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真正做到了「人如其名」-第59集

  中國傳統文化十分重視「恥」這一德目,春秋時期的管仲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說明恥是德行的根本,恥心發現即是天良、即是明德的基礎。

  關於「恥」的重要意義,《論語·為政》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孟子·盡心上》說:「恥之於人大也!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還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也。」可見作為一個人,羞恥心是一定要有的,這樣他為人處世才有原則和底線。

  漢朝時期有這樣一位名臣,他為官以來,尤其注重通過培養百姓的知恥之心,讓百姓能夠自主的明辨是非,做事有原則,從而使社會達到真正的長治久安。

  

劉寬示辱 僅以蒲鞭 失牛誤認 徒步歸焉

  

  漢朝時期的劉寬,字「文饒」,弘農郡華陰縣人。少年時研習《歐陽尚書》、《京氏易》,尤其擅長《韓詩外傳》,在觀星、占卜、算術、曆象等方面都深得老師的真傳,是學識淵博的儒士。

  漢桓帝時期,劉寬受到大將軍梁冀的重用,經過五次升遷後擔任司徒長史。當時京師正好發生地震,朝廷特別接見劉寬並詢問他解決策略。後來劉寬又升任東海王劉臻的國相。

  劉寬辦理政事溫和仁愛,多行寬恕,就算在很急迫的時候,也沒有看見他疾言厲色,可謂人如其名。他認為如果只用刑罰來管理百姓,百姓雖然不敢觸犯刑罰,但難免會有過失。

  有一次,一位百姓丟了牛,到街上四處尋找,正好看到劉寬駕車的牛,覺得就是自己家的牛,便過去讓劉寬把牛還給他。劉寬便將牛從車上解下來,讓丟牛的人牽走了,而他自己卻走路回了家。結果這位丟牛的人回到家裡,發現丟失的牛自己回來了,這才知道自己錯怪了劉大人,便馬上牽著牛來到劉寬家中賠禮說:「大人,我感到很慚愧,冤枉了您,今天任憑您處罰。」劉寬見他如此真誠,和顏悅色的說:「東西都會有相似的地方,事情也會有弄錯的時候,既然你誠心改過,還辛苦的送回了我的牛,何必還要謝罪呢!」丟牛的人很是感動,連忙道謝。百姓聽聞此事後,無不佩服劉寬的寬宏大量。

  延熹八年(公元一六五年),朝廷徵召劉寬為尚書令,後又升任他為南陽郡太守,掌理三郡。每當自己屬下的官吏或百姓犯了錯,劉寬只用蒲草做的鞭子輕罰,以作警示,讓他們從精神上生起羞愧之心,改正過錯,而不是增加他們肉體上的痛苦。

  有一次,劉寬的家僕走路不小心打碎了一個花瓶,當受家法被鞭打二十下,家僕害怕的趴下準備受罰,而劉寬卻拿了一根用蒲草做的鞭子打他。家僕受罰後,看到劉寬手上的蒲鞭,奇怪的問到:「大人,您為何拿蒲鞭打我?這一點都不疼。」劉寬對他說:「難道要把你打得皮開肉綻嗎?這次懲罰只是讓你牢記,以後走路要從容,做事不要慌張,這樣更容易犯錯。」家僕慚愧的說:「多謝大人寬恕,我一定牢記在心。」

  如果施行政策有功,有值得嘉獎的好事,劉寬都會讓給屬下;當遇到一些異常災害或棘手的困難,便自己引咎負責。劉寬非常關心百姓,每次見到鄉裡老人,就說說田裡的事,鼓勵他們農耕,遇到年輕人就勉勵他們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

  劉寬的性情溫和善良,從來沒有發過脾氣。有一次,他的夫人打算試探劉寬,看看他是否會發怒。於是有一天早上,劉寬將上朝時的朝服穿戴整齊後,夫人就命婢女把肉羹端過來,讓婢女裝作不小心把肉羹潑灑在劉寬身上,將朝服弄髒。沒想到劉寬不僅沒有發怒,還不緊不慢的關心慰問婢女說:「肉羹有沒有燙傷妳的手?」

  他的寬宏度量竟然到了如此的程度,百姓們漸漸被劉寬的德行所感化,敬佩信服他寬闊不計較的心胸,也紛紛效仿他為人處世的品格。劉寬所在州縣的百姓,心量都變得寬厚仁慈起來,天下人都尊稱他為寬厚的長者。

  中平二年(公元一八五年)二月劉寬去世,享年六十六歲,漢靈帝追贈他為車騎將軍、特進,位同三公,諡號「昭烈」。劉寬去世後,後人以其名字撰寫嵌名詩,讚曰:

  劉被農夫牽走牛,

  寬以待之不問由。

  和顏悅色何許人?

  名實相符千古留。