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不覺,其亂至矣-第15集
【原文】
太公曰:「吏暴虐、殘賊、敗法、亂刑,而上下不覺,此亡國之時也。夫上好貨,群臣好得;而賢者逃伏,其亂至矣。」
——《群書治要》卷三十一之《六韜·武韜》
【譯文】
姜太公說:「官吏暴虐無道,凶殘狠毒,敗壞法紀,濫用刑罰。而國中上下都迷而不覺,這就是該亡國的時候了。在上位者貪圖財物享受,群臣貪圖個人得利,而賢者紛紛逃亡隱匿,那麼國亂就會發生。」
【釋義】
演好每一個人生的角色、身分,都要學習盡道,怎麼來盡到他的道義。假如官員或者是主管做不好,國家跟團體首先要思考,有沒有做好他們的教育工作?這是第一個重點。因為他們假如明白他們是代表國家、代表團體來愛護底下的人,他苛察了、暴虐了,底下人不就不相信國家了嗎?不就對自己的團體失去信心嗎?那這個不只沒有盡忠,這造的罪業就很大了。所以,他能理解到這一點,就能了解到他的重要性,官員是人民跟整個國家的橋梁,你要把這個橋梁搭好,你愛護、服務好人民,這整個國家非常團結。這些官吏都虐民了,人民不相信政府,國家可能很脆弱,很可能一夕之間都會動蕩。國家如是,團體亦如是。所以官員、幹部得到國家、團體的信任,不能辜負了這個信任,不能辜負了國家、團體的栽培,我們都有這種存心跟使命感,決定不會幹出這樣的事來。
再來,除了官員的培養、教育,另外一個重點是整個風氣的問題。假如上面要的是表面的成績,好像交了很多稅上來了就覺得他是好官,那「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好這個利、好這個虛榮,那底下的他當然效法,很可能就是增加賦稅,然後強迫老百姓,才達到他所謂的業績很好。上要虛榮,他也要虛榮,他哪管得著老百姓的死活?那就「專己之殘心」,就放縱自己殘忍的心去做事情。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119集)
蔡禮旭老師 2013/5/18
在商朝的時候,商紂王是商朝最後一個皇帝。他在吃飯的時候拿了一個象牙的筷子,其實商紂王身邊有沒有很多很好的大臣、很有智慧的良臣有沒有?有,很多!那為什麼商朝還是敗亡?因為領導人沒有接受臣民進諫的這種態度跟雅量,所以造成到最後這些良臣都離他而去,有一些還被他殺了。其中有一個大臣很有智慧,一看到紂王拿了一個象牙筷子,他心裡一想麻煩了,國家會有大難。以前的讀書人看一枝筷子就會知道國家有大難。
所以真的以前的人讀古書很有智慧,他就去想到當商紂王拿著一個象牙的筷子,他要用什麼樣的茶杯?要用犀牛角做的玉杯,當他的象牙筷子跟玉杯要配什麼樣的盤子?可能要配黃金的盤子。那配黃金的盤子,請問要什麼樣的食物?你總不會一個黃金的盤子擺上兩塊豆腐,會是山珍海味。你在吃山珍海味總不會穿著一個T恤衫,會穿什麼?會穿綾羅綢緞。你穿綾羅綢緞總不會住在一個木屋裡面,那就要蓋什麼?所有奢華的皇宮建築都出來了,要花多少錢?要花一大堆錢。請問跟誰要錢?老百姓的血汗錢統統把他搜刮出來,老百姓連養活自己父母妻兒的錢都被他搶過去了,到最後會怎麼樣?起而討伐他。
所以一人貪戾,《大學》:「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他那麼貪,他那麼暴戾,全國起而攻伐他,「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君王,人民可以擁護你,讓你國家興盛,但是當你暴戾無道的時候,水就會把你淹沒。所以商紂王不了解要得民心,不能與民爭利。所以君王只要與民爭利到最後的下場一定是眾叛親離。
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第10集)
蔡禮旭老師 2004/11/22
「才難,不其然乎」,人才是最可貴的。但是人才也是最難找的。甚至於是人才來了,也不一定我們能留得下他,所謂「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你度量太狹小了,這些有德之人胸懷天下,他怎麼可能跟著你去謀你的私利?我們看夏商周的亡國之君,當時他的朝廷裡面有沒有聖賢人?有。可是他國家怎麼亡了?他沒有用他,甚至於這些人就走了。最明顯的,也在《論語》當中有講到,商朝有三個仁人,三個仁慈的人,德行很好的聖賢人,哪三個?比干、微子、箕子,都是商紂王那個時候的大臣。結果比干是忠臣,被逼死了,「比干諫而死」,箕子裝瘋賣傻才逃過厄難,微子就走了。這三個人都是真正有德、仁慈的人,可是商紂王不用他們,就沒有辦法利益天下了。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83集)
蔡禮旭老師 2012/10/13
夏朝的亡國之君夏桀,當時候他已經是驕奢淫逸搞得民不聊生。所以身邊的大臣都已經在勸諫他:說天子假如繼續這樣,他國家就要亡。他講了一句話,他說太陽哪有可能會亡?這是一句話可是太狂妄。這個話傳到老百姓的耳裡,老百姓也回應他一句話:天什麼時候亡?這個天就是指夏桀了,接著老百姓說,我們跟他拼到底了。意思就是你讓老百姓根本就活不了,所以後來夏桀就被推翻了,商湯弔民伐罪,救民於水火。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69集)
蔡禮旭老師 2012/6/20
像殷紂王時候的酒池肉林一類的事情,現在我們所講的貪污,貪贓枉法。他們這些人可以說都是聰明人,不是聰明人做不出這些事,都是極聰明的人;可惜就是所謂的聰明反被聰明誤,造作這樣重的惡業,社會大眾哪有不厭惡、哪有不怨恨的道理?所以積這些怨恨、眾怒,於是乎家破國亡,這個在歷史上我們看到很多很多的例子。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第11集)
淨空老法師 1994/8
我們以三百年做標準,前面一半就是一百五十年,前面一百五十年政治清明,可以都能稱得上盛世太平,中國人講太平盛世,人民幸福,政治清明,都是好官,好皇帝,好官,後半就慢慢衰了。後半什麼?從小養尊處優,沒有憂患意識,逐漸養成貪圖享受,於是那種熱愛人民、倫理道德的觀念逐漸就衰了。到末代皇帝,那就衰得不像話,可以說是只顧自己享受,不顧人民死活,這是逼著人民要造反,要起革命,把前面一個朝代推翻,新的皇帝出來了。新皇帝出來時,一定是遵循古聖先賢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所以又一個盛世出現。這在中國歷史上諸位都能看到。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229集)
淨空老法師 201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