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淨則土淨-第177集
佛教給我們修行,修什麼?除二障而已,沒有別的。因此世間一切諸法、人事物,有沒有是非?沒有。有沒有善惡?沒有。有沒有真假?沒有,什麼都沒有,這是真相。一切真假、是非、善惡,從哪裡來的?從人心變出來的。如果我們懂得這個事實,我們很會變,我們統統變好的、統統變善的,這個就是諸佛的淨土;不會變的就變成三途惡道。誰變的?自己變的,不是別人變來給我們享受,是我們自己變自己享受。就連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自己變自己享受,你自己的心不清淨,你怎麼能往生!
早餐開示 1998/4/5
佛雖然大慈大悲,佛為什麼不能讓你去往生?因為淨土是你自己變現的。深入淨宗的人曉得,「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一般人念的時候,有沒有念到這個境界?他念到這個境界,他自己不曉得!不知道沒有關係,他到這個境界,就有這個受用;他不到這個境界,念得再勤奮、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這個理與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白,不能把這一生往生的大事因緣錯過。他真的心清淨了,心淨則土淨。心清淨,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就現前,就這麼一個道理。
早餐開示 1998/4/5
我們這個心有淨有穢、有迷有悟,所以才有十法界。淨土,只有悟沒有迷,只有淨沒有染,這是我們往生西方淨土必須具備的條件。心淨則土淨!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清淨心,不要被境界所染污。所謂染污就是動心,起貪瞋痴慢就被染污了。順自己心的起了貪愛,你染污了,不順自己心的起了瞋恚,你被瞋恚染污了。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42集) 1984/12
諸位要曉得,七情五欲就是染污之相,染污的樣子。如果我們對一切境界不起七情五欲,保持心的清淨平等,對境界一切了了分明,該做的,我們盡心盡力去做,做得圓圓滿滿,這個心就是清淨心。這樣的心才能夠生淨土,與淨土就相應。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42集) 1984/12
什麼人能到極樂世界?心清淨的人到極樂世界去了。我們雖然念佛,念一輩子,心不清淨,去不了。什麼人有能力在臨命終那一刻,把心裡頭牽掛的那些東西一下放下?幾個人能做到?最後一念做不到,還有牽掛,完了,又搞六道輪迴去了。念佛的人,過去李老師常說,一萬個念佛人,能往生的三、五個,就算五個,念佛人當中還有九千九百九十五個不能往生,能往生只有五個。什麼原因?最後一念還是沒放下,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這是我們真正的傷害。
淨土大經科註(第272集) 2012/4/4
如果不往生,這一生的修行都空過了。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怎樣才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那你這個信願要堅強,強烈的願望,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望,對於現前這個世界決定沒有貪著。換句話說,真正能放下,沒有貪著。諸位要知道,無貪無著,你就沒有煩惱,你心就清淨了。心淨則土淨,與西方淨土就感應道交。所以修淨土的人就是要修淨心。要想修淨心,就要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第82集) 1989/1
如何把我們污染的心恢復到清淨?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道。無論哪一個法門都是為了這個目標。怎樣由染再回歸清淨?我們今天用念佛這個方法。淨宗是用執持名號(信願持名),用這個方法。心淨則土淨,得到清淨心,給諸位說,你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把握。與西方淨土感應道交,那個時候往生可以說是自在往生。這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我們今天想去,去不了,道理在哪裡?心不清淨跟淨土不相應,一定要念到清淨心。凡是對心有污染的,我們都要警覺到那是錯誤的,應該捨離。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第7集) 1994/11
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真正成就、真正往生、真正得到經典裡面所說這樣殊勝的利益,那就得要認真,一定要把煩惱習氣、妄想執著念掉!這些東西一現行就是業障現前,什麼叫業障?妄想是業障、分別是業障、執著是業障,這個東西一冒出來,馬上就是「我業障現前」。怎樣懺悔業障?「阿彌陀佛」,業障就沒有了。這一句阿彌陀佛提起來就是懺除業障,就是把妄想執著這個妄念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換掉。你真的能換過來,業障就消除。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59集) 1984/12
所以念佛人這個功夫淺深,就是檢點自己的心清不清淨。如果你仔細去反省一下,我心地今年比去年清淨,這就是你念佛功夫得力了;我這個月比上個月又清淨了一些,你的功夫就更得力了;如果發現我今天比昨天清淨多了,那我看你成佛不遠了,這叫功夫。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14集) 1990/4
就這一句佛號常常念,心裡只有這一念,其他的雜念統統放下。用念佛方法,就是用這個方法把我們所有雜念打掉,這就是真正叫修淨土,心淨則佛土淨,修淨土是修自己的清淨心。心清淨、心平等,這是往生極樂世界基本的條件,極樂世界有沒有?真有。哪裡來的?是我們自己心裡頭變現出來的。所以大乘經裡常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就曉得,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跟我什麼關係?一體。阿彌陀佛是我自性變的,極樂世界是我自心變現的,不是外頭來的。自己變現,自己想去,哪有去不了的道理!
淨土大經科註(第230集) 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