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時妄想叢生,如何對治?-第2集
問:「彌陀與自性體是一,念是性體起用,性體起用之時正是心生萬法。可是學人因功夫未熟,正在念佛時,常覺妄想叢生。若放下妄想,一心觀心,此時便覺心安。若不念佛,妄念亦生,心猿意馬其心難制。請問如何是好?」
答:心性是很深的學問,也是很深廣的境界,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對於這些事實真相都沒有方法理解,於是我們在初學過程當中,也只是聞佛所說而已,不是自己境界。這個時候要看自己的根性,如果是利根,煩惱輕、智慧長,有悟入的可能。這一定要親近善知識,在善知識會下開悟之後才能離開,沒有開悟不可以離開。
諸位看《高僧傳》、《居士傳》就明瞭,從前的人怎樣去親近善友,「善友」就是指老師,他們是怎樣奉事師長。奉事師長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對老師百分之百的信仰,沒有一絲毫懷疑;如果對老師有疑惑,你親近這個老師的時間再長,一百年、二百年、三百年都沒有用,你也不會開悟。為什麼?疑惑障礙了悟門,是這個道理。什麼人最容易開悟?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他悟門中沒有堵塞,所以很容易開悟。由此可知,我們對善知識、老師常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我們親近善知識而不能開悟的真正原因。
我們在經典裡看到,在古人著述裡看到,老師不一定開悟,學生開悟了,這個事情常有。老師為什麼沒有開悟?老師能說不能行,他講得沒錯,他做不到;可是學生聽了之後,他聽懂了,他能行,學生開悟了。這是諺語講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說學生跟老師學,結果超過老師太多太多,老師遠遠比不上學生。他何以能超出?一個能行,一個不能行,關鍵在此。但是這個學生對老師百分之百的信仰、尊敬,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他悟門沒有障礙、沒有堵塞。老師雖然會講,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完全放下,就是天台大師說的「能說不能行」。他所講得一點都不錯,是祖祖承傳,他有沒有悟?有小悟不是大悟,小悟出不了輪迴;也就是說,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沒有完全放下,他比我們一般人輕,他是放下不少了,還有拖泥帶水,不乾淨、不徹底,所以他出不了輪迴。學生跟他學,根比他利,學生放下比他多、比他徹底,所以學生證果開悟了,這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個學生尊不尊敬老師?永遠尊敬老師,不是老師的協助他不能成就,道理在此。
心性起作用,一切時、一切處從來沒有停過。所起的作用,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染污的、有清淨的;四聖法界就是清淨的,六道就是染污的。我們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貪瞋痴慢,就是清淨的,自性起用是清淨的。這裡面夾雜著自私自利、夾雜著名聞利養、夾雜著貪瞋痴慢,這個作用就是污染的,這個理跟事我們都要懂。
我們念佛功夫不純熟,妄念當然起來。為什麼會起妄念?無量劫以來的習氣,這是正常的。過去諸佛菩薩在沒有成就時也跟我們一樣,他何以能成就?妄念起來不要去管它、不要在意,你愈管它妄念愈多,妄念起作用根本不理它,起也好、不起也好,我根本不理,起得多也好、少也好,都不要去管,把我們的意志集中在佛號上,你能加上觀想也可以,都是用來對治妄念的辦法。
對治妄念的辦法很多,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些方法都是對付妄想分別執著。你看看哪個法門對自己有效果,使用起來方便,你就可以用這個法門。用一段時期,也可以再換一個法門,但是原則是決定有效、能幫助自己減少煩惱增長智慧,這就對了。如果你選的法門煩惱控制不住,妄念還更多,這個法門對自己不適合。好像我們生病吃藥,試試,這藥吃了沒效果,我們立刻就停止,再去找別的藥,修學法門亦復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