/2/28

  

  念佛如果退轉、如果懈怠,趕緊研教。念佛是行,研教是解,解行相應,相輔相成,用這種方法,我們才能真正的把愚痴迷惑破除。所以我們今天的念佛堂,為什麼還要提倡每天有兩小時講經,道理就在此地。如果他有堅定的信願,讀經、講經實在講沒有必要。但是智慧沒有開,自信不足,還有疑惑,讀經、講經就非常重要。

  華嚴經講述菁華(第144集) 1999/6/16

  

  現前我們同修,可以說絕大多數善根福德都不是很具足;不能說沒有,但是善根福德達不到佛經所講的水平,因此我們必須要用方法來增進、來提升,使我們的信心提升、願力提升,能夠達到這個標準,功夫才能夠得力。這就是解門跟行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華嚴經講述菁華(第144集) 1999/6/16

  

  讀誦、聽聞比什麼都重要。為什麼?幫助你堅定信心,幫助你堅定願心,你求正覺才靠得住。你若不能深解義趣,你會懈怠,你會退轉。你要曉得一懈怠、一退轉,你就要覺悟自己善根福德不夠,對於經義了解不夠透徹;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不會退轉,深解義趣的人也不會退轉,這兩種人決定成就。

  大乘無量壽經(第42集) 1999/3/20

  

  諺語所謂「唯上智與下愚不疑」。利根是上智,鈍根是下愚,這兩種人好度,都聽話,沒有疑惑、沒有夾雜,也能做到不間斷。我們看看念佛成就的人,絕大多數,可以說是百分之九十都是屬於這兩類人。當中這個階層,中等根性的人難度,半信半疑,一遇到境界的誘惑,自己不能把持,所以很容易墮落。

  早餐開示 1999/4/16

  

  而諸佛菩薩,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就是為當中這些人,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就是屬於當中這個階層的人。我們要想得度,唯一的方法要緊跟著佛菩薩,一步都不能夠離開。佛菩薩在哪裡?經典就是佛菩薩。我們從早到晚,所思所想的不離經典的教誨,所說所做的不離經典的教訓,這樣才能夠在這個時代裡面保住自己。

  早餐開示 1999/4/16

  

  三天不聽經,我們就退轉,古人講得好,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全非,那就是退轉。要很認真的去讀誦,什麼叫認真?認真讀誦就是把我們自己思想見解言行,每一次讀誦都要比照一下,佛所說的我做到了沒有?哪幾句我做到了?哪幾句沒有做到?這叫認真的讀誦,解行相應。行幫助解,使你解更深,解幫助行,使你行更圓滿,解行相應。

  大乘無量壽經(第74集) 1999/12/25

  

  所以信了要求解,解又幫助你信,幫助你入正信,幫助你到真信。解了之後得要落實,如果不落實,你的解是空的,虛而不實。我真正了解多少,我就做多少,解幫助行,行幫助解,解跟行永遠是相輔相成,一直到無上道。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632集) 2002/3/6

  

  大乘經上告訴我們,「往生不退成佛」,我們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只要懂得理論、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就的,這正是古大德所講的「萬修萬人去」。修學而不能夠往生,不是在理論上有誤會,就是在修法上有錯誤。如果理論清楚,方法正確,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早餐開示 1999/3/21

  

  我們怎樣轉變自己,怎樣轉變境界,都在讀經研教。我們要重視這樁事情,要認真努力在教理上下功夫。成就的人,也就是真正在這一生超凡入聖,作佛、作菩薩的人,總不外兩個條件:一個是過去生中,他所修積的善根福德因緣非常深厚,他能成就;另外一個,就是對教理非常透徹,深入經藏;只有這兩種人不退轉,勇猛精進,他成就了。如果自己善根福德不夠深厚,對教理不夠透徹,你叫他不退轉,你叫他不變心,不可能。我們用深入教理,補助我們善根福德之不足,我們這一生行,能成就!堅定信願,勇猛精進就成功了。

  早餐開示 199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