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隨順眾生-第178集

  現代這個社會,我們大家都感到憂慮不安,原因在哪裡?就是彼此都不肯隨順,每一個人都執著自己的意見;不同的意見就會發生衝突,這是不安定的根源。佛弟子在這個社會環境裡面,應該做一個表率、做一個榜樣,別人不能隨順,我們要修隨順。

  普賢行願品輯要疏選讀(第3集) 1993/12

  

  隨順裡面一定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那個毛病就大了。我們佛家常講,佛教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我們佛門標榜的;可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為什麼出現這麼大的矛盾?就是不曉得這個隨喜跟隨順,都要以理智,不能用感情;感情的隨順,那就是禍害,就是下流。理性的隨順,也就是說合理的我們隨順,不合理的我們沉默,用這種態度就對了。慢慢的能夠誘導他、感化他,讓他覺悟,誘導他走向正知正見,誘導他趨向正行;利益一切大眾之行,這個叫正行。

  普賢行願品輯要疏選讀(第3集) 1993/12

  

  一切境緣,隨順就好了。隨順,決定不要去起心動念,不要去想我要怎樣怎樣,那就叫自找苦吃。這一想我要怎樣怎樣,這叫造業。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那不是造業,那是功德。為什麼要去想?起心動念就是攀緣。真正學佛的人,心清淨。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30集) 1984/12

  

  心地清淨,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如如不動。念念沒有為自己著想,念念是度眾生;如果對眾生沒有好處,沒有利益的事情,決定不能做。起心動念,決定要想到怎樣以什麼方便利益眾生,或者是做樣子給眾生看,做榜樣,或者是用言語文字來教導他,要常存這個心。

  華嚴經各品大意(第8集) 2002/4/21

  

  念念都想到他的利益,人家當然歡喜,念念想著我自己的利益,你跟別人就很難處,大家就爭利。我們能夠放下,我們能夠捨棄,滿足一切眾生的欲求,為他,樣樣都為他;時間長了以後,他把你當作知心的朋友,看到你這個人在一生當中,他覺得很可靠,你給他建議,他就會聽。

  大乘無量壽經(第41集) 1999/3/13

  

  在這種親密關係之下,長久的交情,才開始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果報應的事實跟理論。勸導他,什麼是真正的利?什麼是害?什麼是是?什麼是非?是非利害才能談,讓他慢慢的醒悟過來,知道斷惡修善,趨吉避凶,我們一般學佛人講消災免難,教他這個道理。這是初級佛法,這不是幫助他的真正目標。真正目標在最後,幫助他成佛。

  大乘無量壽經(第41集) 1999/3/13

  

  怎樣才能落實?做到無我就落實了,起心動念想別人,如果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想自己就不能落實。入佛門,頭一關破我執。見思煩惱裡面的見惑,五種,頭一個就是身見。認定這個身是我,一切都是為我身去著想,壞了,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全起來了,怎麼能跟人家和合?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7集) 2010/4/11

  

  所以,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不再跟別人對立,不但不跟人對立,跟一切事不對立,跟天地萬物不對立,那叫破邊見。然後再破成見,我們講某人成見很深,我以為怎樣;我以為怎樣,就不能修隨喜功德,就不能恆順眾生。必須把成見放下,你才能修隨喜功德,才能夠修恆順眾生,這才是入佛門的第一步。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7集) 2010/4/11

  

  菩薩念念度眾生,念念不忘眾生,念念都要幫助眾生,使眾生得到最好的利益。經上常講豐饒,「豐」是豐富,「饒」也是豐富,最豐富、最好的利益。諸位想想,最好的利益是什麼?是幫助他念佛,幫助他預知時至,幫助他不生病,也一樣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這才是最大的利益,沒有比這個更大利益了。

  普賢行願品輯要疏選讀(第3集)1993/12

  

  為什麼?其他一切物質精神享受,死了之後都要搞六道輪迴,你給他再大的利益,也不過享受幾十年而已;幾十年之後,長劫流轉,那哪裡叫利益?所以利益是幫助他脫離苦海,超越輪迴,成佛作祖,這是無上的利益,最殊勝的利益。我們要常常有這個心,常常存這個心,幫助眾生。

  普賢行願品輯要疏選讀(第3集)1993/12

  

  佛菩薩就是這樣學習的,一切隨順眾生的執著,隨順眾生的分別,自己心裡確實沒有執著、沒有分別。自己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平等的,沒有受到外界絲毫的干擾,這叫功夫,這個叫得力了。我們學佛、修行是不是這樣修法?要真在這上面做功夫,就是從內心裡頭,不是從事相上,不在事相上,是在心地上。把心地上的分別執著減少、淡化,這個人是真正修行。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46集) 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