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從心出發——將菩提心貫注一生
學佛首先要知道佛是什麼,這是最重要的。學佛是學作佛,作佛是心去作佛,我們一定要學佛的存心、佛的用心,這才是真正抓到了根本。念佛大家都會念,都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可是每個人得的結果不一樣。原因到底在哪裡?
學佛的根是什麼?
原因就是你有沒有把佛的根找到。佛的根是什麼?世尊在《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你看看經裡面講的「三輩往生」、「往生正因」,世尊特別強調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上輩、中輩、下輩,乃至於一心三輩,都不能離開這八個字。一心專念做了,菩提心沒發,那就不能往生。念得再勤,古人所講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夠往生。菩提心發了,有人發得圓滿,有人發得不圓滿,能往生,往生品位不一樣。
什麼是圓滿的菩提心?
什麼是圓滿的菩提心?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上告訴我們: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個說法我們也不好懂。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給我們講:直心、深心、大悲心,還是不好懂。把經論合起來看比較容易體會,菩提心是真實、究竟、圓滿、覺悟的心。換一句話說,我們凡夫迷,迷而不覺,菩提心是覺而不迷。
我們將菩提心寫成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就是菩提心,我們要把這十個字抓到,變成自己的心。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裡頭、應酬裡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用真心。
學佛先要講用心,一定要具足這五個心。菩提心是講三心,我們現在講五心,五心就是三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一定要愛護一切眾生,真誠關懷一切眾生,照顧一切眾生,決不能分別。
如何把菩提心落實到生活上?
如果再把菩提心落實到生活上,落實到我們整個人身上,每天二十四小時,念念不失菩提心,念念不離菩提心,那就恭喜你了,你這一次念佛往生,生實報莊嚴土。怎麼個落實法?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就是菩提心圓滿的落實。菩提心不是口頭上說說就管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一定要落實,一定要很認真去做到。
科目一:淨業三福
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落實在生活裡面,世尊教導我們「孝養父母」,從這個地方做起。我們對父母有沒有真誠?有沒有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奉事師長」,我們有沒有用這個心對老師?佛法總結起來就是這兩句話。佛法的修學是從孝親尊師開始,佛法的大圓滿也是這兩樁事情。孝道跟師道是虛空法界的大圓滿,決定不能夠疏忽。
「慈心不殺」,這是對一切眾生,決定不可以惱害一切眾生。叫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們就錯了,所以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
對個人的行持最基本的是十善業。用真誠清淨慈悲心來修十善業道,那是菩薩行。要認真去「修十善業」,以十善業自己約束自己,所謂自律,就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它相應,這就是圓滿的佛法。
孝親尊師,慈悲十善,這個是落實在事相裡面的根本,我們把這個根本忘掉了,所以修什麼樣的佛法都不踏實。我們常常聽同修說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不曉得。要知道心有根本,行有根本,這四句是行的根本,菩提心是心的根本。這就是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的從根本修,這是最聰明的人,最有智慧的人。你只要念念不離開這個根本,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能成就。你要是忘失了根本,念佛這一生都不能成就,你說多可惜!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從這個根本再往上面修,這才「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二乘。從凡夫提升到二乘,也就是超越六道,進入到四聖法界了。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再往上提升,是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最重要是「發菩提心」,這個發菩提心是理事統統圓滿。
「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別的因果,是淨土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深信這個因果,念佛成佛。
「讀誦大乘」,我們念《大乘無量壽經》就好。每天讀誦,一定要求深解義趣,解得淺不行,要解得深。如何才能夠深解?一定要依教奉行。佛在經上的教誨我統統做到,我很認真、很努力天天在做,已經做到的保持不失掉;沒有做到的,一定要發心把它做到。然後你對於經的意思愈理解愈深,愈理解愈圓滿,天天生智慧。
末後一條:「勸進行者」。勸進行者就是為人演說,我們要表演給人看,做出來給人看,完全落實,決不是口說。
科目二:六和敬
第二個科目是六和敬。六和敬是佛教導我們人與人之間怎樣相處,決定不能違背,違背六和敬的罪很重很重。我們怎麼存心,用什麼態度,六和敬裡面最重要的是「見和同解」。如何落實?放棄自己的成見,也就是放棄自己的想法、看法,遵循佛陀的教誨,這就是見和同解了。
這是屬於思想問題,落實在實際事相上是「戒和同修」。這個戒是什麼?就是佛陀的教誨、教誡,我們要遵守,要養成守法、守規矩的習慣。大家在一起都有個公約、常住公約,我們都應當遵守。凡是在事相,可以有變化的。因為古今生活習俗不一樣,這個一定要因時因地,我們在生活上方便。
下面這個好懂,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利同均。這是我們處眾必須要遵守的六個原則。如果離開這六條,縱然是很多出家人住在一起,也不叫做僧團,只是一個普通的團體,不可以稱之為僧團,僧團是決定修六和敬。
科目三:戒、定、慧「三學」
第三個科目:「三學」。戒、定、慧三學,這是佛法教學的總綱領,我們決定不能夠違背。戒學是如法,如理如法是屬於戒學;定學是清淨平等;慧學是真誠慈悲。在日常生活當中必須遵守的原則,決定不可以違背的。
科目四:六度
學菩薩,佛給菩薩的守則有六條: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布施」是放下,般若是看破。放下什麼?布施是放下慳貪,「持戒」是放下惡業。我有財物,用財物幫助別人;我有能力,用能力幫助別人;我有智慧,用智慧幫助別人,樣樣幫助別人。今天講的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叫布施。所以斷絕一切惡業,持戒就圓滿了。
「忍辱」是對瞋恨嫉妒 。
「精進」度懈怠,服務大眾,幫助別人,決定不懈怠,決定不懶散,這就是精進的意思。
「禪定」是對散亂 。禪的意思就是你不會受外面境界誘惑,不會受外面境界干擾。定是心有主宰,不為所動。內不動,外不受干擾,這叫禪定。
「般若」是智慧,看破世界,有如《金剛般若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如果真正明瞭不可得,你得失的這個念頭就沒有了。於是在現實境界當中,你所得到的,決定不會生歡喜心;你失掉的,絕對不會有懊惱。為什麼?不可得。對於宇宙人生性相、理事、業因果報樣樣清楚,樣樣明瞭,覺而不迷,這是般若。
科目五:普賢十願
菩提心究竟圓滿的落實是普賢十願,大經裡頭常說,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成佛。你要想成佛道,一定要修普賢行。
第一條:「禮敬諸佛」。誰是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個個是佛,有情眾生是佛,無情眾生也是佛,所以這個禮敬是平等的禮敬,真誠的禮敬。
第二:「稱讚如來」。永遠保持一個善心,如何能夠落實稱讚如來?惠能大師講的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一句話就落實了。
「廣修供養」。這個廣是什麼意思?廣是平等的意思,是普遍的意思。不分國土,諸佛如來無量無邊國土不分、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信仰,清淨平等的供養。
「懺悔業障」。是完全對自己,怎麼樣懺悔?這個十願其他的九願統統做到,就懺悔了。如果有一條沒有做到,你的懺悔不徹底,你的懺悔不究竟。
「隨喜功德」。特別是加強對嫉妒障礙的過失,人家有好事,不能夠嫉妒障礙,要隨喜。隨喜什麼?幫助他,成就他的好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他做這個事情對社會、對眾生有好處、有利益,縱然是我們的敵人、冤家、對頭,我看到了,我也要去幫助他。
「請轉法輪」,是我們非常容易疏忽教學的過失,這是世間第一等的善事。要請轉法輪,請善知識來教導我們這一方。
如果這一位善知識的教導、德行,受到我們這個地方的大眾的尊敬、仰慕,願意跟他學習,我們更進一步請他長住在這個地方,「請佛住世」,我們這個地方的人得利益了。
「常隨佛學」,哪個是佛?一切眾生皆是佛,這誰懂得?一切眾生的善,我們要學;一切眾生的惡,我們要反省,我們要改正。所以善惡都是善知識、都是老師、都是菩薩學處。
「恆順眾生」。就是我們常講的要懂得現代化、本土化。
「普皆迴向」。那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拓開心量,救我們小心量的過失。
這是為我們淨宗同學擬定的五個課程,這五個課程做到就夠了。我們只要抓到這個綱領,「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很好記。要懂得每一條的意思,讓我們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與它相應,這叫真正念佛,你把念佛落實了,不是口念。你的心念,你的身念,你的行為念,這是佛心、佛行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真念佛。
然後我們提的念佛,這個念佛是專求生淨土,把我們的功德,什麼功德?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功德,與這前面五個科目相應,都是功德。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淨土,決定得生,真的是古大德講的萬修萬人去。所以末後我講的是歸心淨土,世尊教化能事就圓滿了,末後總歸到淨土。
《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 199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