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守長則國昌 三寶完則國安-第12集
【原文】
人君有六守三寶。六守者,仁、義、忠、信、勇、謀。三寶者,大農、大工、大商。六守長則國昌,三寶完則國安。
——《群書治要》卷三十一之《六韜·文韜》
【譯文】
國君應堅守六條選拔人才的標準,應擁有三樣珍寶。六條用人標準是仁、義、忠、信、勇、謀。三樣珍寶是極有經驗的農民、技藝極高的工匠、極善經營的商人。長久堅持六條用人標準,國家就會繁榮昌盛;三寶得以保全,國家就能長治久安。
【釋義】
為人君者必須注意六守三寶,六守是拿來選拔人才的標準,三寶是謀劃經營事業的重要原理原則。所謂:六守者。一曰仁。二曰義。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謀。是謂六守。文王曰。慎擇此六者。奈何?怎麼樣很慎重的來選擇具有這六種德行的人?這是進一步請教。當然「仁義忠信勇謀」,這個確實都是觀一個人的德能。太公接著講:
太公曰,富之而觀其無犯,他擁有了財富,然後觀察他是否會逾越禮法;貴之而觀其無驕,假使他尊貴了,觀察他有沒有驕傲、欺負人;付之而觀其無專,託付給他重責大任,觀察他是否會專權。他會懂得,不自專自傲,他懂得請示上面,集思廣益而不專裁;使之而觀其無隱,使他處理事務觀察他,『無隱』就是不會欺騙、不會虛偽;危之而觀其無恐,使他承擔危難的任務,觀察他是否會恐懼;事之而觀其無窮,讓他處理突如其來的事變,觀察他能不能應變得當、應變無窮。
富之而不犯者,仁也,富有而不逾越禮法,是心中存有天理的公平,這個即是仁。從這個富而不犯,可以觀他有仁的德行;貴之而不驕者,義也,他富貴了但是不驕傲、欺負人,這個人有義的德行。因為人一貴了,是有地位,是國家的信任,應該是透過這個位置去盡知遇之恩的道義,感謝國家領導,也感謝人民的信任,這個是義。「待婢僕,身貴端」,這是貴;「雖貴端,慈而寬」,這些領導者,或者是說家裡比較富有,有請傭人,人能住在同一個屋簷下,都是很深的緣分,應該照顧他、栽培他,而不是欺負、虐待他;付之而不專者,忠也,就是擔任重任而不自專,是心中存有忠臣的操守;使之而不隱者,信也,他處理事務都非常坦誠,不會隱瞞,這個是誠信之德行;危之而不恐者,勇也,讓他面臨危難的挑戰,他不會恐慌,這個是他有勇敢的德行;事之而不窮者,謀也,用很多事變來考驗他,他能夠應對從容,而且想很多好的方法去補救,這個是有謀略的人。
人君慎此六者,謹慎從這六個角度去觀察他的德行。以為君用,你判斷清楚,這是可用的人,你重用這些人,人存就政舉,他就可以把這個部門做好,或者利益了這一方的百姓。
“君無以三寶借人。以三寶借人。則君將失其威。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另外這個三寶,就是大農大工大商。人君不可以把這三種經濟組織的權利給與他人,給與他人這個人君可能就喪失了權威。我們現在看很多工業、商業、農業都發生財團的壟斷,壟斷以後大家要考慮到,商人假如沒有接受傳統文化,他把什麼擺第一位?把利。那他炒作整個物價,老百姓日子都過不下去。假如君王都沒有辦法去調解農工商的情況,這個國家就危難了,很多財團就把持住,社會很多不公、無奈的事情就愈來愈多。這個都是一開始國家領導者在做這些決策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這些長遠的考慮。有一些國家比較冷靜,他會用國家的機制,來調節農工商,不會失控,這個是正確的。
六守長則國昌,三寶完則國安。能夠堅守六守的原則,國家就會繁榮昌盛。得賢者則安昌,有賢德之人就會昌盛。三寶完,完就是能夠保全得住,國家比較能夠長治久安。
剛剛用的那些方法,富之貴之這些情況,其實都是觀行必考其跡,在這些境界當中他實際的反應、實際的應對,就可以觀察得出來他的德行。尤其孔子有一句話講,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一個人在已經是窮困的時候,甚至在逃難的時候,恐慌當中他還能保持為人著想的心,這個就是不簡單。
參三者而祥之,近少失矣。把這三方面綜合起來詳細的分析,那就會較少出現判斷錯人、用人差錯的情況了。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96集) 2012/12/15
一般在商業當中,我們常常聽說「在商言商」,這一句話的意思好像就是說,一定要先把什麼擺在第一位?把錢擺在第一位才像商人。其實,五千年來真正好的商人從來沒有這麼說過,就這幾十年商業界才這麼說的。在整個中國商業特別受肯定的有山西的晉商、安徽的徽商,他們都強調的是道義。他們說到,像徽商講的:利緣起義,由義生利,義在利先,財自道生。這個是老祖宗的教誨,老祖宗重視道德,所以各行各業都出聖賢,因為都把道德用在每一個行業。
《了凡四訓》學習分享(第23集) 2012/12/10
中國是重視倫理道德的傳統,對於修福也沒有疏忽,看古時候,我們常講的古聖先王他們治國的理念,其中也有三寶,這三寶用現在話就是福報,他講大農,農業,重視農業;大工,重視工業;大商,重視商業,這大農、大工、大商是國之三寶,所以他沒有疏忽物質,沒有疏忽財富。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241集) 2011/1/19
尤其在這個世間,有身分、有地位,統治一方,你治績、成就全靠用人,人還得栽培。古人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種一棵樹,十年才成材,教人,眼光要看得遠,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確實能看到百年之後。有這樣能力的人,德行、學問,人民就有福報了,社會可以得到長治久安。所以培養人才是第一樁大事,這是世法裡頭。在古時候確實,我們走遍全世界,才知道中國古人對這樁事情真用了心,世世代代都把培養人才擺在第一,都講求知人善用。所以能成就事功,造福人民。
淨土大經科註(第151集) 201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