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第167集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這是把修身的功夫,修身的先後次序,講得清清楚楚。那麼我們就曉得,修身的根本在格物,格物是什麼意思?宋朝司馬光說得好,司馬光他是學佛的,他用佛法來解釋,他說「格」是扞格,扞是捍衛、保衛,格是格鬥,「物」是欲望,他說欲望。我們要想修身,首先要跟物欲來打一仗,決定不能讓物欲戰勝,物欲戰勝那我們就被它迷了。這個說法說得很好,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常常講的,跟司馬光說的意思完全相同。印祖常說「革除物欲」。

  四書選讀(第2集) 2005/9/7~/10/5

  

  人的智慧不開,什麼原因?被物欲迷惑了,物欲錮蔽真智,蒙蔽了我們自性本有的智慧,就迷失了自性。因此格物,用我們佛法來講,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叫格物,我們佛門祖師大德這樣替我們解釋。也就是說,你要真正修身從哪裡修起?從斷煩惱下手,格物就是斷煩惱,物欲是煩惱,你要從這下手。煩惱輕,智慧就長了,致知是智慧生起來,煩惱輕智慧長。

  四書選讀(第2集) 2005/9/7~/10/5

  

  智慧不開,那什麼原因?你的欲念太多,所以要格物。我們從哪裡幹起?從格物幹起。物是什麼?就是物質的欲望,也包括精神欲望在裡頭。欲是欲望,格是格除,換句話說,你得把欲望放下。這個東西,綜合起來講,就是裡面有貪瞋痴慢疑,外面有財色名食睡,你要把這個內外都要放下。內是煩惱,外是誘惑,你統統放下,智慧就開了,就格物而後致知,智慧就現前。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89集) 2010/11/8

  

  物放下了,智就現前了。智是本有的,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如來的一切智、無師智、無礙智,統統都起來了。現在起不來,就是迷惑,緊緊抓住不肯放下,就這一點。所以我們要想成就,不從看破放下是決定做不到的。

  會客談話(第3集) 2018/8/25

  

  格物是放下,致知是看破。致知是什麼?智慧現前,明白了,不再迷惑。怎麼明白的?放下明白的。你現在為什麼不明白?你妄想很多,雜念很多,分別很多,執著很多。所以,這叫道道地地的六道凡夫,這個麻煩大。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58集) 2016/7/21

  

  格物是斷煩惱,是消業障。物是物欲,欲望,欲望要把它斷掉。格是格鬥,這自己跟自己打仗,把自己的欲望戰勝。戰勝之後,智慧就開了,這個東西是障礙智慧的。煩惱、業障消除之後,自性智慧就開了。智慧開了,你的意才誠,你的心才會正,然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淨土大經科註(第385集) 2012/6/19

  

  格物而後致知,致知是開悟,真實智慧現前。所以你只要有物欲橫在心裡,你的心就不會開竅,你的心只會生煩惱,不會生智慧。你要想像惠能大師一樣,「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很令人羨慕。他為什麼常生智慧?他心裡沒有煩惱、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沒有五欲六塵、沒有貪瞋痴慢,這個心就常生智慧。我們要不把這些東西拔除,智慧怎麼會現前?這是修行的根本,從根本修。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90集) 2000/3/29

  

  煩惱輕的時候,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有悟處,那就是智慧,不用學,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明白,不需要學。這是智慧,這不是知識。智慧管用,能解決問題,這叫致知,你看格物、致知。

  無量壽經菁華(第17集) 2010/1/10

  

  煩惱輕智慧長,你的煩惱習氣一年比一年輕,一月比一月輕,能夠發現到自己一月比一月輕,你就有相當的進步。如果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有把握了,月月不一樣。如果到天天不一樣,那就恭喜你,你愛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你真的得大自在,你想在這個世間再住多少年,沒有關係,你生死自在。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第2集) 2001/7/23

  

  修行,智慧透出來才算是成績。佛門常說,煩惱輕、智慧長,我們的妄想、煩惱一年比一年輕,智慧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增長。煩惱跟智慧就像光明跟黑暗一樣,光明多一分,黑暗就少一分;黑暗多一分,光明就少一分。煩惱多,智慧就少;智慧多,煩惱就少,一定的道理。從這個地方能夠測驗自己修行的成就,果然是煩惱一年比一年少,妄想少了,牽掛少了,憂慮少了,心得清閒自在,智慧增長,功夫得力的現象,這是好境界。如其不然,要回過頭來認真去檢點、去反省,一定修行修錯了。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63集) 19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