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敬賢用諫 謙下於士-第22集

  

      【原文】

  太公曰:「三言為諸侯雄者,是敬賢用諫,謙下於士也。」

  ——《群書治要》卷三十一之《陰謀》

  

  【譯文】

  姜太公說:「第三句能成為諸侯中傑出者的話,是尊敬賢者,虛心聽取規勸、謙誠對待讀書人。」

  

  【釋義】

  尊重聖賢,包含尊重身邊人的規勸,所以這尊重必須落在具體的處世待人當中。人家勸我們,我們不是口頭上說好好好、是是是,這樣就是尊重,那這種尊重就變成表面的功夫而已。做表面功夫久了人家心裡就寒,就不願意給我們提意見。所以「尊賢」,旁觀者清,所有親朋好友是為我們好,他們看到我們不足著急,願意提醒我們,他們的這分心,我們要感激,要念著這分情意,更要虛心納諫,接納勸諫。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21集)

  蔡禮旭老師 2011/8/27

  

  「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商湯跟武王,這個諤諤就是他主要的一些股肱大臣都能直言不諱的指出他的問題,他也很願意接受,所以他興盛起來,這都是用師者王的態度。而桀紂,這個唯唯就是他們在的時候沒有人敢講話,誰講話了他也聽不進去,甚至於就殺頭,殺了他們。所有的人都不敢講話了,沒有人可以提醒他、可以教誨他了,這個朝代就要亡掉了。所以興跟衰關鍵都在有沒有尊崇有道德的人,有沒有能夠聽進這些勸諫,能夠虛心受教,這個就很重要了。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18集)

  蔡禮旭老師 2010/7/3

  

  人能汲取過去的經驗、教訓不忘,就能成為他以後做事的借鑒,做事的一些提醒、啟示。一個人如此,一個家亦如此,一個團體,甚至於一個朝代也是這樣。清朝皇帝看懂這一點,太宗皇帝也看懂這一點,這兩個朝代都有盛世,都是花很大的工夫編輯古籍。太宗皇帝也講,他有三面鏡子,「以銅為鏡,正衣冠」;「以古為鏡,知興替」;「以人為鏡,明得失」。其實每一個人的人生經驗都不同,有些人在某方面經驗特別豐富,剛好是我們不足的,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放下嫉妒心去欣賞、去效法,自己就得大受用。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121集)

  蔡禮旭老師 2013/6/8

  

  我們中國古代對於知識分子非常尊重,在一般群眾當中讀書人的地位很高。古時候叫四民,人民,士、農、工、商,讀書人排在第一位,種田的農人第二位,工人在第三位,商人在最後。商人雖然很會賺錢,但是他在社會上的地位反而是在最末後,特別是在大的宴會當中,排席次,上首一定是讀書人。所以社會能夠得到長久的安定,有它的道理。尊重讀書人就是尊重道理,尊重理,人人都能守理,人人都能守法,這個社會當然是和睦的,是安定的。古人不重利,重德行,把利看得很輕。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49集)

  淨空老法師 1995/5

  

  古時候帝王尊重讀書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現在叫知識份子,古時候不是的,古時候叫聖賢,聖賢君子,那地位當然高。所以教書的人稱夫子,大概都是從孔子來的,孔子教學,稱孔夫子,所以老師都稱夫子。自己也這麼稱,你從事哪個行業?我幹夫子的,這就是從事於教學工作。可是古時候一聽夫子,他是夫子,對他就特別尊重。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注(第47集)

  淨空老法師 2012/12/2

  

  古大德是自己的東西也不敢說是自己的,說成是老師的。孔老夫子在中國這兩千年來,哪一個不尊稱他是大聖人?可是孔老夫子自己,是用什麼樣的態度來自處?他告訴大家,他是「述而不作」。述是什麼?說別人的,沒有自己的東西,他所說的、他所教導的,是從前聖賢人所講的,不是自己的創作,顯示出一絲毫驕慢的心都沒有,謙誠恭敬。佛門教導也是如此,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04集)

  淨空老法師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