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和自在的源頭-第198集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是快樂,是自在。快樂跟自在從哪裡來的?是以真誠清淨平等的愛心,與世出世間一切眾生和睦相處,這個有意義。一定要達到菩薩的境界,仁者無敵,光大仁慈博愛,心裡面沒有一絲毫怨敵,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沒有絲毫怨恨,不與一切眾生敵對,這個人叫菩薩。我們學佛,怎樣把自己從凡夫提升到菩薩的境界,這一點重要,肯這樣做,精進不懈,依教奉行,那個根就是對於業因果報的理論與事實真相明白了,深信不疑,他自自然然就肯這樣做。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419集) 2001/6/11

  

  真誠的愛心,愛一切人,愛一切物,愛一切眾生,不分彼此,無有高下,一視同仁。你要問諸佛菩薩修行,修的是什麼行?這是第一樁行門;也就是佛法裡面常說的,慈悲為本。慈悲就是以真誠、清淨、平等的愛心,這是修學的根本,這是自性裡面本具的德能。眾生迷了,迷在哪裡?就是把這個慈悲心迷失掉了,不知道事實的真相,執著自私自利,不知道愛護一切眾生,這個錯了,於是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

  早餐開示 1999/5/17

  

  所以佛教導眾生,我們要覺悟,真正覺悟的落實,就是仁民愛物;能夠愛護一切眾生,能夠尊敬一切眾生,儒跟佛都講究自卑而尊人。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的行誼,諸大菩薩的行誼,決定沒有驕慢,都是謙虛恭敬,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早餐開示 1999/5/17

  

  我們今天能覺悟,能明白過來也能夠學佛、學菩薩,以真誠、清淨、平等心,去愛護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無條件的去幫助一切眾生;這是真正的回頭是岸,套一句一般宗教裡面所說的,真正得救了!真誠、清淨、平等、慈悲,要落實在生活上,要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之間。

  早餐開示 1999/5/17

  

  用我們的愛心去愛世人。佛法裡面講慈悲一切,對一切眾生你要普施慈悲心。像其他宗教「神愛世人」,把對於所有一切人事物,那種敵對、仇恨、不滿,這些念頭徹底放下,用慈悲愛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愛護一切眾生的人,那個人是上善,我們要學。我們的冤家,我們的債主,我們敵對的人,我們要換一個心,我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的愛心對他們。「他對我敵對,我對他不敵對;他恨我,我愛他;他討厭我,我喜歡他,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19集) 2001/10/2

  

  真誠,今天講熱愛一切眾生,這是佛菩薩。只愛自己,只知道滿足自己的欲望,不顧別人,這人沒福報,這佛經上常講的與人結怨,將來果報現前,後悔莫及。真正有智慧,真正有德行,不得罪一個眾生,也是古人說的仁者無敵,一個仁慈的人他沒有冤家、沒有對頭,沒有敵對的,這真正的仁慈。還有我看不慣的,不滿意的,我討厭的,這都是不仁、不義。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524集) 2013/12/1

  

  我們在這個世間,還有一個看不順眼的人嗎?沒有,心才真清淨。惡意,為他自己的利益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障礙我,我怎麼對他?在別人一定起怨恨心,起怨恨心錯了,怨就結成了。我心目當中他是菩薩,他所給我的我全部忍受,等於說他出的這些考試題目,我要給他滿意的答案,沒有絲毫怨恨。他想跟我結怨,我不跟他結,這怨就結不上了,完全化解了。真正沒有一個怨恨,沒有一個敵對,我們的心多平安、多快樂!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524集) 2013/12/1

  

  自在快樂,經典裡面常講的「常生歡喜心」,這個「歡喜」與真誠相應,與清淨、平等相應,與正覺、慈悲相應,這是真歡喜。這個境界佛菩薩得到了,中國古人也有得到。從什麼地方我們能看到?《論語》上能看到。《論語》第一句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這個境界。「學」,學是覺悟的意思,覺而不迷。「習」,是將覺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是「習」。「不亦說乎」,這個是佛家講的「法喜充滿」,就是我們講的「自在」。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八)(第2集) 2000/12/5

  

  清淨之樂,不可思議!平等之樂,我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平等的看待,這裡面決定沒有驕慢,平等的尊重,平等的關懷,平等的熱愛,你要不去做,這個樂你得不到。你要真幹,法味你才會嘗到。我們在此地講經說法就好比什麼?好比說餐館的菜,一道一道給你們說,說到你們流口水,一點也沒有嘗到,你沒有嘗到味道。講經說法是說菜譜,依教奉行是嘗到味道。我們的確要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佛法的味道你就嘗到了。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二)(第2集) 199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