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享受,努力修學-第63集
在這一生很短的時間,數十年寒暑一彈指就過去了,抓住這個時間好好的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享受是你想像不到的。你在這個世間,親戚朋友有天倫之樂,使你留戀;你到西方極樂世界,然後你就見到過去生生世世父母家親眷屬,那些人已經生到極樂世界,到那邊都團聚、都團圓,都認識了。說到旅遊觀光,那個範圍就大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你的生活環境,我們今天還沒有辦法超出地球,我們的活動空間太小了。
早餐開示 1999/3/20
極樂世界的人活動空間太大了,虛空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是你活動的空間。過去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你的家親眷屬、你的朋友、你的道友太多太多了,那個時候一見面都認識,你有宿命通。為什麼不忍耐幾十年,去享受究竟圓滿的大樂?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做到,必須要落實到信願行,行是真幹!真念佛。一定要抓住機會,決定不能夠放過,這是聰明人,這是有智慧的人,這是住真實慧的人。
早餐開示 1999/3/20
凡是講求享受的,諸位想想,必然增長愛貪、增長我執,那怎麼能出得了三界?縱然是念佛求生淨土,如果對這個世間種種貪愛不能捨棄,還留戀這個世間,換句話說,他的佛號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為什麼?捨不得離開這個世間。所以佛教給我們要以戒為師、以苦為師,自己生活過得清苦一點,好,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我們有力量,多多的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個是好事情,這是善事。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第9集) 1994/8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這個「愛欲榮華」是世間人所追求的,一切眾生不能夠出離六道輪迴,就是愛欲榮華他不能放下,不能捨棄。殊不知這些東西,真正說來,曇花一現,夢幻泡影。『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在一個頭腦清醒的人、一個有智慧的人看來,這個東西就像浮雲一樣,我們一定要覺悟。命中有的,命中有福報,也要把它看淡;命中沒有的,決定不求,這樣就好。因為這些東西可以得很短暫的樂受,但是得不償失,所付出的代價太大,實實在在不值得。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第9集) 1994/8
世間什麼都是假的,什麼都可以捨掉、放棄,光陰要抓住,決定不能讓光陰空過。世出世間成功的人物,祕訣沒有別的,就是會抓住光陰,抓住機會,佛家講時節因緣,這是走向成功之道的祕訣。我們念佛要求生淨土,心裡念念阿彌陀才行,也是把時光抓得牢牢的,哪有時間去打妄想?哪有時間去想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不可能。別人要陷害我們、侮辱我們,隨他去,我沒有時間去應付他,把這個時間拿來念阿彌陀佛。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76集) 1999/8/11
決定要遠離,這個利害得失,這個帳要算得很清楚,我把這個財色名利捨一捨、忍一忍,咬緊牙根,也不過是幾十年,成了佛之後得大自在,得永恆的快樂,這個是值得的。眼前這一點小小的,世間人認為這是樂,不曉得那是苦,他以為是樂。為什麼佛說是苦?這個樂後頭是苦。佛在經上比喻叫「刀頭舐蜜」,那個非常鋒利的刀刃,上面塗了一點蜜,叫你去舔,是滿甜,這舌頭一舔,舌頭已經被它削掉,被它割斷。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46集) 1990/4
財色名利那個甜頭,就像那個鋒利刀刃上那一點點蜜一樣。你想想看,哪一個聰明人會幹這個傻事情?幹這個傻事情,迷惑顛倒、糊塗人才幹,聰明人不幹。念佛雖然把這個東西捨棄,好像是苦,其實這裡頭有真樂,世間人沒有法子體會。你能夠把它捨離掉,心地清淨,清淨是真樂,世出世間一切法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大樂。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46集) 1990/4
佛法對苦樂的講法:現前樂,將來還樂,後世還樂,永遠都樂,那叫做樂;現在樂,來生受苦,這不是樂;這是佛法裡頭講的標準。現在苦,受一點苦難,來生得樂,這是真樂。現在我們捨棄名聞利養、捨棄五欲六塵,一心念佛,看起來好像很苦,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曉得這是真樂。真妄我們要有能力辨別,邪正、善惡、是非只要你有能力辨別,你智慧就開了,你才曉得怎樣去修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67集) 2000/2/22
如來真實義才是最快樂,才是最究竟、最圓滿。我為了要得到真實究竟的圓滿智慧、德能、相好,我必須把眼前這些外緣,要放下!眼前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東西要是認識清楚,這不是究竟的,不是圓滿的。雖然現前有一點小樂,得一點小樂、小利,無量劫的生死輪迴在後面!所以為了享受眼前這種小利,把永脫輪迴、破迷開悟這樁事情給耽誤了,豈不是大錯?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950集) 2003/1/31
所以聰明人能夠咬緊牙根忍得過,我能把這些東西放在一邊,我把學道的機會牢牢的抓住。只要你一心投入,這裡頭有樂,這個樂超過六道裡面五欲六塵之樂,這裡頭有真樂、有大樂。這個樂沒有副作用,不生煩惱,不但不生煩惱,它生智慧,覺悟人之樂,佛菩薩之樂。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950集) 2003/1/31
明白這些事實真相,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認真努力修學,放不下的也要放下,咬緊牙根放下。先從事上放下,這是持戒,然後再從理上放下,就開悟了。這是世尊在此地教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首先我們要從物質享受上放下,不要計較得失,安貧樂道,生活愈簡單,愈顯得自在,愈沒有負擔。然後精神生活也放下,世間人在精神受用上,也有許許多多種類差別,都要放下。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60集) 2000/2/9
我們一生當中,遇到這個法門不容易,開經偈上說「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告訴我們,「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我們給碰上了,這多幸運。可是碰上怎麼樣?你要能認識它。我如果不認識,見到等於沒有見到。真正認識它,要相信、要發願、要念佛,一定把這個機會抓住,不能放鬆。為什麼?這是我們一生成佛的機會,這一生就能成就;錯過了,不知道又要經過無量劫才碰上一次,不是常常能遇到的,這個機會太難得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249集) 2012/3/23
佛給我們提出來修行的方法是「信願行」,信願行是一而三,三而一。你信了,真正相信,你才會發願;你有願,才肯念佛。換句話說,真肯念佛,這個信願行統統都具足了。為什麼?行裡面一定有信、願,願裡面一定有信。信,不見得會有願;有願,不見得會有行。真正到肯念佛,這些條件統統具足了。
無量壽經(第16集) 1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